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深度思考?
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知都值得尊重,因为这并没有必须统一的答案,深度思考够不够,只是决定可以到达什么境界。都是凡夫俗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深度思考,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大脑,毕竟为了维持人类大脑这颗器官的正常运作,就需要耗掉30%的身体总能量,不随便去做深度思考,只在关键的问题上深度思考,也是有效的节能策略。
在我的认知里,深度思考,就是同一个领域,找到底层相通的原理,就叫深度思考,这个深度思考出来的结论,就是你能很好地做把跨界不同的事物做对应的类比。
我举个例子,在网上有人讽刺雷士营销法,在前不久雷军为了证明自家的SU7,比特斯拉Model3和保时捷Taycan各项参数都要好时,就用了很多类比,有网友就看不过去了,也用类比证明比参数是一个多么讽刺的事情。于是贴出了下面这张图:
你看,这就是深度思考的例子,Xiaomi SU7,保时捷,劳斯莱斯,金彭三轮车,这些都是跨界的物种,放在一起,让人一看就知道雷士营销手法,比参数证明自己的车子更好,其实就是在给观众表演了一个变魔术,魔术的本质,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
雷军本身在营销上,也很有深度思考。如果不是干营销,做品牌领域的人,不知道把一个产品卖出去,最难的是什么。
把产品卖出去,最难的,是让消费者面对一个新产品,在还没付钱时,就认识到产品的价值。用消费者已知的很高价值的产品作为参照物,做类比或直接做对比,就是最好的办法。
比如把牛肉里的菲力,比喻成牛排界的爱马仕。把奶油草莓,挂绿荔枝,黑皮西瓜都比喻成水果界的爱马仕。麦卡伦的一些限量版威士忌被看作是威士忌中的劳斯莱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其价值感。
所以,雷军的雷士营销法,无论在手机时不服就跑个分,到做汽车时直接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都是很聪明的做法,非常值得新产品上市做价值感时学习,同时也非常适合初创公司学习。让消费者觉得你一个新产品高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例子举完了。
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不就是做个类比嘛,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么?
简单的表面类比,当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那些看不见的类比,那就不简单了,人与人之间,就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找到深层次相通点,开始逐渐拉开差距的。
比如说,把电脑类比成人脑,软件类比成思维;互联网类比全球公路系统,信息类比成行驶的车辆;把基因编辑类比成文字编辑器,在DNA上操作;把区块链类比成分布式的公共记账本;把生态系统类比成市场经济体系,物种间相互依赖。
这些都是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做出来的精妙的类比。
所以,只有做到精妙的类比,三言两语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问题讲透,才叫做到了深度思考。如果没有做到,都得对自己的认知做一次审计。
既然深度思考要这么深的认知,还这么费劲那么消耗身体能量,深度思考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不用说多,一个就够了,那就是可以用解决另一个领域难题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自己这个领域里的难题;在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是理解一些自己根本看不见的东西。
这个诱惑力,够大吧?
当你遇到一个很大的困境,如果能从另一个领域里的人那里,找到启发,实现脱困破局,是不是很有价值?
我最近就被一句有深度思考的话打通了不少创业上的思考,这句话说:需求,其实是一种观点。
哇,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觉得太绝了,对创业,搞钱,真的太重要了。
以前,我们总是把需求,看成一种事实来看的,总是分为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就从来没有从主观的观点的角度来理解过需求,证实需求对不对,真的跟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不对的过程,是一样的。
比如说,现在我们现代人觉得洗头,就必须用洗发水,而且是各种功能的洗发水。这其实是一种观点,在没发明洗发水之前,消费者都是用皂角洗发,到后来是肥皂和洗衣粉,到后来商家为了证明洗发水更好,就加入了更丰富的泡沫,最早的洗发水是没有泡沫的,香味,柔顺,养发等化学养料,甚至说加入了养发护发的配方。
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上瘾,养成习惯。只要上瘾了,养成习惯了,就认为是找到真需求。最初的观点就生米煮成熟饭,被认为就是真需求。
但是,现在有靠谱的论文研究,只要你是留寸头,不用洗发水,直接用清水洗,头皮和头发才是更健康的。知名的车圈界的大V陈震,就是论文的践行者,留寸头,不用任何洗发水,直接用清水洗,也不会有任何头皮问题。
发现没?把"需求"和"观点"进行了类比,立马就产生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了。
以前,我们认为要搞钱就要满足需求,现在,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你要搞钱,就要证明主张,证明观点,证明践行有价值。像证明观点那样,证明你需要我卖的东西,像说服一个人那样,让消费者接受我的产品,形成消费习惯,用的人数越多,我的牌子就越响亮。
所以,在做产品的时候,不防先找理解需求的新角度,有新理解,形成新观点,并且能证明你是对的,更好的,更符合某一类人群的呢?
人类的“需要”,从古至今,就那些,只有需求一直在变,就是因为总是有人在推动观念的革新,总有新的价值主张,形成新的观点,被追捧。
因此,找需求,本质上,就是找立得住的观点嘛!或者让自己的观点立得住嘛。
比如,如果你了解过丰田汽车的发展史就知道,丰田为了让日本国民也认为自己需要一台丰田牌车子,从开造车培训学校,驾校,修理,二手车回购,汽配厂,设计,全部都做齐全了。是一步一步的,让人学会开车,到学会修理技能等等,创造了很多新的细分市场,让很多人卷入其中,然后才产生买车新需求。
这一个逻辑闭环就是,你需要工作,那我培养你造车,你学会造车就必须会开车,除了造还要会修,会修也能帮助理解造车,你都懂这些后就想有一个车,当你担心买车会很大的损失,那我就可以高价回收二手车,减免你的后悔之忧,降低你的成本,而要做到这点,丰田就集合了全产业链做出质量靠谱的车,要不然自己也亏。
就这样,把整个链条打通,一度还创造了丰田车很保值的神话。直到后来发展起来了,才变成4S店模式扩张,分工更高效。
企业家为什么值得尊敬,就是因为他们能像变魔术一样,无中生有,把想法创造出惠及大量人口的事业。
讲完这些例子,相信你已经有所发现了,深度思考出来的类比,能打开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打开新思路,那就无法破局。
现在,如果就搞钱这件事,你想破局,那就可以尝试从找新角度,新观点,立住观点开始啦,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有了新的价值主张,没准,你能开拓出一份新的事业。
总结一下:
如果只是建立在当前经验值所做的思考,都叫浅思考,因为都是在同一立场,同一角度,再怎么变,都变不了本质。
而当跨多一些事物,多找找新角度,打破原有的惯性,在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更深层次,跟你要解决的问题,找到相通点,建立在这个深度上的思考,往往能给你带来意外惊喜——破局了!
所以,平时,我们既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足够的深度,又要保持对别的领域有好奇心,有更多新事物有更深的了解,慢思考,广积累,剩下的就会有惊喜的发现:哎呀!原来它们的底层都是相通的!
当科学家找不到如何理解人的大脑时,用理解计算机的运行的方法来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确定打开了很多迷题。甚至后来的计算机设计就是仿人脑设计的。
聪明的科学家尚且如此,咱们自身的那点问题,那点困局,也一定可以在别的事物上,找到启发的,跳出自身看自身,往往更能看得清。功夫在诗外。
推荐更多同主题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