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的载体,走向生命的全体 |《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年,刘力红、六六师生对谈(4)

文摘   2024-10-16 10:03   北京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编辑整理自2023年11月9日,《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刘力红老师与六六老师专场分享。



七、从生命的载体,走向生命的全体


六六老师:我再问刘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前段时间,大概在五月份的时候,我写的中医剧《后浪》播出了。因为中医这个题材在影视剧中是个“小气口”,不是一个大众话题。而且在网上一谈到中医,那是泾渭分明,必有中西医之争。我以前写过《心术》,跟西医相关;这次的《后浪》跟中医相关。实际上我本人曾对中医和西医同样地持有赞成态度,它们的存在,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一样,一定有现实社会的意义,对人是有帮助的。那为什么网络上呈现出这么割裂的状态,只要一说中医,必有反中医;西医的环境则相对好一些,因为现在整个医学界的主流是西医。


我跟刘老师这些年,对老师最大的赞叹,就是他把中医讲求的中正平和,体现在了认识与观点的包容性上。刘老师每次谈到西医的时候,从来不会“为扬中医,而贬西医”,永远是“双足并重”,这也是我能接受中医,并师从他最重要的原因。我以前和西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如果你跟我说“西医治这个病不行,那个病不行,还得靠中医”,我其实是很反感的。但是跟随刘老师以后觉得,他给我的教育是不排斥西医的,甚至在面对某些重大疾病的时候,他会建议病患到西医看看,确定下这个病是否适合西医先介入。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刘老师表现出了中医人真真正正的本——中正平和。那我就想问刘老师,在您对中医和西医认识的层面上,您认为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有一天中西医之间的裂痕会消弭,同时会产生更多的合作?


刘力红老师:这个问题很大。从学问本身来讲,为什么中西医会有那么大的分歧?就像刚才您讲到的泾渭分明,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这次讲中医话题的直播,会有很多限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家对于中医还是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这些都是现实,不用去回避。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为什么不排斥西医?我们的大学,天然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我们要学很多的西医内容。说得不好听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学西医的劲头肯定是不亚于中医的。并且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急诊科、病房的时候,也是有过用西医治疗的经历。西医是现代医学的主流,不管你中医承认与否,它都是主流。虽然从我们中医人的角度,会把中医视作主流,因为找我看病,我就是用中医,绝对不会开西药。


好像在我这个个体上中医是主流,但当你放眼看去,一定是现代医学是主流。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你从生命的角度,或者从科学的角度,作为主流它是有基础的。也就是说,西医是基于对生命的物质层面的研究,虽然不能说走到极致,但至少跟我读书的那个年代相比,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那个年代还是望触叩听,听诊器不离身。现在你到医院去看,完全变了。西医在飞速地发展,因为科学造就了我们对物质的认识越来越不一样,必然也会造就我们对生命物质层面的认识越来越不一样,手段越来越不一样。


而现代,至少到今天2023年为止,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主要是锁定在物质层面。当然,你不能说中医不研究物质,中医同样研究,但从物质层面来讲,平心而论,它没有现代的这些手段。没有高速粒子对撞机,对物质的分析没有到像夸克那么小的层面,我们只能说还在一个比较“粗”的层面。


世界是这样的,科学的走向是这样的,那现代医学必然是占主导的。但是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科学也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独有物质的,仅有物质,不能构成一个生命的全体。物质很重要,可以说是生命的载体,但不是生命的全体。在《黄帝内经》里有很清晰的描述。实际上,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世界是由信息、能量、物质所构成。我们应该意识到,现代科学的走向,是慢慢从物质开始,然后去认识能量、认识信息……我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一定是只锁定在物质层面,然后蒸汽机来了,我们对能量就有所认识。煤燃烧之后,怎么就能带动一辆火车呢?这个里面就有质能的交换,物质变成了能量。物质本身没有办法去推动这辆火车,除非我们很多人去推,通过能量能够带动它。


实际上,现代科学的走向,慢慢从物质到能量到信息。我们说信息时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像手机、AI等,应该去了解科学的走向。我们回到生命来讲,生命的物质层面肯定是肉体,那生命的能量层面是什么?信息层面又是什么?现代医学显然还没有关注到,或者关注得不够。中医在物质层面的研究,我认为很难和现代医学相比,因为没有条件,但正因为对物质层面的认识没有条件,使它天然地转向了对生命另外两个层面的认识——能量和信息,也就是《黄帝内经》里讲的生命构架的三位一体:形、气、神。


中医对形的认识是“粗放型”的,但对气和神的认识是很精微的,也就是说对这两个层面的认识不是通过物质,而是通过“心”去认识,通过“感”去认识。为什么《易经》讲:“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讲现代科学是基于条件,没有那么大的粒子对撞机,芯片没有到达一定的纳米工艺,就无法产生这样的功用,或者对世界产生这样的客观认识。但是对能量、信息,对气与神的认识,那是基于你的感,需要看你的感有多精微。所以有所长就有所短,老子讲:“长短相形”。如果我们今天能认识到中医是在这个层面发力,那么我们应该欢喜雀跃,现代科学应该伸出双手来拥抱中医,拥抱传统,因为在这点上我们是老师。


AI虽然可能很厉害,或许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复制出一个中上水平的中医,但是这个感是基于心的,不是基于机器的。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我认为应该是到了真正要去“长短相形”或者讲“取长补短”的时候了。所以我经常讲“中国的西医是得天独厚的,因为可以站在中医的肩膀上”。至少我愿意蹲下来,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问题是他们愿不愿意。而这就牵涉到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的同仁们也要真正地反观科学的发展,这个路径是这样的,他才能真正认识中医的价值。我还是充满期待。


六六老师:我在这方面也有感受,真正优秀的人,永远是擅长取长补短的。因为我有很多西医的朋友,这段时间我们有个群,西医主动自觉地分享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想了解下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如何去调治。后来我就问他,你是西医,为什么对中医这么感兴趣?他就常讲:“我在临床上遇到很多困惑,很多病的治疗总是反复,我就考虑是不是西医在治疗上有什么局限,能否借用中医的方法与思路”。所以我觉得,真正优秀的人,永远是兼收并蓄的,永远是敞开心扉、胸怀和思想愿意去学习的。


未来中国真的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方说疫情的暂告一段落,很大的原因是归于疫苗的出现。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中国是最早遭遇疫情的,在没有疫苗之前,中国人民也用自己的中医解决了问题。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两大法宝,一个是先进的现代医学,另一个就是中医的护持。所以中国医学的未来,真正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古代之美与现代之美的相结合,古圣先贤的思考和现代科学的研发相结合。像这样得天独厚的机遇,真是举世难求的。很高兴今天晚上聆听到刘老师这堂关于生命的课程。


(未完待续)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刘力红
同有三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