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不变,不变的经典 |《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年,刘力红、六六师生对谈(1)

文摘   2024-09-18 10:00   北京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编辑整理自2023年11月9日,《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刘力红老师与六六老师专场分享。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活字文化、同有三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播间,我是今晚的主持人小雪。相信第一批等候在直播间里的朋友都是刘力红老师、六六老师的粉丝,或者是《思考中医》这本书的读者。坐在我左手边的是《思考中医》一书的作者刘力红教授,正在屏幕连线的是作家六六女士。


本场直播是由同有三和中医与出版文化创意机构活字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携手,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医学界、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生命健康”“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等话题展开,共同举办的《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活动的第一场。


《思考中医》这部中医文化著作,自出版以来长销二十年,销量近百万册,在出版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各界、行业内外对于中医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热议,并影响了无数中医学人乃至社会大众去学习和践行书中所强调的经典中医。比如今天的嘉宾之一,作家六六老师,就是因为中医的神奇魅力,而想写一部中医剧,经过几番周折找到刘力红老师采访,结果读了一个中医研究生。套用一句歌词,她可以称得上是特别有故事的女同学。所以今天大家要准备好自己的板凳,守在我们的直播间收看。


今天直播的流程首先是由六六老师向刘力红老师提问、交流。在二人对谈结束之后,我将代表读者和观众朋友,向二位老师再进行提问。各位收看直播的朋友,在直播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提问,话不多说,将时间交给六六老师。


一、思想与心理上的准备


六六老师:屏幕前的各位朋友、同仁大家好,刘老师好,主持人好。刚才主持人说提问,我绝对不敢,刘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我们只能说请教,很多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思考闭门造车不能得其答案的问题,正好借机向刘老师请教一下。


其实我今天晚上特别紧张,比参加所有的活动都紧张。大家可能是听文化或中医的讲座,对我来说这就是“考试”,所以很紧张。刚才和刘老师讲,让他多说,因为我脱离中医行业甚久,当年积累的写戏的这些中医知识都快还给老师了,我现在唯一能对外宣称且比较自豪的是:“我是刘老师的关门弟子”。


我当时为什么要去采访刘老师?因为几乎每一个读过《思考中医》的朋友和中医行业的业内人士都会向我推荐说,“如果你要写中医,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刘力红”。


刚才主持人说我辗转周折地找到刘老师,其实不用,非常简单,因为每个人都认识刘老师,只要是做这个行业的人。那时有各种机缘,不停地把我往刘老师身边带。其实刚开始我是比较抗拒的,我更愿意做更多的采访,进行更多的了解,然后再走进核心。但后来发现,你只要是写当代中医的故事,根本绕不开刘力红老师。刘老师这个名字,就立在中医传承之路上,可以说是个引路人或者接引者。


这次正好是《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我恰好有机缘代表读者问刘老师几个藏在心中很久的问题。刘老师也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他写《思考中医》时的心路历程。


我第一个问题,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年,实际上刘老师写这本书可能酝酿了很久,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准备,最后才能成书。刘老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差不多应该四十多岁,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我想知道在这本书出版问世的二十年间,书里的哪一些内容直到今天是不变的,如同《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这些传世的经典,你的想法也好,对于中医的理解也好,哪些是一如既往没有改变的?


刘力红老师:谢谢六六老师的提问,我经常称她是六六老师,虽然确实是她的导师,也是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但我觉得她在方方面面的认知与认识,我好像并没有敢把她当作学生。人前人后,有时叫她六六,但多数时称她六六老师。


今天收看直播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真是感谢这么多年来大家的爱惜和支持。确实,因为这本书,很偶然诞生的这本书,结识了很多善因缘的朋友。如果没记错,我在《思考中医》的最后写了以文会友,确实是会到很多朋友。


实际上这本书的缘起,我在不同的场合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了,应该说是我跟随第一位师父——李阳波老师的心路历程。他对整个中医文化都有涉猎,但他很强调的就是《伤寒论》,当然《黄帝内经》也给我们讲过,讲的最多是《伤寒论》,临床的理路也是来自《伤寒论》。应该说,我从他那里在《伤寒论》上得到的启迪是非常多的。经过硕士、博士等等这些年的学习、思考与临床,等等这些探索,最后就形成了对《伤寒论》这部著作的认识。


机缘巧合,我在广西中医学院传统班任教的时候,整个《伤寒论》的课程是我一人上下来,那时非传统班《伤寒论》的学时是70个学时,传统班是100个学时,增加了30个学时,所以经典的比重就比较大。传统班就是重视经典。第一届传统班——98级的《伤寒论》我一人来上,恰恰在上课的过程中,另外一个朋友,我读硕士时候的同学,他一定要我录音,因为这个故事很长,今天我就不讲了。他当时硬往我口袋里塞钱,让我去买录音的磁带,也推不掉,所以我从《伤寒论》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开始录音,一直录到最后一堂课。实际上,我说《思考中医》是个意外,最开始也没想写一本什么书,但确确实实,讲课的录音——那么厚厚的一摞磁带就摆在你面前。恰巧那时又开始读南老的书,我们知道南老的书都是讲记,是通过录音整理出来的。我想中医也可以这样,所以《思考中医》就这么出来了,确实是一个意外的结果,并不是说想写一本书。


但在第一次给传统班讲课的过程中,我确实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做准备,不是文字上的准备,而是思想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要搞清楚《伤寒论》究竟要表达什么,为什么《伤寒论》影响了一千多年,而且这个影响越来越大。《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当然四大经典有不同的说法,但公认的说法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虽然后世把温病的内容纳入进来,但我觉得经典还是要往前靠,更加符合一些。



二、经典的不变之处


《伤寒论》在经典这个范围(园地)内算是后起之秀,但你会发现它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其他,无论是它的影响力,还是今天我们讲的流量,实际上仲景的“粉丝数”远远超过其他。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我就在这个上面做了很深入的准备。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这样一些准备呈现出来。就像我前面讲的,不是文字上的准备,上课我只有个很简单的提纲。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内心的这种准备用语言呈现出来,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书里面呈现出的流动性,不是为了文字而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确确实实感到《伤寒论》这部著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也是您今天问到的,它不变的地方在哪儿。


《伤寒论》之所以影响这么广大,用古人的话讲“伤寒钤百病”,也就是统摄百病,为什么会这样?《伤寒论》本身属于经方,后面有时间再去聊这个话题。我想表达的是,张仲景把伤寒的立意慢慢地捋,我认为他是捋到了根子上,然后从根上再返回来。因为你只有捋到根上之后,才有可能统摄所有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在一个枝上,那只能涵摄分枝这个范围。所以《伤寒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历久弥新,这就是我认为不变的地方,甚至再经过多少年,这点也是不变的,根根就是这样。


而这个“根根”就是阴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谈到的,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就是天地之道,所有的东西都涵摄在天地里面。既然阴阳具有这样的涵摄性,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所有的都涵摄在里面,从中医这个层面讲,就是根根上面的东西。既然《伤寒论》立在这个上面,它就是不变的,你再怎么变化,时代再不同,都不离阴阳,这个是一定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个是不变的。


我们今天也应该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张仲景的《伤寒论》到今天,按老百姓的话讲,还认。能够认的原因,是它能够指导临床,在临床上我们用这一套六经辨证,六经的理路去指导临证,能够产生效用,解决问题。从事上来说,它也没有变。最根本的不变我觉得是在这些地方,也可以从你的角度谈一谈。


(未完待续)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刘力红
同有三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