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干眼症
干眼症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白涩症,属神水将枯、白涩症、干涩昏花的范畴内。干眼症在现代医学中也被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以眼睛干涩为主要特征的泪液分泌障碍性疾病。干眼症的典型特征为基本泪液分泌不足,并因此诱发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睛瘙痒、有异物感、眼球灼热样疼痛等多个症状,长期患病还会造成角结膜病变,对视力产生影响。该疾病主要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视物灰蒙,主要表现是眼部干燥、有异物感、烧灼感、瘙痒、畏光、视物模糊、视疲劳等不适,要及时就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白涩症的基本病基是体内阴虚阳盛、津液亏耗,眼睛得不到津液的濡养才导致视物模糊、双目干涩等表现,通常与肺阴不足、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等有一定关系,也与饮食不节、嗜烟酒、偏好辛辣等有一定关系。此外,如果患者的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或者风热赤眼未得到完全治疗,隐藏在脾肺的经络中,也可以导致白涩症的发生。
干眼常会累及双眼,患者通常会感到眼疲劳、异物感、干涩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烧灼感、酸胀感、眼红、眼痛、畏光等症状。干眼早期仅轻度影响视力,若疾病继续进展则可发展为角膜损伤,此时患者常表现为眼痛明显加剧难以忍受;晚期可出现角膜溃疡、穿孔或继发感染,也可形成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典型症状:
视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眼睛发红。
伴随症状:
眼睛有烧灼感或刺痛、眼睛酸胀、畏光、对光线敏感,短暂的视力模糊,但眨眼后常常可以改善,戴隐形眼镜时感到困难,眼睛发红,眼睛里有黏液,清晨醒来时上下眼睑粘连而难以睁开眼,夜间驾驶时视物模糊。
注:当出现持续的干眼症状,如眼干、眼疲劳、异物感、刺痛感等,应尽早到眼科就诊,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1、眼部刮痧
利用刮痧板在眼睛周围进行穴位按摩、眼部刮痧以刺激相关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点穴的部位为:睛明、四白、天应、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童子髎、太阳穴、耳合髎等十个穴位进行点穴刮痧治疗,刮到面部皮肤微微泛红为可。
可治疗于干眼症、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儿童近视防控、缓解视疲劳、眼部痉挛等。
2、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具有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作用。利用热效应调节眼部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促进炎症吸收及血液循环。
3、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技术是应用浸有中药的无菌纱布,放置在眼睛上,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中药液药物离子经过穴位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达到消炎,消肿、疏通经络、调节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目的一种技术治疗。
4、中药超声波雾化治疗
通过药物的气味上熏,直接作用于眼部,以达到疏通经络之功效,通过蒸汽的作用,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角膜的营养状况,同时使这些药物更容易渗透进局部组织,使药物吸收,加快物质代谢,雾化疗法可以使药物直接渗透到眼表及微血管,改善眼球的血供,改善睫状肌的调节能力。
5、睑板腺按摩
按摩睑板腺对睑腺炎有帮助。用一定力度按摩可以使分泌物可从睑板腺的管道向外排出,促进刺激睑板腺的分泌功能,注意用眼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多让眼睛休息,通过睑板腺按摩改善干眼症状。
6、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史,往往会在耳廓上相关区出现反应,刺激穴位及反应点,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适应症:儿童近视防控、视疲劳、眼部痉挛,失眠、焦虑。
7、埋针治疗
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渝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皮内针疗法。埋针疗法能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儿童近视防控、视疲劳、结膜炎,干眼症。
(一)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使用室内加湿器、戴湿房镜来减少泪液的蒸发。
在没有中央空调或暖气的房间,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湿度在40%至60%。若环境干燥或长期使用空调,都会使眼睛里的水分蒸发的更快,加重泪液流失,这样角膜就得不到湿润,整个眼球干燥无光,角膜上皮角化。
外出戴防护眼镜或太阳镜。
(二)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足睡眠,保证睡眠质量,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
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眼部干涩等状况出现。
工作1至2小时,休息15分钟,将目光望向远方的物体并做眼保健操来缓解眼部疲劳。
经常眨眼:可以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注意用眼卫生:日常在学习、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持60厘米以上的距离,并注意调整姿势,最好让视线能向下约30度。这个角度有助于让颈部肌肉得到放松,而且使眼球表面暴露在空气当中的面积降到最低,有助于让眼部保持湿润的状态,从而预防干眼症。
(三)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注意饮食调理,摄入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空心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
眼睑的物理清洁:有效去除睫毛根部的菌落及螨虫、睑缘碎屑及阻塞睑板腺导管开口的固化分泌物,有助于分泌物从腺管排出。
加强全民爱眼意识
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爱眼护眼始于心,科学用眼践于行”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