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上的拓荒者——潘家口

文摘   2025-01-24 08:00   山东  

在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黄河静静地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无数动人的乡村故事。其中,潘家口村便是这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成为了山东省生态文明村、滨州市样板村、惠民县文明单位。本文将带您走进潘家口,聆听那些关于拓荒、发展与和谐的动人故事。


潘家口的由来与变迁


潘家口村,一个由潘、曹、杨、张四姓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潘姓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仿佛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干。据村支书潘祖新介绍,88岁的潘广水和73岁的曹曰友两位老人是村中历史的活化石,他们见证了潘家口的沧桑巨变。


潘广水老人回忆道,根据《潘氏祖谱》的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潘姓始祖(名失考)从河北省枣强县迁徙至此,立村于黄河大堤内,初名潘家。至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水泛滥,村址西移至堤外一渡口处,村名遂改为潘家口,后又简称潘家。1985年建立村民委员会时,因县内重名,再次恢复为潘家口。



而曹姓的变迁同样充满传奇色彩。曹曰友老人讲述,曹家原居住在河堤内,与潘家是对门近邻,两姓关系友好。后因故迁至李安子西侧曹家湾,又因邻里纠纷,为求和气生财,最终迁址潘家口。尽管史书上常有潘杨两家不和的说法,但在潘家口村,潘杨两姓却亲如一家,甚至通婚,展现了村中邻里关系的和谐与包容。


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潘家口村的历史与黄河紧密相连。曹曰友老人提到,潘曹两家的帆船常相伴到黄河上游水运,将所需物资运往南北王大货场。这些船只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宝贵的黄河文化。村民们通过黄河上的往来,逐渐接受了黄河上游的现代文明,如女性不再缠裹脚,而是拥有大脚板,参与劳动,展现了黄河文化对潘家口村的深远影响。


在黄河文化的熏陶下,潘家口村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村民们利用黄河这一天然水道,发展水上运输业,将拧出的绳子和麻经子运往外地,换回金银财宝和村民们的笑脸。在那个年代,潘家口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大城市,近一半的村民都当过艄公,一只货船到上游去,至少需要六七个纤夫,才能换回幸福的生活。


爱心与奉献的传承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潘家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站在时代浪潮的风口浪尖上,奉献着潘家口村的爱心。在扶贫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拓荒者”的精神。


潘家口村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树立了榜样。村里获得的县级、省市级奖项数不胜数,成为了周边乡村羡慕的对象。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和谐、发展、创新”的潘家口精神。


新时代的潘家口


如今,潘家口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村中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潘家口人将继续秉承“拓荒者”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书写着属于潘家口的辉煌篇章。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迎接未来,让潘家口的故事在黄河岸边传唱不息。


潘家口村,一个黄河岸边的拓荒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部动人的乡村故事。从明宣德年间的迁徙立村,到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从水上运输业的繁荣,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和谐走向文明……潘家口人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是黄河岸边最动人的诗篇,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