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 交响诗 芬兰颂(​博尔特)

文摘   2024-10-30 13:10   江苏  

作品简况

Jean Sibelius

让·西贝柳斯

交响诗 芬兰颂 Finlandia 作品26

伦敦爱乐乐团

阿德里安·博尔特爵士  

交响诗 芬兰颂 作品26

伦敦爱乐乐团

阿德里安·博尔特爵士 


 

西贝柳斯《芬兰颂》

BBC交响乐团 合唱团


西贝柳斯 芬兰颂 芬兰广播交响乐团


西贝柳斯 芬兰颂 合唱

赫尔辛基新音乐厅落成音乐会


西贝柳斯《芬兰颂》梅塔指挥


西贝柳斯 芬兰颂 作品26 上海爱乐乐团 Yongyan HU


西贝柳斯 芬兰颂 作品26 为争取自由站起来战斗


西贝柳斯:交響詩「芬兰颂」



芬兰颂(Op.26)Ton-Poem“Finlandia”又名《苏奥米》(芬兰文Suom的音译,意为“国家”)。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1865-1957)作于1899年。交响诗同年在赫尔辛基首次演出。翌年修订,并在巴黎大博览会上由赫尔辛基管弦乐团公演,作者亲自指挥。


当时,芬兰正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为声援因帝俄当局而被迫停刊的报社,芬兰进步知识界于1899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盛大募捐演出。其中一个主要节目为《历史场景》,即化装表历史绘画中的情节和场面的“活图画”。作者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并为表现爱国主义内容的《历史场景》配乐。



本曲即由这一配乐的终曲改编而成。表现了当时芬兰人民的痛苦和反抗,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配乐的其他部分后编成管弦乐组曲《历史场景第一组曲》(1899,Op.25)和《历史场景第二组曲》(1912,Op66)。

关于本曲,专事西贝柳斯音乐研究的芬兰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艾克曼曾写道:“起初批评家们和群众都未能领悟,直到经过彻底修改,并以标题(《芬兰颂》)告诉人们,在北极圈中有一个小国正在为她的生存而斗争,大家才明白乐曲的真正意义。“本曲曾因其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而遭帝俄当局禁演,早期在德、法等国演出时,也曾被迫改名为《祖国》或《即兴曲》。


乐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一开始铜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有力地呈示的动机,粗犷、强烈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现了受压迫的人民及其蕴藏的反抗力量。这一动机呈示时,定音鼓不断地用颤音增强悲剧性的气氛。接着出现的木管、弦乐相互呼应的对答旋律,沉郁而迟缓,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情绪和威武不屈的毅力,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速度时,铜管奏出的号召斗争的动机紧张而兴奋。


号召动机(A)这一动机的嘹亮声响与苦难动机交织在一起展开一段之后,从低声部响起的另一个号召斗争的动机(例三),坚定而有力。

号召动机(B)紧接着木管呈示充满必胜信念的斗争动机。这一动机辉煌华丽,德国音乐评论家滕岑贝格称之为“庆典动机”,具有凯旋进行曲的特点和色彩。它和号召斗争的动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庆典动机这段音乐反复一遍后,乐曲出现颂歌主题,曲调庄重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这支如歌的旋律后来曾由诗人维科·哥斯肯尼埃米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芬兰颂歌》而流传各国。

这一颂歌重复两遍之后,两个号召动机和“庆典动机”重新再现,使乐曲的情绪再次高涨,并在铜管激昂的凯旋声中强而有力地终曲。演奏时间约8分钟。



芬兰颂


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 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乐曲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战斗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绪更趋浓烈。最后《芬兰颂》的曲调奏起,在小号的召唤下,全曲在赞歌声中结束。《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

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交响曲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

西贝柳斯说,《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 ,把听者带入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 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百度)





乐声涟漪
世界音乐经典曲目推荐,通过本号“服务”目录栏您能随时找到想听的古典、通俗的经典音乐节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