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前言
清末学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首创了有诗有传,综述藏书家渊源递嬗之独特体例,为士林所推重,缘是而续补者竞起仿效。其间以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与叶著比肩。本书就是汇集了上列伦、徐、王等三家的续作而成。
之所以将这三家续作合编为一册,是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是体例相同。“藏书纪事诗”这种体裁,为叶昌炽所首创。在撰写《藏书纪事诗》一书时,他采用诗和传相结合的形式,即为每位藏书家,咏七言绝句一首,后录各条文献,作为诗的注,实即藏书家之纪事及传,必要时殿以按语。其诗不注重文采,而重在概括描写该藏书家之精神;在注传中,则详细辑录了有关该藏书家的史料文献;而按语则为作者自己对文献的补充、考释及评论。收入本书的这三种续补之作,基本上都采用诗、传相结合的形式。只是叶著的注、传均为辑录文献,而这三种续作则多为笔记,因其所记藏书家多为同时代人,笔记体更为方便,而且,很多记载就取材于作者与传主的实际接触,又多为外人所不知,所以甚为珍贵。
其次,就所记藏书家而言,这三种续作,既是对叶著的补充,三者之间也互为补充。叶氏《藏书纪事诗》共分七卷,记载了从五代以迄清末七百多位藏书家之事迹。但囿于时代,该书于清季藏书家,遗漏尚多,于辛亥以后,尤为阙如。而三种续作所记,主要是辛亥以来的藏书家。三著之中,伦著凡纪事诗一百五十五首,纪事传一百五十五篇(其中正传一百五十人,附传二十九人,总计一百七十九人),其中与叶著重复者不足十人,余均为清季及民国人物;王著凡纪事诗一百二十六首,纪事传一百二十六篇(其中沈维钧,有目无文;另附传七人,总计一百三十二人),全部为辛亥以后人物;徐著凡纪事诗六十一首,纪事传五十四篇(附传一人,总计五十五人),其中载明代至清中叶十余人,与叶著重复者仅四人,余亦多为清季、民国人物。由此可见,三种续作都对叶著作了补充。此外,尽管三种续作同记辛亥以后藏书家,但因其作者各自的生活范围、交往人物及兴趣不同,所记也互为补充。伦著成书较早,所记藏书家不限于一地,范围较为广泛;徐著则有意识地搜集广东藏书故实,为广东藏书家立传,以补叶著及伦著之不足;王著虽未明确提出以江浙为主,但其所记藏家,多江浙一带,尤集于苏沪,如果说徐著是明至近代广东藏书家的传记,那么王著则是近现代苏沪藏书家之纪事。
再次,就其内容而言,三种续作的史料价值是相当高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中不仅记载了近代藏书家的生平事迹,交游爱好,且记载了每位藏书家的收藏特点,藏书状况,所藏书的聚散离合,以及重要典籍的存毁流传。从这类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时代的原因,近代藏书的总趋势是,私家藏书的衰落和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清末瞿、杨、陆、丁四大藏书家之藏书命运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向。
(二)记录了近代藏书风气的变迁,及其这一变迁与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之转移之间的关系。如古代藏书家,多以藏前代的版本为主,重在收藏和鉴赏版本;而近代藏书家,主要以自己的学术志趣为取舍,不甚重版本,重在应用。又如古代藏书家,所藏范围尽管极为广泛,但基本上以儒家经典及释经之作为主,诸子、史地及文集均为附庸,至于小说、戏曲之类,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作,很少有人问津;而晚清以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及先秦诸子学的复兴,正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传统上被视为“异端”的观念复活,此种观念的转变于藏书风气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前不甚重视的子、史、集均为藏书家所重点搜罗的对象,乃至著名学者吴梅、朱希祖、马廉等均以收藏小说、戏曲而成收藏名家。再如清代藏书家,慑于专制主义淫威,凡统治阶级宣布为禁毁之书,多不敢收藏,更不能刊印;而辛亥革命前后,为宣传革命,揭露清政府之专制,章太炎、黄节、邓实、刘师培等创办《国粹学报》,刊布大量清廷禁、毁书目,一时之间,明季野史、明末清初遗民文集,成为众多藏书家搜集收藏的重点。黄节、邓之诚等学者即以此名于近代藏书家之列。
(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名不见经传,为世人所轻视乃至忽略的书贾之事迹,如伦著中记载了孙殿起、王晋卿,王著中记载了王雨、王富晋等。此外,王著还讲述了不少图书管理人员保护图书的事迹,所有这些记录,为我们考察近代图书事业发展变迁的过程,留下许多后世难以寻觅的资料。笔者在整理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三种续作中提到的一些书贾或藏家,在其它著作中很难找到,因此,这些记载就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这三种续作的作者均为著名藏书家,他们都曾为搜集典籍文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且都因爱书、求书执著而留下许多令人感动钦佩的事迹。如伦明,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时,多次至琉璃厂访书搜书,每得一书,如获至宝。平日在生活上,不甚讲究,以至衣衫褴褛,而被人戏呼为“破伦”。但若遇心爱之书,则不惜重金以购藏。又如王謇,一生嗜书成癖,曾在家设澥粟楼以藏书,于吴中乡邦文献,清人诗集及金石字画,搜集不遗余力。三十年代,为访苏州金石,他常常乘坐小船,随身携带笔墨、毡子,遍访苏州城内外,徘徊于废桥荒寺之间。若遇碑刻资料,便将毡子铺开,掏出笔墨抄录,为此引来不少人围观、议论,可他旁若无人,全身心投入抄写工作之中。某次为购书,竟然卖掉家里的田地,因此而遭家人非难。可以说,这是一位真正的书痴!而徐信符为搜集、保护广东地方文献,费尽了心血。因为他们都是藏书家,故其所咏所记其他藏书家时,能够真正体会其搜书、访书、购书、藏书的艰辛与甘甜,从而描绘出他们生命中真正具有光彩的一面。
本书的整理工作可分为标点、注释、校订和撰补传记资料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就标点而言,因三种续作均为近现代人著作,原刊时已断句或标点,因此这次整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并不多,主要是就有误之处加以改正。
一、就校勘而言,整理者所找到的几种刊本,文字大体相同。间有差别者,则以最早刊本为主。若各本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则以注之形式注明。
一、鉴于原著于各位藏书家之生平简历多不详载,整理者为每位藏书家补一小传,内容包括生卒年、字号、籍贯、学术专长、藏书处名及生平著述情况。补传的原则是,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相对简略;而人所鲜知的人物,则较为详细;名不见经传的藏书家,若能找到材料,则尽可能抄录,以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资料。遗憾的是,虽经本人多方查找,有一少部分藏书家的生平,仍然难悉其梗概,其传只好付之阙如,但盼来日能作补充。
一、整理人对原著中的部分人名作了简注,主要包括历史上的藏书家,传主本人的师友,以及传主所崇敬的历史人物。即均为与传主生平、思想关系密切的人物。
一、整理者按笔画编制了藏书家姓名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关于本书的校勘择本情况大致如下:《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原刊于天津《正风》半月刊(1935年20-24期,1936年1-3期,5 期,该刊由吴贯因主编),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1993年,雷梦水校补),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为底本,参校《正风》半月刊原刊本;《续补藏书纪事诗》初有王謇先生友人(洪驾时先生等)刻写的油印本,后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1987年,李希泌点注),本书以书目文献社本作为底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校对了所载藏书家及著作目录;《广东藏书纪事诗》原刊于《广大学报》复刊第一卷第一号(1949年),后由台北文海出版社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中(1975年),后者经作者徐信符子徐汤殷(承瑛)增补,本书以《广大学报》本为底本,参校以台北文海出版社本。为便读者了解著者之学行、著述,本书将原刊时之序跋附于每种续作末,读者可参看。
笔者学识有限,见闻不广,整理工作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