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因贪食一口狗肉,被富商所利用,肚子里闷了一口气,后悔也没有用了。不过吃亏上当也就这么一回,下次他也就学聪明了,再不会为了一点狗肉而被人利用。
郑板桥的诗、书、画名噪当时,他回到扬州以后,卖字画的收入成为他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他性情直率,为人风趣,不拘小节,鄙视流俗。因为求书求画的人很多,他讨厌那种矫情的做作,虚假的客套,干脆写一张润笔条例贴在墙上: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三两,书写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
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己卯板桥郑燮。
润笔条例定下来了,但也有例外。郑板桥最喜欢吃狗肉,如果有人烹一碗喷香的狗肉送给他,他会作一小幅字画回报,不收润笔了。
郑板桥卖字画还有一条原则,即不落上款。如果他在字画上替你落款,即写上你的字号,称你为某某兄或某某先生,那就是他对你印象极好,另眼相看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姓王名德仁,字昌义,拥资百万,阔绰豪奢。他富极无聊,也想附庸风雅。他知道郑板桥最不喜欢那些豪绅巨贾,与他结交,根本不可以,即使出润笔费,郑板桥也不见得会卖字画给他。他只好辗转托人购得了几幅,但因为没有上款,总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他想了一个计策。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而忘返。一天他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沿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又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正襟危坐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说:“世间百味惟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者。”郑板桥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负此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大嚼。
郑板桥高兴极了,肉饱酒酣之后,他想用字画作为回报。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却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为何不挂些字画?”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符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老先生写几幅如何?”
老者大喜,赶紧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怔,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取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言吐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别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中堂,正在发请柬,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这个王德仁早就调查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性爱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一位老秀才,等了几个月,才抓到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