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况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PianoConcertoNo4 in G MinorOp40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作品40
阿图罗·本尼迪提·米凯兰杰里
爱乐乐团
埃托雷·格雷西斯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作品40
阿图罗·本尼迪提·米凯兰杰里
爱乐乐团 /埃托雷·格雷西斯
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 丹尼斯·马祖耶夫瓦列里·捷吉耶夫慕尼黑爱乐
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 阿什肯纳齐 第二乐章
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 丹尼斯·科朱钦 Denis Kozhukhin
NHK交响乐团 指挥:Paavo Järvi
《g小调第4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最后的一部钢琴协奏曲,题献给钢琴家梅特纳(1880-1951)。本曲和作曲家以前所有的钢琴协奏曲有很大的风格差异,较之其他作品,这部作品更加晦涩、艰深,拉氏本人沉郁的风格更是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拉四”不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和谐、动人,它更多表现的是作曲家内心中的压迫、焦虑与痛苦,“拉四”的旋律可以说是粗犷的、不安的、激动的,和声也是他所有作品中和弦最不和谐、最晦暗的。故而,“拉四”是拉氏一系列协奏曲中最少被人演奏的,虽然鲜为人知,但却是最深沉,最感伤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1914年前后开始创作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
虽然作曲家1917年离开俄国时随身携带了大量草稿和初稿,但这首作品直到1926年才得以继续创作并完成。
1927年,作曲家担任钢琴独奏,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演出,弹奏这首协奏曲。第一场音乐会于3月18日在费城举行,指挥是斯托科夫斯基。不过,在这部作品首次出版(1928年,巴黎)之前,作曲家又对它进行了大量修改。
作曲家对后来的演出效果仍然不满意,继续不停地对其进行修改,直到1941-1942年间才完成这首作品的最终版本,也就是作曲家1943年去世前不久。
这些不同版本中改动的地方有三种。
首先,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于1927年部分重写,末乐章的中间部和尾声分别于1927年和1941年两度重写。
其次,钢琴独奏声部也进行了各种改动,尤其是1941年对第二乐章中间部分的改动。
再次,作曲家对许多地方进行了删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27年和1941年重新创作的第三乐章的尾声,对这一乐章的整体规模进行了较大的压缩。
第一乐章
快板—中板—原速,g小调,2/2拍,自由奏鸣曲式
主题由乐队急促的上升引入,钢琴弹奏厚重的和弦,主题预示了整个乐章,大海般的激昂,最后都归于沉寂。接下来钢琴托卡塔式弹奏,管乐激促的配合让人焦虑不安。搭桥段将副题引入——风暴平静了下来,旋律典雅、浪漫,优美如夜曲,和暴风雨般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平静而舒缓过后,钢琴突然加速,以托卡塔形式引入发展部,焦促、呻吟、反抗此起彼伏,最终,钢琴进入冥想,拉氏传统的回音旋律,曾经表现过浪漫、光明、激动,在这里,却演变成了黑暗中的哀叹、惊惶、怒吼与咆哮,接下来速度渐快,钢琴咆哮着奏出主题,直接引入大为缩减的再现部,整个乐队渐强到最高点,奏出高潮部分,那是辉煌灿烂的颂歌,但马上又随着悲怆和黑暗急转直下。
风暴在平静,苦难的灵魂似乎来到了天堂,夜曲般的副题此时显得格外凄美,但那仍然是梦境。发展部的黑暗在重演,钢琴与乐队反抗着再度奔向最高点,主题此时由小提琴在钢琴琶音伴奏下奏出,灿烂却也沧桑,黎明渐渐地又黯淡下来。尾声急促而粗暴,厚重的和弦预示着黑夜的再次降临。
第二乐章(Largo)
广板,C大调,4/4拍,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是一个沉思的乐章。前奏是钢琴淳朴的倾诉,紧接着,弦乐组奏出主题,它平静、甘美,是心灵得到了解脱。主题在各种调性间发展,渐渐地,黑夜隐隐的从远处弥漫,酝酿着忧郁的情绪。中段,平静的主题变的粗犷,是反抗的号角。最终,一切平静下来,弦乐的拨奏仍是一种不祥的预示。
第三乐章(Allegro vivace)
活泼的快板,g小调-降D大调-g小调-G大调,3/4拍,狂想曲风格的奏鸣曲
序奏由第二乐章衔接而来,弦乐神秘的拨奏,钢琴衔接引入主题,主题由托卡塔形式伴奏,乐队强有力地和题。钢琴与乐队交替,做种种变化,灵动而怪诞。
最后转调,引入中部,它活泼、甜美,由乐队主奏,钢琴以和弦伴奏。最终渐强成为灿烂的进行曲。在钢琴的八度带动下,主题以乐队和弦奏出,黑夜沉重的步伐再度降临。在管乐铺垫下,钢琴奏出凄切而又诡诞的和弦,弦乐在哀叹,黑暗笼罩一切。
乐队回到原速,乐队在阴暗的铺垫下以主题发展,焦促、呻吟、反抗再次此起彼伏。最终,钢琴强有力的应和着乐队,到达最高点,紧接着,第一乐章的主题引入部响起,钢琴以强和弦带入G大调尾声。
钢琴和乐队应和着由弱渐强,阳光开始遍洒大地,最终,第一乐章辉煌灿烂的颂歌在G大调上响起,钢琴不断上升的强和弦、胜利的号角声昭示着最终的胜利。结尾,钢琴华丽地奏出下行八度琶音,辉煌结束全曲。
米凯兰杰里
米凯兰杰里1920年1月5日生于意大利巴雷西亚,父亲是个有很高音乐素养的律师,也是个业余钢琴家。小阿图罗3岁开始便在父亲指导下学琴,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领悟力,加上对技巧的刻苦锻炼,琴艺进步神速,4岁就被温都里音乐学校破格录取。那段时期小阿图罗不仅学习钢琴,还学习管风琴和小提琴,这对他后来的演奏风格有重大的影响。
10岁那年小阿图罗进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师从李斯特门生陶西格的弟子安佛西,这位杰出的女教师不仅在技巧上对阿图罗严格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意大利钢琴传统中最精华和独特的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清澈明净而又变换多端的音色等都传授给阿图罗。
14岁的时候
阿图罗毕业并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的生涯,但就是从这时起,命运一再地和他开了许多玩笑。他当外科医生,也曾进过修道院。17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家广播公司应聘没有成功,参加第二届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却只得了个第七。当时第一名是苏联演奏家吉列尔斯,评委中的鲁宾斯坦给米凯兰杰里打了很低的分数,但他的演奏却深得比利时皇太后的喜爱,后来两人成了终身挚友。
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深得法国钢琴大师Cortot赏识,Cortot称其为“一个新的李斯特”,并获得第一名与科尔托特别奖,被看起来似乎一切走上了正轨,谁知在这个时候二战爆发了。由于战乱, 米凯兰杰里不得不停止了如日中天的演奏生涯,去意大利空军服兵役,但不久他又加入了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结果战争后期米凯兰杰里不幸被捕入狱,渡过了八个多月的铁窗生活。但上帝却一直眷顾着这位日后神一般的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奇迹般地得以从俘虏营逃脱。
战争结束,米凯兰杰里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地恢复了他的演奏水平,很快以国际级钢琴家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乐坛,并于1948年在卡内基大厅首次亮相,获得了潮水般的好评。
50年代到70年代是米凯兰杰里演奏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他的很多著名的音乐会和录音都出自这个时期。
从60年代起他开始办学,他的学生中包括有波利尼、阿格里奇等等日后世界级的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教学从不收取学费,还经常用自己的音乐会收入资助学生,他认为对于具备音乐天才的人来说,“学习音乐是他们的权利。”
六十年代末米凯兰杰里移居瑞士卢加诺,直到1995年去世。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朱里尼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DG 419 249-2...
有人说这张唱片是老米一生的最高成就(当然可以有不同看法),也是他所有音乐理念的完美总结。这是个登峰造极的优秀版本,有很多专家和资料将它推荐为“贝五”的最优秀版本。其实在这个交响曲一般的协奏曲中,朱里尼的协奏是担当了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他优秀的协奏搭建了一个辉煌而坚实的平台,剩下的就是这位“皇帝”的隆重登场了。没有人能比老米弹出更加晶莹华美的音阶,更加雄浑有力的和弦,更加精致轻巧的颤音。在这部很多演奏家望而却步的高难度巨著中,不仅有大片快速的经过句,层出不穷的宏伟和弦,还要赋予作品帝王般的气势和让人仰视的高贵气质,这一切对于毫无灵性的钢琴匠来说是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但在老米手下,却成为了历史上的永恒。整个作品听下来,心中充盈的感觉就和唱片的封面一样,如凡高的油画一般到处喷溅着琥珀般金黄的色调,句子从容不迫却没有任何拖沓,充满皇帝般的气派和威严,而第二乐章那真挚、亲切的旋律更是如春天的阳光般普照人心,既有消融人心中一切坚冰的圣洁和温暖,又有催人泪下的感动。完美无瑕的音色即使在fff的强奏下仍然圆润动听,没有一个破音和炸音,一切都臣服在老米王者般威严的控制之下,而辉煌多变的色彩,高贵的气质和丰富的层次也只能令人叹服,加上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后赋予作品的那破云般的璀璨,淡然恢弘的孤傲和雄浑不羁的霸气,使这个录音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和伟大的作品一同化为永恒。(百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