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寒门再难出贵子?高考,是开始还是结束?俯首认命还是逆天改命?
职场
职场
2024-06-07 11:06
浙江
最近,《庆余年》热播,剧中为何春闱会考(科举)如此引人关注?为何一桩春闱舞弊案变成剧情关键转折点?达官显贵托关系、走后门、营私舞弊、权力暗斗,最终宰相被撤、礼部尚书被绞、十多位高官被斩,范闲庆帝反目……虽然范闲得罪大批文官,但他为读书人张目,让他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陡升。回到现实。在中华大地,只有这几天,全中国的城市都出奇一致地安静,尤其是在高考场的区域范围,万马齐喑,神奇地消灭了无处不在的争执吵闹,生恐一声车鸣马啸,惊了一群考生的前途。因为,华夏文明靠高考而繁盛不止、延绵千年、生息不绝。文明是国家治理方法论的载体,核心层面包括:和平稳定、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等,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政策法规、人民属性、历史文化、治理逻辑各类重要课题,其中的核心在于,参与国家治理的人(官员、公务员)到底如何筛选?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譬如这高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但它已经是当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莫言欧洲也曾有过大一统时代,那是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开创罗马帝国地中海无战乱的百年和平盛世。但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是永无休止的分裂和斗争。在西欧,中古前期,社会治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在中古后期,随着国王权力和事务的扩大,国王和权贵常常凭个人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人。一直持续到 17 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选官体制诸多问题集中爆发。个人赡徇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官员的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存在营私舞弊、卖官鬻爵问题;政党分肥制: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瓜分国家权力;造成腐败泛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行政效率。到十七、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西方文官制度才终于确立。18 世纪初萌芽,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决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能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两官分途,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影响,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1855年书面考试制度,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民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1855年政府接受《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书面考试制度);1870年最终确立,规定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对录用文官的制度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也就是说,直到 19 世纪末,西欧才正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制度。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启尧舜禹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经宋元明清,到民国、新中国,几乎 80% 的时间是处于大一统的和平发展阶段,用《三体》的话说,是恒纪元。《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有的是家国情怀。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文化几千年的浸润,让中国人骨子里生长出来的信仰是文明,所有中国人都会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文明是华夏文明,我们热爱统一、和平,我们信奉中庸大和,我们致力于命运共同体。过去2000年直至今日,中国所有的制度设计、治理逻辑都是围绕国家统一、天下为公这个目的展开。而参与治理国家的这批人是经过层层选拔、重重考验万里挑一出来的,而高考是第一道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坎,这道坎的目的是要做一个根本性的过滤,而过滤的公式,在不同的时期,略有不同。以前是八股文,现在是语数英……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有些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有些历史学家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汉朝还有考试进用,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还有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以及考试黜落法。不管怎样,始于一千五百年前的科举制,奠定了华夏文明绵延永续的基础。科举的意义就变成:选拔和培养足够多人才;筛选有共同的意识形态、通用的沟通和管理技能的人;代表所有地区,实现地区平衡;以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精英,让社会各阶层认可。科举制变成了事实上的宗教,考试才是中国的选举,考试才是中国的民主,因为这个制度从垂直和水平方向实现了公平和广泛的代表性。官员基本上要从县官开始,不断磨练,定期考核,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从地方到中央,从司法到行政,不断轮岗。流官制度,得以大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与民之间,是官员居中调节。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官正本清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但是,现代不一样了。社会发展迅猛,时代瞬息变迁,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科技文化的发展,让读书的目的产生了多元化的衍伸。不管是从政、从商,还是务工、务农,创业、做自媒体、做生意,读书考试都是必经之路,这是文明的跃迁。现在,寒窗岁月变成 3 (幼儿园)+ 6( 小学)+ 3 (初中)+ 3 (高中),漫漫长路, 15 载光阴似箭,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恍然如梦。教育体系历来争议不休,从地域、民族,到试卷、录取差别,再到资源不均、师资不均、补课和素质教育、双减等乱象,但不管怎么说,高考依然是这个时代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寒门的孩子,教育资源一般、家风教养一般,新事物体验少,没见过世面,认知相比比富人阶级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认知成熟度,会决定他们对努力的理解天差地别,寒门可能对努力的理解就是意愿和拼命,富孩对努力的理解,可能直接就是信息差、认知差、资源差。高考,是开始还是结束?俯首认命还是逆天改命?高考远不是终点,一切才刚刚开始。俯首任命还是逆天改命,核心在自己对未来的理解。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告别了高中补课、月考、模考的苦逼,但没意识到,大学才是求学路上最重要的阶段。尤其是小镇做题家们。所见世面有限,所接触的人群有限,能做的事情有限,虽然手机在手,天下皆知,但是看到的和体验的,终究不同。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接触的人、能做的事情、能了解的新事物数量级被迅猛放大了,这让原先认知局限的年轻人有机会迅速提升。一部分大学生算是花钱买了一个没用的文凭,甘心躺平、吃喝玩乐,非常可惜。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了真正的蜕变。努力学习,尝试各种方向,参与各种实践,加入社群,做自媒体,参加实习,成长迅猛。大学时期,如果认知提升起来,懂得怎么正确地高效学习,怎么画框架图分析知识点的层次,怎么拆分为几个部分知识点的关系,怎么一层一层地去拆解分析,怎么安排学习顺序,怎么更高效率地学习,怎么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不逃避、不躺平、不敷衍、不放弃,想尽办法钻研出最高效、最好用的方法论并实践,就是真正的努力。真正的努力是什么?是真正想通过努力改变一些东西,是提升认知,是掌握方法,是要有足够的欲望和足够的决心,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去做!这才是逆天改命。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都看到这里了,点赞、在看、关注再走呀~感谢 ❤️❤️❤️关注公众号,分别回复 副业、行研报告、AI编程、大厂面试、AI认知,领取对应资料福利。
送你一颗免费知识星球,探讨职场晋升、管理、转型、创业、AI,一起成长 👇🏻
推荐将公众号设为星标(“☆”),确保文章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推送列表里点击下方 👇 关注公众号 别忘了下方的“点赞”和“在看”鼓励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