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家伦明书文化事迹的现代人文意义探析
徐 雁
〔摘 要〕 本文通过追溯著名藏书家、续书楼主人伦明书文化情意的源起,回望了其在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期间,为实现续修《四库全书》的愿景,不遗余力访购古书的书文化事迹,揭示了其为我国历史文献保护和整理所作的贡献,阐发了其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现代人文意义。
〔关键词〕 伦明 续书楼 伦明全集 续修《四库全书》 通学斋
伦明(1878—1944 年),字哲如,又字哲(喆)儒、节余等,系广东东莞望牛墩人。他之所以能成长为近现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和藏书家,与东莞伦氏的家风承续、家教传统,以及当时粤地文风、学风及藏书风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实现续修《四库全书》的文化愿景,伦明毕生节俭,孜孜以求,不遗余力地访购明、清刻本及清代著述的书文化事迹,体现了其珍惜、保护、整理、研究中国历史文献遗产的文化保守主义精神,其中所蕴含的学术自觉以及现代人文意义,值得深入探析,并予以发扬光大。
1 出生在东莞科举入仕之家,中举人接续伦氏书香文脉
“养花种树得春气,读画听香生妙心”,是伦明之父伦常(1834—1889 年)生前喜爱的联语。伦常字元第,号棣卿,其父梦麒,为武庠生,早逝。其母杜氏,抚育教读,并随习中医。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中举。十年后,获授知县,至福建任职。以丁母忧,归乡尽孝。
据《东莞县志》卷七十三“人物略”记载,伦常精于医道,家居时,乡里就诊者满户外。光绪八年(1882 年),时任江西巡抚潘霨亦精医道,与伦常交谈甚得,即委其主“公医院”事。 伦常在丁母忧期满后,被吏部起复,任命为崇仁知县,其间多有德政。他曾捐廉银,增葺久已荒废的廨署,又动议增建毓秀书院,并捐书助学。在任上,他访知民隐,整顿丁粮,斥差役,革陋规。为官之余,他喜欢观书、读画,因此,行箧所携书籍常有十数簏之多。在知崇仁县期间,他还曾购得宜黄县一户人家的旧藏书。
“耕读吾家事,先人有敝庐”“少好弄笔墨,中年复治经”。伦明是伦常的次子,天赋甚佳。在得到文字启蒙之后,其记诵诗文,有一目十行之能。私塾读书之余,他喜欢涉猎其父购置的经书史籍。在其父去世三十周年时,他在《续书楼藏书记》一文中回忆说,当他和兄弟们一起随父在崇仁县衙读书的时候,听塾师说,数百里外的省城有不少书肆,曾开列书名,把积攒的零花钱托付县衙公差代购。其父知晓后,一边翻看所购书一边随口勉励道:“孺子亦解此乎?善读之。” [1] 此系伦明平生购书之始。
在得到其父鼓励后,伦明读书的底气更足了。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得以进入东莞学宫为“廪生”。两年后至广州,拜康有为为师。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参加乡试中举,接续了伦氏家族的儒学书香。
2 考入京师大学堂继续深造,沐浴京城书文化不断成长
伦明天赋甚佳,记忆力强,加上自少年以来形成的求知欲和历史癖,因此,从私塾、县学到京师大学堂的深造过程中,他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问框架。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九月,伦明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深造,这是他首次离家北上。时受“庚子事变”影响,王府贵家纷纷出售所藏旧籍,他抓住这一机会,几乎每天都到海王村琉璃厂、隆福寺旧书铺去淘书,直至傍晚时分,才载满人力车归还客寓。因此得以结识广东同乡——时正酷爱藏书的曾习经(1867—1926 年)。随后数年,他既在与曾习经的交游中获益,又得以借其藏本,或读,或抄,或借以参校自藏之书,因而有关书目、版本方面的学问日趋专深。
曾氏去世后,伦明在所写《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咏怀道:“晚悟津门农利非,破书聊换首山薇。湖楼无恙堪慰老,底事无官不肯归。”诗注云:“揭阳曾刚甫右丞,居丞相胡同潮州馆。余壬寅来京师,多从君借书读。君喜谈书本,暇则偕游琉璃厂,随所见谆谆指示,余之癖于此,由君引之也。君官日贵,所积亦日富。国变后,积俸余三四万金,有人绐以买田天津。既乃咸不可耕,遂丧其赀,贫至鬻书为活。殁后,所遗尚数十簏……迁延数载,其戚陈某以售之琉璃厂翰文斋,闻得值无几。君所藏书,册面皆书‘湖楼’二字。” [2]76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伦明在京师大学堂师范毕业,又得一个“举人”学衔。但他没有接受朝廷分派其前往广西候补知县的安排,却担任了两广方言学堂经济科教授,并兼教务长。在此期间,伦明有缘购到时居广州西关的易学清与鹤山易氏、番禺何氏,以及在广东做官的钱塘汪氏散出的藏书。
有关广东南海藏书家曾钊(1793—1854 年)遗藏之书,伦明在其《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咏怀道:“面城故物尚依然,人说朱翁此泊船。我亦曾在桑下宿,嫏嬛一梦竟无缘。”诗注云:“南海曾勉士先生钊,晚年以面城楼所有书,售于龙山温氏”;“相传朱九江先生曾泊舟龙山两月,观其书。余二十年前亦一至龙山……适主人外出,不果。近闻书已散出,中有屈翁山《易外》,为徐信符所得孤本也。” [2]108-109
但非常不幸的是,宣统元年(1909 年),西江忽发大洪水,水高二三尺,侵岸入室,所藏书多被水浸泡,无知的仆人恐被主人责罚,竟直接舍弃不救,谎称藏书未曾被淹,实则失书甚多。这是伦明受到的一次不可弥补的重大藏书损失,但他以坚毅精神和执着追求再出发,继续尽力积累和拓展着他的个人藏书体系。
3 不遗余力访购清人著述,发愿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由一个早慧爱书的学子,成长为知名文献学家,伦明除了得益于其父亲的熏陶和鼓励,以及广东同乡前辈藏书家的指点和助益等必要因素外,还有一个充分条件,即由元、明、清三朝故都造就的,以北京古旧书业为特征之一的文化环境。
1911 年,伦明再次北上。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主讲“书目学”课程。课余,则以淘书、访书、购书为乐。当年 9 月间,因武昌发生革命党起义事件,震动京城豪贵人家。于是自晚清以来,价格不断高涨的古旧书,一时间纷纷贬价出售。为不失聚书时机,伦明果断地向在京为官的东莞同乡叶灿薇借钱,陆续购置了四大簏,并运返家乡。后来到外地工作时,他就把所藏书籍寄存在伦氏家族附设的南伦书院,不料被与该书院为邻的一个买卖破铜器的无赖发现,先是私自挖取书橱上的铜钥换钱,然后又盗卖了不少橱中藏书。
1915 年,鉴于时势,伦明暗自下决心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执教。他原本设想把藏书全部带离东莞,但苦于运费不足,只得精选其中的古书善本,转运至其所租用的北京烂缦胡同东莞会馆,占屋达 8 间之多。另一半仍寄存于南伦书院,后因当地官府建筑公路,该书院被拆除,伦明的这部分书籍辗转流失了。
到京后,伦明一度担任社会活动家吴景濂(1873—1944 年)的秘书,1917 年 11 月,他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开始有了丰厚的薪酬。张中行先生(1909—2006 年)回忆说,伦明“知识丰富,不但历代经籍艺文情况熟,而且,据说见闻广,许多善本书他都见过。可是有些事却糊里糊涂。譬如上下课有钟声,他向来不清楚,或者听而不闻,要有人提醒才能照办。关于课程内容的数量,讲授时间的长短,他也不清楚,学生有时问到,他照例答 :‘不知道’” [3]。
“笑我无端思汗竹,生儿奚异自空桑。廿年赢得妻孥怒,辛苦储书典笥裳。” [4]19 这是伦明《余拟修四库书提要,从事三载,成稿寥寥,元日秉笔感而有作》中句。1921 年 9 月,伦明辞去教职,决心专事续修《四库全书》的志业。受挫后,于 1924 年赴河南焦作,担任道清铁路局总务处处长。
伦明自奉甚俭,时常为购买古书旧籍而不顾家计。他曾自述道“居京师二十年,贫无一椽之栖而好聚书,聚既多,室不足以容”“卅年赢得妻孥怒,辛苦储书典笥裳”。在《买书》诗中,他自责道:“平生丝粟惜物力,独遇奇书不论钱。书坊质库两欢喜,只有妻孥饿可怜。”在《卖书》诗中,他也曾自嘲说:“货殖仍然不离儒,本来稗贩笑吾徒。长门赋价今时贱,不卖文章改卖书。”
尽管如此,“不爱临池懒读书,习劳聊破睡工夫。异时留得精抄本,算与前贤充小胥”(《抄书》),“一字辛勤辨鲁鱼,益书益己竟何如?千元百宋为吾有,眼倦灯昏搁笔初”(《校书》),都体现了伦明尚友古书、步武前贤的人文情意,以及念兹在兹、孜孜以求的历史文献价值观。
4 合办北平通学斋旧书铺,助成“伙友学人”孙耀卿
“秘帙思罗天一阁,精雠欲继抱经堂。” [4]32 人近中年,伦明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和努力方向,即尽力访购古书,以续修《四库全书》为职志。他表示:“尝拟以独力续修《四库书提要》,搜储遗籍万数千种,多人间罕见本。”为此,他抢救性地搜集购置了近千种清人著述刻本和稿本,并动笔撰写了包括“经部”在内的书目提要 1908 篇。
民国四年(1915 年),伦明第二次至北平,先是租住在莲花寺的僧房里。因购置的残破书籍逐年加多,伦明便雇用了一位姓魏的修书匠。在其鼓动下,于 1918 年出资创办了一家名为“通学斋”的古旧书铺,店址位于南新华街路东七十四号。聘得何氏会文斋伙计孙殿起(号耀卿,1894—1958 年)为经理,并悉心予以指教。“余每得一书,为言其佳处何在,略及清代学术诗文派别”之类,孙殿起颇能领会,为其收购了大部分近代人著述书籍,并据经手书籍之目验,“随笔记之,积久成帙”,撰成《贩书偶记》,于 1936 年印行。
据说当日清人撰著书籍价格大涨,以致先悟得此道的孙经理,颇为其时同业所嫉。1942 年,谢兴尧先生(1906—2006 年)在《书林逸话》一文里指出:“近十年来,旧书业中颇出了几位人材……如通学斋、群玉斋二孙,文禄堂之王某,专收冷僻板本,不走大路,以其能合时代,获利最丰。通学斋孙某曾受伦哲如(东家)熏陶,著有《丛书目录拾遗》《贩书偶记》二种,极具价值。” [5]
孙殿起在其晚年口述的《记伦哲如先生》一文中回忆说,民国五年(1916 年),他供职于北小沙土园文昌会馆内的会文斋时,开始结识伦明,因与古书旧籍志同道合,至于莫逆知己,进而成为通学斋书店的合作经营者。
他说:“先生学行为海内宗仰,士君子闻先生名,皆翕然推服无异词。先生生平酷嗜杜、韩之书,并服膺清初王阮亭、吕晚村等著作。先生工诗文,又致力于目录学。壮岁多获藏书家旧物。晚年学益精粹,嗜书成癖,鉴裁甚精,收储至富。偶闻他处有奇书珍籍孤本秘册,或不能得,则勤勤假钞备副”;“先生嗜书,自朝至暮,手不停披。历年为先生钞书者二三人,修补书者一人,钞后校雠,昼夜不辍。先生每得一书,如获至宝,遇有衬纸者必撤纸,不衬纸者必加装潢,换好书皮,做好布套,改订厚册,甚至有三四册作一册者……先生节衣缩食数十年无懈倦,虽舟行旅舍,而书册未尝去手也。”
孙殿起说,哲如先生在“公余必至厂肆搜罗。身着破大衣,破鞋袜,肆贾赠先生绰号曰‘破伦’。北京九城鬻书者,大小书铺约百数十家,铺中店伙、只身鬻书者以及沿街售书摊贩无不识先生。因先生待人和蔼,残编断简、零书小册,无不搜罗,故备受鬻书者欢迎”。他还举例说,京城旧书业界,例于春节、端午和中秋“三节”上门收账。无论是大小铺户还是摊贩,伦明都以“书友”目之,以诚相待,从不短少其分文书款。“每过厂肆,闻某贾收有异本,即鼠余蠹残,无不珍重,市归手为补缀,一生精力耽于简编。”尽管如此放手慷慨购书,伦明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尝曰:“鄙藏之书,可作续修四库资料者,已达什之七八,岂料近来之书愈购而可收者愈多,不胜望洋之叹!” [6]
5 以“俭”“勤”“恒”精神,勤访广购清代古书旧籍
“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鉴于国粹沦亡的忧虑,伦明在 1921 年前后,发愿以个人之力,广搜清人著述,专致于续修《四库全书》。当年九月,他辞去北大教职,决心闭户读书。是年底,他曾致函著名学者、时任教育部次长陈垣(1880—1971 年)呼吁,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是抓紧《续收四库全书提要》的编撰工作,以“为福于国学”,并表明自愿担纲其事的心迹。旋因陈垣辞职而搁置 [7]。
他认为,乾隆年间所编纂的《四库全书》搜录古书并不完备,因恐犯时忌,对同时代人的著述尤为疏漏,因此应予增补、重校、续修,为此自命其藏书楼为“续书楼”,意在续修《四库全书》。次年,他在北京与湖南藏书家叶德辉(1864—1927 年)相识,曾有相互抄、借各自未有书籍之约,但未及践行,叶氏即殒命于长沙,所藏书散于上海、北平的书肆 [8]。
1924 年,伦明曾游说在大连经营的东莞籍儒商胡子俊道,《四库全书》宜校、宜补、宜续,而以续修为最难,假如他能每年资助他三千金,则可望以五年为期予以完成。不料愿意资助他续修《四库全书》的胡老板,因经营失利而被迫中辍。
1924 年,由蒋梦麟(1886—1964 年)任董事长的“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成立,决定将有关各国“庚子赔款”所余 1 254.5 万美金,全部用于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于是续修《四库全书》被提出,伦明写作了《续修〈四库全书〉刍议》一文,发表自己搜集、审定、纂修三方面的见解,引起学界
关注。因随后内战火起,续修之事被搁置,但其撰有《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关于《印行〈四库全书〉意见书》《续书楼读书记》十余篇传世。在呈送其师的诗中,他曾感慨道:“群籍丛残不可论,廿年摭拾费辛勤。布衣未食官厨米,铁网先搜赤水珍……”,自注云,伦明“尝拟以独力续修《四库书提要》,搜储遗籍万数千种。”
1929 年岁末,伦明在《续书楼藏书记》中自述,在京城20 年,都是租赁房子住,余钱专注于购买近人丛著。“聚既多,室不足以容,则思构楼以贮之。其所聚书,尤详于近代,意谓书至近代始可读……有孙耀卿者,佣于会文斋书店,其经理即叶焕彬《书林清话》中所称何厚甫其人也。余浼主肆务。孙勤于事,又极警,自来藏书家贵远贱近,肆贾之智识因之,若者宋本、元本、明嘉靖本,若者影宋抄本、明抄本、名家手校本,又若者白棉纸、开花纸,不问书之良否,而惟版本纸质是尚。孙初见余喜购近人书,颇讶之。余每得一书,为言其佳处何在,略及清代学术、诗文派别,孙似领会,渐能推所未知。余比年储藏,大半出其手。迩来风会一变,清儒撰著,价大贵。海内外指名以索,肆贾又移其视线于此。然披沙拣金,不知何者是金,因是孙反见忌于侪偶矣。”他认为:“所聚书,尤详于近代,意谓书至近代始可读。自乾隆朝命儒臣纂四库书,撰提要,裒然大观矣,由今观之,皆糟粕耳。则思为书以续之,此‘续书楼’所由名。”
为续修《四库全书》,伦明在孙殿起助理下,放手购置,在其租赁的新、旧粤东会馆房子储书,多达数百万卷,庋藏于 400 余只书箱内。与此同时,家中还常年雇用多人为之抄书和补书。编有《续书楼书目》(稿本)。
伦明常常不辞劳苦,以自己的独特视角,经常性地在各旧书铺的杂书堆和冷摊上“捡漏”。他总结自己的淘书、访书经验云:“凡余之得书也,以‘俭’,以‘勤’,以‘恒’,‘俭’以储购书之资,‘勤’以赴遇书之会”,并随游迹所至,多得上海、天津、开封及南京、武昌、苏州、杭州等地的古书旧籍。他曾感慨道:“知之匪艰,行之维艰,安得遍访海内外之书,尽见之而尽抄之,庶几偿余宏愿矣乎!”
张次溪先生(1909—1968 年)在伦明传记中记述道,伦氏“尝以书非如布帛粟米,取之市面即给,不得已,乃以抄书补购书之穷。故有抄自图书馆者,有抄自私家所藏者,又有力不能致,而抄自坊肆者,有抄自原稿者,有抄自传抄本者,又有猝不易得,而抄自刻本者。故所居恒有三五抄书人随之,更又数人终年为之补书。先生尝曰:‘抄书不难,借书难,抄后校书亦难。校书之事我为政,借书之事人为政,故借书比校书尤难’”,因而终岁珍惜昼夜时光,“从事校补,手不释卷” [9]。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正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就读的单士元先生(1907—1998 年),随同其师陈垣到位于宣武门外的东莞会馆伦明先生客寓。他回忆说:“伦先生喜购书,曾在琉璃厂买得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档案多册,大部为电报档案,关系清末历史的珍贵史料,如上海‘苏报案’的档案即在其中。” [10]
苏精在《伦明续书楼》一文中指出,伦明是近代人物中“主张续修四库最力,甚至自号室名为‘续书楼’以见志的一位”。他指出,《四库全书提要》的续修,伦明先是独力进行,完成经部《尚书》类,部分稿曾发表于《燕京学报》上。大约从民国二十年(1931 年)起,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积极展开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的工作,伦明应聘为该会十多名研究员之一,在全部六十类中,他参与撰著的有十一类,负责整理主编的有经部《尚书》等五类,史部传记类、集部别集类的广东部分,他并以续书楼藏书供委员会之用 [11]。
由此可见,伦明为续修《四库全书》及编撰其书目提要,真是不遗余力。其爱惜文献典籍的人文主义精神,值得致敬,令人感佩。
6 伦明续书未成因风痹去世,藏书售归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7 年 7 月初,伦明在返回东莞扫墓期间忽得“风痹”,遂留在广州治病。这期间,他受邀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
次年 10 月,日寇侵占广州。伦明只得返回东莞祖宅。乡居期间,他日夕校书,以遣心中忧愤。1940 年身体基本康复后,受聘为私立广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1940 年11 月 22 日,邓之诚(1887—1960 年)记述道:“得伦哲如东莞信及诗。哲如病风痹二年余,竟获痊愈,可喜也。” [12]112却不料 1944 年的一天,伦明因脑溢血再发而致全身瘫痪。延至 10 月病逝于东莞,享年 69 岁。
伦明去世后,其家人生计无着,遂将其留存在北平的藏书,以或卖或捐的方式处理。邓之诚在 1946 年 12 月 13日的日记中记述道,通学斋书估雷梦水(1921—1994 年)言:“伦哲如书决定由北平图书馆出资收买,价由图书馆组织‘评价委员会’定之,等于发官价而已。其书装大木箱三百馀,皆有清一代文集。”最后以时价一万万元归诸北平图书馆。邓先生为此感慨道:“此价在平世不及万元,得值仅十之一耳,无异掠夺!” [12]399,418-419
邓之诚又云:“东莞伦明以书为性命,专收清人集几备。尝见语所藏原刻顺康人集,凡十二木箱,其书皆归北京图书馆。” [13] 如今,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书乙库中,珍藏有来自伦明当年搜集的七八百种清人著述刻本和稿本等。
原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冀淑英(1920—2001 年)介绍说:“重视清刻本就是伦明提出的,他开了风气之先”;“伦家的书绝大部分是清刻本或清代著述。我馆建立乙库就是以清刻本和清人著作为主,建库时是从大书库挑出来的一批书和零买进来的一些为基础。伦家的书,是整批买进的”;“这批伦家的书,实际就是通学斋书店的书,我们馆全部买下来了,资料相当丰富。这里面有清刻本,清朝人的著作,还有极少数的明人著作,都和《贩书偶记》著录的一样。我们买的伦家的书,几乎都可以从《贩书偶记》查出来。”她还指出,伦家的这批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其中有很多禁书,“包括乾隆时禁毁的书和《四库》不收的书……有很多比较希见的资料”,“我们如果有机会把伦家的书看看,可以了解很多关于清代人的知识”;二是“书中多有伦明的校跋” [14]。
7 集生平诗文提要于一集,《伦明全集》出版堪传后世
徐信符(1879—1948 年)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里咏怀伦明道:“《四库》重修愿莫申,《续编提要》有何人?奇嬴亿中非无术,通学斋开足疗贫。”其诗注略云,伦氏“精目录、版本学……曾应邀赴日本鉴定古书,为我国近代版本学者”;“复以乾隆时四库馆纂修诸臣不识版本,多以劣本充乏。每肆意删节窜易,改为钞本以泯其迹,故于民国十六年丁卯有《续修〈四库全书〉刍议》之作,详析搜集、审定、纂修三要旨。因内战,不果行。二十二年癸酉九月复倡议续修,又有《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一文。适‘芦沟事变’,议遂寝。” [2]310
虽说“《四库》重修愿莫申”,但伦明毕生与书为友、亲近书卷的学术成果,由有关专家、学者整理编录在了《伦明全集》里。该书多达 230 万字,分为五册,在 2017 年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精装出版。
伦明早年特别钟爱杜甫、韩愈诗,自己也有一时诗名。《伦明全集》首册,收录了其诗稿、集外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及其草稿,《版本源流》和《目录学讲义》;第二册,有《续书楼读〈书〉记》《续书楼藏书记》《读未见书斋书录》及其续、《渔洋山人著书考》《孔子作〈考经〉证》《颜元及弟子著作札记》《续修〈四库全书〉刍议》《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关于印行〈四库全书〉意见书》《〈四库全书目录补编〉序》《建文逊国考疑》《清史谈屑》《道光广东夷务杂记》《三补顾亭林年谱》以及序跋、题识、书信等;第三、四册,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史、子、集部;第五册,系《东莞伦氏续书楼藏书目》《清代及今人文集书名索引》和《清代及今人文集著者索引》。
在《伦明全集》首册卷前,印有与著作者生平活动相关的若干照片、书影及文稿、书信手迹等,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先生及其弟子郑丽芬博士合撰的《伦明生平》一文。该书前言云,伦明身处清末民初的政治纷争时代,“一生致力于续修《四库全书》,加之在北京、东莞两地走动,自身著述除应友人之邀偶有刊印外,很多手稿、书信散佚难寻”,为此,东莞图书馆联络馆内外的专家、学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搜寻,才“基本摸清了伦明著述及相关资料的存世情况”,整理者所期待的是,通过汇编、整理该全集,以“汇集伦明毕生学术成就,反映伦明藏书史迹”,“能让伦明的学术成果为更多人知晓和利用,能让伦明毕生收集、保存中华典籍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薪火相传,能让伦明读书、教书、写书、访书、抄书、校书、论书、编书、续书、藏书,始终与书相伴,独乐其中的爱书情趣感染后学,激励我辈秉承先贤精神,提升学习和读书热情,促进东莞学习型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
《伦明生平》一文,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有关伦氏最全面深入的一篇专论。该文依次述及伦氏家世渊源及伦明生平概略,藏书事迹,续修《四库全书》之志,在北平琉璃厂出资开设通学斋书店,与各界人士的交游及其读书、治学、教书生涯。文章指出:“他一生沉浮书海,沉湎于目录版本之学,为续修《四库全书》奔走呼喊,为文献典籍的抢救与保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完善矢志不渝……回顾伦明的一生,客观评价其成就,于今日之图书事业及我辈学人意义重大”,“他用尽一生的心力,访书、搜书、校书、续书、编书,为中国近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和完善保存了书籍火种,他‘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物’的执著,将一生艰难所蓄慷慨捐公的无私,让后人感动和敬佩。”
8 前承叶氏《藏书纪事诗》,后启《广东藏书纪事诗》
伦明在《版本源流》中指出:“古籍流传至今,存者什一,佚者什九……递传递失,以今视古,百不传一”“迩来书价日昂,在私人聚之难而失之易,佳本往往流出海外,一去而不复返。是则公、私人图书馆所当急起而负责者也”。这说明他对于保护中国典籍,有着清醒的文化自觉。也因此,他对于藏书家先辈和同人有着“同情之理解”。自 1935年 9 月始,连载于《正风》半月刊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即为明证之一。
早在 1919 年,伦明《广州杂诗》之八,就有咏怀与他年岁相若的徐信符(1878—1948 年)“七绝”诗:“城北徐公爱蓄书,赏奇辨异每邀余。我惭佣笔顾千里,君欲争雄士礼居。”自注云:“徐信符秀才居北城状元桥。家本寒素,馆榖所入尽以购书。积十余年,插架数万卷,多佳椠。自南海孔氏、潮州丁氏所藏散出后,粤中藏书家当以君为巨擘也。” [4]4
诗咏及诗注所述,乃“南州书楼”藏书主人徐信符,又名绍棨,后为粤地著名藏书家。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伦明诗曰:“君家城北系南州,名满书林书满楼。通介堂中说经叟,无书无屋雪盈头。”自注云:“番禺徐信符绍棨,家本儒素,而购书甚豪。往昔余居粤时,与有同好,每一佳本出,辄为所夺。君未出广州一步,而自北平以至宁、苏、沪、浙诸书店无不识君名,盖皆曾通函购书者也。数年前,新起一楼,以储珍本,楼中秘异不胜举……” [2]107
1949 年 5 月,徐信符遗作《广东藏书记略》一文刊出,其中评述道:“东莞伦哲如,精目录学。居北平数十年,多获异书”;“续叶氏《藏书纪事诗》为《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于南、北藏书家收藏事迹,极为明审。今日粤中明悉藏书掌故者,当推伦氏。” [15]
伦明继承叶昌炽(1849—1917 年)《藏书纪事诗》的撰著体例,“例依叶书,大抵据志乘说部别集信而有征者”,以及当世见闻的藏书家和有事迹可称的北平书贾,“所重在书之聚散” [4]65-66。凡得清末民初藏书家 155 人(附录 28人)的故实,撰著了《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成诗百余首。其中收录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藏书家 30 余人,成为近现代中国藏书文化史之珍贵史料,进而启迪了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的撰著灵感。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手稿本
苏精在《伦明续书楼》一文中评价说:伦氏“最出名而脍炙人口的,当为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而作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除了为叶氏增补数十人,自己也新作《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顾名思义是民国以来的藏书故实”;“伦明既精于版本目录学,本身又是藏书家,又是书肆老板,加上数十年中南北各地无所不至,耳闻目睹尽氏真切的藏书轶闻,因此写来自是与众不同,为人所乐看”;“可惜的是,伦明此作在体例上不如叶氏的严谨,往往涉想所至,即笔而书之,精悍有余,完整不足,尤其各藏书家年里言行等基本资料几都无有,后人据以研究时非大费周章不可” [11]137,143-145。
9 结语
现 代 著 名 学 者 冼 玉 清 女 士(1895—1965 年)指 出:“五十年来,粤人蓄书最富而精通版本、目录之学者,当推东莞伦哲如先生……其求书不避繁复:初得一部以为佳,继得更佳者,随将前本易去,更得更换。今所存者,大抵皆原刻初刻本。新抄本亦择精纸,命端楷写之。其全神贯注如此,宜乎物聚于所好矣。” [16] 而吴则虞先生(1913—1977年),则称誉之为“近数十年来,广东博览之通人也” [17]。
2024 年 10 月 25 日,为纪念伦明逝世 80 周年,其家乡所在的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人民政府会同东莞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和专家研讨会。“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我们回望伦明的求学道路、藏书历程和治学生涯,深感其学术建树和人生贡献,都与搜藏清人著述、续修《四库全书》这一宏大文化愿景相关。
“丹桂有根,长在诗书门第;黄金无种,生于勤俭人家。”伦明的一生,首先是读书成才、以书为友、因书治学的一生。他当年节衣缩食的藏书行为,为搜集、抢救和保存珍贵历史文献,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伦家有诗书,其父亲鼓励和支持其读书的经历,启迪我们,阅读情意求知欲,须为娃娃抓上心。也就是说,“社会的细胞是家庭”,我们呼唤无数的“学习型家庭”及更多的“学习型家长”,来参与建设“书香中国”。惟其拥有无数“学习型家长”,才有望不断接近于“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乃至“书香社会”的愿景,而全民阅读才可能拥有读书人口上的“源头活水”,全民阅读推广才可能成为一项可持续、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文教事业。而这,也正是在国家和中央、地方政府层面上,以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终极人文关怀。为此,笔者建议基于“书香校园”建设的全民阅读核心理念,面向位于东莞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设立“伦哲如书香奖学金”。
其次,建议在东莞市图书馆支持和指导下,以复建的伦明故居为环境和空间依托,为望牛墩镇百姓设立一座纪念性质的“哲如书房”,以东莞地方文献及中国近现代书籍为重点,作为当地学生和居民的乡土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及早发现并委托合适的作者为“签约编剧”,创作一部以《破伦传奇》之类为题的影视剧作品,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如《伦明画传》《伦明评传》《伦明全集》等成果,依托“东莞读书节”平台,变换各种推广形式,提升包括东莞民众在内的读者对伦明的文化认知,以扩大对海内外的文化传播。
第四,基于伦明其人其事,尤其是为《续修四库全书》不遗余力搜藏清人著述,为印行《四库全书》建言献策等历史文献学贡献,以及遗愿捐赠平生所藏书籍等,建议及早筹划,面向海内外学者,举办“伦明与中国近现代书籍文化研究”专题征文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举办伦明诞辰 14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21 级博士研究生伍巧、2022 级博士研究生陈翠翠之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伦明 . 续书楼藏书记 [M] // 东莞图书馆 . 伦明全集(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38.
2. 伦明 . 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3. 张中行 . 红楼点滴 [M] // 陈平原、夏晓虹 . 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435.
4. 伦明 . 伦哲如诗稿 [M] // 东莞图书馆编 . 伦明全集(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5. 谢兴尧 . 堪隐斋随笔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47.
6. 孙耀卿 . 记伦哲如先生 [M] // 雷梦水 . 书林琐记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8:90-93.
7. 伦明 . 与陈垣书 [M] // 东莞图书馆 . 伦明全集(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459.
8. 伦明 . 光绪二年刻本《书目答问》题识 [M] // 东莞图书馆 . 伦明全集(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454.
9. 张次溪 . 伦哲如先生传 [M] // 东莞图书馆 . 伦明研究(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8.
10. 单士元 . 回忆陈援庵师 [M] // 陈智超 . 励耘书屋问学记 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增订本). 北京:三联书店,2006:65.
11. 苏 精 . 近 代 藏 书 三 十 家(增 订 本). 北 京:中 华 书 局,2009.
12. 邓之诚 . 邓之诚文史札记 [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13.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
14. 冀淑英 . 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8,67,82-83.
15. 徐信符 . 广东藏书记略 [M] // 黄俊贵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同人文选 . 广州: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印,1992:225.
16. 冼玉清 . 记大藏书家伦哲如 [M]// 艺林丛录(五).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4:324.
17. 吴则虞 . 续藏书纪事诗 .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357.
〔作者简介〕 徐雁(1963—),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