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决孩子发烧咳嗽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 刘力红:对儿童健康的相关思考与认识(二)

文摘   2024-06-12 10:02   北京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系根据2024年3月18日,刘力红老师在“同有三和中医·生命健康系列公益公开课暨第二期宝宝健康营开营讲座”上的分享内容编辑整理而成。




四、中医如何认识孩子的发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实也是在近些年看到孩子的健康问题,至少我们讲普通意义上的健康,像儿童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孩子一生病,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不要说大众,就我的女儿而言,她是中医,前段时间她的宝宝发烧,她来问我们,我说“你去问妈妈,她有解决的方法。”我知道她虽然说“不想上医院”,但潜台词里就是要上医院,而她自己是学中医的。


我现在能够充分理解,孩子发烧了,确实作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真是有些手足无措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送医院,尽管知道那里要排很长的队,但这就是现状。这也是因为我们不认识生命,不认识孩子的健康所造成的。


实际上在我们三和体系,或者接触了三和,参加了生命学堂、三和书院,等等,当他们的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就跟过去不一样,心也不慌了,因为知道该如何去做。不是说一定不上医院,而是有些问题自己在家里便可以解决。无论是今天在现场的观众,还是线上收看直播的朋友,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去了解中医。当你了解了一些中医,对于孩子的呵护,确确实实你会心安很多。


就像我们今天讲孩子的发烧,我过去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孩子一发烧,自己就很着急。喂药也不吃,或者半天才吃一口,最后问她一句:“你不吃中药的话,那就去打吊针?”。她说:“爸爸,我去打吊针。”中医界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前辈,也是我的老师——邓铁涛先生,他曾有一段名言。中医界里面有个词,叫“铁杆中医”,也就是一心想走中医这条路、不彷徨的这样一些中医人。那么怎样衡量你是否是“铁杆中医”?邓老这句名言就是:“当你的孩子发烧到40度的时候,你是去打吊针,还是继续用中医药?”然而,当自己的孩子发高烧的时候,有太多的中医是坐不住的,而选择去打吊针,那你就不是铁杆中医。


现在孩子常见的疾病问题,无外乎就是两类:一类是呼吸系统,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等;另一类是消化系统。其他的问题不是没有,只是没有那么常见。我们很多家长有孩子之后,往往被困扰的就是这两大类的问题。而呼吸系统疾病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就是发烧,一发烧,家长就慌了,就往医院跑。实际上,发烧在中医的认识里,不是一个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发烧。


我们经常讲,孩子的成长过程,各个系统在不断发育、完善。另外,中医讲孩子是“稚阳之体”,有些说法是“纯阳之体”。孩子很灵动,也很敏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受寒后就很容易有反应,机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像刚刚我们在外面想散步,结果一阵风过来,沙尘四起,就赶紧回到教室,并且关闭门窗。孩子一受寒、一受风,就会把身体中的“门窗”关起来,进行自我保护。“门窗”关闭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关窗”时的温度与“开窗”时的温度是否一样?一定是不一样的,温度会升高。在人体上,这种体温升高也就指向了我们常讲的“发烧”。


虽然不敢说所有都是这样,但大部分如此,所以中医就把这一类的问题称作“表病”。中医讲“表里”,消化系统相对来讲就属于“里”;肺偏“表”,中医讲“肺主皮毛”,所以这个皮毛就像我们的窗户,关闭之后,体温一定会升高。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原理很清楚了,就不会紧张,不会慌乱。但是当我们不知道这个原理,一看到发烧,首先意识到他不正常了,如果是高烧就更不正常了,甚至感觉要烧坏大脑,于是赶快去医院,赶快输液打吊针。当然,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不是不能选择,也可以选择。确实有些高热是容易发生危险的,比如惊厥或重症肺炎,是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的发烧,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的咳嗽,就不必这样了。


当“屋里”的温度高起来,我们就去拿“灭火器”或去“浇水”,这样温度会不会下来?温度会下来,但“满屋子的水”又该如何处理?这时候又得用拖把。屋子里都是水可以用拖把,身体受了“湿”,那就只能交给脾胃来承受,而恰恰脾胃是最怕湿的。中医讲“脾恶湿”,所以当你应用过这些手段后,会带来后果。往往这些孩子,食欲会变差,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他的免疫力也会出问题,因为脾受了伤害。在中医的认识里,脾胃不仅仅主运化,它和西医讲的免疫有相关性。在《素问》遗篇的“刺法论”里有句话:“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古代有谏议大夫,能够在发现问题后马上汇报,并及时处理,不酿成大祸,所有的事情在萌芽阶段便能解决,谏议就起这个作用,免疫实际上也是这样。我们自身本就具有很完善的自愈机制和自愈能力,但为什么很多疾病已经到很严重或晚期我们才知道呢?一定是这种自愈的机制和能力麻痹了,这就和免疫相关,也就是跟脾相关。


五、孩子发烧咳嗽时,不要用打压的方法,而是要去疏解


一旦伤了脾,不仅会影响到饮食,还会影响到免疫。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隔段时间就要去趟医院,原因就在系统受损了,“杀鸡用了牛刀”。实际上不需要,我们把这个原理搞清楚,就知道把“窗帘”拉开,把“窗户”打开,一通透,这个热就下去了。在中医里,这个叫“解表”,辛温解表,用辛温的药把表解开,也就等于把门窗打开。如此,呼吸系统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当然,我们打开“门窗”的方法很多,吃药是一个途径,但如果孩子太小呢?像这次我的小外孙发烧,就是赵老师给开药,女儿吃。因为是纯母乳喂养,过奶给孩子后,他的烧很快就退了,从38度多很快就到37度,烧一天就退下来。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捏脊”“手法”都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要着重在把原理搞清楚。


另外像孩子的发烧,我们不要太过紧张,不要“不让他发烧”。有些时候,孩子发烧未必是坏事情,至少在我的师门里面有一个词叫“变蒸”,过去老人讲,孩子发一次烧就长一次身体,它是各个系统成长的一种外在表象与反应。每一次发烧你都给他压住,那他的成长就打折扣了。所以我们要采取的不是打压的方法,而是要去“疏解”,这样发烧自然而然就会退下去,不用那么紧张。


对于孩子的咳嗽,现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像赵老师在诊疗很多孩子的时候就发现,比如感冒没有处理好,上感就变成中感,中感就变成下感。所谓下感就是深入到肺,这个过程也就是从上呼吸道到中呼吸道,然后深入下呼吸道,最后就是慢性的咳嗽或喘。这都是因为原理不清楚,或者我们投入的医不对路造成的。


因为受卢崇汉老师的教导与影响,我们诊疗过的这些孩子,很难发展到上面讲的程度。如果你能在开始便及时地表散它,那么这个病邪就不会从上呼吸道到中呼吸道,更不会继续深入。另外,在解决发烧之后,我们要及时去疏导、去宣畅这个肺络,千万不要用止咳的方法。现在都说止咳,实际上咳是不能去“止”的,“止”很可能就会往下走。所以一定要疏导和宣畅,使肺的气机能够流畅。


比如在第一时间可以用个“小儿太平汤”,用姜,橘子皮,几片艾叶,再放点红糖。吃完之后,再捂捂汗,身上出些汗,烧就退下来了。孩子发烧时,他们身上多半干巴巴的没有汗,那就意味着“门窗”被关起来了,所以要去出汗。但出汗不能出大汗,特别是那些能出大汗的“退烧药”,即使一时退烧了,但不能长久。中医退烧时出的汗,一定是缓缓地出来,像《伤寒论》所讲:“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出流水般的汗,烧一时退下去还会起来;身上出潮乎乎的、微微的汗,这样的效果最佳。


过去我诊疗小孩发烧,还是喜欢用中药。但是当孩子大了不吃奶了,无法通过母亲这个途径,自己吃药又很抗拒,这时该怎么办?开个中药,熬起来给孩子泡泡澡,也就是药浴,同样可以出汗。总之是解表,表一解,烧就退下来,这个需要我们认识学习。这样呼吸系统的疾病就不会成为一个困扰我们的原因。而且你用这样一种方法去解了之后,不会像刚才讲的“满屋都是水”,导致湿困脾,进而影响消化。脾胃从中医来讲属土,而肺属金,他们是“母子”的关系,把“母”伤了,“子”也一定会出问题。


我们作为医生,当看到这种情况时会很糟心。家长们这样一次次带孩子去治疗,实际上一次次都没有得以真正恢复。但如果你用刚刚我们讲的中医这些方法呢?烧一退,就能恢复到活蹦乱跳的状态,胃口也正常,一切都没问题。同样都是退烧,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我们经历过就知道了。以上这些,是我们粗略地讲讲,当遇到发烧或呼吸系统的问题时怎么办。



六、读懂机体,听从身体发出的信号


接下来,我们谈谈消化系统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孩子常遇到的问题。首先,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这两者有连带关系。也就是说,从中医的角度讲,我们在发烧、感冒的时候,一定强调要忌口。虽然忌口看上去很“麻烦”,但这一招很灵,能保证你长治久安。因为我们在外感、发烧的时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没有人说在外感、发烧或者恶寒的时候,胃口还特别好。很多人一发烧、一外感,就不想吃东西了。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再聪明,也聪明不过身体自身,胃口感觉不好,就是身体告诉你要在这个时候少吃一点,而不是要加强营养,加强营养是要在病好了之后。


这个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脾胃受困了,受到了干扰。或者说,脾胃要省一点能量,“母亲”(脾胃)知道要节省一点东西给到“儿子”(肺),因为看到肺出问题了,就要分给一点能量去支撑肺,所以脾胃自身的能量就少了,进而其运化的能力就下降了。在运化能力差的时候,你还让他多吃,自然会出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读懂机体。


同时,我们强调在此时要多喝粥,不吃油荤,在《伤寒论》桂枝汤条文的下面讲到:“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你要想好得彻底,不来回反复,这一点可以说是妙招,必须遵守。


(未完待续)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刘力红
同有三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