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况
Pablo de Sarasate
巴勃罗·德·萨拉萨蒂
小提琴曲
流浪者之歌 作品20
(又译:吉普赛之歌)
Ricardo Odnoposoff
里卡多·奥特诺波索夫
日内瓦广播交响乐团
吉安弗兰科·里沃利
流浪者之歌 作品20
里卡多·奥特诺波索夫
日内瓦广播交响乐团
吉安弗兰科·里沃利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Op.20)
帕尔曼演奏 莱文指挥
列奥尼德·科冈演奏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流浪者之歌)
小提琴独奏 吉尔·沙汉姆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演奏:约舒亚.贝尔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弗兰切斯卡蒂演奏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里卡尔多·奥德诺珀索夫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盛中国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亚伦·罗桑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Mini & Maxi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张永宙(小提琴)多明戈(指挥)
吉普赛之歌(萨拉萨蒂,Op.20)Zigeunerweisen【德】译《流浪者之歌》或《茨冈》。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家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作于1878年。小提琴曲。原为管弦乐伴奏,后常用钢琴伴奏。
吉普赛人(又称茨冈人)原居印度,十世纪前后移居世界各地,成为流浪民族。性格奔放不羁,酷爱自由。曾被许多文学艺术家写入作品。十九世纪,吉普赛题材的乐曲层出不穷。以《吉普赛之歌》作为曲名的音乐作品,就有德国舒曼的Op.79-7、勃拉姆斯的Op.103、法国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唱段、捷克德沃夏克的歌曲集以及俄国柴科夫斯基、意大利布索尼等人的作品。吉普赛人擅长歌舞和乐器演奏,对欧洲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深刻的影响。匈牙利的恰尔达什舞曲、西班牙的弗拉门科歌舞都带有明显的吉普赛音乐特点。吉普赛音乐与欧洲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各具特点的音乐形式与类别。萨拉萨蒂虽为西班牙作曲家,但却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风格创作了这首广泛流行的乐曲。
著名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 Auer Leopold,1845-1930)曾说:“这首乐曲以匈牙利风格的旋律为主题,是迄今所有乐曲中最光彩夺目,最值得推荐的作品之一。”他又说:“这部作品具有与标题相符的风格。这是根据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的大咖啡馆和饭店里常听到的那种吉普赛风格和性格的音乐创作的。”
根据速度和情绪的变化,全曲可分成四个部分。序奏段落速度中,4/4拍。演赛时节奏较自由。一开始先由伴奏声部有力地呈示序奏主题。然后再由小提琴在G弦上用饱满的强音加花重复这一沉重而又充满紧张不安的旋律,悲怆凄楚,带有明显的悲性色彩。当小提琴演奏这一宣叙调般的主旋律时,伴奏部分的震音更增强了这主题阴暗的气氛。接着,小提琴在震音的持续伴奏下,奏出了惆怅凄婉的旋律,使序奏部分的悲剧色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序奏部分以“吉普赛调式”写成。
由两个增二度(1-2;4-5)和四个小二度为特征的吉普赛调式组成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在慢速度的条件下,不由地使人感受到哀愁的情绪,第二部分开头的主题就是如此。这一充满激情的主题起伏跌岩,如泣如诉,时而插入的快速华彩段落更增强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即兴性特点和丰富的情绪色彩。
乐曲第二部分的后半段出现了新的主题音调在以泛音奏法结尾的这两小节乐汇之后,乐曲用快速走句、左手拨弦颤音奏法等小提琴技巧将这一主题音调加以变化重复,使乐曲具有绮丽变幻的色彩,其中左手拨弦等技巧处理,带有吉普赛乐队中钦巴龙(类似中国扬琴)演奏的即兴段落的特点。这一部分告一段落后,乐曲转为2/4拍,进慢板的第三部分。先由伴奏声部奏出第三部分后半段的主旋律作为引子随后由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令人难忘的主题。
据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考证,这支著名的旋律是根据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梅尔·升蒂尔迈( Elemer Szentirmay,1836-1908)所作歌曲改编而成原歌曲歌词大意为:
“世界上有一个美丽的姑娘,那就是我可爱的鸽子和玫瑰。命运把她赐给我,那是上帝对我的恩惠。”
原歌曲旋律较质朴平和。萨拉萨蒂改编时强调匈牙利民间音乐特有的切分节奏,使乐曲柔和凄婉,具有一种令人心碎的艺术魅力。
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乐曲气氛陡转,用快板奏出第四部分舞曲般的主题。这一主题欢快炽烈,热情奔放,充满了吉普赛人开朗欢乐、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前面悲怆惆怅的情绪和缓慢柔和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布局,是匈牙利民间恰尔达什舞曲的典型特点。接着,乐曲呈示出用拨弦音开始的另一主题音调,使乐曲的热烈气氛越来越高涨。
这一主题反复一次后,在结束前再现一次。乐曲转到A大调的中间段落时,采用了顿音奏法奏出十六分音符接连不断的快速的无穷动式乐句。
接着出现频繁使用泛音和左手拨弦奏法的技巧性乐句,使音乐逐层趋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有力的和弦拨弦音响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9分钟。
里卡多·奥特诺波索夫
里卡多·奥特诺波索夫(Ricardo Odnoposoff)(以下简称奥氏)1914年的2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双亲都是来自苏联,奥氏的父亲是一名家具商,但却精通小提琴,很自然的奥氏就由父亲启蒙,五岁时奥氏以神童的姿态举行首次的音乐会,由于奥氏天赋异禀,没有多久,父亲已无法再给他授课,于是找了一位奥尔的学生Aaron Klass先生,继续教授他小提琴的课程。
十二岁那一年,奥氏的父母亲为了让他受更专业的训练,便决定送他到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并拜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为师,在大师认真的教导之下,奥氏进步神速,并打下深厚的基础。在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奥氏除了专研小提琴的学习之外,并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兼中提琴家亨德密特学习理论作曲,由于奥氏在音乐学院表现优异,使得他获得著名指挥家Erich Kleiber(Carlos Kleiber的父亲)的赏识,并于1931年与柏林爱乐首次同台演出,立刻引起注目。
隔年(1932年)奥氏参加维也纳小提琴大赛,获得第一名的殊荣。之后年仅十八岁的奥氏在已欧洲渐渐成名。两年后,接受指挥家Clemens Krauss的邀请,担任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此时此刻的奥氏,已是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
在繁忙的乐团演奏会之外,奥氏对于自己的演奏水准更是不敢懈怠,1937年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加「伊萨伊小提琴大赛」,经过好几回合的厮杀后,终于在最后一轮的总决赛后,奥氏以总分1564获得银牌奖,仅次于总分1620的奥伊斯特拉赫。而这两位大师也因这次比赛而成为惺惺相惜的好朋友,真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
多年后,奥伊斯特拉赫回忆起这些往事曾说:
「…..当时的每位参赛者都是强劲的对手,其中来自维也纳且已获得1932年维也纳小提琴大赛冠军的奥特诺波索夫,夺标的呼声相当高,……当我到达时,奥氏正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他演奏得极为完美。」
由这一段话中,就可以知道奥氏当时的演奏实力了。当然这一战也使得奥氏声名大噪,和奥伊斯特拉赫同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1938年奥地利沦为德国纳粹党统治,奥氏因不满当时纳粹的行事作风,愤而辞去维也纳爱乐首席的工作,同时也被迫离开音乐之都,而到其他国家避难,不过这样「流亡」的日子,却为他带来了不少演奏的机会。
首先他选择比利时,而后回到故乡阿根廷,最后来到了美国,所到之处全都获得相当高的评价。
1944年于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举行个人首演,获得极大的回响,当地的乐评称赞他为「当代杰出的小提琴家」,同时他也和许多知名的指挥家合作,包括有:Toscanini、B.Walter、Rodszinski、Hindemith、Furtwangler等。
二次大战结束后,奥氏回到维也纳定居,并再度展开他个人的演奏事业,由于他非常喜欢旅行演奏,最高纪录曾经到过四十个以上的国家演奏,真可以说是「音乐界的世界公民」。
1950年当担任威尼斯小提琴比赛的评审。
1952年获邀到芬兰赫尔辛基音乐节担任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独奏殊荣。
1956年获聘为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1963年参加日本大阪音乐节的演出。
1964起在德国司图嘉特音乐学院任教,并经常在萨尔滋堡及法国尼斯的音乐夏令营中,担任大师班的授课教授,同时他也经常担任许多小提琴比赛的评审。
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因其年岁渐增,除了教学之外已很少有演奏活动2004年10月26日他以九十岁的高龄,病逝于他的第二个故乡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