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村:孝道之光,照亮文明之路

文摘   2025-01-22 08:00   山东  
编者按:孝道,这一贯穿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在今日社会,提及孝道,我们或许不再局限于对家族长辈的尊敬与赡养,而是将其升华为对整个民族、乃至一切生命的敬畏与爱护。这样的扩展虽显宏大,却并非无据可依——毕竟,是民族的文化土壤滋养了我们,是无数陌生人的善意构建了爱的世界,是自然界的万物共生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在此意义上,尽孝,便是对这一切恩泽的回馈与感恩。位于惠民县李庄镇的崔家村,便是一个将孝道精神深植于心、外化于行的典范,一个忠孝文明的璀璨明珠。

2022年8月9日,惠民县乡村故事采访小组踏上了探寻崔家村孝道文化的旅程。初入村境,村办公室的墙面上,“惠民县文明村”的奖牌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对崔家村物质与精神双重文明建设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作为孝道模范村的崇高赞誉。在这片土地上,孝道如同一股不息的清泉,滋养着代代村民的心田。


崔家村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迁徙、融合与传承的史诗。相传,村落初名马家庙,由土著马姓所建。明正统元年(1436年),崔姓始祖崔铎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入,随着崔家人丁兴旺,村名也随之更改为崔家。而杨姓始祖则在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同样自枣强县迁来,于崔家东侧立村杨家,后因规模较小被称小杨。两村相邻而居,和睦共处,最终在1990年合并为一个自然村,即现今的崔家村。马、杨、崔三姓,以及后来迁入的两姓,共同书写了崔家村和谐共融的历史篇章。

在那个时代,崔家村以其忠孝仁义、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成为了十里八乡人们心中的楷模。村中马姓所敬的庙宇,不仅供奉着自家的神灵,也为杨、崔两姓设置了敬神牌位或祷拜位置,展现了村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相互尊重。崔家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众人敬重的对象,不仅因为姓氏间的和睦相处,更在于他们团结共事、互助互利的精神风貌。


崔家村孝道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位名叫崔明教的孝子。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悲壮的赞歌,在崔家村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内流传。崔明教幼年丧母,后与继母相依为命。在父亲去世后,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和病重的继母,他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照顾继母的责任,甚至在寒冷的冬夜为继母暖被窝。然而,这份纯真的孝心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和谣言的侵袭。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后,崔明教选择以死明志,跳崖自尽。幸运的是,他被泰山奶奶所救,这一奇迹般的经历不仅洗清了他的冤屈,也让他的孝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武定府的县太爷亲笔题写“至孝隔天”的匾额,以表彰他的孝行。崔明教的事迹,成为了崔家村乃至整个地区的一面镜子,激励着后人尊老敬老、传承孝道。

自崔明教之后,崔家村便将“百善孝为先”作为教育后人的座右铭。村民们以此为准绳,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发扬优良传统,为人类造福。近十几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崔家村更是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年年评选尊老爱幼、忠孝之家、好媳妇、好婆婆等模范人物,形成了浓厚的孝道氛围。崔家村在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使其在全镇乃至全县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更让崔家村的美名远播四方。

如今的崔家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孝道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这里,孝道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体现。村民们通过实际行动,将孝道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文明、美丽的乡村家园。


崔家村的故事,是孝道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将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崔家村为榜样,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让孝道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