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的记忆碎片
文摘
2025-02-02 20:14
陕西
小时候,因为爷爷还健在,家里的亲戚特别多。每逢过年,家里就会来很多亲戚。年前叫“辞年”,年后叫“拜年”。讲究的年前也来,年后也来,总之得在正月十五前完成。亲戚呢,主要是舅爷家来人,当时有很多表伯父、表叔、表哥。自爷爷去世后,这些亲戚也就不来了。记得有一个表伯父特别帅,跟父亲也特别好,但因为家庭贫困,好像一直单着,不知现在还健在否。有一个表哥,大家给起的诨名叫“锅盖”,也不知道现在怎样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表叔是小学老师,来我家的时候,因为路远,常要住宿。那时还没电,在如豆的灯光下,我静静地听父亲和表叔谈天。表叔拿起他手中的烟盒,就地取材教我认烟盒上的字,我还记得就是这种烟——银竹。这大概是最早的启蒙教育了。在网上搜了一下,居然还有这种烟呢!每逢舅爷家有婚丧嫁娶之事,我们也要去。我记得和大姐曾去过那个村子一次,叫板桥村。当时穿着漂漂亮亮的裙子,骑自行车去,路太远了,车坏了,人摔了。整一整弄脏的衣裙,把车头把正,继续上路。板桥村有很小的巷子,石板路,昏黑的房子,走了很多家,吃的菜大概也是黄豆炒肉。当时肉是奢侈品,作为客人,可以多吃点。其他的也就记不起来了。最喜欢去的是姑姑家。因为更亲切,更自在吧!我们走路去,那么远,那么小的我们居然能认识路!住了一晚后回来,临走时通常会有“挂挂钱”。最开始是几毛钱,后来是几块钱。随着姑姑家境的改善,姑姑给的“挂挂钱”越来越多。有一次姑姑给了小弟20元,他很吃惊,回头跟姑姑说给错了!姑姑看他实诚,也笑了。现在压岁钱、挂挂钱是几百几百地给小辈了,他们可能已经感受不到金钱数额变化后面隐藏的社会变迁史了。现在交通方便了,亲戚也少了。再走亲戚,通常不会再住宿,吃顿饭就走。更有甚者,放下礼品就走了。年味的浓淡,亲情的淡漠,也体现在多方面吧!如果时光慢一点,或许若干年后,也还能记得灯下的银竹牌香烟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