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华亭一中

文摘   2024-11-26 01:07   甘肃  

忆华亭一中——于洪志  

1970年,华亭矿区筹建处(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前身)把我们这收到建材厂当砖瓦工、石灰工。1972年2月筹建处张建纲主任(后为甘肃省副省长)把我叫去说:“筹建处一百多名子弟在华亭一中读书,需要两名教师,组织决定派你去。”我和王俊德到一中当了教师。


                 学校环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华亭一中初中、高中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学生按居住地划片考试入学。教师30余名,校长李效忠,教导主任唐振兴。


华亭一中坐落于华亭县城西北,占地不足一百亩。凹型图书馆用灰砖砌成,图书在十年特殊期间被洗劫,只有少量新书。


实验室、教室、宿舍、食堂是土木结构平房。有两间闲置实验室,堆放残缺的仪器和设备。教室双连体,两间一栋,排列整齐;每间教室100平米左右,通透明亮;按年级配备单、双人木课桌和木凳;砖砌取暖炉台。


学生宿舍一间住十多人,通铺。学校每周卫生检查,所有教室和宿舍干净整洁。开水房定时供开水。食堂分教工食堂和学生的汉、回食堂,饭票分细粮、杂粮,虽然食材贫乏,学校尽最大努力办好食堂。


操场在学校东面,两个篮球场一个足球场,篮球场比足球场高出一米,1972年师生车拉人扛,将篮球场、足球场平整一致;单杠,双杠,跳远沙坑在体育场东面;体育场北面是华亭公安局看守所,同学们踢足球不小心就会踢进看守所。


1973年,师生们又将教学区西边至城墙约二十几米宽,南北长约七八十米的玉米地(三台)以及教学区北面至城墙约三十几米宽,东西长约六七十米的洋芋地(两台一沟)填埋平整,延伸为操场,安装了十几个水泥乒乓球案子。


学校体育强项是100米短跑,4ⅹ100米接力,以及标枪、铅球、跳高、跳远等。王秀绵带着景毓琴、安元洁、张舜琴和于洪志组成的女篮,每次全县比赛,都是冠军。


学校设有音乐教室,有脚踩风琴、手风琴各一台,另有二胡、竹笛、扬琴等。老师们都是多面手,吹拉弹唱、跑跳投掷、书画美工,需要什么就组织学生做什么。


一中是华亭县宣传政治思想的主力,学校非常用心组织每次宣传活动。学生们没有学业上的压力,老师淋漓致尽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和能量。


                教学与教师——


1966年高中毕业,我当了知识青年,后来到一中当老师。学校分配我的主课是数学和物理,当其他老师因故不能上课时,我便补缺,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导处安排我上什么课程,我都认认真真背好每一节课。


当时还处在十年特殊期间,中学课程设置成革命化的实用主义,基础知识涉及得少,缺乏系统性。比如数学课计算地主剥削农民多少粮食,建民居窑洞需要挖多少土方,烧一窑砖需要多少时间、人工、燃料、能出多少块砖,讲华罗庚的优选法;物理课讲磨面机、榨油机、粉碎机;历史课批儒评法;语文课以毛选为主;音乐课是样板戏。负责任的老师,会拼命给学生补很多知识。课本简单空洞,学校图书馆没有资料可查。


我是一名新教师,理科课程自带逻辑,能够推理、证明、实验,达到纲举目张;而文科课程,需要大量的文献引导和佐证。我在华亭一中第一节课是高一甲班政治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当时紧张得双腿迈不进教室,站上讲台就平静了。我以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一个城里长大的青年,她在农村扎根时,所认识的农业、农村、农民;一个砖瓦工,如何理解产业工人,怎样看待工人和农民的天然联系;然后进入到“主观”、“客观”、“量变”、“质变”、“飞跃”哲学概念,得到“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非常紧凑的一节课,学生们评价是“那个说话像打连珠炮一样的老师,讲课真生动,还没听够就下课了”。


后来,这个班学生上自习课时,经常到我办公室,让我“随便讲点什么”。我抓紧一切机会向各位老师求教,数理化、文史地,找到哪位老师就学哪门知识;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书决不放过,通宵达旦读完;凭借高中时代扎实的基础知识,在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交流中不断充实自己。


后来在其他班级上课,学生们宁可课间不休息,也要求我多讲点内容。我很感动,也很震撼。在华亭一中真实地感觉到 “如饥似渴”的含义。1972年前后,华亭一中庆幸地是保留保护了一批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敢于道义担当的优秀教师群体。这是那个年代,学校、学生、家长最庆幸的事情。


我在学校工作了一年半,有幸得到各位老师的学术指导,特别是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授课教师。王秀绵老师是体育健将。她的为人和她的名字一样,安静、秀气、温和、真诚。我从她手中接72级初一甲班班主任时,她要休产假。她给我介绍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个性、长处,一直到我离开一中,遇到任何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默默无闻地帮助。


这就是那个年代,军干子弟认真、负责、敬业、低调的品格。张舜琴老师干练睿智,足智多谋,是我们女老师的主心骨。学校安排的工作,她总是漂漂亮亮第一个完成,她的语文课非常精彩,我经常坐在教室后面听她讲课,真是享受。历史老师撒连发是百科全书,任何问题,他总能引经据典生动形象地讲得清清楚楚,他的房间就是老师们的沙龙,大家都喜欢跟他讨论大事小情,听他讲古今中外。物理老师时学礼稳重严谨,博学谦虚,物理是数理化中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他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努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每每提起时老师,不禁肃然起敬。英语老师刘广汉,操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话,慢条斯理地读英语,对学生就像和善的大叔,绝不伤害任何一个孩子的心。化学老师马俊,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实验仪器、寻找化学试剂,努力将理论与化学实验完整地呈现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冉慧莲初一乙班主任,我们经常交换班级管理经验和讨论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要提到的是美女教师景毓琴、安元洁,她俩为学校带来青春活力。


景毓琴随父母响应“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从北京天坛医院来到安口医院;安元洁也是北京人,父亲是筹建处的副主任。她俩气质高雅,为人随和大气,涉猎的知识广泛,也是学校课程补缺的主力军。华亭一中校内是一片琅琅书声,校领导低调地保护着老师和同学们。 


         我和72级初一甲——


1972年4月,我接手了初一甲班班主任工作,从此与同学们结下了半个世纪师生情义。


初一甲班同学,1956年至1961年生活困难时期出生,全班42人。县城工作人员子弟、农村孩子、筹建处子弟,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年龄跨度大,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多地域的学生分布,多种习俗、爱好、文化、思维的融合碰撞,情同手足的朝夕相处,大家一起进步,形成了毕业47年仍然保持初一甲班这个不离不弃的大家庭。


农村的孩子很辛苦也最勤奋,他们周日晚返校,从家里带上一周的干粮,到周四后,用开水把干粮上发霉菌丝反复冲洗,撒点盐再吃。


穿的鞋子多半都露脚趾。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重业,衣服补丁落补丁,经常饿着肚子上课,晚自习后,在宿舍点着小油灯学习,微弱的灯光一闪一闪,不时地擦擦黑鼻孔,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姜保发住在潘岭村,离华亭有30多公里,经常到周四干粮就吃光了,开始饿肚子,同学们从家里给他带主食;我偶尔会从食堂打点饭,或者找鞋子、旧衣服送给他们。


他们珍惜每一节课每一天,是班上最刻苦勤奋的群体,劳动不惜体力,做好事默默无闻。筹建处的职工,主要是甘肃省煤炭系统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们,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接受思想教育。华亭矿区筹建时,他们带着子女来到华亭。班上的筹建处子弟,既饱尝着父母的伤痛,又见多识广,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班里受表扬挨批评,总有这些孩子在主导。


宋学勤、徐武、李岩、方方、朱林、冯燕、吴建江、费凌云等,这些学生大气、聪明活泼。后来,随着父母 “解放”——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大部分跟随家长离开了华亭。


县城的孩子们真诚朴素,学习努力,热爱集体,非常接地气。班上有任何活动,总是这些同学出面组织联络,找人找场地找工具,是班级凝聚的中坚力量。


班委会基本是由县城孩子组成的:申秀成,正直、公平、大度、善良,有能力有魄力的班长,撑起了一个班;文体委员郭平安,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才华出众,篆刻印章、草书、行书都在行;学习委员保菁,安静稳重,成绩优秀,像一颗螺丝钉,分配的工作不需要叮咛;生活委员舍万悝,有思想有活力,兢兢业业,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他们主动积极又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使得72级初一甲班在华亭一中的所有年级中最有活力,学习成绩、班级纪律、班级荣誉,名列前茅;各项活动中体现出凝聚力、向心力、向上力,首屈一指。


现在初一甲班毕业四十多年了,同学们仍像兄弟姐妹一样经常往来,一个团结的班委会功不可没。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分配一间办公室兼卧室,我的房间就是初一甲班第二教室,同学们不用敲门不用报告,任何时候都可以来问问题、谈心、聊天、找东西,我就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


初一甲班的任课教师是语文老师冉慧莲、英语老师刘光汉、物理老师时学礼、化学老师马俊、历史老师撒连发,体育老师王秀绵老师,为了给初一甲班辅导,我自然和这些老师来往更多一些。


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和我的学生一样,渴望知识,憧憬未来。数学,是我的主课。凭着对数学天生的热爱,每一节课都在充满激情无限享受中结束,学生能够融入并理解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


我是学俄语出身,为了给学生辅导英语,跟着刘光汉,撒连发老师现学现教,跟学生一起背单词,念课文,学生们刻苦学习蔚然成风。


我包揽了几乎所有课程自习,抓紧分分秒秒和同学们一起复习、预习,希望他们打好中学基础。我拼命地学习,找资料,求教,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讲“三皇五帝夏商周”、“蒙宁新藏桂自治”、“氢锂钠钾铷铯钫”、“书海无涯苦作舟”, 讲名著、讲史地、讲自然、讲做人。这在“特殊”的年代,无疑是很大的风险。但是,对于我和我的学生,只能用如饥似渴来解释。


胡瑞军同学这样总结了这一段学生生活:“幸亏我們遇到了好老师,在那个有限的学习空间,学到了一生很多难忘的知识,得到了比自己亲人更亲的师长,可以说是我学生生涯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時光”。


课间休息,我和学生们打沙包、跳皮筋,教双摇跳绳和两根绳跳;下午放学,我和学生打篮球、打排球、跳鞍马、单双杠,笑声最响亮的地方,一定是初一甲班同学的课外活动。


我不擅长音乐舞蹈,就发动以胡瑞军为带头人有天赋学生带领大家开展文艺活动,学生们自编自演舞蹈“阿瓦人民唱新歌”、“伐木工人”在学校比赛中获奖。但是,毕竟是“学工学农学军”教学时代,去工厂、农村、学校农场、到田间地头劳动、爬电线杆、看医生做手术,一定是学生的主课。


我带学生们到黎明川的王峡口大队农村学大寨,平整土地,割麦子、收玉米、剥豆子。学生年龄太小,拉不动架子车,车翻了,被砸伤;割麦子,挥不动镰刀,被割伤,我很内疚,还必须执行。班干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生们非常懂事,他们大帮小,农村学生帮助城市学生,建立互助小组,事故慢慢杜绝了。


1972年10月学生们从家里拉来8辆架子车,每5人1辆架子车,从华亭县煤矿运回学校分配的冬季取暖用煤,第一个完成任务,受到学校表扬。


冬天教室生炉子,煤是学生们自己拉来的,按煤:土=7:3和成10公分厚的煤砖,用红樱枪头划成20公分小块,晒干搬进教室。同学们轮流值日,天不亮,值日生拎着劈柴往学校赶,如果学校大门还没开,就翻墙进来点火。


煤砖生火,弄得值日生满脸煤黑,铃声响前跑到水龙头下洗洗。有时上课了,火还没生着,教室都是烟雾,天再冷,也得开窗户。捅炉子加煤,熏黑一片人,呛得大家直咳嗽。


当煤燃烧充分时,教室里一片祥和,开水壶翻滚,炉子上面烤馍馍的麦香,下面烤洋芋的香味,弥漫在教室的上空。


班主任带出的学生,毕业后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知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自强不息,无论身处何方,始终尽职尽责。


                今天的他们:


保菁,华亭煤业集团机电高级工程师;宋学勤,华亭煤业集团机关事务中心任副主任,高级会计师;白玉宝华亭煤业集团铁路运输处副处长,高级经济师;徐武、李安详,工人、干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无愧受人尊敬的职业”;吕秀芳、胡兆荣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岗位,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业,照样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力、财力;苟国伟在检察院、县武装部、司法警察、军分区工作,军衔至中校;舍万悝,县统战部、监察、纪检、政协、医药公司、供销社,干一行爱一行,直至县民族宗教局局长;闵迎梅,从华亭县医院到天水风动凿岩机厂医院,优秀的护师;温淑媛,从5203厂、重庆市机械化公司到甘肃省工商印务中心,会计师;班长申秀城,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初中毕业就工作了,从学徒工一步一步走到华煤集团物业后勤公司物业部长的位置;徐辉、耿吉平,人民教师;吴建江,兰州财经大学干部;多才多艺的胡瑞军,在高考录取率不足2%的情况下,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实属不易,现为英国艺术家,为皇室作画,在國際舞台上演出。


这一届学生,长身体时,遇到国家经济困难,食物匮乏;学知识时,特殊年代,学工学农学军;就业时,上山下乡,战天斗地;恢复高考,拼不过老三届;待工作稳定时,下岗分流。我的学生们秉承华亭一中 “养正俟实”校训,就像一棵棵小草,经受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坚强地、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我为我的学生骄傲。


                   结束语——


高中毕业时,学校保送我去哈军工,结果当了知青,这是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失去读大学的机会;从知青到工人,实现了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了;从砖瓦工到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在华亭短短的三年,我跨越了现阶段中国三大阶层。我带着激情、热情、感情走进了华亭一中。把我的全部爱、心血、智慧给了我的课堂,给了我的初一甲班。我一生中工作最投入的时间,就是在华亭一中,那时年轻没成家,有精力;那是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无比珍惜,有责任;那是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梦想,追求;和充满好奇有无数理想的初一甲同学们在一起,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聊天,自己年轻了,有活力。


我在华亭一中老师的帮助下,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我在初一甲班同学的陪同下,坚定了以教师为终生职业的信念。1973年暑假前夕,我调到刘家峡化肥厂。


长途汽车开动时,全班同学臂膀挽着臂膀站成两排,堵住汽车喊:“于老师,您不要离开我们,不要离开!……!”撕心裂肺的哭声,周围的乘客都为之动容。汽车耽误了一个小时,华亭一中领导带着老师和高中班干部用双手拦住学生们,车才发动了。同学们哭着、喊着、追着汽车跑了很远很远,那场景刻骨铭心。


说明:本文由保菁、胡瑞军、舍万悝、申秀城、苟国伟、宋学勤、徐武、闵迎梅、白玉宝、马秀香、李安祥、李岩、胡进明、胡兆荣、温淑媛、吕秀芳共同完成。

简历:于洪志,1968来崇信县木林公社崖窑大队插队锻炼,1972年3月至1973年7月在华亭一中任教。第九届甘肃省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现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做为课题主持人,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文由《知青岁月》编辑平凉闫新国老师推荐

编辑:农民工文学18293355020

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崆峒文化平台: 扎根乡土,传递乡情,守住乡愁,传播家乡好声音,是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愿与各位师友共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家谱资料及历史地方志。低头走路,关注平凡。草根视野,天下情怀。期待更多的老乡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