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采风专访】‖ 芦芽山下访海霞

文摘   文化   2024-09-13 14:47   河北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初听海霞的名字并与其相会,是在今秋去山西宁武采风的途中。第一次是在太原,因我是探亲后提早去太原南站集合点的,恰与她们张家口来的几位女文友相遇,当时感觉海霞这人特别热情、还很善谈,与谁都能搭上话,很快就与周边的几位熟识了,由此记住了海霞这个人;第二次是要排练搞笑“三句半”,因原定的四人之一文豹兄略有小恙不能上场,临时决定由海霞替补上场,原以为她会有女子的矜持、扭捏,谁想她大手一挥、爽快应允,且在演出中表演出彩、潇洒幽默,这又令人刮目相看、钦佩之至啦;第三次是去马伦草原采风,大部队都沿着陡峭石阶攀爬很远,而我们几位身宽体胖、腿脚不便者却望山兴叹,嘘嘘大喘。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借着不能上山的闲暇,我趁机与海霞闲聊起来,当然是探寻并听闻她的故事。以我记者的眼光,我自知遇到了一个文学知音、一个生活曲折却执着向前的文友。她是一位经历丰富、记忆深刻、表述流畅、令人敬佩的讲述者。大约一小时的畅谈,几乎都是她在滔滔不绝述说……

      置身于莽苍的芦芽山脚下,面对匆匆的人流、阵阵的林涛,我们的交谈炙热而真诚,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友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追踪式的访谈。因时间仓促未带纸笔(即便携带又怎能在真诚文友面前记录而不与其对视交谈呢?)她的故事也就听个大概,之中许多细节无法记全。但对她的关注与寻访,却一直未曾中断。采风回程后的当晚,我用微信采访又寻踪而去,次日清晨,海霞的语言回复如约传来,还是那熟悉的声音,还是那样爽朗、健谈、真诚、深情,请听文友海霞发自内心、发人深省的故事——

      刘老师,我正在整理咱们这次采风的照片儿,我想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下来,我正在寻找这些名字,下次再见面的时候,就不尴尬了。嗯,接到您的语音,我真的也挺感动的,您以一个老记者的眼光,嗯,发现了一个有故事的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对吧。

      嗯,我的故事呢,其实很简单,我最早退休的时候,是朋友带我出来散心玩耍,嗯,怎么说呢?其实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文学,咱们那个时候80年代,都怀着一个文学青年的梦想,可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我放弃了,而且是决绝的放弃了文学。嗯,多少朋友,多少老师都没把我再拽回来,等我退休之后呢,可能是生活缘故吧,双方父母都走了,爱人也走了,嗯,剩下自己的时候。嗯,想起和我爱人的种种,就开始写些东西发在朋友圈。

      那些怀念的小文,也算不得诗,也算不得散文,其实还是懒得动笔吧,就用简单的语言记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像诗,就鼓励我写。嗯,尤其是我的妹妹和女儿,我的妹妹和她的同学们当年都是我的粉丝。嗯,妹妹就把我的文章转发到她的朋友圈儿,她的朋友圈儿里都是她们大学生嘛,都是开始鼓励我给我转发。

      后来我的同学们见我拿起笔来,也鼓励我重新写,其实真的50多岁了,再拿起笔的时候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思维。有的是另外一种思想,就是对生活的认知,就这样一点一点开始。后来我们张家口准备成立一个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的刘老师,叫刘振瑛,他从事研究张库大道历史文化已有40多年了,我们在一起吃饭,刘老师就把他要成立研究会的意图说了,问问大伙谁愿意参加,我第一个举手说,刘老师,我愿意参加。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不为别的,我只想宣传宣传张家口,因为我出门玩儿的时候,许多人问我是哪里的人,我说是张家口的人。人家以为我舌头大呢,你是张家港的啊,你是张家界的啊,都是这样,我就很无语,所以说就最初的本心就想跟着他们一起,宣传宣传张家口。

      可能是我这人有责任心吧,进会之后,大家都是老文人,老专家,老教授,我呢,就是做一些服务工作吧,为他们穿针引线,跑前跑后,为这协会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嗯,大家也都很喜欢我,而我呢,我是喜欢大家写出文章来,我能第一时间看到,这样呢,我又慢慢学到很多知识。就这样渐渐的忙起来,自己也活得很充实。

      在建立这个会的同时呢,自己又遇到了许多过去的那些老文友老朋友们,结果一来二去又给拉到文学圈儿里了。大家介绍我时,说这是我们张家口著名的女诗人,我特别惭愧,其实年轻的时候写过几首小诗,发在全国各大刊物上,但是都很久远的事了。嗯,可能大家觉得我是一个下岗工人,没法介绍,只能用诗人的身份来介绍,这让我很无奈,我就突然觉得,这是他们在给我一种鼓励,给我一种鞭策,让我重新回归文学领地,于是我就开始拿起笔来写。

      这样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嗯,各个协会的那些老师,成立协会的时候呢,都觉得我是一个闲人,而且呢,嗯,也了解我这人的性格,而我呢表面说是热情,其实就是脸皮儿薄吧,帮着这个不帮那个都是老朋友,得了,反正我也闲着,就跟着大伙出来,嗯,帮着做一些事情吧,尤其是文学,给大家搭个平台,嗯,推引一下,别埋没了大家的才华,只想这样做,就像当年那些编辑老师们,努力的推我们。

      我从来没想过名啊、利呀,在我退休之后还会有这些东西,包括加入省作协。嗯,其实我加入省作协,是我的身边的一个草原诗人,他是一个老师,出了好几本儿书,我们做采风协会的时候在一起认识的,他姓荆,叫荆秀清。尤其是闹疫情的时候,大家电视里的被那些人物和事感动着,常常泪流满面,于是我们采风视野编辑部组织了一个创作小组,(我、荆秀清、韩咏华)我们开始写这些东西。嗯,一写就收不住,往往一首诗好几百行,荆老师说海霞,你看你一拿起笔来就滔滔不绝,他说我见过很多诗人,你不是最好的,你也是中上等的,你应该加入省作协。就这样鼓励着我吧,我又做起了文学之梦,同时呢,各个协会组织起来的时候,我也非常热心的做些事情。

      其实,在做这些之前,张家口有一个慈善义工联合会,是全国性的,他们当中有一个文化发展专委会,我们历史文化研究会有个小兄弟叫苏景,是这个文化专委会会长,他说他做这个慈善义工,听完了我也很感兴趣,我觉得跟那些专家在一起,咱发挥不出什么来。嗯,而且他们专家都面向的是专业,我就想如果让更多的张家口普通的人认识张家口,知道张家口的故事,那么外地人来到张家口,寻找张家口的故事时,张家口人都能讲一讲,那么张家口的整体水平就可以提高,那么我就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就这样我又做起了慈善义工、文化传播的事情。

      嗯,我们一起组织了文物保护队,长城护卫队,每次活动时,我们都请一些专家们加入,我们做每一个文化历史活动,就是请一些专家给讲讲有关的历史,简单的说一说这些故事,结果没想到这一做呢,人们都很感兴趣。其实我觉得知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渴望的,只是有人先知道,有人后知道而已。就这样,我看那些老百姓对这些知识真的非常渴望,也非常热心,就开始跟他们普及,我们的义工组织越做越大,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做着做着,就把长城护卫队就做到全国都有名了,那些全国各地的人来张家口长城游学的,拍摄的,采访的就来找到我们,我们就给他们讲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和故事,嗯,乐此不疲吧。我也觉得通过这些不仅宣传了张家口,还让那么多人认识了张家口、写出了张家口,我也挺骄傲的。

      我们长城护卫队建队时只有我们几个人,说成立起来就几十个人吧,后来我们这里有一个户外组织,一个叫三水小伙子吧,比我小十几岁,嗯,他后来找到我们,找到我跟队长李润才,说咱们两个队合在一起吧,海霞姐。他说我们经常去户外,也常遇到长城,遇到好多的古堡呀,老屋呀的,他说我们啥也不知道,看一看就完了,他说有你们加入了,给大家讲讲故事啥的,这样彼此连玩儿带考察,那该多好啊!我一想确实挺好的,还有人更早的发现那些东西,就是一拍即合,我们两个队合到一起,两个队刚合到一起呢,开始就100多人,最后我们现在发展到2000多人,上有90多岁的,下有八九岁的,里面还有各大专院校的的教授、专家、讲师,有退休工人、学生,孩子们。

      搞活动时遇到长城我跟李老师便给大家讲长城,有时遇到有争议的地方,我们会下一次请专家到这里玩儿,然后让他们给讲这些长城的历史和作用,还有长城那个烽火台呀,长城的夯土断代呀,这些事情大家都感兴趣,参加的人们越来越多。后来我们居然在长城上发现了很多碎瓷片,一看这碎瓷片嘛,就是很久很久年代了,我们又把博物馆的老师拉进来,他懂得瓷片。他一看啊,这个是战国时代的,这个是辽代的,这个是唐代的,那个是辽金元的。大家从那些古老的瓷片当中,品鉴了许多价值,联想到了许多的故事,这也是做这种文化的一个乐趣吧。

      这么多年来,其实,嗯,本来想写很多的东西,但是一直都是忙忙碌碌静不下心来,嗯,除了各个协会的活动,还要组织其它活动。然后呢,自己还要抓紧时间跟那户外去玩儿,就是这么忙忙碌碌的过了十年,虽然出了几本儿书,那都是个人的小诗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我现在呢,从去年开始腿不好了,膝盖爬不了山了,心脏也不好,我就想静下心来整理整理我的那些照片儿。写写回忆录,写写游记,写写这些人的故事。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嘛,由于我热心肠、爱张罗,许多人在做协会的时候就都来找我帮忙。我呢,也是精力有限,多半都推了,剩下这几个呢,就是躲不开啦,都是好朋友,嗯,就是一半儿帮朋友,一半儿做吧,就这么就做了起来。做咱们天津散文研究会吧,因为是文友向东介绍的,后来又和锡文会长通了电话,了解了散文研究会的宗旨、发展及散文的流派、体系。我一听这个我真的很感兴趣,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张家口的文学界出过很多名家,它们的文章虽各不相同,但其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转折特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就仿佛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地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不同,那产生的文字和文章结构便不同,我想这便是流派吧?

      张家口要走出去,这正好搭起了一个平台,我们双方有了共同点、书写点、发展点。这个基础很好,就像北方的建筑,朴实而稳固。

      我们张家口加入散文研究会的会员,都是这边的文人、名人,有文联的老师、学校教师、报社编辑等等。我认为,成就一个流派,需要很多人很多有学问的人用其文学理论来辅助它铺垫它。我就想动员他们写,我说我们起个头,写着写着,也许没准儿就写出一条路来了。就基于对一方文化的热爱吧,我做的这个散文研究会并撑起了这个头。他们都说,海霞姐,你做吧,我们都支持你,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全力支持。就因为有了大家这份儿支持,我就勇敢的做了起来,其实刘老师,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有一颗心,一颗热爱文学,敬畏文学的心,一心想把这个文学做大做强,做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特色,我觉得我真的力量很小,才华也很小,但是心却很大,我就想把大家聚拢起来、团结起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不管做成做不成,至少我做了,这就是我心中的想法。

      您至于说我的性格这样,是因为,我可以这么说吧,刘老师,所有认识我的人,亲人朋友,父母爱人,包括公婆,我都无愧于天地,真的孝敬爹妈,孝敬公婆,善待爱人,善待每一份真情。这些我都做到了,所以说,现在的我,当我走出困境的时候,就是满身豁达,我常跟朋友们说,我感恩上天,他让我认识了优秀的你们,你们这样喜欢我,帮助我,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我觉得我是幸福、快乐的人!
(宁武采风宣传组 刘会来)

海霞简介:
(浪花一朵)回族,河北张家口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友会、河北作家协会、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河北散文学会等会员。海内外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华诗友会副会长张家口分会会长,浔阳江诗社河北分社副社长张家口分社社长,华夏精短文学学会张家口分会会长,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燕赵创作交流基地主任,河北采风学会张家口分会秘书长,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家口市及桥西作协常务理事。《青年文学家》《精短小说》《中国爱情网》《九州诗社》《凤凰诗社》等签约作家,《淡味茶文艺》等特邀作家,《文学苔地》《采风视野》主编,副主编。曾获2020年全国十大新锐诗人奖、《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获各类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20多项。作品发表《诗刊》《中华文学》《江河文学》《今古传奇》《奔流》《鸭绿江》《辽河》《北方文化》《青年文学家》《长城文艺》《廊坊文学》《矿工老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等报刊报纸,入选各种诗集、散文集60多种。出版个人诗集《寄往风中的信笺》《岁月溅起的浪花》《那季花开》 。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