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我想了很久,不装了,我决定跟你们讲一个我职场史上,最大的一个决策失败,我认为折现会超价值30万的损失。
现在忍痛分享出来,要引以为戒。
去年公司架构调整,销售团队负责人的位置空了出来,而我作为营销部留守资深员工,有点像猪八戒,凭两把刷子做出一些成绩,以及足够的忠诚,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喜欢。老板问我,这个位置,你能不能胜任?
而销售负责人这个位置,前一任 ,是从知名地产公司出来,管理过上百人规模的销售团队的优秀女性,情商高,沟通能力强,且有经过市场验证的自己的一套营销打法。
我,一个平平无奇,工作经验不深,之前主要做新媒体内容方向的人,虽然这一两年里,也在协助前领导做销售管理的工作,但实际上,连销售我都没带过,更何况直接管销售经理。
这种情况下,我很难不怯场呀。
我跟老板说:“我销售管理的经验还是稍微浅了些,我担心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赋能销售团队,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我认为 XXX(销售经理)负责销售管理部分工作,更合适,他在这块经验比我丰富,而且敢想敢做,积极探索一切可能的方式推动业务增长,他会比我能够更好地带领和赋能销售团队。”
就这样,我和销售负责人的上岗机会,擦身而过。
当面对一个新机遇,但挑战比较大,算是外行人领导销售团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害怕”,怕自己做不好,畏难情绪冒头,自己伸手把机会推给了别人。
但是,同样属于外行人领导销售团队,我的前领导,跟我是完全相反的选择。
他的工作经验,多是偏B端G端宣品宣传媒管理工作,没做过C端营销管理工作。但当有一个机会,他可以转岗到营销管理方向时,他果断争取和选择了。
上岗后,也是边学边做边调整,很多方向他也不专业,但是他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充分发挥手下的人的专业力量,向他们拿结果。
而且老板也更喜欢他了,说他能顶事,当省外分公司出现负责人空缺时,他就从分公司营销负责人晋升为了省外分公司的负责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回过头来,我发现,这不仅仅是错过一次机会,简直是亏大了。
第一个损失是,没有给自己后续高升铺好路。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曾说过一句话:“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管公司能够维持多久,陪着我们的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如果我敢于上岗,即使在这份工作上我做得很烂,但我的简历上,仍然是一个销售部门负责人;去找下一份工作时,这就是我的新起点,我可以写上,自己曾经管理过几十人的销售团队,做了哪些营销销售工作。
但是现在,我即使在原来的位置上,做得多出彩,简历上我还是只能写自己是个营销策划,这让我失去了一个大跳板。
一份工作失去了跳板功能,就跟房子买了没有升值空间,那不就砸自己手里了。
第二个损失是,错失了让老板给我重新定价的机会。
职场的估值逻辑,是自己的直接老板定价,很多时候跟你创造多少价值不成正比。
隔壁部门的负责人位置,这次调整也空缺出来,另外一个同事,就敢于顶上,虽然她对业务对产品,懂的范围很有限,做事能力不强,经常被协同部门吐槽。
但是,她敢于去承担这个工作,去为领导分忧,所以即使她能力暂时不匹配,但是领导对她的容错空间大,这个时候有人能站出来做,比什么都重要。
她因为这个勇敢顶上,成为了领导新的左膀右臂,我因为不敢顶上,开始远离会议桌前排,也错失了学会跟老板阶层议价的宝贵锻炼机会。
第三个损失是,我错失了一次验证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机会。
挖掘一个人的天赋,就像考古专家拿着洛阳铲,在西安地下挖古迹,没挖出来前,没人知道价值几何。
我们以为看到的冰山之上一角,就是自己知道的一切,通过它们能够判断自己的天赋。
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花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挖掘自己的天赋,却在比自己牛太多的人看到我们的闪光点,给予机会时,我们亲手掐灭了它。
这让我想起两个普通人逆袭的故事原点。
双减后新东方转型做产品直播带货,那时业务没起色,董宇辉的收入难以支撑房贷,动了辞职念头,孙东旭劝下了他,继续坚持直播带货,最终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带货风格。
如果当初他没有听从孙东旭的建议,留下坚持做直播,也就没有今天的超级主播董宇辉了。
2020年李佳琦直播间发生人事调动,黄金搭档付鹏离开,李佳琦需要一个直播助理,旺旺顶了上来。
但是她第一次出现在直播间时,就被网友吐槽:没有镜头感、不会控场、颜值不OK......弹幕纷纷刷“让旺旺退出直播间”。她那个时候犹豫了1个月,要不要继续当助播,最后她咬牙挺住了。
如果她当初没有顶住这个压力,选择离开,也就没有今天的普女逆袭故事,美ONE的大主播。
如果当初我敢于接受挑战,说不定就找到了自己新的职业可能性。可惜,没有如果。
这不禁让我深思,同样的外行人,面对类似的新挑战,为什么他敢选,我不敢选?是什么在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否胜任一件事的能力判断?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一书中说到:
“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身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结果,否则他们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效能信念是行动的重要基础”“自我效能知觉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高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做成事情的把握度和自信心很高,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已有技能和努力,去行动达到目标,他就会积极行动。
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即使是面对新挑战,也能从容应对,相信自己能做好。而结果基本也会如自己预期那样,完成得不错。
低自我效能感,即个人根据之前的失败经验以及当前任务推理,自己做不来某些事,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或比它还难一些的挑战时,还没做,就怯场了。
而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做的时候容易紧张,动作变形,结果往往也不会好,就更没动机尝试了。
这就是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时,选择差异很大的原因所在。而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把困难当成要去战胜的挑战,而不是当成对自己的威胁而避开,行动力强,积极性高,专注中心任务,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同时能从打击中比较快恢复状态和信心。
他们相信自己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相信能力是先天的不可变的,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所以他们经常能干一行像一行,干一事成一事。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新挑战面前,特别是之前没做过或失败过的类似情境,不管这件事的机遇和吸引力多大,都很容易做出不正确的行为。
而且在当时,自己也没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影响自己将来能力的发展——因为遇到问题逃避,久而久之,会成为自己的“老大难”。
就像我现在,后悔当初没喊出那三个字:“我可以!”,多好的历练机会呀。
所以,很多时候,问题根源不是我们能力不行,天赋差,或者没有经验,只是因为我们在这些类似情况下产生低自我效能感,还没战,就败了。
所以 ,提升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机遇再次来临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抓住它。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书中说到:
“建构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作为能力指标的动作性掌握经验;通过能力传递及与他人成就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经验;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们用于判断自己能力、力量和机能障碍脆弱性的身体与情绪状态。”
从中提炼一个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框架,用公式来表达:
构建自我效能感=亲历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对情绪和生理状态改变的解释
1、亲历的成败经验
“通过掌握经验使人具有能力是形成弹性的强效能感的最有力的途径”。
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创始人,葛伦·史登斯在创业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说:“当初使我致富的商业法则,现在依旧能助我致富”。
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曾说:“即使把我丢到沙漠里去,剥夺我的一切,只要有商队经过,假以时日,我依然可以成为百万富豪。”
人们从做的事情中,特别是成功的经历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做事的能力和信念,建立高自我效能感。
在能力发展的早中期,人们记忆最深的是自己好或差的表现,而容易唤起的经验记忆,会影响人对自己效能的评估。
所以在初期,要把大目标,分解成有一定挑战度,而自己踮踮脚能够着的阶段目标,先易后难,在掌握过程中逐渐进步,过程奖赏让人有成就感和把控感,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学会转换视角,把失败当成一次练兵的机会,因为失败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从失败中去观察,找到问题,是因为努力不够?还是因为这块知识技能欠缺?抑或是情境触发的坏习惯等?定义清楚问题,解决方向就明确了。
此外,人们选择性地关注个人成就也可以提高效能,我们可以列举自己之前的成功经历经验,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 ,换句话说,就是给自己找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跟自己相似的其他人,看看别人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是怎么处理的;也可以是曾经成功的自己,观察自己在经过特别安排、有利于发挥最佳水平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功,也可以帮助个人去判断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之前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作为自身能力评价的基础,那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对标榜样,能干的榜样通过他的行动以及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去传递相关知识,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有效技能和策略。
更重要的是,榜样在面临困难和阻碍时,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能够比纯技能示范更能让人提振信心。
苏炳添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点。
他在2018年的29岁跑出9.91s的世界级成绩,又在2021年的32岁,这个短跑运动员早已退役的年纪,跑出9.83s的超神成绩,颠覆了“黄种人身体条件不合适短跑”的认知。
背后的关键举措,就是他在2017年10月,开始和美国教练兰迪·亨廷顿(Randy Huntington)的合作,这位传奇教练,曾带出过8位奥运选手、7位世界冠军,被美国田径协会评为“大师级教练”。
兰迪教练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练”,他以“冠军模型”为指导去训练运动员。
“冠军模型”又称优秀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模型,即将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恢复等各环节数据,对标国际一流选手,针对性地去调整,扬长补短,综合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找出苏炳添存在的不足,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经过1年的针对性训练,苏炳添进步神速,2018年6月23日,在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以9秒91的成绩平了男子100米亚洲纪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去找合适的对标榜样,仔细观察,对方做了什么事,究竟是怎么样做成的,去模仿他的行为,模仿他做事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一点一点找到掌控感,建立自信心。
3、社会说服
社会说服,就是别人对自己做事水平、能力的评价,或夸奖、肯定、或批评,否定。这些评价,会影响我们对自我效能的评价。
评价如果关注的是个人取得的进步,这强调了个人能力,能成功提高效能信念;如果关注的是个人和远期目标的差距,“你还差得远呢”,那会让个人感觉自己就是能力不足,没有信心去干这事。
不过也需要看给出评价的人是谁,他们的可信度和他们对这个事情的了解专业程度。你信任这个评价人,那他给出的评价对你的影响就大。
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在自己领域足够专业、跟自己内心认定的优秀杰出人士标准越靠近的人。
我最近在写公众号IP系列文章,想提升自己的文章创作水准。
第1篇写好后发给我的榜样及指导老师辉哥看,他评价我文章的水平是70分,我就知道,噢,我原来已经有70分了,我之前给自己评定的是刚及格。
第2篇文章,辉哥说这篇有90分水准了,我瞬间开心起来!
不只是因为夸夸,而是因为“说你行的人,自己很行”,从而让我相信,我是“真的行”,我对自己写文章能力的信念更强了。
辉哥不仅对我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还针对我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调整建议,让我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使我从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得到奖赏。
正如班杜拉说的:“老练的效能建构者,并非仅仅传递积极的评价或作鼓动性的说教,除培养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之外,他们还精心组织活动,让个体感受成功,避免过早地使其置身于可能不断经历失败的情境中。”
所以,如果你想在有挑战性的事情上取得进步,可以找一个自己很认可和尊敬的、专业的人作为教练,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评价、建议,进行方向纠偏和进步肯定。
4、情绪和生理状态变化的解释
我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还会受到身体和情绪上传递的信号的影响。
不过影响判断的不是身体和情绪的反应本身,而是自己赋予这些反应的意义。而且同一件事,不同心情下,我们做出的判断会有差异。
比如害怕、兴奋和剧烈运动时,我们的心率是差不多的。我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感知和解释,决定了我们判断自我效能的关键。
像运动员,比赛前,如果你把心跳加快的信号解读为紧张,比较消极解释,那么自我判断可能是对这个比赛没有信心,结果也往往如此,发挥失常。
如果把心跳加快的信号解读为兴奋,比较积极的解释,那么自我判断可能是你对这个比赛充满信心,跃跃欲试,最终大概率是正常或超常发挥。
积极心情下的成功可以让我们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心情下的失败会让我们产生无能感。
东京奥运会潘展乐赛前和夺冠后的一个采访可见一窥。
赛前,记者问他:“其实整个体育代表团的成绩都不太好,你这块金牌可以说是乌云下的一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吗?”
他说:“谁说我们代表团的状态不太好?还有好几天比赛,慢慢看。”
夺冠后,记者采访时,他说:“今天终于把他们所有人都拿下了,而且是这么难游的池子里,打破世界纪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为中国队赢得了一个很棒的开门红。”
可以看到,对于比赛前的兴奋剂检测频繁的阴霾、对于巴黎奥运会公认的难游的池子、队友们的出师不利,潘展乐的情绪没有受到影响,始终保持高昂,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在比赛中赛出高水准,夺冠后整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
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极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降低应激水平,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依旧保持积极情绪,同时对身体传递的信号进行正确的积极的解读,这些做法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效能,让自己拥有一颗大心脏应对一切新挑战。
总结一下: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期待好运的来临,渴望机会的垂青,无论是升职加薪,还是跨行成功,但是机会和挑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往往是逆境中藏着机遇,挑战中孕育新机。
面对类似的境遇,有的人把挑战转化成前进的基石,抓住机遇迎头而上,让自己的人生成功破局,越战越勇,屡战屡胜;
但也有人,未战先怯,不敢相信自己的能耐,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手中溜走,然后回过头发现,损失了一次可能像董宇辉成为超级主播、朱旺旺普女改命的百万机会。最后习惯性地放弃成了自己的“老大难”,屡战屡败,士气大伤。
要想戒掉弱者气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逆转成为人生成长飞轮效应,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改变,这份提升自我效能的动作清单分享给你:
人生的可能性,就在于那些看起来平凡的时刻,和困难偕同而到的机遇,我们要有敢于选择的勇气,甭管干不干得好,先干再说!不要被不配得感困住了自己的人生,更不要亲手掐灭比你牛的人发现的亮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顺应它,适应它,拿捏它,掌控它,这才是对运气最好的尊重。
➃我发现,销售获客难的原因,不是资源,不是能力,而是抗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