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诊治四合精英一班 温病六经辨证法 顺利结课啦,
对于这次课程,
四合精英班四门课程终于学完了,望诊、检验学、湿热病学、温病六经辨证法,一路学来,颇有收获,感恩吴老师,感恩群里的社工老师们!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讲湿热病用三焦辩证,叶天士的《温热论》讲温热病用卫气营血辩证,都有其局限性,二者都是平面的三因素或四因素,而吴老师提出了温病六经辨证法是六因素,是立体的,不管湿热病、温热病,还是新感与伏邪,不管是温病还是疫疬,都逃不出六经传变规律,而且也完全囊括了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卫分是太阳或者少阳病,是上焦;气分是阳明病或者太阴病,在中焦;营血分在少阴厥阴,属下焦。而真正的疫病和疬病,用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是治不了的,治一个死一个。而吴老师提出来的六经辨证是从死人堆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们学会了可以救己救人,有钱要治,没钱也得给治,救命第一,“先起慈愍心,莫规于财利,我已为汝说,病疾中要事,以此救众生,当获无边果”,感恩吴老师的大爱!吴老师告诉我们六经的本质,太阳病就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伤寒或温病),感染前驱症状(温病),少阳病是继发细菌感染,阳明病是炎症反应,太阴病是免疫低下,少阴病是内分泌紊乱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厥阴病是感染性休克或者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温病最核心的轴就是阳明病的外部炎症反应和太阴病的内部免疫应答。现代医学温病的病理核心是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最近接诊一位病人,肺腺癌术后化疗一次后新冠阳了住院治疗,出院后着凉再次发烧、口腔溃疡,用吴老师讲的竹叶石膏汤,病人最高烧到39.2℃,吴老师讲竹叶石膏汤退不了高烧,得加知母10克,人参换成太子参30克,口腔溃疡合上枇杷养胃饮,开始病人口腔溃疡,满口腔的粘膜和舌头都烂了,吃不了饭,只能喝北京协和医院给开的营养液,治疗一周,烧退了,口腔溃疡也略有改善,能喝粥了,就改枇杷养胃饮合导赤散,三周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药物的煎煮法也是按吴老师教的,嫩芽、嫩叶、嫩根、嫩苗,用低于42度温水泡半小时,熬7—10分钟即可。在温病四合精英班学了四门课程,都拿了A证书,因为本人愚钝感觉还没真正弄通温病,必须继续努力学习。感恩吴老师无私传道授业解惑,感恩群里的辛勤的社工老师们!我也要把您们的无私博爱传递下去!
先起慈悯心,莫规于财利
寒温一统:新感:伤寒化热、少阳火化、卫有寒温;伏邪:伤寒化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转出少阳。六气皆从火化(火—炎症)。温病按传染性致死性分:温病、瘟病、疫病、疠病。病因分:湿热温病、温热温病。病性分:新感、伏邪。温病特点:病症相似,不以体质为核心,套路极强。都已六经传变规律。五大方式:循经传、越经传、枢机传、开合传、表里传。太阳病: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多伤寒)、感染前驱症状(无卡他症状)(温病)。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伏邪、湿热、严重感染导致肝损伤)。阳明病:炎症反应(寒温一统,变质性炎症)。少阴病:内分泌紊乱(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心、肾温病靶器官)。厥阴病:感染性休克或感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温病六经辨证法:六温病特征舌:太阳芒刺舌;少阳肿胀舌;阳明白燥苔;太阴久白苔;少阴细纹舌枯齿;厥阴泥水舌(舌质)。太阳:风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阳旦汤。湿热—麻杏薏甘汤、木防已汤。麻疹始升麻葛根汤疹出竹叶柳蒡汤。水痘薏苡竹叶汤。暑湿痹加减木防己汤。少阳中风:风菊饮。腺病毒导致的膀胱炎出血桃核承气汤;伴肝损伤抵挡汤。狂犬病外用玉真散,内服玉真散、下瘀血汤,紫竹根水。胃瘫舌淡胖齿痕苔薄白滑根腻柴苓汤少量频服。少阳病:新冠、支原体柴苓汤。少阳夹湿外感高热银柴消毒丹。防内陷升阳败毒散。阳明病:经证白虎清热蝉蜕僵蚕养阴玄参解毒大青叶凉血玄参生地丹皮杀菌银花。大叶性肺炎麻杏石甘汤加知母大青叶陈皮便秘宣白承气汤。乙脑白虎玄参大青叶,流脑白虎银花芦根玄参生地黄芩大青叶丹皮犀角。粟粒性肺结核痨咳汤。麻疹竹叶柳蒡汤。阳明胃泻心汤陷胸汤栀子汤。阳明大肠三承气。带状疱疹柴胡陷胸汤合瓜蒌红花汤。便秘阴两虚增液承气汤,气阴两虚新加黄龙汤。余邪阻滞在经竹叶石膏汤,在腑枳实栀子豉汤。太阴病:老年性阴道炎人参败毒饮,新冠柴苓汤,湿热困脾东垣清暑益气汤。少阴病:内陷心葛根芩连汤,内陷肾桂枝芍药知母汤越婢加术附汤。少阴动血犀角地黄汤入营芍药丹皮杀菌银花连翘清心菖蒲郁金凉血犀角紫草息风羚角钩藤凉血解毒生地玄参引热下行竹叶通草。深入营血加味百合地黄汤。湿热下注九味黄芩汤柴妙饮慢性猪苓汤安肾饮。温病伤阴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少阳内陷厥阴升阳败毒散、麻黄升麻汤。厥阴热痢白头翁汤。肝阴虚阳亢伏龙煎。肠伤寒极期牛郎串(茵陈香牵牛榔)。肝硬化虚鳖甲煎丸实大黄蛰虫丸。早幼粒白血病猩红热升麻鳖甲汤。丹毒加味四妙勇安汤。扁桃体炎急性少阳小柴胡合四妙勇安汤,慢性厥阴升麻鳖甲汤合四妙勇安汤。
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完《中医湿热病学》课程。中医温病主要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首先学习了温病学体系框架,寒温一统的思想。温病学说起源于《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从源头上认识湿热病。湿热病与太阴和少阳的关系,湿热病的三忌三不忌。其次学习了湿热病的脉证提纲和湿热病诊断。脉证提纲总结了湿热病的五大症(发热、胸痞、汗出、白腻苔、渴不欲饮、身黄)。诊断从湿热病的舌象(白燥苔、腻苔)、脉象(弦细滑缓)。湿热病不在脾胃,就在肝胆。诊断还要区分新感与伏邪、太阴与阳明。太阳,主要从六个方面,湿在表分(头痛、身痛、肌肉痛、关节痛)、沉重、皮疹、风水、肺病、暑湿外感。少阳,主要少阳火化的原理、少阳外感湿热(茵陈蒿汤、栀子类方)、少阳内伤湿热(薛氏四方)、郁热在里(大柴胡汤、五酸缓肝汤、泻青丸)、少阳入络(三方)、少阳上扰下注。阳明,从蒙上、滞中、流下,分别从三焦的角度展开,以及湿热病后期的化热伤阴。太阴,从太阴肺、太阴脾,以及湿热病的后期方,湿热病后期往往会伤阳、伤阴、伤气。少阴,少阴主要从传谝、形成伏邪,少阴进入营血分,容易动血。常见证型为少阴寒化夹饮、少阴热化夹饮。从疾病发展热病进行期、热病后期的治疗。学习了车前子、生地在湿热病的应用。厥阴,厥阴为湿热病的危重病、后期慢性化疾病。湿热病传入厥阴后的七组药,分别是凉血散血、透热转气、开窍、活血、息风止痉、解毒、导热下行。最后学习了湿热病提高篇的内容,包括中西汇通湿热病、湿热病病原微生物、药物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甘霞消毒丹二十四法。小班学习受益匪浅,尤其是彭班长带领大家临床案例分析并亲自给出处方。感恩班长、记分员及后勤人员辛苦!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温病六经辨证》小班学业结束,其视频课程与吴教授的《中医湿热病学》相呼应,两者构成了吴门的温病学体系重要部分。总结两个月的学习过程,收获满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强化了温病舌苔的辨识特点;二、掌握了温病六经的本质和六经的炎症;三、跟着吴老师学经典、用经典。温病分为湿热和温热,其中需要区分新感和伏邪,区分普通温病和瘟疫。温病的舌苔的总体特点:白燥苔、芒刺舌、舌下红。按六经分述如下:太阳病为芒刺舌,舌下红。少阳病为肿胀舌,一侧肿大或两侧,也可以向上隆起。阳明病白燥苔。太阴病为淡白苔,不转黄。少阴病为细纹舌,齿枯。厥阴病为泥水舌,混浊。舌诊相比脉诊,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我在临床上更喜欢水印时间拍照留存舌苔照片,以后患者复诊时对比观察,一方面自己通过舌苔的变化分析病情变化,对处方调整和疗程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患者看到舌苔的变化,病情的好转,建立依从性。从温病学看待六经的本质如下:太阳病—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感染前驱症状(温病);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阳明病—炎症反应;太阴病—免疫低下;少阴病—内分泌紊乱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心和肾器官;厥阴病—感染性休克或感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其中太阴阳明是核心,内部是免疫应答,外部表现为炎症结合临床。而温病六经辨证结合炎症,体现了吴门医述温病学术体系的核心特征,中西汇通,这样为中医学子们开了方便之门。具体内容归纳分述如下:太阳病: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麻黄汤或者人参败毒散),如果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偏热的(银翘散之类的)。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小柴胡汤),少阳病参与了抗原提呈,就是参与了过敏反应(黄芩汤)。还有伏邪转出少阳,用黄芩汤之类方。阳明病:炎症反应(经证,全身用白虎汤、局部用栀子汤),大肠功能素乱(腑证,承气汤)。太阴病:免疫低下(桂枝汤) 免疫低下病不容易好,荆防败毒散加人参,就是取代桂枝汤。少阴病:内分泌紊乱(下丘-垂体-肾上腺,肾气丸)。就是激素,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需要补肾。厥阴病:休克(白通加猪胆汁汤)影响神经系统,抽搐,比如说升降散,僵蚕全虫蜈蚣啊。三甲散等,作用于神经系统。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太阴),因为炎症导致较高神经系统兴奋,交感兴奋抑制消化道功能,从而表现为太阴病。还可以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太阳),温病后出现时发热自汗出,桂枝汤证,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还可以引起凝血紊乱(太阳),出现桃核承气汤证。因为炎症可以活化凝血系统,热沸血淤。掌握了以上温病辨证六经病的本质和六经炎症的特点,可以运用于临床,分析病机和推演病理过程,指导遣方用药,从而取得好的疗效。吴老师身为西医肿瘤博导,硕士为免疫学、博士为传染病学,上高中时即临床,对于传染病治疗经验丰富。他研究温病,曾经读遍清代温病学著作,叶氏《临证指南医案》读了几十遍,最后总结出清代温病医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医案写得惊心动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没有结果,其实是死亡了。因此慧然独悟,创截断法,从少阳经咽喉截病情的发展。新冠流行期间,吴老师提出两个新冠特效治疗方剂柴苓汤和银柴消毒丹,指导全球中医师抗击疫情。我学习后,深刻领会,广泛运用,治疗新冠轻症、重症及后期支原体肺炎多例,均收到满意的疗效。最典型的医案就是四川某地的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住在ICU,40多天,一直脱离不了呼吸机,使用上我开的中药后,第二天成功脱机,后期顺利康复出院回家,我真切地体会到做为一个医生就死扶伤的成就感!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世人以为温病用药轻灵,药量少。吴老师以其广博的学识告诉我们,温病用药轻灵,指用药的花、叶多,质地轻。清代吴鞠通写《温病条辨》时,并未行医,他写作体例按照《伤寒论》,处方中药味用量均偏小。等到他经过中年行医数十年,晚年再写《吴鞠通医案》时,处方中用药量很大,与早年的《温病条辨》截然不同。我后来买了《吴鞠通医案》来读,翻开书看到第一个医案神昏谵语,就用银药八钱,而且只有一诊二诊,没有以后,嘎然而止,其它是病人死亡了,方知吴老师总结出的清代温病医案特点,确实所言不虚。正因为吴老师既能熟背经典,又能汇通中西,所以其见解卓尔不群!综上所述,我除了以上三个主要收获,还学习了许多知识点,如EB 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温病用药四忌、胃瘫的治疗、少阳病用药的基本配伍与代表方、白虎汤证应用的四个重病场景、老年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温病内陷少阴的原因和去路和对应方剂,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的知识均按六经辨证为纲、辅以西医病理分析,中药处方、中药性味药理讲解清晰,用了就会用,用了就见效。本门课程《温病六经辨证》,加上已经出版的《中医湿热病学》和《温病伏邪》组成吴门温病学的学术体系。我将在今后在工作中,多学习、运用好温病学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很高兴获得《温病六经辨证》的课程证书,在太湖学习非常充实,每天都能学有所获。
《温病六经辨证》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我们必须要学好且反复琢磨的,因为严重传染性疾病难免会发生,但是懂得温病学的知识,关键时候可以自救,不仅救护家人,还可以惠及身边的朋友。所以,《温病六经辨证》是一门关键时候可以紧急救人的学问。吴老师大爱,把20多年的温病经验无私传授,菩萨心肠也!正如吴老师在课程中所说,希望我们能够运用讲授的温病学知识,在关键时候可以无私地救助更多的人,可以做到救死扶伤。吴门的学术思想包含内外一统、古今一统、寒温一统、中西一统和针药一统,其中《温病六经辨证》是寒温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病六经辨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基础上,结合温病的特点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中医对外感温病的认识和辨证方法,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的辨证体系,使中医在温热病的诊治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弥补了传统六经辨证在温病领域的不足。因此,学习《温病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完善六经模型,使得六经系统发育树更为完善。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根据疾病的严重性又可分为温病、瘟病、疫病和疠病。湿热病和温热病病因和疾病发展不一样,其中湿热病在《中医湿热病学》中按照六经进行了详细讲述,这次《温病六经辨证》课程又完善了温热病的知识。另外,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传统的卫气营血模型在严重急性传染病时难免会有所不足,需要把截断法运用地更为迅捷,而不是等疾病传变以后再治疗。温病的疾病属性比较强,更多时候是疾病本身的因素占了主导作用,体质因素虽有影响但不是核心主要的。所以,温病往往不是辨证论治,而是直取其病,直接奔着病因去,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一病有一方,一方有一药”。因此,温病的治疗更体现了吴门学术思想的“直取其病,随证化裁,随症加减”。中医温病病学的知识体系是庞大的,然而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虽然听了2~3遍课程,但仍感觉意犹未尽,许多知识点的记忆和领悟还存在不足,毕竟这是吴老师融会了20多年的经验精华,岂是朝夕学习可融会贯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急不得,快不得,让我们一起在太湖成长!!!感谢吴老师大爱的无私付出,感谢后勤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是您们使得太湖越来越美丽!!!
一直以来对温病学都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从中医学院毕业之后,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也都多多少少听过和运用到临床,但是温病听起来都是流脑、瘟疫,中医参与治疗机会不多。直至新冠肺炎爆发后,认真学习老师的新冠肺炎太阴病篇才懂得, 温病的发生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去重视和作鉴别, 比如肝炎、腮腺炎、麻疹、暑热感冒,都属于温病学的范畴。
这次有幸跟随四合精英班学习温病六经辨证,加上前期的湿热病学习,对整个温病体系有了深刻的理解,不仅如此,对伤寒和温病的关联也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回想七八年前夏天去海南岛旅游,家人因食用不洁食物得了腹泻,寒热往来,寻思课堂所学方剂,不知如何对症,若有温病知识,就知道是一个胃肠型湿热外感。跟随太湖九年,一直在跟班学习和思考,发现医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次学习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督促,需要将西医的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重新温习,才能准确诊断和精准用药。最后感恩吴老师,感谢太湖社工和班长、记分员几个月来为精英班学习的付出。
鸣谢
温病教研室杨蒙老师,彭鹙婵老师,朱亚甲老师,袁平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下载吴门医述&众妙之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