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每个年龄段共同的“专利” | 刘力红:为什么人人都能且需要学“医”?(上)

文摘   2024-08-28 10:02   北京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根据刘力红老师在2024年7月28日同有三和大理中医游学班的分享编辑整理。



各位小朋友、大朋友,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能在苍山脚下开展又一期的大理游学班。刚才我们听了六六老师的讲话,虽然简短,但是对我来说很有启迪。我想用很短的时间介绍一下我们同有三和。我们三和的全称是“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主体是“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前面所冠的是“同有三和”。

 

一、医为通业,精微广大,认识生命,同有三和


从字面上讲,“同有”就是共同拥有,共同拥有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至少我们在座的,从当下来讲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你是需要去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了解这个生命,你就很难去养护和护持她;就很难用这个生命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也很难用这个生命去享受这个生命该享受的一切。所以这个生命实际上是需要认识的。

 

所以我们同有三和实际上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的事情——认识生命。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我们才去谈其他。“同有”分很多的层面,虽然我们的生命是共同的,但是看上去我们每个人却又都不一样,像现在有些人好像打瞌睡,有些人则是精神饱满……我们看上去千差万别,差异性很大,但是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基本的点,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趋势是“求同存异”。就是在认识“异”,认识差别的同时,它的根本是求同。也就是说,千差万别的生命究竟有什么样的“同”?在这个千差万别的底层,它有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中国文化的根本,它的指向是这里的。这也是我们同有三和基金会,我们这群人的一个努力方向。

 

接下来我们在这个基本的“求同存异”基础上,再去谈“三和”。“三和”的概念就很丰富了,有天、地、人,性、心、身……还有医的各个层面。随着我们认识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学习,我们对三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刚刚在课前礼读诵了《大医精诚》,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通过这七天,每天放慢语速地读诵,七天之后能脱开这个本子,能够背诵。《大医精诚》这篇文章很美,它是值得我们日诵的,成为我们一个日诵的功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体味它,品味它的精神。

 

在《大医精诚》里面谈到了医的一面,“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这段讲到了医的“至精至微”的一面,医确实有这一面,但大家不要被这一面吓倒。如果是这样,我们今天就不用学了,因为“神授”,但我们都不是神。但这个“神”又无处不在,只要你心诚就能感召,这是医的一面。

 

医还有另外一面,也同样是孙思邈,他在《千金方》的序言里提到,“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是同样一个人,对于医道的另外一段表述。这段核心讲的是孙思邈本人在总揽了医道的精神之后,他深切地体味到圣人设教,创立医道为的是什么,他的本怀是什么。他的本怀,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医道的“精微”而设,更是为了医道的“广大”而设。

 

什么叫医道的“广大”?就是要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每个人都要学医,每个家庭都要学医,所以医道不是某一个人的。我们以中医而言,绝对不是中医药大学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专利”,是我们每个家庭的“专利”。所以我们三和有一个对“医”的基本认知,就是“医为通业”。医有专业性的一面,但医——尤其是中医,更有它通业性的一面。所谓通业,就是共通,就是所有人,各行各业的人,就必须学中医,了解中医。因为中医是没有门槛的,每个人都可以进来学习。

 

我们可能透过各位老师,或者说我也希望各位老师,各门课程一定要从大家够得着的地方入手,去往上走,往前走。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确确实实医不是中医药大学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专利,也是每个年龄段的专利,都可以学。再小的小朋友都可以学,再大的成年人也都可以学,这就是“通业”。而这才是我认为中医在这个时代的价值。


(未完待续)



微信号 : liulihong1958

新浪微博:@同有三和中医---刘力红


更多刘力红教授资讯请关注微信公号

同有三和基金会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刘力红
同有三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