铁角李村采风录

文摘   2024-12-14 09:16   山东  
铁角李村,位于淄角镇政府驻地东偏南3公里,东靠幸福河。到该村采访地名时的被采访人有李光美、李长更、李光宝。采访中获知:铁角李村有170口人,党员8名,村中有李、冯两姓。他们告诉了我许多那些年的那些事。

相传,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始祖李学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为取村名,见东有垛脚(今生金李),是因靠牲口驮垛脚搬运来的,本村是靠两只脚步行搬运来的。意思是驮垛脚是用牲口驮着生活用品,人只是跟着牲口跑还轻快一些,但是我们是人背肩扛着行李跑来的,其难度要比驮垛累得多,脚力要比他人强得多,遂取村名为铁脚李。用此命名村名以示脚板坚硬如铁。后人将“脚”字写作“角”字,至今沿用此名。1989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县政府Q9893一 68号文公布:该村由第三堡乡管辖划归淄角镇辖。
铁脚李(李学智)的传说故事

明朝崇祯四年(1631),李学智在老家河北省枣强听到官员们说:“迁居山东武定州的移民,在那儿有房住,每个男子在那儿都能分到年轻貌美的媳妇”。李学智是弟兄三个的老小,二哥还没娶到媳妇,听到官员一说他动心了。经几天和父母商量决定打点行囊,徒步来到了武定州。 
李学智来到武定州一看傻眼了,根本不像老家官员说的那样。他成天背着行囊、居无定所,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们都知道枣强来武定州的移民是1400多年后的棣州,李学智比移民晚来200多年,他看到武定州府四处有大大小小的村庄,可他像流浪儿一样。所带的钱用光时,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美差,因为他跑得快让其给州府送信,日子长了收入可观,铁脚李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好人有好报,李学智送信练就了铁脚板以后,某日来到淄角镇这儿送信,有一姓李的财主看上了他,见他英俊、理智、快步如飞,把他请到家里,做了上门女婿。从此后李学智来武定州的梦想实现了,娶妻生子以后带家眷在“铁角李”这儿安了家。
铁角李村寺庙的兴衰史

说起寺庙:  无论哪种寺庙,对于出家人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和尚 :这是一个尊称,通常用于称呼有资格的出家人,不仅限于男性。在女众寺院中,方丈可以被称为“大和尚”,而尼姑则被称为“尼和尚”或“师”。
师父 :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称呼,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出家人,都可以称呼为“师父”。
法师 :这个称呼从前指修持梵行、通晓佛法、教化众生的出家人,现在也作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使用。
据说失去的谱书中曾记载:铁角李村的寺庙正房6间,东西房各有4间,寺院正中挂有一口比现在孙子兵法城的钟略小点。住有8个和尚,房舍全部是大青砖垒成,屋檐和庙顶有龙凤等琉璃瓦贴成。传说铁角李村的庙钟一般不敲,一敲附近的村子就会立刻死一个人,这庙离武定府衙有40里左右的路程,这里钟一敲府衙就能听到或有大事要发生。几位老人清楚地记得:解放后为守护黄河大堤,全县全部庙宇都拆除把石、砖运往黄河上了,几百斤重的大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烂,送进了炼铁炉。兴盛一时的寺庙在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乡村振兴以来铁角李村的巨大变化
乡村振兴以来,铁角李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提升上,还深刻地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庄的整体面貌。经济产业形成了多元化与升级,富民产业遍地开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过去村子的道路状况较差,出行不便。如今,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已经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大大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