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养生:教您这样用生姜,散寒祛湿,胃寒,胃胀,胃痛统统管用!

体娱   2025-01-20 17:36   安徽  

人物介绍 

蔡圣朝

名医堂  主任医师

安徽省针灸医院 

门诊信息:

周一、三、五、六上午

周二、四下午      

门诊大楼 名医堂诊室四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天寒地冻,寒邪侵人。这个时节,很多人都会遇到“胃寒”的问题,同时胃胀、胃痛症状接踵而至。


俗话有“十个胃病九个寒”,患者常因温度变低、进食生冷食物诱发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并且这些症状长期存在、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寒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寒


“老寒胃”,即“脾胃虚寒”;怕食生冷,纳呆腹胀、胃痛,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老寒胃”跟体质或生活方式有关吗?


“老寒胃”跟先天体质和后天生活方式都有关系,主要诱因如下:


1、先天因素来自于父母,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质因素。有的人生来强壮,有的人天生瘦弱。如果天生是寒性体质,或者称阳虚体质,那这种人就容易得“老寒胃”。


2、后天就是生活方式的问题,有些人特别喜欢吃生冷、寒凉的东西、空调打的温度过低,或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加上疲劳过度、或久病或忧思,食用过苦寒药物(中药、西药)等因素均可损伤胃的阳气,从而导致胃寒。


3、饮食不节:饥一顿饱一顿,伤了胃气,时间一长,就越来越虚,越来越怕生冷。



“老寒胃”跟心情有关吗?

“老寒胃”,跟心情也有关。胃寒的三大病因:形寒饮冷、饥饱不时、气郁不舒。其中,“形寒饮冷、饥饱不时”,指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


“气郁不舒”,指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易导致胃病。所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良好的心情。


巧用“姜”祛寒护胃


第一种“姜”为高良姜,它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止呕的功效。

高良姜搭配香附,制成“良附丸”,可以调理寒凝气滞型的胃寒。



良附丸主要功效为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要由高良姜和香附两种药物组成。其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为君药。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为臣药。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散寒止痛,行气宽中。



寒凝气滞型胃寒,典型症状有胸闷喜叹息,两胁、胃和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小腹胀痛,舌质暗,脉弦等症状。


第二种“姜”为生姜,有解表散寒、健脾养胃、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与作用,建议适量食用。

用生姜搭配的“小建中汤”用来调理脾胃虚寒的情况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组成为: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该方剂具有温中补虚,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进食生冷食物而引发胃疼,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劳累或食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第三种“姜”为炮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止咳等功效和作用。

炮姜用于调理寒湿困脾型,常用理中丸



理中丸药物的组成包括炮姜,党参,白术,炙甘草,这些药物相互配伍,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理中丸,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补气健胃。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阻困中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致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所以在调理的时候,需要注意防寒防湿。


大寒养生建议:

今日大寒,大家在养胃祛寒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补。


古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大寒需要注重防寒温补,养生原则是储备阳气、阴阳俱补,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因此,饮食应遵守阴阳并补的原则,既要遵循冬季温补阳气的原则,食用羊肉、牛肉、龙眼肉、黑芝麻等温阳补肾的食物,也要结合大寒时节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的特点,适当补充滋阴的食物,如黑木耳、银耳、枸杞、海参、鸭肉等,避免过于温燥。



健康大问诊
安徽卫视医疗养生类节目《健康大问诊》唯一官方公众号。看得懂!学得会!信得过!最靠谱的医学专家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每周一至周四晚间21:30我们在安徽卫视等着您!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