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韩佩瑄:拜谒陕西黄帝陵

文摘   文化   2024-09-06 08:02   河北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拜谒陕西黄帝陵   

   天津 韩佩瑄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即指远古时代的黄帝和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南距西安市180多公里。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华夏第一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全国第一号古墓葬保护单位。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原姓公孙,后改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黄帝是后人对轩辕的尊称。相传黄帝活了111岁,娶妻4人,生子25人。其中14人共得12姓,他们的子孙遍布华夏大地。历史上的尧、舜、禹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帝系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是原始社会中原一带姬姓部落的首领。传说中的黄帝勤劳、智慧、正义、仁爱,具有许多优秀品德。当时,因炎帝欺凌各部落,他率领姬姓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炎帝大战3次,将炎帝击败。旋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击杀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后被各部首领推举为炎黄部落联盟领袖;这一部族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族,黄帝也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带领臣民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创出了不少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教人们做成衣服;大臣仓颉造象形文字;大挠编历法;伶伦制乐器;雷公、岐伯制药;还造舟车,造宫室,作弓矢,发明凿井汲水、指南车、算数、酿酒技术,教人们种庄稼,制定度量衡,与岐伯共同研究治病方法并被后人编成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等等。这些传说虽有神话的虚幻部分,但也反映了从黄帝开始,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迈入了文明社会。因此,人们又将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传说黄帝110岁时,在荆山炼铜铸鼎。天空降下一条黄龙,传旨天帝诏黄帝归天,黄帝骑上黄龙,群臣跟随者70余人。黄龙腾飞至陕西中部上空,落在桥山上。这时黄帝与臣民们诀别,黄龙再次腾空,跃入云端,从此黄帝离开人间。为了纪念黄帝的恩德,人们就把他留下的弓箭、衣帽、靴子、宝剑等物安葬在桥山,这就是今日之黄帝陵。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故黄帝陵原称“桥陵”。传说当年沮水从山腹流出,山形似桥,故名桥山。黄帝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的黄帝祭祀活动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传说黄帝陵创建于汉代,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曾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唐太宗大历中期,陵园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明代将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奠之地。祭祀从未间断。

      黄帝陵景区主要包括轩辕庙和陵墓区两个区域。轩辕庙俗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黄帝的场所,坐落于桥山东麓,主要景点和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庙门、黄帝手植柏、轩辕庙、诚心亭、碑廊、碑亭、汉武挂甲柏、“人文初祖”大殿、祭祀广场和轩辕大殿。陵墓区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主要有汉武仙台、棂星门、祭亭、墓冢、龙驭阁等。

      黄帝陵景区入口处的轩辕广场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轩辕黄帝石像。广场面积1万平方米,是一座不对称半圆形广场。用5千块秦陵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放眼望去,地面光洁可鉴。广场北端为轩辕桥,为仿灞河古墩梁桥,宽8.6米,长66米,桥面护栏板上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下为印池,传说是轩辕黄帝清洗大印的地方。印池由三面环绕的沮河构成,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桥北端的小广场耸立着4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紧连着的高台阶龙尾道设有95级台阶,经5个踏步组逐级登高,象征黄帝的“九五至尊”。拾级而上,即至轩辕庙院山门。

      轩辕庙院山门为5间廊庑式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5开间布局,4.8米高的十八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山门正中上方石匾“轩辕庙”三个大字,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

      进入庙院山门,左侧即为黄帝手植柏。这棵柏树,高20多米,胸径11米,谚语云“轩辕黄帝手植柏,粗是七搂八拃半,二十四个疙瘩还不算”,树干上的二十四个疙瘩据说是黄帝乘龙升天时,向臣民扔下的二十四束干肉变成的。还有赋赞曰“高者参天,低亦拂云”,“非烟非雾,亦青亦苍”。据传黄帝北狩,携四妃至此地时栽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如今古柏依旧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棵古柏,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柏树之冠”、“世界柏树之父”。

      继续前行是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亭柱上有副楹联:“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该联嵌“诚心”二字。诚心亭有碑云:“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竭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寺庙院内建有碑亭和碑廊。碑亭内现存石碑肆通。西侧两通。前面是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文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篇“祭黄帝陵文”笔墨酣畅,大气磅礴,堪称古今祭黄帝陵之绝唱。碑的后面是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东侧两通石碑,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后边一通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

      碑廊位于中轴线东西两侧。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排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多为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和重修碑记。其中有一通是北宋嘉佑六年(1061)宋仁宗赵祯下的圣旨,责成地方官员在黄帝陵植树和看护树林;另一通是元泰定帝二年(1325)泰定帝颁布保护黄帝陵敕令,要求保护轩辕陵庙建筑,严禁砍伐桥陵树木。东侧碑廊内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绩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碑亭西前方,立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和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分别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旁边还有“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

      碑亭的附近有一株高大的古柏“汉武挂甲柏”。相传汉武帝征朔方凯旋归来时,曾把铠甲挂在树上,以示庄重虔诚。树上似有挂甲之痕,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是群柏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株。

寺庙内还有著名的“黄帝脚印”。这双脚印留在一米见方的青石上,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的大拇指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

      人文初祖殿,亦称轩辕庙,重建于明朝。面阔柒间,进深叁间,抬眼可见“人文初祖”金字匾额,出自中国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程潜之手。字体浑圆。大殿联云:“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黄帝取黄龙作为部落图腾,世称“龙的传人”。大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六字,神龛中嵌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黄帝像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人物栩栩如生。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该殿始建于汉代,宋初迁建到今天的位置。

      穿过古柏林,是占地一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广场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东面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是一面龙威大鼓,是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

      祭祀广场的北端,巍巍矗立着一座宏伟庄严的建筑,它就是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为寺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轩辕殿。大殿坐落在总高6米的石台上,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40米长的方形大殿。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书体“轩辕殿”匾额。石柱之间不设墙,殿顶上覆巨型覆斗屋顶,建筑秉承汉风唐韵风格,充分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从顶部直接映入殿内,使整个大殿显得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华夏大地。整个大殿设计成“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大殿中央,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总高7.6米,重达220吨。石刻像背面,嵌刻有节录自《史记·五帝本纪》的“黄帝本纪”中的黄帝生平文字。其造型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

     轩辕殿的西面,有一颗2000年栽植的“中华世纪柏”,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性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黄帝的仰慕、缅怀和新世纪的祈福。这棵柏树象征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黄帝陵墓区在轩辕庙区的西部。进入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下马石的左前方即为汉武仙台,在黄帝陵的南侧。这是一座20多米高的平顶土台,有石梯道盘旋而上,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台前,镶嵌着一块青石板,上刻“汉武仙台”四个字。据说当年汉武帝北征匈奴凯旋归来时,为了向黄帝显示他的战功,也是为了祈祷自己长寿成仙,特令他统领的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即筑成了这座祭祀黄帝陵的高台。置身台上,眺望四周景色,迎八面来风,心旷神怡。民间有“登台一次,长寿一年”一说。

      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即是黄帝陵冢。陵冢前面为祭亭,宽10米,深6.15米。亭为歇山顶,红柱绿瓦,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柱上有两副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亭内立有一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所书。亭前是一座广场,是人们祭祀黄帝时举行仪式的地方。亭后即为黄帝陵冢。陵冢前立有一石碑“桥山龙驭”,意为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字为明朝唐琦所书。陵冢是一座圆形土丘,直径16米,高3.6米,周长48米,上面长满古柏,陵冢下部筑方形墓台,由青砖石砌的花墙维护着。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组合”的象征意义。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古柏久负盛名。满山松柏,共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超过了3万株,是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轩辕黄帝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各朝各代的炎黄子孙,都要来此祭陵,以寄托对黄帝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许多海外华侨、华裔和台港澳同胞,回到祖国后,也常到黄帝陵寻根问祖。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国家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


参考资料:
1.中国名陵,罗哲文等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

2.西安深度游,《亲历者》编辑部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22.4

韩佩瑄,笔名晓轩。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曾任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为天津散文微刊编辑部编辑。曾在《天津日报》《天津支部生活》《天津文史》等媒体发表文章。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于国永

制作:周   璇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