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一部受毛泽东推崇的书信集

文摘   2025-01-27 10:36   天津  

来源:《月读》2014年第9期。

《曾国藩家书》:一部受毛泽东推崇的书信集

◎ 钟岳文

《曾国藩家书》问世以来为什么能得到广泛赞誉?

《曾国藩家书》本名《曾文正公家书》,全书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集。

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毛泽东早年认真地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尤其对《曾国藩家书》一书十分推崇。1915年6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道:“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这是他借曾氏之语来表达自己今后治学要专心致志而不再兼营并骛的决心。毛泽东还十分赞赏曾国藩那种反省内求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也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内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子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共约1500封。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事无巨细,纤悉无遗,可谓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方面,他终生以“拙诚”和“坚忍”行事,不仅在得意时谦虚谨慎,在失意时也不自暴自弃。在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兢兢业业。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诚”为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并以“崇实黜浮”为用人标准,他的幕府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名臣。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能沾染纨绔习气,保持自身的耕读本色。可见,这些书信无不渗透着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亲身践行的实践精神。

再从该书的特点来看,这些书信虽为家书,却没有落入一般家书的窠臼,曾氏家书不论是写给祖父母、父母等长辈,还是写给弟弟或子侄等晚辈,从不草率敷衍,这是曾国藩严谨性格的体现。同时,曾氏家书的内容充实深邃,言之有物,极少简单报个平安即告结束,而且书信因对象不同而略有侧重:与长辈们多是问候和祝福之语,与弟弟们则是关于治学、理家、交友、为官等教诲之语,与儿子们则是有关治学和修身的指导之语。加之曾氏家书行文生动,语言真诚,因而颇具感染力。

还需指出的是,曾国藩专门写给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风格十分符合旧式家族中长辈对子女的规训教导之词,因此曾氏家人将这部分内容单列出来,编成《曾国藩家训》二卷。据曾纪泽出使英国时的日记,他在光绪十一年(1885)七八月间于伦敦郊外养病时,曾阅读过“文正公家书”与“家训”,这也是两书之名首次并列见诸记载。《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着影响。

《曾国藩家书》对今人的启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

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人们常说“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为政要学曾国藩什么呢?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穷’字”。又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勤俭节约是兴旺之本,骄奢懒惰是失败之源,能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此外,曾国藩还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对于选用人才的标准,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选拔人才时要‘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国藩一生爱才,也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后人曾用“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来形容他对李鸿章的培养。

其次是治家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稳定、和睦、团结。曾国藩深知“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道理,在家书中屡次叮嘱后辈要勤俭持家,避免奢华。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他还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还吩咐长子在自己逝世后只需将书籍运回家乡,其他随意处置。曾国藩坚决反对为子孙购置产业,留给后人的只是耕读家风,他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朴素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一个道理: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银田产,而是能有创造财富的本领;保证家道不衰不是广积钱财,而是去培养后人自强求进的学识和才华。

第三是治学之道。曾国藩提出读书要有“三要”——有志,有识,有恒。志存高远,就有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力争上游的勇气;有识才会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恒就会坚忍不拔,负重前行也义无反顾。曾国藩一生都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式学习,他认为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只会越学越差,指出读书不仅要“勤思善问”,还要“经世致用”“匡救时弊”。在这种思想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将兴办洋务纳入经世体系,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第一所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就此诞生;186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黄鹄”号轮船试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67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增设翻译局和印书处,等等。

第四是治心之道。曾国藩人称“曾三戒”,因为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过“三戒”的规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过这些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同时,曾国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敢于正视,敢于毫不隐讳地剖析自己。这种治心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说不尽的家书文化

家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浓浓的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家书,如诸葛亮诫子书、孔融家书、陶渊明家书、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以及现代的鲁迅两地书、胡适家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连绵数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构成了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家书文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天涯海角众游子,亲人家书心贴心”这些名句,就是家书文化的极好写照。

纵观古今历史,家书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文化遗产价值。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家书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此外,家书还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这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学术研究价值。家书往往会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的家书,从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家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历史细节,还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

伦理教育价值。许多家书不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胸怀抱负、情操气节、人格情趣,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像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文学艺术价值。好的家书往往谙世态,显真情,语见哲理,文显华彩,堪称文学佳作。像傅雷家书因富有文学品味,又寓教于文,许多人都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另外,有些家书是用优美的方块字在特制信笺上写就的,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组成了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更加率真、自然,体现了作者的性格。

然而,随着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电话、手机、E-mail、QQ等新型联络方式,正在不断地代替文字书信的功能,用纸笔写信的人少了,坚持写家书的人则更少了,这势必会削弱延续千百年的家书文化。因此,早在2005年,费孝通、任继愈、季羡林等46位文化名人就联名发表了抢救民间家书的倡议。

其实,时代虽然发展,书写、对话工具有了变化,但只要我们有留住家书文化的意识,它就不会消失。我们完全可以适应时代潮流,将“纸质家书”变为“电子家书”,将其用光盘或U盘保存起来,如此不但留住了亲情,还保存了历史,更传承了家书文化。

致九弟·做事要有恒心

沅甫九弟左右: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孽孽,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沅甫九弟(即曾国荃,字沅甫,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人做一件事,就要全神贯注去做,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坐着这山,望着那山。人没有恒心,一生都不会有成就。我生平就犯了没有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本应该留心做诗写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自己的心志。读性理方面的书时,又杂以各种诗文集,使学习的路子产生歧异。在六部做官时,又不太用实劲去办好公事。在外带兵时,又不能竭力专心治理军事,常常因为读书写字乱了意志。这样,人虽已经垂垂老矣,却百事无一成功,就是治理水军这件事,也是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弟你应当以我为鉴戒。

你现在带兵,就要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寻求带好兵的方法,日夜孽孽以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除带兵这件事,其他一概不要考虑。不可以既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官县令,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走我的老路,百无一成,到那时后悔也晚了。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澄弟(即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害怕老一辈由此而太过奢侈,后辈因此而骄纵,钱多而子弟不骄纵的,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我们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你与沅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却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你对此要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常言道:文如其人。思想、境界、情感都可以反映在作品当中。仁者能推己及人,对民生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写成篇章,也具有温暖的力量。

汲古求新
学术纪念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