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37班 顺利结课

文摘   教育   2025-01-25 09:23   天津  

脉学37班 顺利结课啦,

对于这次课程,

同学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一起来看看吧!

胡亚琼










在付班长的带领下,经过四个月,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脉学学习终于完成了!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脉学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学科。我刚毕业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中药房的一位老师因为把脉准确,在整个医院声名大噪。就连我的带教老师在工作闲暇之余,也会和我聊起他亲眼所见的这位老师的传奇事迹,让我大开眼界。带教老师也常常鼓励我,一定要向那位老师看齐,努力地学好脉诊,学好中医。而我总是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很迷茫,毕竟上了几年学,对脉诊的感受还很浅,基础的脉象尚未掌握扎实,那些高端的脉象诊断怎么能够学会呢?对于我来说,实在太遥远了。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了太湖。望诊是是我最先接触的课程,听了吴老师的讲解,我发现通过望诊可以采集很多信息,它们的背后,有客观的依据,并不完全是某些老师口中所说的与鬼神相关,深不可测。对于一名现代医生而言,科学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运用它们治病也足够了。回想起以前听说的药房老师诊脉时的某些神奇事件,现在看来也不是那么的神秘了。当然,我很感恩这些老师,他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另一面。
学习了望诊以后,我就有信心继续学习脉诊了。吴老师的课条理清晰,能够深挖象背后的逻辑,让飘渺的东西落地。让我们这些小白,越学心里越踏实,越学心里越明了。这几个月我一边学习一边在临床体会,脉诊思路也渐渐清晰了,处方用药也有了信心。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吴老师的课值得反复学习,多多体会,这样才能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这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感谢付班长、应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各位师兄师姐,你们的陪伴和鼓励也很重要。
感恩太湖,感恩吴老师,祝福太湖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李彩荣


虽然临床很多年了,但对于脉把握不准,觉得脉学太难学,一直都没敢参加脉学小班学习。可脉学37班开班前在腾讯会议上听付惠煜老师讲课,付老师当脉学班班长,带领大家学习,就有了点信心,之前经常听付老师讲六经,讲解的非常透彻!所以决定参加脉学班学习,啃下这块硬骨头。尽管学脉学的同时,还参加着另外两个小班学习,比较辛苦,不过最后三个小班都顺利通过了考试。

吴老师从物理原理给我们讲脉学,非常清楚明了。脉学物理原理就是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简单地说就是心脏、血管、血液。心脏的射血功能强,脉就大,射血功能弱,脉搏就无力;心脏跳的快,脉就数,跳的慢脉就迟。血管的张力强脉就弦,张力小脉就软;血管位置表浅脉就浮,血管位置深脉就沉。血液的粘度高,就表现为涩脉,粘度低,血液的有形的血细胞少,就表现为芤脉;血容量多,高动力循环脉就大,血容量减少,血管充盈不够,血管收缩脉就细,或者血管受寒性刺激,血管收缩脉也细。
吴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左右手脉法,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左寸阳虚用桂枝,左关阳虚用吴茱萸,左尺阳虚用附子。左寸脉芤用阿胶,左关脉大用白芍,左尺脉细用地黄。右寸脉短用黄芪,右关脉软用人参,右尺脉短用山药。
吴老师还讲了肿瘤脉法。《伤寒论》辨脉法讲阴阳搏,癌是阴邪,和人体的阳气相搏,就是指胃癌的脉是右关脉如豆。血液肿瘤,脉弦病进,脉缓病退。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是尺脉沉、弦、滑,肿瘤的滑脉扎手,没有冲和之像。还讲了临终脉象,肝刃,即如循刀刃, 肺散即浮散无根,心躁即转豆躁急,脾漏筋即软弱无力,肾弹即如指弹石。讲了行尸脉,《难经》说“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就是脉搏20次/分钟,相当于西医的阿—斯综合征,严重的可以导致猝死,临床遇到一定小心,《伤寒论》说叫脉病人不病 ,其实心脏出现停搏大于等于3秒,就可以造成猝死。治疗这种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起阳火,用桂枝甘草汤加味。
学习期间,每周付老师都会在腾讯会议给大家讲课,受益匪浅。应班长每天早晨都在群里发《濒湖脉学》和《四言举要》条文,群里的老师们也都踊跃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脉学37班学习收获满满。感恩吴老师传道授业!感恩两位班长和群里的每位老师!

周从全




脉学,是我学习太湖课程的第二门课程。对于脉学,我之前曾集中学习了三次,包括李时珍《濒湖脉学》、许跃远《中华脉神》、四川泸州宋贵伦的《脉学讲义》,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很投入,学习的时候都觉得“很明白了”,但是学完之后,于临床之际,仍是一片茫然,如何从脉辨证、如何从脉辨病、如何从脉用药,仍是不知所踪。脉学,一定是为临床服务,应该是理法方药一体的。太湖《脉学》,我在一年前囫囵吞枣的看过,是讲得很透彻的、临床实践很强的脉学。本次,跟班学习,甚有体会。
一、学习脉学,贵在明理
每一个脉象的形成,一定有它的物理原理。脉的物理原理,是讲每一种脉形成的特征性的基本原理,它代表着一类病机,从它的象到它的理、到它的机,什么样的脉象就对应着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它背后就对应什么样的病机,最后根据病机确定用药、选定处方,这才是所有脉学课的最核心内容。
也就是说,通过明白脉象的机制,才会去取象,取完象即知它的机制是什么,就知道怎么去用药。通常认为脉学重在实践、熟能生巧,但本次的学习发现,一反定论,脉学其实不重在实践,而重在明理,明了理,经过临床实践就明白了理法方药,这才是核心。
言而言之,学习脉学,贵在明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
二、种类繁多,明理逐繁
关于脉有多少种,有24种、27种、28种的经典说法,但翻开《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不上,再看现代医家、脉学大家的所说的脉象名称,众说纷纭。
太湖脉学,从脉象病机上把临床脉学归纳为12种,可谓提纲挈领,从脉理上上讲得清清楚楚,从脉证、用药上对应得明明白白。一切为临床服务,可以说是脉学发展的一大跨越式进步。
如果从事脉学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从脉理上把众多脉象归纳到十二种脉象之中,最终会发现遍诊法、寸口脉法、气运脉法、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卫气营血与三焦脉法,是统一,即脉法一统,即所有的脉学方法,它们背后的机制都是一样的。
三、肿瘤脉理,诊断预警
肿瘤脉法也是我在临床认真、仔细探求多年的脉法,总希望能够拥有彩超、CT、MRI一样的能力。通过学习太湖的肿瘤脉法,我对肿瘤脉象的脉理更明白了、把脉象的种类补全了,可谓醍醐灌顶的感觉。近五个月以来,我把太湖肿瘤脉象验之临床,有用、有效!把沉、迟、弦、滑、伏、牢、结与脉来扎手与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平脉判定现在的肿瘤,还可提前肿瘤预警或/和转移预警(在彩超、CT、MRI检查之前或检查出来做出预警),也可在西医三个月定期复查之前做出疗效预判。
学习太湖脉学,还有很多心得体会,细节之处,难以细述。
总之,系统学习望诊课程后,很快能够体会到“俱视独见”的诊断、用药和疗效。
最后,感谢吴老师的精心讲解,感谢付惠煜班长及应汝炯老师的辛勤付出,谢谢!

陈思


脉学是我在太湖开启的第三门课程,也是我在太湖学习的第二年,从中医小白到现在独当一面的青年中医门诊医生,除了夜以继日的阅读各种医书医案,更离不开在太湖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学习。从前我的脉诊基础来自于中医老师前辈的带领教导,加上在临床的摸索感知,形成了自己的脉诊基础,但学个人的一套经验终归有限,在学习了脉学课程之后,掌握了脉诊的基本物理原理、生理病理原理,才能“下指如有神”。
这几个月来学习了脉学的基本原理,心、血、脉三个因素如何影响脉象,学习了十二脉法、左手脉法、右手脉法、肿瘤脉法、血证脉法和各种杂病脉法,以及平脉法与截断法、聚类法、抓独法、标本法,不论何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临床上诊病时,不拘用一方一法,可以抓独法先行,平脉法鉴别确诊,也可以平脉法辨证,截断法合参,只有熟练掌握所有方法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有的放矢,不做药物堆砌。
脉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临床的积累,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阳虚脉为沉、微、无力,既往摸脉脉体空小的往往只考虑气虚血虚,没有考虑到阳虚这一层面,进而再去区分三阴病在哪一条经,用药方能精准。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我的学习之路还很长,感谢太湖为我们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脉学37班付班及各位同学的帮助。

刘玉兰

‍‍



我自学中医已多年,由于年龄和个人惰性的原因,我的中医知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化,临床治病时效时不效。学习脉学之前我诊脉只是走形式,都是通过望诊和症状综合分析后再选方药。

这次加入脉学37班学习,带班老师认真负责,每周组织讲课和讨论,对我们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有很大帮助,学友们学习氛围好,从头至尾跟学下来,感觉收获满满。现在找到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的感觉,临证遣方用药也比以前轻松自信一些。通过学习掌握了桂枝、吴萸、附子、阿胶、白芍、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人参、麻黄等药的脉象,明白了什么是气升水布,火降血下;双关弦为寒证,右关弦为五苓散证,“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阳微阴弦瓜蒌薤白白酒汤,这些在近期临床都得到验证,且用之有效。
以上是本人学习脉学的真实感受,感恩吴老师讲了这么精彩实用的课程,感恩带班老师的无私付出!

刘恩诚




脉之道,首在明理取象。心,血,脉合而成象,明其理观其象,则豁然开朗。

这是吴述诊法研究~脉诊的开篇,是吴雄志老师自序的开篇,就是吴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找到了学习脉诊的信心,因为之前看传统脉诊,可能是自身的愚钝,始终不能学懂,学到最后也是,心中了了,指下不明。
吴门的脉诊,首先要求明理,明白脉形成的原理,它包括物理原理和生物原理。物理原理就是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影响人体桡动脉搏动的因素,心脏喷射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脉管所承受的压力,通过心血脉,吴门脉诊分为12脉法,浮沉定表里,大细定虚实,长短定升降,弦软定阴阳,滑涩定气血,迟数定寒热,通过物理原理更容易明白取象的底层逻辑。生物原理就是九九制会,脉分三部九候,以应人身之三节九窍,它是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是全息对应的原理,我们通过摸脉学会取象和比象,要通过局部的寸口脉去类比全身。
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还有左右手的脉法,左手火降血下,右手气升水布,把原来繁杂的二十八脉,分部位,分功能,分阴阳,简化取类比象的难度,让我们更容易掌握,比如右手的寸脉短,就是气机不升,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如果又摸到左手的尺脉细,是肾阴不足加熟地,就是张景岳的补阴益气煎,通过吴门的脉法,可以让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去选药选方。做到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
还有这次的学习是在付老师的带领下,付老师的讲解和分享医案,总是能给我打开不同思路,让我对脉诊的理解更加深刻,还有师兄们的分享,都十分精彩。在这次学习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再次感恩付老师和各位师兄的帮助!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在吴门里,在吴老师的带领下,遇到最好的自己,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共勉!

陈昊潭




脉学难在脉诊要用触觉去感知成象,虽心中了了,却指下难明。以前学习脉诊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把伤寒平脉法、难经、濒湖脉学和内经的脉法系统串联起来。虽知其象而不明其现代机理,故临证中常收效甚微,遣方用药失其精准。

一、明象
通过学习脉诊的理气象数,明白了脉诊背后的病机与脏腑经脉的关系;明白了桡动脉的波动是由心脏的收缩引起的,心脏的收缩是导致桡动脉的搏动,也就是气的传导,如果没有这个气,人是没有脉搏的。明白了脉象是指脉的形态;数则指的是至数,是节律问题,包括脉的节律。
二、比象
通过全息对应的原理,明白了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脉象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如:天地人、三焦、三部九候、九州九窍、三节九窍、浮中沉。尤其是九风八宫身形应九野与左右手脉道的对应、与身体部位的对应。还有左右阴阳道路的对应,五行生克与寸口脉的对应关系。三焦与寸关尺浮中沉的对应。
三、原理
通过学习脉的形成机制,明白了其生物学原理和物理原理。寸关尺对应左侧心肝肾、右侧肺脾命。卫气营血、三焦、六经都可以和脉对应,浮脉对应卫分、大脉对应气分、心肝对应营分和血分。
以前学习传统脉法对物理原理不清楚,不明白脉象形成的机制。通过学习物理原理明白了它是决定每一种脉为什么形成的基本原理,代表它的病机,从象到理到机。血管的因素包括血管的张力(管壁是不是有力,是不是紧张)和血管的位置(靠近体表还是远离体表)。血流的因素包括血管的充盈程度(血管里血流的量,血液够不够)和血液流畅度(血流畅不畅,是不是泥浆水,流畅程度决定血液的流畅度)。心脏的因素包括血管的搏动次数和血管的搏动强度。心率决定了脉搏的次数,心脏的射血分数即射血量决定了脉搏的强度。
血管张力太高会出现弦紧脉,血管张力不够会出现濡软脉。
血管的充盈强度反映虚实,充盈度强会出现大脉代表高动力循环存在感染,因为心脏强力的收缩输出血液,表现为一个大脉,就会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是阳明在经白虎汤证,就要用石膏。血容量少血管充盈不够导致血管收缩就会出现细脉和芤脉,细脉是阴虚或寒凝;芤脉是血管内固形物减少(血虚),失血贫血,浮取即得,浮大中空如葱管,浮大无力的太阴虚劳脉;浮大中空(芤)用当归建中汤(小细胞型贫血),浮大无力用小建中汤。细数脉则是黄连阿胶汤证,用于大细胞性贫血。
血液的流畅程度可以判断滑涩脉。血液的流畅程度很高的时候就会形成边流(湍流),出现滑脉(如盘走珠),常见于气分有痰、高脂血症、痰湿及妊娠。涩脉就像用刀子轻轻的刮竹子一样的感觉,摸着不流畅不畅通,主要见于高凝状态(血分淤血)血液凝固性增加导致血液在血管里流畅度降低,红细胞成团,阻力增加。还有就是虚损血液浓缩,虚损的人血液浓缩,阻力增加,固形物增加。血液浓缩后,血液中的水分少,红细胞胞压积相对增加,阻力增加就流动不畅。“细涩夜热与失精”就是说细涩脉可见于阴虚,晚上发热的人,因为阴虚发热导致血液的浓缩,阻力增加。两眼暗黑(熊猫眼)肌肤甲错,皮肤和鱼鳞一样用大黄蛰虫丸(因实致虚)。
脉搏的强度是心输出量决定的,心输出量取决于阳气(参附汤)。心脏射血多,脉搏就强表现为洪脉。太阴病的心输出量会降低,太阴脾主肌肉,心脏要收缩,依赖于心脏的肌肉,所以气虚的人脉搏也没有力气。如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脉搏就更没有力气了,就到少阴了,所以参附汤用人参配附子,温阳靠的是附子,补气靠的是人参。阳气影响功能,阴血影响形质。气虚的人脉搏没有力气,心阳虚的人脉搏就微了,厥阴就脉细欲绝,摸不清楚了,最后脉就散了。太阴少阴厥阴三阴是递进关系。心输出量逐步降低,脉搏的强度就逐步降低了(沉小迟)。
六经脉辨证见效快,比脏腑辨证简单。太阳脉浮(高),少阳脉弦(长),阳明脉大(宽)。太阴寒化脉无力,少阴寒化脉微细(至数感即节律清楚),厥阴寒化脉不清(节律不清楚)。厥阴热化脉弦有力。
特别感谢付惠煜、应汝烔两位班长,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指导我们学习脉学,无私分享脉诊在中医临床经验中的应用与病例分析探讨,督促我们学习!感谢沈鹏程师兄在学习过程中给我们提供的热心帮助。

肖冲




通过几周紧张而兴奋的学习,在付班长和其他老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再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这次学习深刻的认识到了脉学的机理。明白了脉学的原理它是和血液动力学密切相关,例如血管的张力(管壁有没有力),血管的位置(靠近体表还是远离体表),血管搏动次数(血管跳动次数实际上是由心脏收缩,把血液打出到血管,然后有波浪形式传到指下),脉搏的强度(心脏输出的血液多脉搏就强),血管充盈程度(血管充盈程度由血液的多少决定),血液流畅度(血液是干净的还是浑浊的)。

例如浮沉定表里是(脉位),弦软定阴阳(脉力),大细定虚实(脉形),滑涩定气血(脉流),长短定升降(脉体),迟数定寒热(脉率)。而且可以根据我们的部位明确的定位用药。还有气升水布,火降血下理论。
例如左手脉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只要治疗出血都要加一点点清心清肝的药物,例如黄芩可以辅助治疗。这也就验证了气有余便是火,火迫血妄行。还有右手的气升水布,如果右侧脉短可以配合使用黄芪。尺部脉短,肾阴不足,可以用山药、地黄。右关脉软无力可以配合使用人参益气健脾。右尺脉沉微使用附子,关脉濡使用白术,寸脉浮紧使用麻黄。还有一个典型的有力无力,弦而有力在少阳,柴胡证;弦而无力在厥阴,乌梅证等等。通过学习脉诊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明白背后的机理!不要盲目的去用药!一定要找到疾病的根结所在,才能准确的变出病证,结然后找到对应的中药,就可以斗出想要的方子。感恩遇见太湖,感恩遇见吴老师,感恩遇见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共同学习。

黄丹华




以前我摸的是炁脉,相当于吴老师说的直取其病,但这对于实际的临床是远远不够的。吴老师把六经辨证融入脉学犹如我下一步的明灯,指引了一条明路。

付老师曾对我讲过:你要把现有的东西先放下,认真地按照吴老师的体系去思考辨证。付老师的指导很在点,我按照这个指导去学习和应用脉学,经常能收获逻辑贯通的感受。
平脉法认为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阴阳定病性是基础中的基础,区分病是发于阳还是发于阴。五行定病位这个病位我理解是哲学概念上的病位,毕竟中医的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臟并非西医所表述的五臟。中医的五臟既然是哲学概念,那么就有一定模糊性,可不可以清晰?付老师的课指明了:可以清晰。课程拓展了五臟在中医领域和西医领域之间的对接,也明晰了五臟与六经之间的关联。气运方面老师讲的是升降出入和浮沉,以前我摸的炁脉就相当于这里的浮沉,气机堵塞就会沉而呈现堵点和堵象。
吴老师写的书既要高屋建瓴,讲通,还要照顾到普适,讲明白。书写到这个程度实在是费了心。我也感觉到收获满满。
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医群体普遍爱学习求真理,所以普遍操劳,操劳就会造成缺乏修炼,炁脉不通;炁脉不通,就很难做到直取其病。临床中,病患找你,这个病已经呈现了,直取其病相对容易。对于家人或者保养要求较高的群体,不摸炁很难发现缺陷点,未病点。
所以在最后,也希望同学们多练练炁,既强壮自己也提高自己的灵敏度造福他人。


罗小平




从小,对中医大夫的三指禅,就觉得很神秘:一个人怎么就能凭着指尖的感觉,对另一个人的身体疾病进行判断呢?好大的本事哦,崇拜极了!

加入太湖超V以后,买了全套的书,就把脉学这本书先挑出来看,一开始还能看得明白,可是看着看着就糊涂了,到肿瘤脉学部分就完全看不懂了,弃。转头学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医免疫学。免疫学的课程结束后,想着下一课选啥呢?站在书橱边,把吴门的书一本一本的摸一遍,又拿起了脉学,恰好脉学37班开课,就幸运的进了小班,在付班长的带领下慢慢学习。
以前看不懂的内容,这一次居然听懂看懂了。十二脉诀:浮沉定表里,大细定虚实,长短定升降,弦软定阴阳,滑涩定气血,迟数定寒热。阴阳脉法、五行脉法、气运脉法、卫气营血、三部九侯,左手脉法、右手脉法、肿瘤脉法、血症脉法,杂病脉法等等,越学越心惊,越学越感受到吴老师的无与伦比,是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有这样的总结,是什么样的胸怀才能这样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
何其有幸,接触到吴门!何其有幸,学习吴门的课程!吾将继续努力,一门一门的课程学习,丰富羽翼,到合适的时机,运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痛苦!


吴限




我是一名通信工程师10年前开始自学的中医,找的老师都来源于网络,所以脉学一直都是我的短板,看病以来都是根据症状去判断,时效时不效。

24年的7月有幸进入吴老师的脉学班进行学习,原来脉可以通过物理的方式去展现,如同抖鞭子,提鞭子的手就是心脏,鞭子就是我们的血管,末端就是我们的桡动脉,在血管方面,1、可以体会血管的张力情况,张力高就是脉弦,特别高就是紧脉,张力低就是脉软,2、可以体会血管的位置,靠近体表就是脉浮,远离体表就是脉沉;3还可以体会血管的搏动次数,快就是脉数,慢就是脉迟。同时还可以感受血管中血流情况,1、血管充盈是正常脉,充盈度不够就是细脉;2、血管的流畅度,特别快的是滑脉,慢慢走的是涩脉,3、脉搏强度,心输出量高的是洪脉,输出量低的是微脉。把这些心、血、脉的物理现象揉和到一起就能变成28种脉象,结合频湖脉学就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总结为:脉位定表里,脉形定虚实,脉体定升降,脉管定阴阳,脉流定气血,脉率定寒热。
知道怎么摸28脉了,便可以以脉定药了,比如左寸沉迟微可以考虑用桂枝类方,左关沉迟微可以考虑用吴茱萸类方,左尺沉迟微可以考虑用附子类方。有了这些思路让我在临床中看病速度增快不少。
大的方向明了吴老师又讲解了肿瘤脉法,血症脉法,四时脉法,临终脉法,伏气脉法,虚劳脉法,行尸脉法。一个个的知识点让我学得目瞪口呆,这是有多广阔的知识,在临床中思考总结了多久才能讲出这些东西。
感恩吴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样感恩付惠煜老师给我们开了18次小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感恩遇到太湖。

鸣谢

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俊杰老师、副主任刘彪峰老师
中医诊断学·脉学
班长:付惠煜老师
计分员:应汝炯老师
评分员:陈碧芳老师、田慧老师、米文礼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下载吴门医述&众妙之门APP

太湖之家
太湖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