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针精英1班 吴门奇穴•冲和 顺利结课啦,
对于这次课程,
通过深入学习冲和的课程,我对穴位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首先,穴位的分类和作用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周思考题中提到的水、火、冲、和等分类,让我对穴位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分类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穴位功能的理解,也反映了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了解。血管和神经对穴位的作用,让我意识到穴位不仅是气血交汇的点,也是神经传导的关键。吴门奇穴的分类,如水、火、冲、和,三才,五行,八门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对穴位分类的理解。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记忆,也为平时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一指定三关的详细描述,包括地鬼部、人精部、天仙部的穴位及其主治,让我对穴位的具体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地鬼部的地一冲治疗口疮,人精部的人五冲治疗牙痛等,还有后面的七冲门、二解穴、瘀肿三角等中医穴位的名称、对应位置及其治疗功效,这些知识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七冲门的概念让我对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唇到魄门,每一个部位都有其对应的穴位,这种细致的分类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深刻洞察。手解穴少府和足解穴梁丘专治气血封闭,而瘀肿三角则针对跌打损伤和气血错乱引起的疼痛和淤肿。课堂中中涉及的太白穴与公孙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不同应用,让我领悟到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性。太白穴以其金星属性,擅长治疗挥霍缭乱等症状,而公孙穴则针对冲气上逆等问题,这体现了中医对于穴位功能的细致划分和针对性治疗。通过少阳经的会宗穴、三间穴等,以及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配穴,展示了中医针灸在处理急性病症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灸肾窝的补气作用让我对艾灸疗法的理解更加深入。灸肾窝不仅能补肾填精,还能通过精化气的过程达到补气的效果。阵眼的概念和吴针对穴位的理解,让我对针灸的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穴位被视为气血汇聚的蓄水池,这种比喻生动形象,让我们易于理解。同时,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法,以及同侧取穴法的应用综上所述,冲和的课程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医穴位理论的理解,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指导。通过这些学习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学习信心。
首先感谢吴老师的授课,代课班长及后勤人员的辛勤付出, 带我们学习完了冲和课程,吴老师讲吴门奇穴中的穴位大体分为水穴、火穴与冲穴、和穴,冲则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和则舒达和畅或静守封藏,波澜不起。又再次让我对于人体的气机和穴位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中医理论和一些运用上的认知。
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学习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复习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来更好的认识吴针,更熟练的运用。举个例子,在课程中,老师讲到了少阳淋巴线以及少阳寒湿线,不光可以用针,也可以以其理用刮痧的办法,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病人群体时,为我们治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明理取象不拘泥于法,在学习的道路上,永无止境。
吴门奇穴冲和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丰富,2个多月的学习,让我针灸的疗效提示了不少。对于传统穴位及经线的认识亦变得深了,课程内容值得反复再听、咀嚼、细味,诸如少阳寒湿经、四木穴的应用和配伍等亦非常精彩。不过,针灸终究是动手活,就算写了多少笔记,终究还是会忘记的,惟有不断在临床上使用吴门的针灸知识和理论,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学习吴门针灸,也是不断的冲关夺门吧,谢谢吴老师和后勤老师们的指导。
首先,感谢吴老师,班长和各位太湖社工的辛苦付出。
水、火、冲、和是吴针对穴位的大体分类,其中冲和为穴位的功能。冲者,水沿中脉而上,又从冲脉而下,舒达和畅,复归于静也。气血过经,冲关夺门,有聚有卡,有冲有和。太过不及,皆非常态。冲门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我启发比较大的是“平冲当本厥阴论”、“阳明气冲论”和“太阴气道论”这三节课程。吴老师分别从厥阴经的太冲穴,阳明经的丰隆至陷谷的气血卡聚,寸口脉的太过不及进行论述,使我对气血冲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会了在临床中寻找经络上的卡点,通过打开经络上的卡点,患者往往效果颇佳。曾治一中气下陷患者,之前用艾灸灸陷谷,后来在解溪上扎一针,临床效果明显很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亦是如此。在二者的协调上,我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体会。
很高兴获得《吴门奇穴·冲和》的课程证书,在太湖学习非常充实,每天都能学有所获。
《华阳经》曰:“道,冲而用之不盈。不盈者,如水化气也。冲则生长,阳生而阴长;抟则收藏,阳杀而阴藏。冲和者,刚柔也,动静也,起伏也,阴阳也,死生之本也。”“冲和”在针灸中体现在“冲关夺门”和“气血集聚”。“冲关夺门”是冲,“气血集聚”是和。首先,穴位是气血不断集聚的地方,譬如肾窝四穴就是肾经气血集聚的地方,形成扰场,入通人体的蓄水池。这是穴位的“汇聚原理”。其次,穴位会有一些卡点,也就是所谓的气血过经,需要冲关夺门。这是穴位的“卡点原理”。冲关夺门的前提是招兵买马,也就是气血汇聚。在气血汇聚的地方是穴位,卡点也是穴位。所以,人体经络就是不停在“冲”与“和”的交替前行。理解这一原理,就可以深刻认识吴门针灸,以四木阵法为例:侠溪穴是卡点,如果侠溪穴不通,行间穴则气血不足,进一步导致太冲穴冲气不足。吴门奇穴包含“水火”和“冲和”,“水火”是穴位的性质,“冲和”是穴位的功能。“冲”是气血过经的冲关夺门,“和”是气血集聚而蓄势待发。“冲”与“和”需要相互配合,没有“冲”,气血就会瘀滞不行;没有“和”,气血冲关夺门就势能不足。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冲和”呢?持续的学习、积累、总结就是“和”,蓄人生之势;升学、就业、成家、养娃等就是“冲”,持续突破人生的各个光卡。我们就是不断的在“冲”与“和”之间切换。其实,在吴门学习何尝不是一场“冲和”之旅呢?各门课程的学习就是“和”,需要付诸于平时的点滴努力,持续积聚吴门知识;不断内化所学的吴门知识形成质变就是“冲”,需要不断突破瓶颈,且以内在的逻辑进行梳理、打通和融会贯通。感谢吴老师大爱的无私付出,感谢后勤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是您们使得太湖越来越美丽!!!
人体穴位,大体分为水穴、火穴、冲穴、和穴。气血过经,冲关夺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或许是冲和穴的作用。
冲穴从中冲、一指定三关、三关七穴、冲门七穴、二解穴、三门穴、二梁穴、三疝穴、五关穴、关门穴学习。中冲从天仙部、人精部、地鬼部对人体对应,地鬼部:中指第一节(近节,连接掌骨节),人精部:中指第二节(中节),天仙部:中指第三节(末节)。也有全息的理论在其中。一指定三关从虎口三关、中冲三关、小指三关讲解了人生需要冲过的关口。冲脉在人身上有潮冲、中冲、冲关、冲门。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冲关为冲脉的关卡,有三关七穴。七冲门分别对应相应的穴位:飞门穴为兑端,户门穴为颊车,吸门穴为廉泉,贲门穴为中庭,幽门穴为下脘,阑门穴为大巨,魄门穴即屈骨穴,治疗相应疾病。二解穴即手少府、足梁丘(足解穴),专治穴位气血封闭,如点穴、晕针、下针处起包(常常是刺中动脉,引发血肿,压迫穴道)。三门穴、二梁穴中的梁门穴,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木克土的应用。平冲当本厥阴论,阳明气冲论,太阴气道论则讲了每一经的特点。和穴多与少阳厥阴相关,从三焦、肝胆论治多见。和者,一为舒达和畅,一为静守封藏,波澜不起。舒达者,和气血也。气血过经,以和为贵。冲者,水沿中脉而起。盖气血过经,势如潮汐,一浪盖过一浪。和者,水沿中脉而下,一浪弱于一浪,复归于无极。水者,血也。气行则血行,故气乃冲力也。静守封藏者,保精气以续冲和也。和其实,冲其虚,长生久视之道也。重点学习了四木一、四木二、二胆穴、二宗穴、四惊穴、二骨穴、二渎穴、二陵穴、四通穴,最后讲了气和、血和和天冲地克。通过冲和课程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冲者,中也,真气津液在冲脉起伏如潮,名涨跌、名冲和(起为冲、伏为和)、名交媾(起则分,伏则媾)。《华阳经》曰:“道,冲而用之不盈。不盈者,如水化气也。冲则生长,阳生而阴长;抟则收藏,阳杀而阴藏。冲和者,刚柔也,动静也,起伏也,阴阳也,死生之本也。最后感恩吴老师的倾囊相授,感恩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祝福吴门医述·太湖学堂越来越好!
从《吴门奇穴·水火》到《吴门奇穴·冲和》课程,我对吴针体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吴老师的讲课风格独具特色,如同将散落的珍珠用线串联,形成系统且有规律可循。
在临床实践中,我主要以中药为主,针灸仅偶尔用于痛症。曾认为针灸仅是刺激局部肌肉以缓解疼痛,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但通过吴老师的课程,我了解到中医的理法方药与针灸的理法经穴相通。吴针不仅擅长治疗痛症,更对内科疾病及神志病有显著疗效。吴针体系大致分为水穴、火穴、冲穴与和穴,它们如天上的星辰,各司其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血管为穴道提供血液,影响穴道开合;神经则起到得气、传导的作用。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了中西一统的独到见解。在学习冲和穴位时,我深刻体会到中指一指定三关的奇妙。特别是地鬼部、人精部、天仙部的穴位及主治,让我对吴门奇穴有了全新认识。在吴老师的中医内科等课程中,老师强调只讲医学范畴,避免涉及鬼神话题。但在吴针课程中,每个穴位都如一把钥匙,通过了解穴位和经络,能打开沟通天地人的大门,这是一门由医入道的课程!吴老师对穴位的理解深入且形象。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如水流经山川河流,高低起伏,时而纤细潺潺,时而波涛汹涌。如四木穴中的行间穴和侠溪穴,是气血经过人体较狭窄之地,而太冲和冲阳则是气血汇聚之处,动能汇聚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蔚为壮观。边听吴老师的课,边感受体内气血流动,如同打坐内观,令人欢喜赞叹。此次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吴门针灸学的魅力,希望将更多理论应用于临床,不埋没吴针的精华,不辜负吴老师的期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和者,和气血,以和为贵。舒达也,静守封藏也。和其实,冲其虚。冲和之道,是为道冲,故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则不盈,盈则虚。渊兮,以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通过对对冲和的学习,帮助我们更加明了气机升降之道是为冲和。也认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更加精准,更加提高了疗效。感谢吴师对中医学的总结与提高,使我们明理悟道,造福一方百姓。
继《⽔⽕》课程之后,学习《冲和》课程再次带给我很⼤的惊喜和启发,如果《⽔ ⽕》让我对⽳位的认知从⼀维变了⼆维,那么《冲和》课程就是⼜从⼆维上升到了三 维,让我对⽳位和经络⼜有了新的认知,初步感知到⽓⾎在⼈全身到底是如何⽓⾎过 经,如何冲关夺⻔的。《冲和》课程分为冲⽳和和⽳两⼤类,冲要有冲⽓,有关有⻔,要冲关夺⻔;和要和畅通达,静守封藏。⽓⾎形象地化身为了⼀⽀⽀部队,在冲关前要⼋⽅来聚,聚集⼈⻢,兵强⻢壮后才⼀举冲关夺⻔,待到冲过去后,⼜要休息整顿。故⽳位分为卡点和聚点,卡点和聚点在经线上交替分布,在卡点前往往有聚点,在卡点后往往也有聚点,⽓⾎过经,离不开聚点与卡点的有机配合。冲和本质上是讲聚点和卡点,冲和指的是⽳位的功能,⽔⽕指的是⽳位的性质,学习了《冲和》,让⼈对⽳位的认知更加深⼊了。就以四⽊⽳为例,只要学过吴⻔针灸的⼈都知道四⽊,但是四⽊⽳究竟是如何搭配起作⽤的,四⽊⼀和四⽊⼆究竟有什么区别?《冲和》课程⾥深⼊浅出,把其中道理讲的⾮常清晰:侠溪和⾜临泣属⾜少阳经,都是⽔⽳,治⽔;⾏间和太冲属⾜厥阴经,都是⽓⽳,主⽓。经络的循⾏是⾜少阳胆经流注于⾜厥阴肝经,临泣过去侠溪,侠溪⼀打开, ⾏间就可以⾛了,⾏间的⽓往上⼀⾛,就是太冲,太冲⼀冲过去,临泣就开了,⽓⾎
顺畅。其中侠溪是卡点,如果⽓在侠溪卡住了,侠溪不开,⾏间不⾛,就⽓滞。⽓有 余就是⽕,⽓滞就会有⽕,⾏间不⾛,太冲不冲,⼈就烦躁,就痛,痛则临泣,⾜临 泣就哭,肝⽓不调。如此循环往复,四⽳形成⼀个相互影响的⼤的扰场,⼀个闭环。扎四⽊,就可以打断循环,起到疏肝理⽓的作⽤。这是吴⻔针灸独特的针法。所以在四⽊⽳中,⾏间退⽕,治疗⽓滞,贵在⽓⾎流动,重过程,量变。侠溪为⽔⽳,灭 ⽕;太冲为冲⽳,调⽓,重过程,质变;⾜临泣调神,四⽳有机配合。⽽四⽊⼆,侠溪为⽔⽳,临泣为⽊⽳,液⻔为⽔⽳,中渚为⽊⽳。⽔⽣⽊,⽊⽣ ⽕,因此这四个⽳位都擅⻓治外感病湿热病,⽔⽕胶蒸,四个⽳位互为镜像,故四 ⽊⼆两⼤作⽤,⼀治少阳湿热病,⼆治少阳夹饮症。⼜少阳之为病,⼝苦咽⼲⽬眩 也,⼝苦取侠溪,侠溪通胆府;咽⼲取液⻔,⽬眩取临泣;少阳中⻛,两⽿⽆所闻, ⽬⾚,⽬⾚亦取临泣,因此四⽊⼆还擅⻓治少阳窍病。和四⽊⼀相⽐,四⽊⼆更擅⻓于外感疾病、窍病。四⽊⼀更擅⻓于内伤疾病(因为太冲⾏间)。四⽊⼆相当于《伤寒论》(偏外感),四⽊⼀相当于《⾦贵要略》(偏固疾、杂病),但是外感和内伤相互影响,他们治的病有所区别。除此之外。《冲和》课程⾥还有三论⾮常精彩:冲脉居⾝体之中,又名中脉,冲脉是⽔也是⽕,冲脉属⽕,动需要能量。冲脉又需要⽔,上下动的是⽔。上连少阴⼼,下连少阴肾,中间厥阴肝,⽔⽣⽊,⽊⽣⽕也。故厥阴病,多冲逆。厥阴经是平冲关键的⼀条经,要去治肝。厥阴经的太冲,可平⼀切⽓,调⽓之开关,也是通经之总⽳。如果⽓不及,则取⾏间。太阴经主⽓,是因为太阴是⽣成⽓的,太阴脾的⽔⾕精微加上太阴肺的空⽓,合起来就成了⽓。当合成之后,就储存在了阳明经,因此⽓在阳明,阳明经多⽓多⾎。如果中⽓下陷,多取阳明经,丰隆盛,解溪开,冲阳出,陷⾕起,阳明⽓⾎⾏;太阴⽓道是⽩虎,是武将拱卫,⽓道为太渊,深不可测。经渠为⽓之经往之渠道;列缺为⼈⾝之雷法所在(电闪雷鸣,若天之裂)。列缺上孔最,⼊肺。在太阴⽓道,肺⽓从列缺冲出,若⽓不够,则头晕⽬眩项强,因此头项寻列缺,列缺也对应脚上的太溪;⽽经渠对应脚上的太冲⽳,管⽓短,或⽓逆,⽓陷者短⽓不⾜以息,⽓逆者咳嗽上⽓,都可以按压经渠;太渊是⼋会⽳之脉会,在⾎,有时肺经原⽳,在⽓;故太渊是肺经⽓⾎之会。同时太渊(⼨脉)是诊断病情时⾮常重要的⼀个指证。吴门秘传⾎证歌诀⽈:“⽓升⽕逆,⾎浪翻腾。⽕降⾎下,⽓顺 ⽕熄。虚⽕实⽕,壮⽔所以制⽕,制⽕所以壮⽔。⾎虚⾎瘀,补⾎所以宁⾎,活⾎所以⽣⾎。有形之⾎不能速⽣,⽆形之⽓法当速固。风雷滚滚,亢龙有悔,神针定海,潜龙⼊⽔。”“太渊⼀⽳,其妙难以穷尽。⽼⼦⽈:”道冲,⽽⽤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和》课程之妙,也是难以穷尽,时看时新,时学时新,值得⽤⼀⽣的时间去慢慢学习体会。
吴老师的针灸课程上线后,用零散时间听了不少,但未系统学习过完整的一门,总感觉老师的针灸体系庞大,内容多,吃不下,畏难严重。
《吴门奇穴·冲和》是第一门沉下心、耐心学习完的,原因是“和法”是我个人认为吴门相对而言最有特色的学问,到了针灸课程,奇穴冲和,神秘满满,也期待满满。课程中老师从概论开始详细讲述了冲穴与和穴两部分内容。冲穴包含:中冲、一指定三关、三关七穴、冲门七穴、二解穴、三门开、二梁穴、三疝穴、五关穴、关门穴、平冲本当厥阴论、阳明气冲论、太阴气道论等内容;和穴包括:四木穴、四木二、二胆穴、四惊门、二骨穴、二渎穴、二陵穴、四通穴、气和、血和、天冲地克、冲和配穴、手人中等内容。让我对冲与和又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就冲和课程而言,就浅而言,我学到了很多临床实操的技能。我在公立医院,平时做针灸,大部分情况下如同老师所言就是个疼痛科加卒中康复科;但学习了奇穴之后,内科各种疾病都有跳出针药结合的念头,且验之临床亦甚效。就深而言,冲和课程让我对人体的认识也更近了一步。我们说的冲脉就是中脉,生生之气与精液在其中起伏如潮,可以看做交媾、起伏、涨跌、潮汐,也是我们生命运行的规律。“道,冲而用之不盈。不盈者,如水化气……冲和者,刚柔也,动静也,起伏也,阴阳也,死生之本也”。不一样的断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理解。生命有周期规律,当有“冲”,冲之才有用,用反应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作息规律之中;冲到一定时间了就需要“和”,和—和降、和稳、温和,等等,即降向外快速生发的状态转变为向内缓慢收藏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生活的大宇宙的运行规律,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耳。吴老师把穴位分成了四大类——水穴、火穴、冲穴、和穴。水穴、火穴——代表了穴位的性质,冲穴、和穴——代表了穴位的功能;若深入理解了“道,冲而用之不盈。不盈者,如水化气……冲和者,刚柔也,动静也,起伏也,阴阳也,死生之本也”这句话,对冲穴、和穴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穴位是身体上留驻气血之地,气血在某处汇聚即为聚点,而汇聚的气血等待时机流动向目标方向流动,直到最后到点发生具体的作用;但人体的构造就有局部为卡顿之地,也就是卡点;聚点的功能就是汇聚气血之后,冲关夺门,冲过冲破卡顿之所;若无汇聚则无冲动。理解了冲穴与和穴功能上的特点,对于穴位的功效就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比如胆囊炎腹胀不思饮食之人,其胁肋部多有轻微压痛,我常规考虑从少阳厥阴经治疗;但老师介绍了“二梁穴”与“三满穴”,遇到此类患者,我就比较注意梁门附近,经常可以找到明显的反应点。治少阳厥阴经——针对病机;但加上处理阳明经,能更快地对症打通集聚不通的部位,治疗效率大大提升。整门课程学毕,对于穴位功效的认识不再平面化,而变得立体生动,非常感谢老师传经送宝,让我在临床针药汇通做得更有底气!
鸣谢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下载吴门医述&众妙之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