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抱孩子
手又痛又肿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症状表现
1. 疼痛:主要表现为手腕桡侧(大拇指这一侧)疼痛,疼痛可在活动时加重,如握拳、拧毛巾、拿东西等动作。
2. 肿胀:在桡骨茎突处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
3. 活动受限:手腕的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大拇指的伸展和外展动作。
病因分析
1. 过度使用:新妈妈们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频繁地进行抱孩子、换尿布、喂奶等动作,长时间重复这些动作会使手腕部的肌腱和腱鞘过度摩擦,从而引发“妈妈手”。
2. 姿势不当:不正确的抱孩子姿势,如用手腕过度弯曲的方式抱孩子,会增加手腕部的压力,容易诱发“妈妈手”。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患者出现手腕桡侧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有频繁使用手腕的经历,医生可能会怀疑为“妈妈手”。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一些体格检查,如按压桡骨茎突处,看是否有疼痛;让患者做大拇指的伸展和外展动作,观察是否有疼痛加重等。
3. 辅助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辅助检查,如 X 光、超声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这是治疗“妈妈手”的重要方法。减少手腕部的活动,避免过度使用,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手腕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佩戴手腕支具可以限制手腕部的活动,减轻肌腱和腱鞘的压力,有助于恢复。
如超声波、电疗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
浮针治疗“妈妈手”。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教授在1996年发明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它使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皮下浅筋膜层进行扫散等操作。
医生会询问病史、症状表现,进行体格检查,确定“妈妈手”的诊断。评估疼痛的程度、关节活动范围等。
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通常为坐位或卧位。医生选择合适的进针点,一般在疼痛部位周围或相关肌肉的皮下。将浮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浅筋膜层进行扫散操作,持续一定时间。
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再灌注活动,即让患者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部,以增强治疗效果。
相对安全:浮针针具在皮下操作,避免了对重要神经、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损伤。
见效较快:很多患者在治疗后能立即感受到疼痛减轻和关节活动度改善。
操作简便: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接受度较高。
采用正确的抱孩子姿势,避免用手腕过度弯曲的方式抱孩子。可以将宝宝靠近自己的身体,用手臂和身体的力量来支撑宝宝。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重复使用手腕部的动作。可以轮流使用双手,或者让家人帮忙分担一些照顾宝宝的任务。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手部锻炼,如握拳、伸展手指等,增强手部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避免手腕部受寒,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加重疼痛和炎症。可以在寒冷的天气里佩戴手套或使用暖手宝等。
【科室简介】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