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Henryk Wieniawski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
Polonaise in D Major Op.4
D大调波兰舞曲Op.4
艾尔弗雷德·坎波利
达芙妮·伊博特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為小提琴與樂團(鋼琴)所作的第一號華麗波蘭舞曲Op.4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為小提琴與樂團所作的第一號華麗波蘭舞曲Op.4《华丽波兰圆舞曲》是19世纪波兰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由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启发创作而成,曲风华丽,技巧高超,是小提琴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独奏曲目。维尼亚夫斯基(1835-1880),是19世纪波兰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当这些波兰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与小提琴技巧相碰撞结合,使得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火花与魅力。(一)以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元素为创作符号。《华丽波兰圆舞曲》最鲜明的标志便是把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元素融入到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节奏,旋律还是音型都富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的味道。整首乐曲的节奏非常快,段落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将带有诙谐性的装饰音应用到许多乐句中,既表现了圆舞曲应有的华丽和流畅,又使乐曲避免了在重复同一速度与音型下的拖沓与单一。(二)极力展现华丽艰深的技巧。维尼亚夫斯基在《华丽波兰圆舞曲》中应用了许多高难度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来展示和表现创作意图。但这些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与音乐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演奏技巧与情感内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作者的创作情感也在演奏技巧的衬托下得到升华。(三)制造戏剧性的音乐冲突和矛盾。在力度,弓法、音区、情感上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来强调作品的戏剧性。在力度上,作品各小节之间的强弱转换十分频繁,音量表现要求非常的夸张;在弓法上,将具有流动性、绵长不绝的长连弓与富有动感,干脆利落的跳弓多次交错运用;在音区方面,演奏的跨度非常之大,在厚重庄严的低音区和清亮尖锐的高音区之间的转换密集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可以说整部作品都是在夸张的高低音转换中演奏的;在情感方面,呈示部与中部也表现的截然不同。呈示部是D大调,情感热烈,带有舞蹈音乐元素特有的欢快与洒脱;而进入中部后转为b小调,情感深沉哀怨,而后的高音部分的双音演奏甚至呈现了一种凄厉之感,令人感到十分紧张不安。这部作品同时还追求以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演奏效果,运用了大量的泛音、装饰音等技术手段来增加小提琴演奏音色的表现力与多变性。《华丽圆波兰舞曲》创作于1853年,又名《D大调波罗乃兹》,D大调,3/4拍,由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全曲共155个小节。前奏:(总谱1-4小节)。钢琴前奏很短,节奏非常鲜明,仿佛雄壮的号角吹响,在庄严而又铿锵有力的音型中,引出了小提琴独奏热情且充满力量的音乐主题。小提琴独奏以鲜明的舞蹈节奏进入,旋律高低起伏,音域跨度非常大,跳音与装饰音穿梭于其中。虽然这部作品在一开始就有炫技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呈示部主题音乐整体呈现出雄浑与庄严的气氛。在第一个乐段之后,小提琴演奏出了另一个充满特点和技巧的乐段,由和弦组成的极具共鸣效果的旋律。其中一个句子采用泛音演奏,音色模仿尖锐的口哨和笛音,营造了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呈示部的音乐主题庄严热情,音色多变,在风格上鲜明的呈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质。间奏:(总谱39-64小节)。钢琴的演奏沿用了呈示部中小提琴独奏的音乐元素,情绪依旧火热高涨,音响极强,风格明朗,但在63小节处突然转入了b小调,旋律一下子黯淡下来,引出了中部小提琴独奏不安的音乐主题。中部与呈示部在音乐素材的创作和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呈示部的音乐主题积极而又明朗,中部的音乐主题消极而又阴暗,小提琴在G弦上如咏叹调一样哀伤的奏出中部的第一个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在情感上显得压抑和紧张,把阴沉的音乐动机在两个八度之内不断的积累重复,在经过一个双八度的高音攀升后突然的释放出来,在音乐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诉求和渴望。在经过了三个相似的句子之后,音乐素材出现了呈示部中主题的短暂再现,D大调回归,旋律又一下子明亮起来,紧接着进入了中部的第二个乐段。第二个乐段的技巧难度很大,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一系列的快速双音和泛音,并与连顿弓和跳弓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音乐在整体上有着巨大的落差感,整个乐段的旋律如波浪一般连绵起伏,并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没有过渡的进入到了中部第三个乐段的音乐主题,显示出浪漫主义创作的奔放不羁的特点。第三个乐段的音乐素材在风格上与第二个乐段相同,节奏也很相似,在经过强力的十度和弦的上行和下行之后,将乐曲推进了又一个明显的高潮段落,而后又突然将音量减弱,独奏小提琴的旋律重新回到了呈示部的音乐主题,进入到了再现部。再现部的音乐素材并没有完全照搬呈示部,将细节上稍加改动,将呈示部中的句子经过音型、节奏的变奏演奏,不仅使乐曲的结束感增强,强化了舞蹈性的音乐形象,同时将乐曲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总体来说,《华丽波兰圆舞曲》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风格与舞蹈元素,曲风浑厚而又庄严,情感深沉而又热烈,音色华丽而又多变,同时又具备了极具代表性的高超技巧,是当今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中经久不衰的独奏曲目。阿尔弗雷多·坎波利
坎波利:(1906~1991),意大利小提琴家。被认为是N.帕格尼尼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
1906年10月20日生于罗马。4岁从父亲学琴,5岁随父母迁居英国,13岁参加伦敦音乐节小提琴比赛,演奏F.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获金牌奖。1921年,在英国各地巡回演出,备受赞誉。1925~1932年间到许多国家旅行演出,赢得了国际声誉1944年,他在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出色地演奏了J.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评论家把他与J.海费茨相提并论。1952年,他赴远东各地旅行演奏,同年11月在香港皇仁书院礼堂举行两场音乐会,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演奏音色优美,风格豪放,被认为是N.帕格尼尼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