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精英二期 中医痰饮病学 顺利结课啦,
对于这次课程,
痰饮、水湿、血瘀为疾病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疾病的病因,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中概念并不清晰。 痰饮病学结合西医学生理知识,对中痰饮、水湿的内涵及外延做了详细的讲解,明确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水肿、体腔积液、黏膜分泌物的区别,使其概念更为明确,明确痰饮水湿的主要舌象、脉象及其机理,同时以太阳、太阴、少阴为核心,从六经辨证角度对痰饮病的诊断、治疗及主要方药进行分类讲解,使得对于痰饮病的诊治更为精确。
《中医痰饮病学》对于我们理解各家学说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于理解扶阳学说和补土学说大有裨益,扶阳派讲温阳化饮,补土派讲健脾化饮,皆与痰饮病学密切相关,扶阳不效的核心病机中常常是因为中焦阻滞,而阻滞中焦的多是痰饮水湿类病理产物。有形之物非痰即瘀,痰饮水湿是机体在应对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应答中产生的核心病理产物,深入学习贯彻痰饮病学的治疗思想可以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得心应手。
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之痰主要是支气管肺泡分泌物,广义的痰除了包涵支气管肺泡分泌物外,还包括上消化道黏膜的分泌物、血脂、血尿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种有形包块等。饮主要是体腔积液,如胸腔(心包、胸膜腔等)、腹腔(包括胃脘)、盆腔(子宫和膀胱、睾丸和卵巢)、颅腔(脑室、内耳、眼等)。水主要指细胞外水肿,如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湿主要是细胞内水肿,有湿热病和寒湿病,如肝炎、肠黏膜水肿。在吴门《中医痰饮病学》中,主要讲述痰饮和水肿,而湿证更多体现于湿热病学中。 (1)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对抗心房利钠尿肽,促进水液重吸收,使得尿液减少。(2)心房利钠尿肽:一方面,作用于肾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利钠利尿调节循环血量,使得水液重吸收减少,尿液增加。另一方面,作用于心脏,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并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实现降低血压的效果。(3)醛固酮:具有保钠和保水的作用,促进尿液重吸收。(1)面诊:饮证水斑、面色青暗、眼睑浮肿。湿证面色黄,饮证面色白。(2)舌诊:饮证舌胖大水滑多津液,舌边有齿痕或合并颊痕,痰证苔腻、唾沫线、舌下结节。湿家苔腻,饮家多津液。(3)脉诊:痰证的特征脉象为细、缓、滑;饮证的特征脉象为沉或弦,伴见迟脉、紧脉、伏脉(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金匮要略》)。温化法主要是针对饮证,而痰证则有温化或清化之别,非独温化一法。因为汉代以前,痰饮通澹饮(澹描述的是水饮流动的状态,参见《短歌行》之水何澹澹)。六经中与饮证最密切的是太阴经,其次是少阳经(三焦为液道,故柴苓汤优于五苓散),再次是太阳少阴经,最后是阳明和厥阴经。饮证外发可表现在三阳经证或新感引动伏饮。太阴经核心用药为姜辛味夏、苓桂剂(苓桂术甘/苓桂味甘/苓桂姜甘/苓桂枣甘)、防己配黄芪/茯苓(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少阳经的核心用药是柴胡黄芩芍药,少阴经的核心用药为麻术附(右手脉气升水布)。厥阴经常用药有苏叶和吴茱萸,如加味鸡鸣散。新感引动伏饮有肺病(慢支炎、支气管哮喘)、心病(肺心病)和肾病。另外,误治也可引动伏饮,如误汗发表、火攻和误下。《中医痰饮病学》为我们打开了深入认识痰饮病的大门,用中西汇通的思想则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变得更加朴素。临床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于疾病病机的深入理解,从而实现在核心病机指导下的核心配伍,直取其病,随证化裁。
本门课程重点讲述了津液代谢障碍发生痰饮病与六经的关系。痰饮病在太阳经,有伤寒夹湿证,用九味羌活汤、麻杏薏甘汤。有中风夹饮证:五苓散。少阳经与痰饮病也关系密切。因为少阳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时可用柴苓汤,其中小柴胡汤调节水道,五苓散可以治疗膀胱蓄水。血虚合当归芍药散,柴归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便秘,痔疮。血瘀合桂枝茯苓丸,柴桂苓汤,治疗肾小球疾病,前列腺增生。虚实错杂:柴归桂苓汤。阳明病和痰饮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道的大叶性肺炎,表现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如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2)顽痰,如治疗狂躁症的礞石滚痰丸;3)饮证,水渍入胃,水渍入肠,己椒苈黄汤,胸水: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香附旋复花汤。4)血室蓄血,如卵巢癌;大黄甘遂汤。太阴脾主运动水湿,常用苓桂剂温阳化饮。如苓桂术甘汤用白术健脾,治疗痞证伴渴。茯苓甘草汤用生姜温胃,治疗水停胃脘,不渴。苓桂剂有四个基本病机:镇静;化饮;健脾;表里证。少阴痰饮病有以下几证:太少两感水证:麻黄附子汤;太少两感风湿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太少两感证形质病:阳和汤;太少两感神志病:茯苓四逆汤。阳虚夹饮气化病:真武汤、附子汤,形质病栝楼瞿麦丸。类风湿与少阴病密切相关。以甘草附子汤为基本方。彻底治愈则需追风除湿,活化后凋亡,即微微出汗后再用大剂量附片抑制免疫反应。厥阴痰饮病舒张期心衰,用加味鸡鸣散。肝硬化鳖甲煎丸也可以疏肝,有助于水液代谢,其中葶苈子关闭水通道蛋白。纤维化黏连用五通汤。任何病都涉及到六经,既要分清每一经的变化,又要综合六经考虑。感谢各位带教老师、后勤老师,精英班学习的模式既能在理论上给我们加强,又能在临床实践上给我们指导。我们快速的成长有耐于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恩!
痰饮病是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见于临床各科,在临床中思路不是很清晰,通过对《中医痰饮病》的学习,对痰饮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痰饮病以三阴为本,太阴经是痰饮病根本,在发病中占60%左右,脾虚生湿生水饮,外发可见三阳,新感引动伏饮。望诊可见:脸有水斑,面色青灰虚浮、舌胖大,齿痕、颊痕、腻苔,唾沫线,舌下结节和多津液。脉诊方面有:弦细滑沉的脉象。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吴老师从六经辩证模型论述了痰饮病的诊治如下:太阳:太阳经证分为夹湿伤寒麻杏薏甘汤和九味羌活丸、夹饮中风五苓散;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有蓄水和蓄血。太阳腑证分为蓄水为五苓散,蓄水蓄血为桂枝茯苓丸。其中夹饮中风在儿科非常常见,小朋友淋了雨、玩了水易感冒出现舌淡苔薄白多津液,特点是咳嗽吐胃液,成人常见的是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感冒或肺炎,自从对这个疾病认识后,临床疗效提高了很多。少阳: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从水道治疗津液代谢的疾病见效尤其迅速,小柴胡汤疏达三焦,五苓散治疗膀胱蓄水,这就是把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合起来的理论基础。感冒湿重的有柴苓汤、热重的银柴消毒丹,湿热下注柴妙饮,湿热上扰枇杷清肝饮,治疗痔疮的柴归桂苓黄芪汤,以及柴苓汤加羌活,藿香和连翘的变化,五苓散+苍术薛生白,五苓散+羌活张景岳,为吴老师的博古通今、神用无方而吸引。阳明:阳明病和痰饮病的关系,如大叶性肺炎的麻杏石甘汤,咳嗽有痰加杏仁、瓜蒌即宣白承气汤,便秘加大黄,阳明中寒的茯苓甘草汤,治疗胃中停饮,腹诊可见胃中振水声,西医CT、B超可见胃中积液,与茯苓甘草汤,一服水去。还有治疗顽痰,如治疗狂躁症的礞石滚痰丸;饮证,水渍入肠,己椒苈黄汤;胸水: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香附旋复花汤;血室蓄血,如卵巢癌;大黄甘遂汤。太阴:太阴脾主运动水湿,常用苓桂剂温阳化饮。苓桂剂四个基本病机:镇静;化饮;健脾;表里证。苓桂术甘汤为代表,血管疾病的为苓桂枣甘汤,呼吸系统疾病苓桂味甘汤,但利水作用最强的为五苓散。少阴:少阴痰饮病有以下几证:太少两感气化病-麻黄附子汤;太少两感证形质病-阳和汤;太少两感神志病-茯苓四逆汤。阳虚夹饮气化病-真武汤、附子汤,形质病栝楼瞿麦丸。类风湿与少阴病密切相关。以甘草附子汤为基本方。厥阴:肝脏控制边缘平滑肌系统,平滑肌、心肌、骨骼肌舒张功能受影响了,需要舒张它,肌肉的痉挛用芍药甘草汤是在少阳经,心肌痉挛了、舒张功能降低在厥阴经,用吴茱萸温厥阴经又能解痉,木瓜入厥阴经解痉,二者,用加味鸡鸣散,肝硬化鳖甲煎丸,其中小柴胡汤通调水道,葶苈子关闭水通道蛋白。纤维化黏连用五通汤。总之,通过系统对痰饮病的学习,对痰饮病的认识更清晰了,临床工作中不至于慌乱、做到有的放矢,感谢吴老师的大爱及各位老师的一路陪伴。
记得大学里,在学习中医基础与中医诊断时,对痰饮水湿的认识仅限于——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痰相对稠厚,水饮相对稀薄,湿可能是看不见的;治疗上也是笼统的化湿利水。
中医痰饮病学,又是吴门医述·太湖学堂一门非常有特色的课程。吴门医述的理论体系不外乎六经入手的病证症与形气神。吴老师把传承自彭履祥、段光周两位教授的痰饮病诊治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重新构架了中医痰饮病课程的理论框架,听起来耳目一新。在我既往的概念里,与痰饮水湿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太阴经。但学习之后才更深入地了解了六经与痰饮病有关,当然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数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痰饮水湿之在太阳最经典的蓄水五苓散证、在少阳的柴苓汤证、在太阴的各类苓桂剂、在少阴附子汤的各种化裁,当然阳明炎症、厥阴入络纤维化也都与痰饮水湿有关。尤其老师对于附子汤类方的对比讲解,把真武汤、附子汤、栝楼瞿麦丸、附子理中丸、茯苓四逆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近效术附汤各自的适应症、使用场景详细对比,以网络化记忆开启了对痰饮病诊治的认知。除外传统中医理论,吴老师抽丝剥茧,把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的本质原因呈现在学子们面前:心房利尿钠肽,真武汤主之;抗利尿激素,柴苓汤主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醛固酮水平降低—地黄等补内肾方主之。经过课程的学习,对于痰饮水湿的证治不再挠头,吴老师指点了方法与路径,结合目前老师在讲解的吴针体系,整理凝练知识点用于临床,以期向理法方药、理法经穴贯通的目标努力。感谢吴老师,感谢吴门医述平台,同时也感谢各位后勤老师的辛苦付出。
人体的体液占了体重的60%,即人体 60%是水!其中细胞内液占有体重的40%,细胞外液:组织间液(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占体重的16%;血浆,约占体重的5%。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都参与了津液的代谢。体液代谢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也都涉及五脏六腑及六经。 痰饮水湿病是指人体的水液代谢出现障碍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四大类:痰病、饮病、水病、湿病。1)痰病:痰包括广义的痰和狭义的痰。狭义的痰指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广义的痰指其他像呼吸道粘膜的明显或不明显的分泌物,都属于痰病的范畴。痰证指支气管肺泡分泌物增加2)饮病:清稀如水的叫饮证。如体腔积液、太阳膀胱蓄水、房水循环不良。3)水病指水肿:指组织间液水分增加,包括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其他原因如甲低导致的水肿。是细胞外水肿4)湿病包括湿热病和寒湿病。湿证是细胞内的水肿。如消化道粘膜发生水肿,常见于消化道的疾病,如胃炎、肠炎的患者,常伴有粘膜的水肿脱落。 导致痰饮水湿病的主要成因为:1)激素水平,如过高的雄激素会导致水钠潴留;2)肿瘤:如肝癌导致的肝腹水;3)严重的器官疾病,如心衰导致的心源性水肿;4)炎症。变质性炎症细胞变性坏死化脓;渗出性炎症产生的炎症分泌物;增生性炎症:局部形成增生物,如息肉,影响体液的循环。 中医痰饮病学这门课以六经为纲,详细讲述痰饮水湿病在六经的表现及相关病症的原因与治疗办法。 太阳为寒水之经,太阳在经有伤寒和中风,太阳在腑有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五苓散是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治疗太阳病的三个办法开鬼门(指发汗)代表方:麻黄汤与桂枝汤;洁净府(利小便),代表方:五苓散;去菀陈莝指去瘀血,对应方为桃核承气汤 五苓散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治疗的三大类疾病分别是:4)水液代谢异常:感冒、眩晕、小细胞肺癌、化疗呕吐(水逆)、玻璃体混浊、青光眼、尿 崩、脑水肿、脑积液、鞘膜积液、转胞(羊水过多)、胃积液3、抗过敏:湿疹(疏风胜湿、加防风、细辛、五味子) 五苓散还可治疗便秘,其特点是没有便意,数日不大便也不难受,而且大便先干后溏。先干是因为脾虚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导致大便在乙状结肠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从而变干。后面溏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的功能下降,从而肠道水分过多。促进肌力不够可以加人参补气、枳实促进肠道蠕动。 少阳与痰饮关系最密切的是少阳三焦经。三焦为谷道、水道与气道。三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水液代谢的通道。全身的水液代谢虽然是由肺、脾、肾、膀胱多个脏腑协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道路。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液潴留之症。因此 ,三焦被称为“水渎之腑”,即疏通水道的器官。小柴胡汤疏利手少阳三焦。五苓散治膀胱蓄水证。所以五苓散合小柴胡汤能治疗津液代谢的疾病。这应是少阳病篇治疗痰湿水饮病最重要的一个方剂:柴苓汤。柴苓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之五苓散也是不遑多让。柴苓汤治疗的疾病包括且不限于以下:1)夹湿感冒;2)湿疹;3)新冠肺炎;4)支原体感染;5)青光眼;6)小细胸肺癌;7)压力性尿失禁;8)尿潴留;9)便秘-湿秘。 当气血水同病时,柴苓汤还可和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黄芪赤风汤合方,大大拓展了柴苓汤的治疗范围。 阳明病和痰饮病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1)阳明病伴有痰邪,如大叶性肺炎伴痰涎壅盛时,加杏仁瓜蒌止咳化痰,伴腑实加大黄;2、阳明饮证,包括水渍入胃 --- 茯苓甘草汤,停饮胃反的茯苓泽泻汤证;肠间水气。 太阴肺与太阴脾与痰湿水饮有密切关系,苓桂剂是太阴病的重要配伍。太阴病篇还学习了抑制腺体分泌的核心配伍是甘草配干姜。 少阴心和少阴肾其各自分泌的心房利尿钠肽和雄激素,对全身水饮代谢有重要的作用。少阴病篇痰饮水湿相关病非常多,我们学习了少阴痰饮病的证与代表方剂。如、太少两感夹饮气化代表方: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汤;太少两感夹饮形质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少阴寒化夹饮证,代表方:真武汤、附子汤;少阴寒化夹饮神志方:茯苓四逆汤;少阴寒化夹饮形质方: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瓜蒌瞿麦丸;少阴热化夹饮证,代表方:猪苓汤;少阴心寒痰凝结: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等。还有附子汤及其化裁应用。 厥阴病篇学习了治疗舒张期心衰的专方:鸡鸣散。治疗各种黏连的五通汤。肝硬化腹水的鳖甲煎丸。还了解蝉蜕的特殊性,30克蝉蜕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通过中医痰饮病学的学习,对人体的痰饮水湿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拓宽了临床视野,是一门非常值得推荐学习的课程。中医痰饮病学主要讲人体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和和痰饮水湿病脉症并治。痰饮水湿病主要是讲体液的改变和外分泌腺的改变。我们人体水液的排出有四个途径:出汗、呼吸、尿液、大便。。这种水液的排出的过程,心肝脾肺肾都参与了。另外还有三焦通调水道。心房利尿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调节起主要作用。柴苓汤是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的要方。水中毒的表现:恶心、呕吐,失眠,烦躁和乏力,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本身是水液代谢障碍。望诊:脸有水斑,面色青灰虚浮的痰饮病的表现。舌诊有胖大,齿痕、颊痕、腻苔,唾沫线,舌下结节和多津液的痰饮病的表现。脉诊方面有:弦细滑沉的脉象。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太阴病有姜辛味,苓桂术,少阴病有术附,厥阴有苏叶,吴茱萸。痰饮水湿的病因有激素的改变,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太阳病的炎症分太阴见证。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有蓄水和蓄血。腑证讲五苓散和柴苓汤。五苓散的作用:增强肌力,改善代谢和抗过敏。少阳三焦为气道,谷道和液道。有柴苓汤,柴妙饮,柴胡陷胸汤,枇杷清肝饮,柴归桂苓黄芪汤,柴苓汤加羌活,藿香和连翘。阳明病有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茯苓甘草汤,安肾饮,苍附导痰汤。太阴病的苓桂术甘汤,防已黄芪汤,防已茯苓汤,甘草干姜汤,人参败毒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少阴病有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瓜蒌瞿麦丸,星附汤,金水六君煎,和猪苓汤。厥阴病较简单,痰饮水湿病有当归四逆汤,五通汤治疗各种粘连。三甲散。还有蝉蜕的作用,有鞘膜积液,肾病水肿,和皮炎湿疹。中医痰饮病学从六经病详尽了中医治疗痰饮病的诊断,治疗和方法,通过几个月的跟班学习,特别是班长,各位中医大咖的分享案例及后勤人员辛勤付出,收益匪浅。感恩太湖!感恩吴雄志老师!谢谢您们!痰饮病贯穿在内外妇儿各科当中,所以希望能够系统完整的认识其中的奥秘。吴老师惯以六经体系的方式串讲痰饮,有太阳的麻杏石甘汤,少阳的柴苓汤, 阳明的礞石滚痰,少阴的茯苓四逆汤,厥阴的鸡鸣散等等,其中五苓散的论述最为详细,吴老师一语道出使用五苓散的关键点,就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虽然从辩证法的角度也可以辨出使用该方的时候,但是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能让我们更准确,而不再单纯以症状辨别,特别是五苓散治疗的水中毒,在病情轻微的情况下,即类似一个中焦痞满,消化不良,容易辨为保和丸,或各种泻心汤,但实际上症状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所致,五苓散就是专方 ,在临床上不仅提高疗效,也缩短疗程。感谢吴老师的讲课,也感谢小班的后勤人员,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痰饮病首先讲了津液代谢的生理基础,痰饮水湿病就是津液代谢的异常,主要是体液和外分泌腺(比如痰、胃液)的改变。湿对应细胞内水肿,水是细胞外水肿,体腔内的水是饮比如膀胱、内耳、眼等的水,腺体分泌在外的是痰。然后分别从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分别讲述痰饮病。太阳分经证、腑证,经证和痰饮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夹湿伤寒(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夹饮中风(比如支原体肺炎)和新感引动伏邪(比如慢支炎、支气管哮喘),太阳病章节详细讲解了五苓散的应用,也只有真正明白了五苓散背后的机理,才能真正明白五苓散为什么治疗那么多看似不相关的疾病,比如五苓散健脾增强肌力可以治疗痞证(水痞),尿潴留、膀胱咳、便秘、恶露不下等。能改善代谢治疗消瘦、奔豚(肌肉代谢);糖尿病(糖代谢);便溏、水痞(消化吸收不良);感冒、眩晕(水液代谢)。能抗过敏治疗湿疹。少阳与津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焦为液道、谷道,谷道和液道又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五苓散合上小柴胡汤组成柴苓汤可治疗多种水液代谢疾病。阳明的痰症比如大叶性肺炎,少阴的心衰、类风湿等都和痰饮相关。
系统的学习了痰饮病后明白了从六经去理清思路,痰饮涉及的范畴很宽,也从背后的西医机理更加清晰的明白了到底什么是痰饮水湿,感谢吴老师和各位后勤老师,谢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奉献,希望自己继续学习,继续加油,从而帮助更多的患者。
鸣谢
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李享辉老师、副主任周莉蕙老师
班长:李享辉老师、周曙光老师、杨蒙老师、高璟老师、程循江老师、王慧永老师、赵烨老师、周莉蕙老师、肖余粮老师、任培华老师计分员:陈碧芳老师、应汝炯老师、伍辉远老师、张玉老师医案收集整理:周莉蕙、郭樱惠、王伟、蔡作英、龚林义、杜小倩、朱春成、耿俊恒、李博学、余磊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下载吴门医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