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简况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 作品125
PHILIPS 454038-2
莱比锡格旺豪斯管弦乐团
库尔特·马苏尔
d小调第九交响曲
莱比锡格旺豪斯管弦乐团/库尔特·马苏尔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
荷兰广播合唱团 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奥地利指挥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 2019.12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 霍伦斯坦 1963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 尼尔森斯指挥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
西蒙·拉特于台北“贝多芬之夜”音乐会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 小泽征尔
贝多芬: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
柏林爱乐音乐厅演出现场 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 作品125 卡拉扬指挥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克伦佩勒, 爱乐乐团, 1964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 蒂勒曼
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金色大厅 2010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 玛里斯·扬颂斯
东京三得利音乐厅2012
Symphonie No 9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D小调)又称《合唱交响曲》。这是由于它的终乐章(第四乐章)采用了混声四部合唱。在1826年出版的版总谱的曲名记为“以席勒《欢乐颂》作为终了的合唱,为大管弦乐队、四声部独唱、四声部合唱而作曲……"。
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来说,《第九交响曲》都是交响曲史上金字塔,是里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信念,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艺术观与世界观,是名副其实的对人道主义的不朽的赞歌。罗曼·罗兰曾说:贝多芬一方面赞颂“个性的人面“他赞颂在现实的大地上牢牢地扎下根的人类共同体,赞颂在神灵下综合起来的一切民族的同胞爱这一巨大的希望。这正是继《庄严弥撒》之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最强而有力的《第九交响曲》所具有的意义。
1822年10月,伦敦爱乐协会写信委托贝多芬创作交响曲。这封信像催化剂那样,使贝多芬下决心提笔谱写了酝酿多年的附合唱的交响曲。在1823年底或1824年初,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作。倘若从1793年贝多芬打算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计算,这部作品从开始酝酿到完成,足足经过了三十多个年头。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由贝多芬本人指挥。已完全丧失听觉的贝多芬背对着听众,听不见听众异常热烈的反应。当女中音歌唱家恩格请贝多芬面向听众后,掌声变得更为热烈。
《第九交响曲》共四个乐章。
前三个乐章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乐章适度的快板,庄重,D小调,2/4拍,采用奏鸣曲式。后两个乐章的顺序与以往的惯例相反。第二乐章为谐谑曲,快速的急板,D小调,3/4拍。第三乐章变为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采用双主题变奏曲式。接着是出现歌声的终乐章《欢乐颂》。
关于欢乐的含义,席勒本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调和、真实、秩序、美、完满给我以欢乐。只要使我们心中有了欢乐与美,我们就能获得美与欢乐的果实。”
有人把席勒关于欢乐的思想作了这样的概括:欢乐是创造和享受伦理,是调和的世界,是使亿万人民结合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共鸣的情感。
席勒关于欢乐的这种思想曾变成一股思潮流入当时欧洲人的心田。感染到这种思潮的人中间,包括席勒诗歌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贝多芬。
贝多芬在决定用此作为自己大型作品的歌词时,作了充分推敲。他并没有完全按照原诗谱曲,而是根据创作意图摘取了其中某些段落,变更了原诗的次序。此外还增添了自作的序词。在这里,席勒的《欢乐颂》已融合为贝多芬的《欢乐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主题与前面的导入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为这主题在乐章中重现时,正像雷电的闪光和浓重的黑云合抱。前面的引子,好像是黑云,总是比雷电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主题看来简单,但经过发展后,就觉得它的内容是无可限量的精深闳博。关于这个“生命的主题”,罗曼·罗兰曾说:“像《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里的第一主题好像领袖似的,是在别的任何作品中都见不到的,它可以说是领导着整个乐曲,它能融化在整个乐曲里……”。
这主题像巨人一样,强有力而肯定地出现,此后一段指挥家魏恩加特纳说它是:“仿佛神从烟雾中消失一般,暂时隐蔽了一下”,但是在第51小节中,它以降B大调较先前更有力地重现。接着,弦乐和管乐互相呼应地导出了精神饱满的副主题。其后是用木管和圆号吹奏的旋律,因与第四乐章(合唱乐章)的欢乐颂主题有相当的联系,所以受到大音乐家李斯特等的注意。作曲家丹第(Vin ent D'indy)等都曾以专文论述过。这旋律也是第二主题的“引子由它引出了第二主题。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使人感染到非常强烈地好像憧憬着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荡人心胸的感情;它又好像在热望什么、诉说什么似的。第160小节开始的发展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0-217小节)的材料以第一主题的前半部(例一的前两小节)为主。第二部分(第218-300小节)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它好像以排山倒海的声势来冲破切障碍的进军,仿佛是所向无敌的军队”,在它的进军中切分和弦在旁鼓动着。这里所用的材料似乎是未曾见过的,但实际上是第一主题的第3-4小节。此外,第二主题也出现了一下,软弱无力地作暂时性的顿挫。但是人“生来就是个不倒翁”,“人生是没有休息和侥幸的一场战斗”(罗曼·罗兰语)。在我们眼前,意志和侵害意志的力量在展开斗争,胜利永远属于不屈不挠地为真理而苦斗的人们。
再现部的开始是D大调,但中间曾转回到原来的D小调。第二主题是D大调,但十二小节之后便转回到小调去了结尾自427小节开始,是向光明之路前进,它和发展部的第二部分颇有相似之处,是不屈不挠的进军,是向合唱乐章(欢乐颂)的进军,是人生旅程中有力的一步在创作本乐章的时候,贝多芬说:“在深层底下的思想( Die zu grunde liogende ldee)紧紧地抓住我不放,好像熔制金属时一样,这思想有时升高有时胀大;它作伸延开来的样子,有时可以听到或看到它就在我的精神面前……。"从这句话里可知道:这庞大的乐章,它所以能够使人觉不到一点错乱而能感染到其中的灵魂,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不是仅仅熟悉了作曲手法就能制造出这样的东西来。罗曼·罗兰说得好:“把音乐和文章只从技术性的文法上的诸要素来分析时,它不能得到最圆满的结果。因为,不去仔细领会最本质的东西一一即潜在言语外的内部的东西—时,我们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音符,也不是音符间的关系,而是把音符组合起来像弓一样有着伸延的内在的力量。我们必须要领会它心的跳跃,筋的隆起,坚固的手腕,紧拉着弦线的拇指,矢的放射的方向以及飞射出去的。
第二乐章快速的急板,D小调,3/4拍,谐谑曲(谐谑曲的主部又独立构成奏鸣曲)。
在贝多芬所有谐谑曲中这是最感入的谐谑曲乐章。在维也纳初演时,本乐章演奏毕,立即得到听众狂热的掌声。8小节导入部—两次弦乐、一次定音鼓和一次管弦乐齐奏的鲜明节奏立刻抓住人心。接下来就是主部第一主题。以弦乐五部赋格曲呈现的主题轻快,每一部的第一拍都用木管强调。在《第九交响曲》各乐章的主要主题中,最先浮现在贝多芬脑海里的就是这个谐谑曲主题,早在1815年作品102之2奏鸣曲的最后一册手稿的后面,就有这主题的草稿。谐谑两字对这乐章说来是最适合的:禁不住的这种急速奔放的嬉戏感情,洋溢在谐谑曲的主部,它会使我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强烈而急速不停的第一主题进行到第77小节之后,微妙的半音转调变我们的情绪作微妙的激荡。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就是:“仿佛是水妖们在轻轻喘息,同时仍在舞蹈”。并且,它还导出了神情活跃的进行曲式的第二主题
总之,听这奏鸣曲式的谐谑曲部分时,我们是在不停地跳跃,在忘我地狂舞中间部的主题与欢乐颂的主题曲调,也有相似之处
第二主题是一个朴素、天真而又流利生动的主题,诚如柏辽兹所说,表现了“兴高采烈的农民们”的形象。
本乐章虽仅559小节,但中间部奏完后,又从头再奏谐谑曲的整个主部,再接奏结尾,所以实际上有954小节,便成为庞大的乐章了。
第一乐章是生命的呈现,是无限活跃、严肃而坚强有力的乐章。第二乐章便不同了,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在官能的欢乐气氛中。但他不甘心于永远沉溺在这种感情之中,所以在手稿的上方,写着:“还不是这个,这是无聊的东西,我要的应该是更开朗、更美丽和更良好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这乐章是无意义和不感动人的,相反地,当我们听后,都会感觉到一种忘却一切的境界,同时也会感觉到一种好像缺少什么更本质、更有真实性的东西似的。这种情绪,主要是中间部那个与欢乐颂主题有很大相似的主要旋律所引起的,尤其是当圆号和大管吹奏这旋律时,更加突出。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一中庸的行板,降B大调,4/4拍,两个主题的变奏曲式。
恬静的第三乐章和前乐章比较,性格完全不同,无限温暖而含义深长的第一主题由两小节的木管导入,它像慈母在抚慰她的受了委屈而悒郁不乐的孩子。在这里,贝多芬在回忆半世纪的辛酸。贝多芬虽给人类创造了无数的精神宝藏,但是,他也尝尽了人生的滋味。我们说这主题是无限温暖的,但也无限辛酸的感情,也在这里抑制不住流露出来。
第二主题,是抒情的爱的主题。速度虽变为中庸的行板( Andante moderato),但实际上它与前面的速度相差极微,在情绪上稍有变化罢了。起初,贝多芬在这旋律上写着:好像小步舞曲( alla menuetto),这是贝多芬向他遥远的爱人倾诉,所包含的感情,却是千言万语倾吐不尽。这旋律逐渐消逝( morendo),但是它还没有完全走开,恋恋不舍而没有终止,正像一个向爱人吐露真情而期望幸福日子到来的人,虽然知道应该暂时住口,但仍然是情不自禁地喋喋不休,像用美丽的花边装饰起来的第一主题的变奏出来了,在这里,沉思的主题穿上了新装,优美柔和的感情表现在第一变奏时已休息过的长笛和双簧管,现在和大管同时吹奏着行板爱的主题”。圆号在这里担任着持续音,但它在紧接冥想的第二变奏部分,是担任吹奏主旋律和富于特色的对位化旋律(由于乐器性能的限制,这部分的圆号演奏技巧,在当时是比较困难的)。在这里,微妙的节奏和转调,使这变奏显得更神秘,这是本乐章的顶点。它先从行板的G大调转入降E大调;拍子从3/4变为4/4;速度变为柔板,然后就移入降E小调、降G大调以及降C大调(第91小节)。伴奏部分,除了大提琴之外,全部弦乐都用拨弦的奇特节奏:第三变奏的速度和前面相同,在这里可以找到《田园交响曲》的气氛,我好像又到了维也纳郊外的小溪旁:小鸟在树上,微风在吹着,小溪中的水潺潺地流片明媚的春光好像是喜事将临的预兆。轻松而不轻佻、严肃而不过分、稳定而又开朗的气氛使这第三变奏全部绿化了。
前奏曲”似的、面目一新的节奏一开始,就是结尾部(第121小节)。它好像预告着新事物的呈现,到了第139小节,情绪微微波动起来。因为我们好像已经知道了所渴望的人或事就要临到眼前。
在恬静的第三乐章,我们并未得到最完善的东西。贝多芬自己也在第三乐章的手稿上说:“也不是这个,这个太优美了,但我要求更活泼和更爽朗的呢”。
第四乐章终乐章《欢乐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叙述。
第一部分由管弦乐队演奏。一开始是突发性的、急板速度的引子,D小调,3/4拍,由管乐器和定音鼓突然奏出,情绪激烈。接着是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齐奏呈示的宣叙调。贝多芬在这段手稿上写了“不是!”,这是说,他所要求的并不是前三个乐章和引子的那些内容。接着又是急板速度的引子和宣叙调。然后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音调依次再现,而它们都被接着出现的宣叙调“否定”了。贝多芬需要的是更崇高、更理想的境界—人类共欢同乐的颂歌。
欢乐颂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歌体裁特点。罗曼·罗兰指出:当贝多芬要表达具有群众性的某种感情时,诸如要表现爱情、友谊、盟约、婚礼时,他就本能地必然引用民歌型的旋律。他还写道:“充满力量并且也是被苦难笼罩着的象征贝多芬生涯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临近末了便选择人民的歌曲。这对我们来说,是颇有意义的欢乐颂主题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齐奏纯朴地呈示之后,经过三次变奏,音乐的气势变得浩大而果敢有力。
第二部分从急板速度的引子开始,尔后出现人声猛然用最强音奏出的引子第一个和音犹如现代音乐中的“密集音块”
和声小调的七个音同时奏出,仿佛人世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已经达到顶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响起了有血有肉的人声
“啊!朋友,别再是这种声音让我们唱更愉快、更欢乐的歌由男中音演唱的宣叙调打开了通向欢乐的大门。“欢乐是最强有力的发条,欢乐,正是欢乐使宏大的世界的时钟旋转。”(摘自席勒的诗歌)。
(第一段)
欢乐啊!美丽的神明的闪光
上界乐土的女儿充满火般的热情,
天神啊!踏上了您的圣地。
由于您神力的引导,
所有被世俗隔阂的人重新欢聚,
在您仁慈的彩翼下,
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兄弟。
终乐章的规模宏大,但是又像一首多段歌词的民歌那样眉目清楚。例如,后面三段歌词唱的其实都是《欢乐颂》主题,只是运用变奏手法和分节变化重复的原则,改变演唱方式,因此每一段音乐都使人感到焕然一新。
(第二段)
做了忠实朋友的朋友,
和拥有纯洁爱妻的人,
获得如此荣耀的你们,
一齐来欢唱吧!
是的,只要在你的心中,
有着一颗至亲的心灵。
如果他什么也不能有,
就由他哭泣着离去。
这段热情的歌词由四重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唱出。女高音到了第二乐句才出来,这显然是为了要表示“纯洁爱妻”的出现。合唱队以四部合唱反复后半段歌词
(第三段)
一切生命都吸取欢乐,
辽阔的大自然尽情给予,
不论善良的或是丑恶的,
都跟从着它的玫瑰花香。
它赐予我们葡萄和亲吻,
还有同生共死的朋友,
甚至小虫也得到欢乐,
天使—一站在神面前。
第三段洋溢着幸福的感情。“在我们的生活里,曾想把所有的一切都紧紧拥抱……人类从原始到现在,一直都从大自然的各部分中摄取了美以及满足的感情。并且从它的多样性中发现它的统一性,而使自己更靠近神圣事物。”这是席勒说的。这种觉得万物皆美的瞬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过。这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刻。因为,这时每个人都愿意自己和万物喜共乐。
第三段首先是男高音、男中音的二重唱,接着女中音进入。到后半部“它赐予我们葡萄和亲吻”时,象征青春、幸福的女高音声部进入。器乐伴奏声部的颤音使青春的乐园芬芳。贝多芬在他感到幸福的时候,很喜欢用这种表现手法。合唱像副歌段落那样从女高声进入的地方开始欢唱“葡萄和亲吻…同生共死的朋友……欢乐,欢乐……”,不过,合唱再一次唱“天使站在神明面前”时,已经由快乐逐渐变为严肃。接下去的第四段是进行曲风的快板,4/4拍更换为6/8拍。
随后在行军主题的伴奏下,由男高音唱出第四段歌词。
(第四段)
好像天上的太阳,
移过辽阔的天空;
好像英雄的战士,
走向胜利的战场;
兄弟们!
同他们充满乐观踏上你的大道。
在这乐章中,贝多芬再三强调胜利必须通过斗争才能获得。因此,在男合唱重复了“去吧,好像英雄的战士,走向胜利的战场”之后,乐队仍然不断地向前推进。经过充分展开后,用声势浩大的合唱再现《欢乐颂》的第一段内容。这是刚才斗争的结果,是对幸福生活的赞颂,是胜利火花的瀑发。第三部分出现了新的主题。
(第五段)
拥抱吧,亿万人民!
让全世界来接一个吻!
兄弟们!
在那星空之上,
慈爱的天父定在那里。
亿万人民,一起伏倒吧!
你们感到了靠近创造者吗?
到星空上去找他,
慈爱的天父定在那儿。
第五段以众赞歌的方式展现宏伟而崇高的场面。
接着从慢板转入热烈的快板,从3/2拍转入6/4拍,并在D大调上用二重赋格的方式将“欢乐啊,美丽的神明闪光……”(第一段)和“拥抱起来,亿万民!…”(第五段)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加以综合发展。一头一尾的两支旋律在这里交织起来,拥抱亲吻。一种激昂而活跃的情感,一种洋溢生命力的、觉得生活幸福的快乐情感,似乎在我们的血管里沸腾滚流。“欢乐!欢乐!”的吹呼声在各声部此起彼伏。在这里,乐队跟合唱队一样,分成相对峙而又相结合的两部。此外,弦乐器各声部从头到尾以十六分音符作连续不断的交替演奏;有时木管也参加,企图使欢乐的气氛一直保持下去。忽然,以神秘的弱音与渐强的声势重复第五段歌词的后半段,音乐充满崇高美。
第四部分为结尾部,用适度的快板速度。动人的四重唱和合唱唱出了只有使所有的人都变成兄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才会有最丰富的、最幸福瞬间,才会经常地产生需要紧密拥抱万物的最宝贵的感情。”在这里,四重唱引人入胜的意境,只有它原有的音乐才能形容出来最后是结尾部的结尾,速度逐渐加快,这是到达幸福之门的最后一步。
它在呐喊:“拥抱吧,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来接一个吻!”最后欢呼:“欢乐啊!美丽的神明的闪光。”
库尔特·马苏尔
库尔特·马苏尔(德语:Kurt Masur,又译库特·马舒尔,1927年7月18日-2015年12月19日),德国指挥家,他担任莱比锡格万豪斯管弦乐团首席指挥近28年。
马苏尔在1946-48年间在莱比锡音乐高校学习指挥。从1948年到1951年他是哈莱的独奏训练员和乐队长。1951-53年他在埃尔夫特当乐队长,1953-55则在莱比锡市立剧院供职。1955年他当上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指挥。1958-60年他是施韦林麦克伦堡国立剧院音乐总监,1960-64则在柏林喜歌剧院任职。1964-67年间他游走于欧洲各国和巴西。1967-72年他出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70年到1997年马苏尔一直担任莱比锡格万豪斯的乐队长。他们举行过超过900场巡回音乐会。期间在1943年被毁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第三次重建,并于1981年开放,乐团终于再次获得一个家。从1991年到2002年他成为纽约爱乐首席指挥。2000年成为伦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2年起他兼任巴黎法国国家乐团音乐总监。
马苏尔也对两德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柏林墙倒塌前夕的1989年10月9日莱比锡星期一游行事件中,为阻止东德政府以武力镇压集结于莱比锡争取基本人权与自由的游行市民,马苏尔与另五位重要人士组成"杰出莱比锡人"(除他之外还有SED地区代表书记库特·迈耶,约森·波密特和罗兰·沃泽尔,小型歌舞演员博德—鲁茨·兰格和神学家彼得·津马曼),共同高呼"非暴力!" 的口号安抚群众,并与东德政府展开对话,让这场示威游行和平落幕。马苏尔的英勇之举获得民众的拥戴,两德统一之后,曾被视为国家领导人的人选之一。1989年12月27日在政治转折后,马苏尔成为首位民主德国下的莱比锡名誉市民。
马苏尔在其职业生涯中得到过无数奖项:民主德国授予他艺术奖和国家奖。1975年他成为莱比锡音乐学院教授。1984年他成为莱比锡大学荣誉博士。1990年1月26日马苏尔成为莱比锡艺术基金的创立者之一并且担任其主席到1995年。1990年他成为荣誉军团骑士,1991年他获得Hanns-Martin-Schleyer-奖,1994年他成为德国国家基金董事。他获得过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美国国家艺术俱乐部金唱针和第一个海德克文化奖,以表彰其容忍大度,人道与和平方面的贡献。2004年10月9日马苏尔获得 Westf?lische和平奖。2015年12月19日去世,享年88岁;德国总理默克尔赞扬他是古典音乐奇才。
(百度)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