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
“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病之浅深轻重,固是不同,总不外乎六经。六经各有提纲病情,昭然如日月之经天,丝毫莫混。学者只要刻刻将提纲病情,熟记胸中,再玩后之六经定法贯解,细心领会,便得步步规矩、头头是道之妙,方可以为世之良医也。”
——郑钦安《医理真传》
身为医者,为什么在面对病患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清晰且有效的基本临床思路?而进入临证阶段,为何又常常会陷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的“下工”境地?同时作为一名中医学人,为什么说《伤寒论》能够帮我们“开眼”做学问,其中的六经病提纲条文更是中医人不可或缺的临证眼目?在2023年9月16日三和书院五届同有班七次大课上,刘力红老师以自己跟师与临证的经历,结合几则医案,向学子们分享了“临证察机,使药要和的临床基本思路的建立”。同时,援引冯学成先生“做学问首先要开眼”之语,特别强调了千年经典《伤寒论》对于帮助中医学人“开眼”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并详解其中的六经病提纲条文何以能为我们的临床思路提供“无尽的可能性”。
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别选编《思考中医》里的“六经病提纲”等相关内容,分“太阳病提纲篇”“阳明病提纲篇”“少阳病提纲篇”“太阴病提纲篇”“少阴病提纲篇”“厥阴病提纲篇”,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跟随刘力红老师对《伤寒论》六经病提纲条文思考与认识的脚步,一起走进经典。本文为厥阴病提纲第二篇。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
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上述这些口渴外,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厥阴治渴方
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
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于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
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就很容易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