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职管说▲ 学习、思考、成长
这是破军的第 93 期分享
作者 | 破军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pojun8765)
不知道为什么,上一篇写姜萍的文章,被平台莫名其妙地删除了。
平心而论,那篇文章只是在阐述一些事实而已,没有造谣,甚至没有做过分的猜测,也没有对事实进行污染,而是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期待一个答案。仅此而已。
想降热度?问题是,为谁呀?为了阿里巴巴?还是为了姜萍?还是……
今天,答案终于揭晓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的结果出炉。
大家来看下面这段声明。
在本届竞赛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和其指导的学生入围决赛,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大家注意到了吗?这段话里最诡异的,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吧?
全文没有提及 姜萍 的名字,而是王老师背下了所有的铁锅。或许,她确实需要被保护吧。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承担错误代价又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人对通告的信任度,已经不高了,官方的尚且怀疑,何况是一个商业组织呢?可信度有多少分?
这则通告,是姜萍事件的终章,但远不是她本人、王老师的终章。
到底姜萍的数学能力怎么样?到底是不是王老师一个人的过错,以及为什么?将来,她们会面临什么样的议论,未来的路怎么走?
到底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公信力是否能够修复?
其实这些答案也不重要了,因为不会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这次事件前后持续了半年事件,博得巨大的社会关注,也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人们对于励志故事的欣赏,从来没有变过,失望会带来消极,但英雄一定会有。
回顾我对此事的关注。
第一次,我问:姜萍是真的热爱数学吗?是对姜萍的成绩持有怀疑态度,但更多是希冀,期待她在竞赛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姜萍爆火出圈的事件,引起公众社会对数学更加广泛的关注。
数学是解释世界的基本学科之一,规则清晰、大道至简、洞悉万物,本是极其有趣的,孩子们如果从小对数学产生了超越任务的奇妙兴趣,可能会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借中新网的点评说: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成长也没有固定的方程式,不是只有一条路能到达山顶。只是没想到,作弊,确实也是一种解法。
第二次,姜萍的热度一直持续在爆发,我用《庆余年 2》中的春闱舞弊案来说明,为什么人们对姜萍如此关注。考试即民生。中国人千年来最重视的就是考试(科举),这是社会运行规则赋予平凡人改变命运相对公平的方式之一。
普通人沉迷在学习工作、孩子教育、柴米油盐、房贷房租日常生活的苟且里,对于为理想主义而披荆斩棘的英雄励志故事,永远是热切期盼的。
第三次,我问:诺贝尔奖都颁完了,姜萍的成绩还没出来?我们都知道,决赛的成绩很早就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不公布,一直往后拖?甚至几个月,什么消息都没有。
后来,文章被删掉了。不明所以。但,有人和我聊了一些所谓的内幕,劝我主动删文、不再讨论,神秘玄乎,不知真假。但从今天的结果来看,有一定可信度。只不过,公众无从知晓。
这一次,大概是最后一次关注这个事件。
作为浙大学子,求是的校训铭记于心,这是竺可桢老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确立的。
1935年8月,竺可桢发表题为《利害与是非》的讲演指出,中国近30年来提倡“科学救国”,但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适合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科学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而这次是完全相反,为了个人的利害,不求真理,而是杜撰。
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通告公布后,学校也公布对王老师的诫勉谈话和取消评优资格的处理。阿里巴巴道歉了,学校道歉了,不知道个人会不会有道歉。
也许,事情就此尘埃落定。
想用一句话勉励年轻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犯错是常态,但知耻而后勇,踏踏实实,寻找真正的热爱,会有更好、更真实的未来。
很认同前面提到的这句话: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成长也没有固定的方程式,不是只有一条路能到达山顶。
不过,我还是想稍微改一下:数学题可以有很多解法,实在解不出,也可以不解交卷;成长没有固定的方程式,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达到山顶,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爬到山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