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真正的中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年,刘力红、六六师生对谈(5)

文摘   2024-10-23 10:01   北京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编辑整理自2023年11月9日,《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刘力红老师与六六老师专场分享。




八、我们要去学习如何让自己不生病


主持人:我个人觉得,今天晚上讲座的丰富程度,已经到能改变我对生命认识的格局程度。在之前准备的一些提纲和问题,两位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帮我把一个个问题“划掉”。


在评论区我们也收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像“非科班人士如何学习中医?”这个问题可能要请六六老师来回答下。因为我们知道六六老师在写《心术》的时候,已经就到上海的医院中“卧底”半年;到写《后浪》的时候,您又读了一个中医的研究生。这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我很想了解,中医学起来的难度是怎样的?您的学习历程能否和我们分享下?


六六老师:说句实话,现在中医在民间能够这么热,很大原因是因为疫情。大家发现,以前不用太费力就能解决的一些日常的疾病,现在变成了久久不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网上寻医问药,听课,进而寻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最后有的走上了自学的道路。我对非中医专业的大众去学习中医的建议是,从我的经历来讲,像学《易经》,我的同学就痴迷于算命,今天宜不宜出行,明天宜不宜投资,这样你就把《易经》用小了。中医同理,比如学中医如果只是为了当感冒的时候知道喝什么药,如果是这样的目的,同样也把中医学小了。


中医是个理论框架,一定要读懂中医的内涵,它在告诉你健康的人生包含哪几大要素。中医从理论体系上把你“梳理”成一个走在康庄大道上的人。之前可能你在羊肠小道上行走,可能经常遇到迷雾或黑暗,但是学了这个理论体系之后,你会在光的引领下往前走。所以很多朋友在学中医的时候经常问我,“这个白术汤是不是能治脚后跟疼”,我说你要先解决为什么会产生脚后跟疼的问题,而不要痴迷于脚后跟疼了怎么治疗脚,或者头疼了怎么治疗头。你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感冒,如果你做好防御措施,减少感冒次数,你的头疼也会随之减少。比如注意保暖,不吃生冷,日常生活中这些小的细节做到了,其实比你研究透这个方要容易得多。也就是我们的抓手在哪里,就是从生活的细节进入。中医世界里最好的就是“日用”,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如果能把中医的这套日用的体系用好了,你就会远离疾病,你的健康防御体系的城墙就会很厚。


所以我觉得我们同有三和做的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做健康的护城河、防御墙。如果你跟着我们学习,或者跟着很多中医平台去学习,就是去学这些日常生活的规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后,疾病就会远离你,这是我对大家的一个建议。


刘力红老师:实际上我们中医讲,尤其是唐代的一位大医孙思邈就提到“上医、中医、下医”,下医是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再一个就是,“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等等。所谓治未病,也就是刚才六六老师谈到的这些,为什么把它归为上医?也就是说它抓住了根本,中医讲的治病必求于本。实际上我们过去也把它看小了,治病的时候什么是本?我们应该从本上去用这个方。实际上治病求本,那个更根本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知道你怎么会生病,什么因素导致你生病。如果你在之前能把这些因素拿掉了,实际上就不会生病。所以,与其你去费尽心思去研究怎么治这个头痛,因为一旦发生头痛是很复杂的,但是让你不头疼往往是不复杂的。确确实实你会发现,好像大家都喜欢复杂的,简单的反而不喜欢。


为什么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很有意思呢?扁鹊最有名气,但扁鹊认为最厉害的长兄却没有人去找。我也很认同六六老师的观点,大众学中医可能更关注于疾病,当然在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也有招去应对,但因为你毕竟不是医生,现在有法律法规的限定,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去学怎么才能让自己不生病。



九、学习中医要养成追求原理的习惯


主持人:刘老师刚才提到了“招”,而这个“招”也是直播间里大家反复想问的。另外有位网友想问,非医学专业的人学中医,是否可以放手应用?或者在哪些范围内应用比较合适?


刘力红老师:我刚才讲了法律法规这个限定,但从学习来讲,方法是无穷无尽的,你学一辈子都无法达到尽头。中医的方子太多了,验方更多,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养成追求原理的习惯。一旦你明白原理的时候,实际上你自己会知道如何选择。原理教会我们怎么去选择。因为现在的套路太多了,方法也是太多,无数的方法和招数你是学不完的,而原理不是这样。中国文化讲“一本万殊”,这个本就是原理,事象则是万千。所以你去寻求在事上的用途,是没完没了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学中医要尽量往原理上靠。比如我们为什么强调忌生冷?你懂了原理就会知道要不要吃,而不是别人吃什么,你就跟着去吃。


六六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古人讲形而上和形而下,忙于去用术的人是专攻形而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你在术的层面去追求是无穷无尽的。等你回到道的层面,反而非常简单,比一还要简单。所以我们说到底,就是在探讨生命最终在追求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是真正拥有中医专业硕士文凭的,但为什么没有去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因为我没有把行医当成自己终生的职业,但是我虽然没有这个执业资格证,却拥有了“人生的资格证”。现在我对事物的判断,对人的理解,还有包括对生命的深度理解,在学了中医以后,形成了一个体系和框架。处理问题时会发现非常简单,人和人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你一眼就能看清楚过去自己哪里做错了,未来如何去修正。我觉得在这点上一旦学通畅,无论是心情还是身体,你都会在健康的状态。


主持人:谢谢六六老师和刘老师的分享,直播间还有一个问题。网友问,《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年后,刘老师的哪些思考在现实中得到了实践?


刘力红老师:这点我觉得还是挺感慨。很多人碰到我,像一些中青年的中医人,他们讲当年在很彷徨的时候,甚至犹豫是否要放弃中医的时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看了《思考中医》,然后就笃定地行走中医这条路直到今天,而且深有所获。这样的人确实不少,我相信他们都不是在恭维我。


另外,现在很多宣传上认为《思考中医》掀起了像重视经典等等的热潮,虽然我不完全是这样认为,但是它确有一定的因素。确实现在从国家层面都在提倡“读经典,做临床”,把对经典的重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觉得这也是主持人讲的实践或落实。当然从“术”上就更多了,我在书里讲到的一些方法,很多人就去实践。比如跟骨骨刺那个病案,就有太多人如法炮制,然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大的方面,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另外我还想请教下,我们在“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实践当中,会面临哪些困难?又该如何解决?我有个朋友是中医爱好者,学了针灸以后就敢往自己身上扎,但我会觉得有一点点担心,二位老师是否能给到我们一些建议?


刘力红老师:我想您问的“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到刚刚讲的,大家要先去认识健康,构成健康有哪些元素,只有认识了这些之后,才能负起这个责任。如果开始就一猛子扎到如何去用针,如何用这个穴位,可能就不是健康观,而是疾病观了。所以可能我们首先要去认识什么是健康,当从这些角度切入,我们才能再去谈下面这些东西,也就是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六六老师:我对“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解是,“健康”是要素,“第一”是修定语,最重要的是“责任人”。绝大多数的人不会去想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觉得自己有医保,认识哪个好医生,或谁谁告诉自己一个偏方,这真不是责任人的表现。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我的健康,我自主,我负责”。我今天还在和刘老师忏悔,在自己健康的路上哪些事情做得不对,这个认识是逐步加深的。首先,像我们在管理孩子教育的时候会发现,明明是他的作业,为什么最后变成了家长的作业,说明你没有把学习这个责任交给孩子。健康其实是一样的,当你开始寻医问药,寻找偏方、神医,实际上就把自主健康的权利交付出去了。什么叫自主?就是从饮食、起居到学习的自主。


另外,为什么我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一个人在学习的道路上会不会走偏,能不能走上正道,在某个层面上取决于你在这个道路中不断行进时对自己的要求。后来我和刘老师讲,自从学了中医以后,我把自己送上了一条健康的轨道。像我最近经常打羽毛球,因为我发现肥胖这个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但需要你自主自发地去控制。


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每个朋友如果能把自主健康这件事情,特别是把“自”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实际上心情会很愉悦,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也都会很好。你会发现,往往生病的人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这疼那痒,都是负面情绪,他需要宣发。所以当你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正常的状态的时候,实际上你寻医问药就是个偶发行为,它不是日常行为。我发现绝大多数的朋友面临一个问题,他永远在寻医问药的道路上,永远在找健康的秘诀和法宝,他就是要依靠他人把自己推到这个健康的轨道上,而放弃了自己在健康的轨道上奔跑的这件事儿。


所以我现在也努力去做这个事,也和刘老师表达过自己的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各种各样外界的力量帮助、支持和鼓励。但你需要先在思想上意识到这点,其次行为跟上思想,知行合一。如果能做到这点,你会发现寻医问药这件事情是自己生命中非常偶发的事情,它绝对不是你的常态。有可能在一年里,你感冒了或摔跤骨折了才去看医生,而不是每一天从这家到那家医院去看医生。像我的有些朋友就是这个状态,全国问医,甚至全球问医。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


(全文完)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刘力红
同有三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