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2024年,古籍保护值得记住的60件事

文摘   2025-01-27 20:42   河北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公众号,2025年1月26日。


回顾2024

岁聿云暮,一元复始。2024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方针,积极在古籍工作领域丰富文脉传承发展的创新实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及各古籍存藏单位利用科技赋能,活化典籍成果,在古籍普查、典藏阅览、保存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佳绩频出。乙巳新春来临之际,让我们同回望2024年不平凡的古籍保护之旅。



一、43家单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陆续出版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新增出版43家单位的7种22册,累计出版718家收藏单位的149种243册,收录168余万条款目。


二、 11万部古籍普查登记数据成果持续发布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新增发布55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116346条1009870册,累计发布319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941708条8982920册。


三、 8000余部古籍数字资源集中发布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2次全国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12家单位累计发布8097部。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2283部,累计发布10.5万部(件)。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13.9万部(件)。


四、 古籍智慧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东巴文汉文合璧《创世纪》知识库”、“《山海经》知识库”上线服务。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古籍为抓手加速推进,《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规范手册》出版,各地按照要求广泛开展文献扫描与知识加工。


五、 社会力量助力启动一批珍贵古籍的修复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共同启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22家单位的70余件珍贵古籍立项修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成果集》出版。


六、 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成果丰硕

出版《国家珍贵古籍丛刊》首批9种14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第一辑30册、《中华医藏·第三编·丛书卷》、《法藏中国拓片目录·吉美博物馆卷》、《书目题跋丛书》7册17种、《古籍保护研究》第12—14辑、《书志》第5、6辑。


七、 《中华医藏》入藏澳门科技大学

2024年12月,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向澳门科技大学赠送《中华医藏·养生卷》。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加强合作,2023至2024年先后举办澳门地区古籍维护与修复理论线上培训和古籍修复技术线下培训,同时邀请古籍保护专家为澳门市民举办讲座,普及古籍保护知识。


八、 2895人次参加古籍保护在职培训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古籍保护培训班10期,培训业内学员2895人次。其中,线下培训班6期,培训317人次;线上培训班4期,培训2578人次;公益课程视频同步发布,点击量超10万次。累计举办古籍保护各类培训班256期,培训27000余人次,覆盖全国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


九、 121位古籍修复技艺学徒顺利出师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新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2人,新增学徒81人,出师93人。现有传习所47家,传习导师40人,学徒414人,出师121人。


十、  “古籍保护与文献学”列入二级学科目录

国务院学位办将“古籍保护与文献学”列入管理学门类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目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复旦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46人,累计招收360人。举办“第五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出版古籍保护系列教材《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加工标准规范》《古籍编目》。


十一、 古籍保护课程走进74所高校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走进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广东、四川、青海、新疆、甘肃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74所高校,开展专题讲座81场及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古籍保护青年人才发展研习营”,100余人报名参赛,决赛将于2025年初拉开帷幕。


十二、 举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藏书故事大赛”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藏书故事大赛”,共计收到来自全国69所高校近300名师生的99组参赛文稿。


十三、 新增17家“中华经典传习所”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建设“中华经典传习所”,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打造全民经典传习体系。举办“中华经典传习所研讨会”,新增天津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17家“中华经典传习所”,全国共计28家。


十四、 各类古籍展览引发社会关注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联合8家图书馆、博物馆,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等多种类型,呈现典籍深刻内涵。此外,联合四川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举办3场“册府千华”国家珍贵古籍系列展览。《册府千华——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古籍特展图录》《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相继出版。


十五、 “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成为文化热点

举办“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在苏州、玉树、曲阜、重庆、黄冈、湖州6座城市举办城市主场活动,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各古籍收藏单位广泛开展异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活动,成功破圈。2019年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号召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连续举办六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十六、 “走进古籍 看见历史”网络征文累计阅读量过亿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番茄小说继续开展第二届古籍活化联合征文活动,以“走进古籍 看见历史”为主题,将“朝代故事”与“古籍活化”相结合,面向全网创作者征集充满想象力却又不失真实感的历史小说,共征集到作品4.3万部,签约作品9659部,作品累计阅读量过亿。网络文学已成为古籍活化的一种新方式。


十七、 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成网络爆款

中国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精品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抖音集团联合出品,相关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超2000万次,配套抖音热点话题词“#中国人才懂的古籍修复浪漫”荣登抖音总榜第5名,相关话题传播量超6300万人次。该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和高铁公益项目,将通过高铁平台进行公益传播。


十八、《文献》杂志版面扩充

《文献》编辑部采纳2023年9月刊物编委扩大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结合编辑业务工作基本程序与要求,2024年度扩充杂志版面,增设投稿邮箱,全年来稿量达过去五年年均来稿量的近两倍。《文献》期刊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陆续上传至中国古籍保护网《文献》杂志专题,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


十九、 北京城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馆正式开放

北京城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馆依托首都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首都图书馆传习所”,集古籍典藏、阅览、展示、体验和推广于一体,设有历史文献阅览、北京市典籍博物馆、中华经典传习所三处主要空间及古籍书库、修复工作室、保护实验室、数字化工作室、缩微工作室等功能区,全方位开展古籍的原生性、再生性和传承性保护工作。


二十、 首都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品牌活动获读者好评

首都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精心策划推出基于古籍活化的品牌活动“传承的力量”,开展基于中华经典文献的专题导读和沉浸体验活动。“经典传承”系列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芸林雅集”系列聚焦古籍内容活化体验,通过古籍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带领读者多角度沉浸式领略古籍文献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传承的力量”共开展阅读活动203场,线上线下直接受众超40万人次。


二十一、 天津图书馆2位青年古籍工作者在讲解员大赛中斩获一、二等奖

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赓续中华文脉 传承文明薪火”讲解员大赛中,天津图书馆选派的杨欣言、骆骁2位青年馆员分别斩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他们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以优异成绩展现了天图古籍人的担当,彰显出天图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二十二、 “《诗经》典籍文化展”成为“图书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亮点

2月4日,“诗韵满冀图,风雅颂燕赵——《诗经》典籍文化展”在河北省图书馆“云水展廊”开展。展览精选《诗经》典籍64部及相关器物69件,以典籍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经》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增强活动效果,河北省图书馆还配合举办了古籍修复、碑帖传拓等中华传统技艺展示活动。


二十三、 “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获国家级金奖

“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荣获由共青团中央、中央社会工作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委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成为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连续9年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最好答卷。2016年以来,共有来自全国的158名高校志愿者,参与完成全省27个市县32家古籍收藏单位近20万册古籍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


二十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文古籍展”引发热烈反响

7月25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文古籍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开展,吸引70余家单位、超4万人次观众参观,受到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青城融媒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二十五、通过调研摸清辽宁省古籍保护情况

7月,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辽宁省古籍调研组,通过问卷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省内30余家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存藏、人才培养、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辽宁省“十五五”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二十六、“见字如面——吉林省图书馆藏稿抄校本珍籍展”开幕

12月27日,“见字如面——吉林省图书馆藏稿抄校本珍籍展”在吉林省典籍博物馆开幕,展出吉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文献73种200余册件。展览主体分为稿本、手札、批校题跋本、《四库全书》、抄本等五个部分,并以汉字书体的演变作为辅助展线。


二十七、黑龙江省古籍普查的重要发现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2024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黑龙江行”活动,累计招募志愿者27人,志愿服务45天,整理出极乐寺古籍文献2280种28115册,其中含佛典巨著民国线装书《龙藏》7000余册、《续藏经》500余册、清刻本《嘉兴藏》及各种梵夹装、经折装佛经等。极乐寺古籍填补了黑龙江省佛教文献存藏的空白,是黑龙江省古籍普查的重要发现,更是文化和宗教界跨界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十八、 第五批、第六批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正式公布

经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评审、报批,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于10月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第六批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共64部)、《第六批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共72部)。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联动相关收藏单位在“乐游上海”“上海发布”进行入选珍贵古籍的宣推,充分发挥中华古籍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二十九、 “清才伟望 彪炳图史——顾廷龙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隆重举办

上海图书馆于11月隆重举办“清才伟望 彪炳图史——顾廷龙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形式包括纪念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纪念展、文献手稿展、馆员系列访谈、专家对谈讲座等,并同步出版图书3种,得到国内外业界学界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活动缅怀了顾廷龙先生的事业功绩和学术思想,致敬和传承“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的精神品格,展望新时代古籍事业的发展。


三十、 “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正式发布

南京图书馆牵头建设的“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正式发布,提供104807条古籍目录的综合检索、5035部24644册古籍全文图像的阅读以及40余个古籍视频和展览的浏览,面向全社会读者免费开放。南京图书馆是继国家图书馆之后,全国第二家发布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的公共图书馆。


三十一、 江苏举办全省古籍修复技艺竞赛

9月,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成功举办江苏省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此次竞赛吸引了江苏省内22家古籍公藏单位的43位古籍修复师参与,共收到修复作品43部。获奖作品在“古韵芳华盛世重光:新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展览”中展出,向公众展示了江苏省古籍修复的卓越成果。


三十二、 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湖州·南浔)盛大开幕

11月14日,“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湖州·南浔)在嘉业藏书楼启幕。活动通过“书韵有道”《典籍里的中国》分享会、“书藏有象”珍贵古籍晒书讲述、“书传江南”文化沙龙、“书楼有戏”文化展演、“书润古今”嘉业雅集等形式,讲述古今藏书护书与知识传播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人民日报、新华网、Z视介、浙江文旅等平台7小时不间断线上直播吸引近500万人次观看。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承办,是迄今举办过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三十三、 古籍活化利用新成果“文澜重光”小程序上线

“文澜重光”小程序由浙江图书馆与蚂蚁集团公益团队合作开发,利用全新展陈模式使文澜阁与《四库全书》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书阁一体”。小程序于11月14日举行的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湖州·南浔)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上线,提供数字阅读及“数字人”个性化导览、解读服务,用户还可以通过收集“游阁章”“读书章”来兑换属于自己的数字壁纸,并分享邀请更多人参与。


三十四、 安徽省文化强省重点项目工程稳步推进

安徽省图书馆参与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两项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一是参与《安徽文库》编纂出版工程,承担“方志编”之乡镇志、专志部分的编审工作。该工程是安徽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全的文化典籍整理工程,首批成果84种100册影印丛书于11月15日在中国黄山书会上正式亮相。二是参加“馆藏徽州文书编目工程”,开展徽州契约文书的整理编目,实施徽州文书“焕新”计划,持续推进千年徽州文书的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

三十五、 7000余位选手参加福建省第七届“正谊杯”古诗文大赛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山海有诗 游读八闽——福建省第七届‘正谊杯’古诗文大赛”,通过竞赛比拼、线上互动等形式让读者在经典诗文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赛吸引全省42家图书馆及相关单位参与承办,7000余位选手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903.6万人次观看总决赛直播。


三十六、 “跟着古籍游江西”特展打造文旅深度融合

江西省图书馆举办“跟着古籍游江西”特展,展出52种65册馆藏珍贵古籍,引导广大读者从江西人文地理的角度,了解江西古籍、探索赣鄱风土人情。展览得到《图书馆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关注。“跟着古籍游江西”特展荣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颁发的“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优秀案例”。


三十七、 “妙手丹心 蝶变重生:非遗项目(古籍修复技艺)成果展”成功举办

山东省图书馆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妙手丹心 蝶变重生:非遗项目(古籍修复技艺)成果展”。展览真实记录了古籍修复师们近年来的成长历程,也记录了山东省图书馆的非遗传承和发展历程。


三十八、 河南省图书馆典籍文化展示中心正式启用

7月,河南省图书馆典籍文化展示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河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该中心由原省馆主楼五楼办公区改造而成,包括典籍阅览区、典籍修复展示区、典籍文化展览区、传统文化技艺体验区,旨在反映中华典籍发展史上的河南现象,讲述典籍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与地位。9月,“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原藏书文化专题展 ”在此隆重揭幕,集中展示全省多家古籍收藏单位珍贵古籍48种62册,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和图书馆的诞生四个部分,深入挖掘和展现了中原藏书文化和时代价值,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古籍爱好者的欢迎。


三十九、 “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再创佳绩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自2022年创新性开展“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以来,至2023年已累计资助31个修复项目(2024年评审通过的17个项目正在公示),辐射范围扩大至博物馆及高校图书馆等单位。该项目的实施,成功搭建了湖北省古籍修复工作网络平台,以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全省古籍修复人才,切实带动全省古籍修复工作发展。


四十、 “东壁灵光——湖北省图书馆120周年历史文献特展”广受好评

湖北省图书馆举办“东壁灵光——湖北省图书馆120周年历史文献特展”,系统梳理馆藏文献源流,展出各个历史时期机构与私家的珍稀善本,展示地域特点显著、时代特征鲜明、史料价值独特的各类历史文献。展览创新形式,通过招募培训志愿者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免费讲解百余场,受到读者赞扬并在自媒体上自发宣传;展览配套视频在多个平台投放,形成良好推广效果。


四十一、 “书百廿风华 传千年文脉——湖南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正式开展

9月20日,“书百廿风华 传千年文脉——湖南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在湖南图书馆启幕。展览共分为薪火相传、典籍风华、故纸新生、旧典重光四个单元,重点介绍湖南图书馆保存国粹、广开书路的历史事迹,注重中国传统典籍的收藏和保存,体现了图书馆人千方百计搜古访旧、不遗余力守典护籍的担当。展览推陈出新,打造沉浸式探秘湘图数字空间,尝试“古籍+科技”的融合新方式。


四十二、 “湖南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上线

12月31日,“湖南图书馆家谱数据库”正式亮相,通过湖南图书馆官网自建资源平台对外开放,为社会各界免费提供家族历史资源的在线访问服务。该数据库现发布家谱资源862部6272册85万拍,未来,湖南图书馆将以每年近千册家谱的速度持续更新,致力为家族文化交流和传承搭建更全面、更广阔、更智能化的平台。


四十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整理出版成果丰硕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完成《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35册)、《粤港澳方志集成》(45册)、《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十辑》(日文,15册)、《广东通志》(40册)4个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其中,《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十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南抗战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四十四、 20余万人参与“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及相关活动

广西图书馆将甲骨文、简牍等元素与广西特色文化符号创新结合,在2024年盛夏推出年度文化大展“殷契刻天下 汉简读中国——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引发观展热潮开展5个月来,线下参展人数超5.4万人次。展览期间,广西图书馆围绕展览主题,开展“甲骨诗韵 简牍流芳——千年文字风华之旅展”“趣味甲骨 创意打卡”“知道广西·趣读甲骨文”“悦享云图·大漠遗珍”“承典焕新:纸前时代·甲骨简牍那些事儿”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共计37场,参与人次超过20万,社会反响热烈。


四十五、 “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创新文旅融合新形式

20232024年,“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在广西图书馆开展,线下观展超10万人次,“云观展”超300万人次。广西图书馆以巡展为契机,精选南宁、合浦、桂平、柳州、梧州五座城市开展重点文化走读活动,结合城市特点,融合情景短剧、“剧本杀”、相声等形式推广典籍,参与活动人数超300万人次,收获诸多好评。该活动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颁发的“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优秀案例”


四十六、 3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海南省“古籍文化进校园”活动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古籍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省内3个市县的6所中小学校开展古籍文化科普活动,受益学生3000人以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海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古籍文化进校园”活动被海南省科技厅纳入2025年省级科普项目资助范围。


四十七、 “四世播芳”专题展晒出家国情怀

重庆图书馆举办“四世播芳——刘耋龄捐赠文献暨重庆图书馆藏刘秉璋家族文献展”,以刘秉璋曾孙、收藏家刘耋龄捐赠文献为契机,结合馆藏的刘氏家族文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向观众展现私人收藏家“化私为公”的崇高境界和刘秉璋家族世代传承的优秀家风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十八、《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拓本卷》即将出版

重庆图书馆作为全国第一家完成馆藏碑帖拓片普查登记的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碑帖目录审校出版事宜,已完成目录的最终检查及修改工作,调整数据排序问题6000余条次,完成碑帖实物整理77种、160余册。该书预计在2025年正式出版。


四十九、 首个川茶文化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成功举办首个川茶文化展“千年茶史 蜀韵茗香——典籍里的川茶故事”展览。该展集中展示与茶相关的古籍文献,利用文物、档案、非遗等,配以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新颖有趣的文创,突出川茶文化元素,呈现川茶风味,吸引人民网等34家主流媒体报道,影响广泛。同时,联动雅安、成都、遂宁、甘孜等47个市州、区县图书馆开展巡展活动。该展成功入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2023—2024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活动”。


五十、古籍保护利用立法纳入四川省人大自主立法项目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立法工作,在四川省人大支持下将古籍保护利用立法纳入省人大自主立法项目。先后调研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德格印经院、成都市方志办等20家单位,完成《〈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立法调研报告》《〈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初稿,为全国古籍保护利用立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十一、“贵州省图书馆藏《贵州文库》底本文献展”正在筹备中

《贵州文库》是贵州省省委、省政府主导和实施,旨在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贵州省图书馆提供的底本,多角度呈现了贵州历史文化的多彩面貌,是历史的见证。展览将展出贵州省图书馆为《贵州文库》提供的近百部底本文献,并设有多媒体互动设施,呈现贵州多民族的独特魅力、文人的才华和情感及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使观展者近距离接触古籍文献,深入了解贵州历史文化,领略古籍魅力。


五十二、“典籍里的云南”系列文化走读活动引领City Walk热潮

“典籍里的云南”系列文化走读活动以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善本《六河图说》《滇南草本》《徐霞客游记》等为引导,开展从古籍观摩到实地行走、从传统村落到旅游景区的研学游和City Walk,打通人、书、馆、城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在学、研、读、游的过程中感悟古籍魅力,深受大众喜爱。该案例荣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颁发的“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优秀案例”。


五十三、西藏自治区启动第一批区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

10月,西藏自治区启动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和“西藏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工作。《西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西藏自治区境内收藏的1959年以前,包含以各民族文字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西藏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选范围包括西藏范围内的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寺庙等古籍收藏单位,凡有一定珍贵古籍藏量、雕版等的单位均可申报。


五十四、 “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短视频征集活动引发陕西省古籍热

“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陕西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活动于2024年4月至5月开展,旨在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全省共43家图书馆参与,提交54个短视频作品,涵盖宋、明、清等时期的珍贵馆藏。活动通过多平台发布,总播放量17.24万,浏览量21.18万,有效助力古籍活化与传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五十五、古籍修复师获评“陕西产业工匠人才”

经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组织评选,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薛继民同志领衔的“薛继民古籍修复工作室”荣获“2024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薛继民荣获2024年“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称号。由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导起草报审的《古籍书库存藏环境建设要求》《古籍存藏服务规范》两项省级地方标准成功立项。


五十六、第三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及“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工作正式开展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私人收藏家等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参加第三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及“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全省共12家古籍单位提交了“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材料;42家古籍收藏单位提交了第三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共1030份。根据评审办法,选出8家单位230部古籍报甘肃省文旅厅终评。这是甘肃省古籍分级分类保护的又一举措。


五十七、“我是小小古籍修复师”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由甘肃省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与各级图书馆、文化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我是小小古籍修复师”志愿服务项目创办于2021年,服务对象是6—15岁的少年儿童。该项目通过将传统技艺与文化志愿服务相结合,以“观摩+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了解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碑帖传拓等传统技艺,提高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截至目前,项目共开展服务40次,服务少年儿童2000余人次,参与志愿者共334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4568小时。


五十八、近4000人次参与青海省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系列活动

青海省图书馆结合“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活动”“4·23世界读书日”“晒书节”等节日节点,以讲座、展览、活动体验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古籍阅读推广活动,让尘封的馆藏古籍真正“活”起来、“走”出去,走进公众视野。全年共开展各类活动(含讲座、活动、展览)21场次,参与人数达3760人次,得到省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

五十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展”引发观展热潮

宁夏图书馆在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节期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展”,并发布“跟着典籍游宁夏”特色旅游线路,推介“跟着典籍游宁夏——山水篇”宣传视频、开展中华传统印刷技艺体验、文化市集等活动,吸引了万余人参观参与,20余个单位团体专门组织人员观展,加深了对民族历史观和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取得了显著的晒书效果。

六十、 “‘典籍里的新疆’ 诗书诵西域 翰墨润天山——历代西域诗抄展”走进高校、社区、景区

4月23日,“‘典籍里的新疆’ 诗书诵西域 翰墨润天山——历代西域诗抄展”在新疆图书馆开展,从馆藏古籍文献中精选百首有代表性的西域边塞诗词,由书法家书写装裱,并将唐芮挺章《国秀集》、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宋李昉等《文苑英华》、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等百余部古籍原本、仿本共同展出,内容涉及新疆历史沿革、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展览在南、北疆同步启动,同时走进高校、社区、景区巡展,配套诗词诵读、雕版印刷等体验活动,惠及群众9000余人。以展览内容为基础创作的《边塞诗吟家国情》代表新疆参加“阅·见西部”第一季——“诗歌里的家乡”展演,荣获金奖。

汲古求新
学术纪念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