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针精英1班 吴门奇穴•冲和 顺利结课(一)

文摘   教育   2025-01-24 08:57   天津  

吴针精英1班 吴门奇穴•冲和 顺利结课啦,

对于这次课程,

同学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一起来看看吧!

肜祎









吴针精英班的学习进行到了冲和,人体之穴在吴针体系内分为水火和冲和,阴阳在穴位上的反映是水火,气血在穴位上的反映是冲和。
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冲气不行,取行间;冲气太过,太冲也。平冲当本厥阴论,阳明气冲论,太阴气道论吗,从一指定三关,到三关七穴,冲门七穴、五关穴……吴老师详细阐述了冲和理论在穴位上的认识,详细阐述了四木一,四木二在不同阵眼的情况下的作用不一样,总结了十二原穴不同的冲和作用,更深一步的理解了穴位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学习的同时,把自己对冲和的理解应用的临床才是最重要的。一位长期卧床的患者,吃饭时恶心呕吐不欲咽,用太白公孙加五关穴,一次缓解,三次进食正常;一位颈椎病神经根型的年轻患者,用手针见效明显比常规快很多;一位膝关节怕风的老人,在原有针刺的基础上用上少阳寒湿线加灸肾窝,一次就不怕风了……吴门针灸学习上维度更高,每次应用都用起奇效,这才是学习的动力和魅力所在。
感谢共学群里默默付出的师兄师姐,感谢不断提供病例供我们练习思维的王师兄,他们的付出鼓励着我们不忘学习、勇往直前。

李申海


首先感谢吴老师和太湖的代课班长及后勤人员的辛勤付出,接触太湖已经满7年,

吴门针灸从针药一统的角度复原传统针灸的原汁原味,又加以现代医学的科学解释,逻辑思维与象思维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可意会也可言传,让我们看到针灸的真实存在,针药一理,明理悟道,由医入道。反过来再回头看吴门伤寒三书豁然开朗。
学习冲和课程以后,对吴门和法有了进一步理解,针灸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定位、诊断,对望诊及处方都有很大的提高,从症状改善真正让你看到效如桴鼓,立竿见影。药物内治让你疗效持久。针灸的核心就是明理,从理法方药到理法经穴,冲和从作用上去阐释穴位,讲了冲关、冲气、和冲和畅、和聚从四木延伸,具体讲了与肝木胆木相关的穴位,学后耳目一新。明白机理就可以脱离象、名,从背后的理、道,去治疗很多疾病。不惑于象,跳出辩证,走向辨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继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多思考。温故知新,知识需要内化。

唐奕



冲和的学习结束了,8周的学习收获颇丰。冲和不仅限于针灸,也不仅限于医学。冲和是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和是人生,该冲则冲,之后仍是和为贵;冲和是修行,用之不盈要练精化气;冲和是人生,有起有落,起勿喜落勿悲,都是自然规律;当然,冲和也是穴位,有气血过关、冲关夺门,也有招兵买马、气血汇集。
一、冲穴
从穴位的分类来讲,有冲穴有和穴。冲穴有潮冲、中冲、冲关、冲门等。潮冲诸穴在大指,为太阴血脉,又与水火相关,潮为水,但水要上潮需要有动力,而动力则为火。故冲和与水火亦相关,水上潮才有冲,退潮为和。一指定三关有虎口、中冲、和小指。中冲诸穴在中指,分天地人三部:天部在中指末节,主冲气到头的心脑血管等病,双向调节,太过和不及都可治;人部在中指中节,主五官七窍,主外感温病等;地部主口疮、鼻衄、崩漏等血光之灾。
冲关是三关七穴的冲阳、太冲、气冲、冲门、少冲、关冲、中冲等;还有四关太冲、合谷,加内关为五关。冲门指与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相对应的兑端、颊车、廉泉、中庭(上脘)、下脘、大巨(阑尾)、曲骨等穴。肾的关门有石门、石关、通关、命门、阴交五穴,其中石门、石关、通关为阴关,与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神有关。冲和与人生的周期节律等有关,而所有周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生殖周期,因为所有物种的第一要务就是复制自己的基因,所以冲和诸穴重度参与并影响生殖系统和生殖过程,如三疝穴等。
二、和穴
和者,一为舒达和畅,和的是气和/或血,在少阳厥阴;一为静守封藏,波澜不起,在少阴,封藏保精气以续冲和,因为冲需要能量。冲和要和其实、冲其虚,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生,如果冲其实就会出现遗精等症状。和气的有二门痞门、气门,三满即不容、承满、梁门,和血有血海、阴包、膈俞、期门、间使、梁丘、曲池、曲泉、太渊、悬钟等血分十穴者。
舒达和畅的穴,最经典的是四木,所有学吴针的人都非常熟悉的四木,四木一临泣、侠溪、行间、太冲治内伤,四木二临泣、侠溪、液门、中渚治外感湿热。治外感湿热的还有手足湿热三角,手臂的外关、支沟、会宗和小腿上的外丘一、外丘二、阳交,都在少阳经上。
手太阳小肠经的二胆穴腕骨、天宗,治胆囊疾病,只取右侧;二宗穴天宗、会宗,治胆囊炎、胆绞痛,取右侧,会宗是手少阳三焦经郄穴可以止痛。和穴中可以治耳鸣、耳聋的有会宗、三阳络、四渎、窍阴等,有肾经亏虚的取少海,兼取太溪、肓俞佳;四渎为咽喉截,截断外感通过咽喉而内陷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的和穴有四惊门,京骨、腕骨、金门、申脉四穴,治木克土的二陵穴,阴证阴陵泉,阳证阳陵泉;四通穴肩井、臑会、风市、环跳,为治疗四肢淤滞之要穴,同时上影响头颈,下影响盆腔。治痹证的膝阳关、中渎、风市,其中中渎刺激分泌胆汁,为胆结石专穴;治疗瘰疬、甲状腺结节臑会、消泺、清冷渊、天井四穴。
三、冲和配穴
冲和配穴最经典的是太冲配太溪,可以治阴虚火旺的高血压等,滋水涵木还有太冲配涌泉治早泄。太冲配穴法很多,有远端、近端、原络、奇正等,不一一展开。
天冲地克,太冲配太白治恶心呕吐伴头痛,天冲配太白,治恶心呕吐伴抽筋。原络配穴的太白配丰隆治脾虚生痰湿的腹满、咳嗽、痰秘等,冲阳配公孙治胃与大肠疾病。
十二经原穴亦分冲与和,冲关神门、大陵,冲气太冲、冲阳,和畅京骨、腕骨,和冲太渊、太白,和聚太溪、合谷、丘墟、阳池。
冲和贵中庸平和。冲气太过会出现高血压、癫痫、早泄等,太冲配太溪、涌泉;冲气太过的寸脉上鱼际血证之脉,取太渊等;奔豚、青光眼、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取太白、公孙、定冲配内关、冲阳。冲气不足取通里,属中气下陷的取陷谷、解溪、冲阳、脾俞、至阳、百会等。冲气不行取行间。
学腧穴的时候感觉内容杂、点多,通过写心得梳理一下,理解之后发现老师已经整理得非常有规律了。感恩吴老师的倾心讲授,感谢班长、计分老师和教研室的老师们,感谢班上同学的无私分享。

赵烨


吴门针灸体系非常庞大,冲和只是吴门针灸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内容就已经很丰富了。吴针体系分内编外编,内编包括:八门六合、六经法要、内家说要,外编包括:吴门歌诀、吴门奇穴、吴门奇络和吴门筋解。冲和属于吴门奇穴的范畴,吴门奇穴包括:水、火、冲、和、三才、五行、八门。冲穴又包括:潮冲、中冲、冲关、冲门、一指定三关。

潮冲穴,是肺朝百脉的地方,从鱼际发出,经潮冲-天池-地水-少商 属于太阴血脉。大家在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都知道肺朝百脉,然后并不知道是如何肺潮百脉的,学了吴门奇穴冲和以后,豁然开朗,原来背后是有其经络物质基础的,肺朝百脉,天池地水下注胞宫即为月经,这也是金水相生的经络物质基础。另外潮冲穴是治疗乳腺癌翻花溃烂的专穴,潮冲两侧心痛肝痛点,溃烂多木火刑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针潮冲。中冲诸穴 分天地人三部,分别是天仙部、人精部和地鬼部。中指对应人的头颈,天仙部对应头颅,人精对应面部,地鬼部对应口鼻往下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中指最高,颠顶之上唯风可到,中冲穴可以治疗脑溢血,晕厥,高血压等用于急救。中指中节中点对应人体人中穴,治疗温病,手人中位于厥阴心包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手人中治疗温病,也可用于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天四冲治疗低血压,天三冲治疗高血压,所以血压的高低都和冲气和肝都有密切的关系。天二冲治疗头痛,对厥阴冲气太过的颠顶痛应该比较特异。
一指定三关,食指风气命三关,吴老师中西医汇通解释了风气命背后的机理是心肺功能的减退。中指中冲三关天地人,中指不过关君火不够,小指三关小指不过关命火不够,无名指不过关相火不够,食指不丰盈脾气弱,拇指上粗下细多肺胀。平冲多本厥阴论,太阴气道论,阳明气冲论,故冲气多和太阴阳明和厥阴有关,解释了霍乱病上吐下泻挥霍缭乱的原因。故厥阴为病多冲气上逆,气上冲心,心中痛热,头痛吐涎沫,吐蛔等。太阴气道论,解释了为什么肺主气司呼吸,阳明气冲论解释了为什么阳明为病胃气容易上逆的原因。
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冲关三关七穴,下关:太冲、冲阳,中关:冲门、气冲,上关:少冲、关冲、中冲,还有内关、外关及阴关诸穴。肾关门有石关石门通关命门阴交。命门阳气通阴都,注石关,下石门,开阴交,而成人事。冲门七穴:飞门穴(兑端),户门穴(颊车),吸门穴(廉泉或者太乙滑肉门通里),贲门穴(中庭,上脘),幽门穴(下脘),阑门穴(大巨,阑尾穴),魄门穴(曲骨,长强)。气血过经,冲关夺门,不只是往上冲,还要往下冲。除了冲门七穴还有京门梁门期门梁门关门。另外与冲穴相辅相成的还有三解穴,三疝穴等。
然后就是和穴,以四木一四木二四惊门四通穴等为主,木曰曲直,和畅舒达,和解不离乎木,肝主疏泄,和解多从气分,气滞日久必入血,又当和气血,治从少阳厥阴,又木多克土,故多肝脾同调,胆胃同治,治以少阳厥阴阳明太阴。又静守封藏,以续冲和,又当固肾。和穴还有二胆,二宗,二骨,二陵泉,二渎诸穴皆可治肝胆疾病。和穴以和气血为主,故有气和,血和诸穴。气和有二门(气门和痞门),三满穴(不容承满梁门)。血和有十血和:血海、悬钟、间使、期门、太渊、曲池、曲泉、阴包、膈俞、梁丘。最后是天冲地克,冲和配穴。总之,通过冲和的学习收货满满,加深了对很多中医问题的理解,也更坚定了学习针灸的信心。

尚敬红‍‍



经过八周的《冲和》课程学习,我受益匪浅。感恩班长及各位社工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同学在群里积极分享,指导我们这些针灸小白,更感谢吴老师研发的伟大吴针,真是让我耳目一新。

人身之穴,大体分为水穴、火穴与冲穴、和穴。穴位周围有五种结构:血管、神经、淋巴管(免疫细胞)、肌肉、筋膜,几乎每个穴位都有两个重要的结构—血管、神经。血管为穴道提供血供,对穴道的开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神经对穴位的作用是得气和传导。气血过经,冲关夺门,需要冲气。冲气不行,取行间。行间者,行气之处,治疗气滞。太冲者,冲逆太过,治疗气逆。阳明多气多血,冲气不足气陷取阳明经的冲阳。所谓冲和,冲上去称冲,掉下来称和。
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关和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关有食指、中指、小指一指定三关,三关七穴(下关:冲阳、太冲;中关:气冲、冲门;上关:少冲、中冲、关冲)、五关穴(合谷、太冲、内关);门有七冲门、三门开(京门、期门、梁门)、关门穴(阴关:石门、石关、通关)等。
三理论:平冲当本厥阴论:太冲平一切气,调气之开关,通经之总穴也。阳明气冲论:丰隆盛,解溪开,冲阳出,陷谷起,阳明气血行。太阴气道论:肺气从列缺冲出,气不够出现头晕目眩项强;气陷短气不足以息,气逆者咳喘上气,均可按摩经渠,虚者轻按经渠再放松引气血过经,实则按之以封气血;太渊即为气穴也为血穴,在血为八会穴的脉会,治疗气血上冲的咳血及脑出血、高血压,在气为肺经原穴,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量、增强呼吸机能。
气血在经脉循行,有卡点和聚点。如解溪、少溪为阳明气血的卡点,陷谷、合谷为阳明气血的聚点。穴位在经络上的分布是冲和、卡聚间隔分布,部分穴位是气血不断聚集的地方,相当于蓄水池,是人体气血能量汇聚之处,气血旺盛,才能有足够的过经的气血冲关夺门,冲过卡点;部分穴位是卡点,是气血冲关夺门之关卡。
十二经原穴冲和,首先要冲关,手厥阴心经的神门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穴是两道关口,要冲过去;第二有冲气,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和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有冲气作用,平冲要穴是太冲,冲气不足取冲阳;第三还要和畅(舒达条畅):手阳明小肠经的腕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冲: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足太阴脾的太白穴;和聚: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足少阳胆经的丘墟穴,都是各条经气血汇聚的地方。
还有针阵和阵眼的描述,阵眼是引经穴,引领针阵的治疗方向。一般先在阵眼上扎一针,等于把后面的穴位归到这一经、这个病上。
还有很多经线:
1.少阳寒湿线:在大腿外侧足少阳胆经上,是风寒湿三气藏匿之处。三穴为风市、中渎、膝阳关。风气盛者为行痹,刺风市;寒气盛者刺为痛痹,刺膝阳关;湿气盛者为着痹,刺中渎,中渎为水穴、能舒利三焦、利水除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中渎在风市之下,。湿为阴邪,本于阳虚,故膝阳关又在中渎之下。长通此经,不受风寒湿气的侵袭。由此我想到有一种敲胆经的养生方法敲的只是风市局部,如果向下敲到膝阳关,反复敲打少阳寒湿线这段经络,养生效果应该更好。
2.少阳淋巴线:为手少阳三焦经臑会到天井的一段经线,包括臑会、消烁、清冷渊、天井四穴,三焦为液道,此四穴均治瘰疬。凡瘰疬、甲状腺结节,线上有结节者,可以针刺或刮痧,为我们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针深奥又简单,理论深奥,但临床一用就灵操作起来简单。《冲和》课程的学习感觉自己刚入门,后面还有更多精彩的针灸课程等待我们去努力学习,融会贯通,才能把吴针灵活运用于临床,针药结合帮助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

陈彦青




学完《吴门奇穴.水火》的课程后,我们进入了“冲和”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冲和呢,《华阳经》曰:“道,冲而用之不盈,不盈者,如水化气也。冲则生长,阳生而阴长;抟则收藏,阳杀而阴藏,冲和者,刚柔也,动静也,起伏也,阴阳也,死生之本也。”和者,一为舒达和畅,一为静守封藏,波澜不起。舒达者,和气血也;静守封藏者,保精气以续冲和也。可见,冲和是描述人体穴位的功能状态的,冲者,气血过经,冲关夺门,体现了穴位的卡点原理;和者舒达和畅,静守封藏,保精气以续冲和,体现了穴位的汇聚原理。气血过经离不开聚点与卡点的相辅相成。

冲穴有潮冲、中冲、冲关、冲门及一指定三关。潮冲诸穴在水火课程中已经介绍过,中冲即中指头,中指一指定三关分天地人三部,分别对应天仙部,人精部,地鬼部。每一部根据主治不同又分为一冲,二冲,三冲和四冲等。一指定三关还分为虎口三关,小指三关。虎口三关主要是风关、气关、命关,可以通过络纹判断疾病轻重;小指过三关指小指末节应该超过无名指第二节,否则先天不足,生殖器发育幼稚,甚者影响生殖。
冲门是指七冲门,分别对应飞门(兑端穴)、户门(颊车穴)、吸门(廉泉穴)、贲门(中庭穴)、幽门(下脘穴)、阑门(大巨穴)、魄门(曲骨穴)。
冲关为冲脉的关卡,有三关七穴。分别是下关、中关和上关大三关。下关:分别是足阳明冲阳、足厥阴太冲。中关:足阳明气冲、足太阴冲门。上关又称小三关:手少阴少冲、手少阳关冲、手厥阴中冲。
冲关有解穴和封穴,二解穴指手解穴少府、足解穴梁丘,专治气血封闭,如点穴、晕针、下针处起包。另外,梁丘、足解穴、血海构成瘀肿三角,治下针处起包、疼痛、跌打损伤以及精神刺激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引起的疼痛。
三门开, 冲关夺门,气血需过经;少阳厥阴主气,气滞则木来克土,腹胀不舒,法当开三门,可京门、期门、梁门三穴同刺。少阳京门主气,厥阴期门主血,气滞日久,必生血瘀,肝气有余,横逆克土,多梁门隆起。
二梁穴和三疝穴,梁门主要治胀,梁丘主要治疼。三疝穴为左右阳明气冲、太阴冲门夹厥阴急脉。疝气皆因肝经有寒,取急脉(急脉难取,可灸大墩替之)。
五关穴和关门穴,四关穴指合谷、太冲,为人体的四个关卡。第五关为内关。四关在外,五关居中,专治木来克土,如胃气上逆、冲心之胃食管反流病、冠心病等。气血过经,冲关夺门。关有阳关和阴关。阴关有石门、石关、通关(阴都)三穴。女子冲任,要在关门。不孕刺石关,开阴交。灸石门,闭产户。
以上主要从冲穴的角度,主要穴位均有关、门、梁、疝等,气血过经需要冲关夺门,突破关卡才能继续流转全身,而冲穴主要在厥阴经、阳明经、太阴经之上,如:厥阴经太冲、阳明经冲阳、太阴经冲门等,因而有“阳明气冲论”丰隆盛,解溪开,冲阳出,陷谷起,阳明气血行。“太阴气道论”大陵与内关之间,尺侧为少阴神道,桡侧为太阴气道拱卫。气道为大渊,深不可测,均可以冲气冲血。而“平冲当本厥阴论”因冲脉居身体之中,又名中脉,上连少阴心,下联少阴肾,中间厥阴肝。水生木,木生火也。故厥阴病,多冲逆,要在太冲。太冲,平一切气,调气之开关也。太冲,通经之要穴也。
而穴位有冲必有和,冲累了就要停留下来歇一歇,舒达和畅,静守封藏,已续冲和,才能更好的继续前冲。其中有四木穴和四木二,四木穴总体为舒达之穴,但其中的穴位也是有冲有和,如足临泣、行间是和穴,是气血汇之聚点,而侠溪、太冲则是卡点;四木二是液门、中渚、足临泣、侠溪。四木二偏重于外感疾病,四木一偏重于内伤疾病。四木二+四渎穴,治疗外感湿热疾病效果颇佳。
还有其他的和穴如二胆穴:腕骨和天宗,二宗穴:天宗、会宗;四惊门:京骨、腕骨、金门,申脉;二渎穴:中渎、四渎;二陵穴:阴陵泉、阳陵泉;四通穴:肩井、臑会、环跳、风市;包括少阳淋巴线:臑会、消乐,清冷渊、天井;少阳寒湿线:风市、中渎、膝阳关。和穴以和气血为主,故有气和,血和诸穴。气和有二门(气门和痞门),三满穴(不容承满梁门)。血和有十血和:血海、悬钟、间使、期门、太渊、曲池、曲泉、阴包、膈俞、梁丘。最后是天冲地克,冲和配穴。
总之,吴门奇穴有水火穴,有冲和。水火是描述穴位的属性,冲和是表达穴位的功能状态,穴位周行全身,需要有冲有和。正如人生,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是默默的学习和实践,是气血汇聚,聚集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太过张扬,高调,否则就会冲气太过,需要平冲要刺太冲,也不能停滞不前,而要刺行间;要舒达和畅,要静守封藏,要修心积德,有余则要修行,炼精化气。等到气血(知识)自然汇聚丰盛之时,功到渠成,自能冲关夺门,更上一层楼。

赵玮




这是我学习吴门针灸精英班的第二门课程,道德经有云“万物附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冲和的出处,从道的层面进行论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在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是道门南宗祖师张紫阳真人《悟真篇》的原文,简述天地万物如此从大道中衍生的过程,第一门课程水火讲阴阳,是从穴位性质上论述的,这门讲穴位功能。同样从道上立论。冲和在经穴上为两种相反相成的功能状态。有许多精彩的内容。但它对我来讲更多的是从哲学层面的认识,在此之前对冲和有所理解和体会是从儒家经典上,《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细细品尝玩味之,能让你在为人处世无太过不及。于人身修养上提高境界!

而通过冲和课程的学习,使得对其应用更加深刻实用,四木穴对冲和之道讲的非常清楚明白了,冲和卡聚都能体现,虽然穴位分为冲穴与和穴,学习时需要分开理解,而现实操作二者却无法截然分开,世间万物本来就是阴中有阳,动中有静,虚虚实实,反反复复,所以从这门课程,我学习到的不是每个穴位的功效和作用,也感觉它比之前水火课程对人的冲击性更大也更难一些,同时赞叹吴门针灸体系的博大精深。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不断吸取养分,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最后说一句“感恩吴师,感恩遇见!”

杨东志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则不盈,盈则虚。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人身之穴大体分水穴、火穴、冲穴、和穴。气血过经冲关夺门,通过吴门奇穴-冲和的课程学习,从道的层次上更深刻的理解了吴门冲和思想。冲脉在人体上有潮冲、中冲、冲关、冲门和冲穴三论。冲关有三关七穴。三关有下关--冲阳太冲;中关--气冲、急脉、冲门;上关--少冲、关冲、中冲;还有天冲。冲门有七冲门--冲门七穴:唇为飞门--兑端;齿为户门--颊车;会厌为吸门--廉泉穴;胃为贲门--中庭穴;太仓下口为幽门--下脘穴;大肠小肠会为阑门--大巨穴;下极为魄门--曲骨穴。还有其他很多的特殊穴位。冲穴三论讲的是平冲当本厥阴论;阳明气冲论和太阴气道论。

门针灸的基础原理:镜像原理、扰场原理、冲和原理等等,比如四木开井的侠溪、足临泣、行间、太冲就形成了一个巨大扰场。临床上用四木开井治疗了很多失眠及抑郁症患者疗效肯定。还有比如肾窝用针或灸比单纯的扎太溪疗效提升了很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班长和同学们在群里分享针药并用的案例,大家积极讨论加深了印象又能把吴门的思想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再次感谢吴老师的辛苦讲解,感谢冲和班后勤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学习吴门针药我们一直在路上。

肖冲




通过连续几周紧张而兴奋的学习对针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专病专穴专药有了体会!例如阳明合阳线,是从合谷到阳溪,卡点在少溪!每一条经络线都是具有卡聚理论,蕴含着冲和之意。就例如从足阳明经从丰隆穴汇聚气血,气血充足冲到解溪,像黄河瀑布壶口,继而向前到冲阳,再向前到陷谷,再向前到内庭。其中也都蕴含着卡聚理论,气血过经,冲关夺门等。通过这次学习,除了学到了医学知识,针灸知识。另外还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走阳关,走阴关区别。阴关原来和投胎密切相关。例如阴都、石关、石门、阴交等密切相关。每一条经络上的穴位要对应着相应的方剂,真正的把《伤寒杂病论》里边的条文和针灸的穴位和疾病密切的串连关联。在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里,越学习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一定要抱着一份虔诚的心去拜读。感恩遇见吴老师和团队的各位老师!我还是要仰望星空,争取做一位合格的针灸师。但是最现实的是脚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们的学习和做人都像潮水一样有起有落。我们既要做到冲,又要做到和!真正的做到冲和。

谭泉永




《吴门奇穴·冲和》是继《吴门奇穴·水火》之后,认识穴位性质、功能的又一门重要课程。

医学的意义,无外乎延年益寿,而核心在于阴平阳秘。
吴老师在概论中开门见山,“气血过经,冲关夺门,有聚有卡,有冲有和。和者,舒达通畅谓之和;静守封藏、波澜不起亦谓之和。冲者,水沿中脉而上,复从冲脉而下,舒达和畅,复归于静也。冲和者,常度也。太过不及,皆失常度”,让我们对一身穴位之于气血流动的作用,顿觉有拨云见日般的清晰感。冲穴有潮冲(诸穴)、中冲、冲关(关穴)、冲门(七冲门)、一指定三关;和穴,和解不离肝,不离乎木;和解多从气分;木易克土,法当和解肝脾。临床按图索骥,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日取手厥阴心包经间使穴时,针下如遇顽石,进针极其困难。按冲和理论,某一穴位不通、不得气,可疏通其前方、后方穴位,使这一段经线经气贯通。如法针刺其下方内关穴后,再针间使穴,立马顺利进针,让人惊叹不已。
一指定三关,让我们领略了运用冲和理论,望诊诊断先天发育、血压高低、心理倾向等信息的神奇;三门开,直击木土相乘核心病机,少阳厥阴主气,如果气不正常走行,气滞则易木克土,肚子腹胀不适,可用少阳之京门;气滞日久必生血瘀,可用厥阴之期门;肝气有余横逆克土,多见梁门隆起,可开三门让气走掉。
吴老师反复强调,中医是理法方药,针灸是理法经穴,一病有一方,一方有一药,针灸也需辨六经,一病也有一穴。比如治疗耳聋耳鸣,少阳病多为阳失守位,取专穴会宗,加三阳络、四渎加强疗效,取三间可以解痉改善耳部的血管痉挛,还可以取足少阳经的风市穴;而肾虚的耳聋耳鸣则属阴不平,就得以补肾填精为主,专穴是少海,取肾窝四穴补肾填精;同房后突发性耳聋耳鸣,专穴是肓俞穴,射精后肓俞穴的精气就空了,少阴经的经气不能往上走,导致七窍不利。
《吴门奇穴·冲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体一气周流的奥秘。

鸣谢

针灸学部主任孙成力老师、副主任孙崇铎老师
吴门奇穴•冲和
班长:王知非老师
计分员:赵爱华老师、张海涛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下载吴门医述&众妙之门APP

太湖之家
太湖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