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思 梁健康 |《鳴晦廬藏曲略目》箋注

文摘   2025-01-27 09:02   天津  

《鳴晦廬藏曲略目》箋注


馮先思  梁健康


        馮先思,文學博士,整理有《朱子讀書法》。 

 

摘  要:王孝慈乃民國時期戲曲文獻收藏大家,尤其注重戲曲插圖的收集,藏品之精,世罕其儔。國家圖書館藏王孝慈藏書目録數種,題記有詳略,類別有側重,多未刊佈。本文以《鳴晦廬藏曲略目》爲綱,附註其他各目與戲曲文獻相關的內容,並輯録王孝慈所撰戲曲題跋,酌加案語,梳理部分文獻的收藏源流。

關鍵詞:王孝慈;鳴晦廬;藏書;戲曲

 

王孝慈(1883.9—1936.2),本名王立承,以字行,別署顧誤生、[1]鳴晦廬主人、珠還室主人。河北通縣(今北京通州區)人。其父王芝祥,字鐵珊。光緒二十三年舉人,宣統三年任廣西布政使。辛亥役起,率部起義,推爲廣西副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任南京臨時政府第三軍軍長、南京留守府軍事顧問、南方軍宣慰使,授上將銜。後加入統一共和黨,任幹事。嗣後該黨與國民黨合併,爲國民黨九大理事之一。不久棄官歸田,致力慈善事業,任中華紅十字總會會長。1930年病逝,享年七十三歲。王孝慈早年隨父宦遊南北,生計無憂,[2]酷嗜京劇,尤好譚派。嘗撰《聞歌述憶》[3],專記與譚鑫培交遊事。晚好藏書,於戲曲及明清版畫有奇嗜,所得珍稀善本甚多。撰《仙韶餘瀋》,其友人譽爲論雜劇空前之作,惜今不傳。另編有《英秀集》《太原先德集》等書。[4]

王孝慈的藏書目録,現在能見到的有三種。第一種爲《鳴晦廬書目》不分卷,寫本。每半葉八行,紅格,白口,四周單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02707。此目分裝两冊,第一冊收《鳴晦廬藏曲略目》《明刻圖畫書籍藏目》《明版畫插圖目録》(原無標題,整理者擬)[5]《孔德借綴玉軒藏曲目》,第二冊收《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明板略目》,共計六類。《明版畫插圖目録》與《孔德借綴玉軒藏曲目》[6]之間連抄,其餘各目之間多以空白葉隔開。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公開此目全文。鄭偉章《北京文獻家新考》曾予以介紹。[7]

《鳴晦廬藏曲略目》分爲甲乙丙丁四類。甲類收明刊戲曲作品中的珍稀版本;乙類以收明代戲曲影鈔本爲主,兼收罕見之本;丙類收明代戲曲民國翻刻本、影印本中的精品。丁類收清代戲曲版本。丙、丁两類之後的空白處,作者又添補甲類戲曲作品两批,其中的筆跡、墨色與前略有不同,文字也有溢出行格之外者,可見這些都是後來新增的藏品。大概甲類之末已無空間補寫,故而補録於此。

《明刻圖畫書籍藏目》不分卷,收入其藏品中附帶版畫的書籍。有些書下小注有較長的識語,或考訂該書版本,或記述得書經過等。其中收入明版戲曲作品數十種。

《明版畫插圖目録》原無標題,整理者據其內容擬。內收《紅梨記》《牡丹亭》原刻本、《牡丹亭》閔刻本等書附圖的名稱。

《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分爲“舊鐫之部”“石印之部”两類,收録王孝慈所藏帶版畫的圖書目録,也有部分戲曲文獻。

《明板略目》最爲簡略,收録明刊版畫圖書,其中也有幾種戲曲作品。

這六類書目,各有偏重,互爲補充。書名之間下注語,詳略不同,可互相參閱。

第二種爲《鳴晦廬藏書目録》,有民國間石印本,《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第三十四冊據以影印。此目收録王氏藏書的精品,以戲曲和版畫圖籍爲特色。書名之下標冊數、版本两項。王孝慈曾在民國間石印出版其著作《聞歌述憶》,此目大概也是王孝慈生前石印行世者。

第三種爲《王孝慈藏曲目》,此目原無標題,因與吳瞿安、許守白等三人的藏曲目録合訂爲《吳瞿安、許守白、陸誠齋、王孝慈所藏曲目》,故擬此名。經與國圖藏《鳴晦廬書目》及《古本戲曲叢刊》所收王孝慈跋文筆跡比較,知其爲王孝慈手抄。此目四紙,爲分爲總集、傳奇、雜劇三類。此目卷前有題記“惺庵五種等均未載入,餘如《長生殿》《桃花扇》及近來新曲亦未録,石印者亦不列。”可見這一目録專收王氏藏書的精品。《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第四十冊收入此目,據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間抄本影印。

《鳴晦廬藏曲略目》最爲集中地體現了王孝慈所藏戲曲文獻的總體面貌。這一目録大概並未寫定,後來續收的一些明刊精品,如《秘本西廂記》《鴛鴦縧傳奇》等即未收録。本文以《鳴晦廬藏曲略目》爲綱,摘録其他幾種目録著録情況,附註該書之下。因王孝慈于同一書在不同目録中識語,各有詳略,今一併輯入各書之下。本文又盡力注出該書今藏地點,俾便讀者參考。《鳴晦廬藏曲略目》所不載而見於他目之書,附列於最後。

據《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編輯前言介紹,馬廉《隅卿雜鈔》中有《鳴晦廬王氏王孝慈寄存書目》及《藏曲略目》[8],其《藏曲略目》蓋即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鳴晦廬書目》中的《鳴晦廬藏曲略目》,而《寄存書目》則有待北京大學圖書館公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也藏有《鳴晦廬書目》一種,可能就是馬廉所說的《寄存書目》。[9]两目本人無緣得見,記此以俟來日搜訪。

《鳴晦廬藏書目録》爲石印,當是王孝慈帶有總結性的藏書目録,集中體現了其藏書精品。[10]此目所收文獻較全,有些較晚入藏的曲本也收録其中。比如,《鴛鴦縧》傳奇見於此目,書後有王孝慈民國二十二年(1933)跋,叙述其得書經過,可見此目勒定當不早於1933年。

從鈔本的諸多補筆的字跡來看,《鳴晦廬藏曲略目》可能創稿較早,後來不斷增補。最終也未定稿,所以有些分入甲類的善本,還散見鈔本各處。最晚1926年5月,此目不再增補新的內容。因爲《略目》著録《閔刻邯鄲記》精鈔本一部,1926年5月又從肄文堂購得刻本一部。刻本見於王孝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而不見於《略目》。而《略目》著録徐文長批本明刻《北西廂記》,則是1926年農曆正月得自傅增湘。於此可見《鳴晦廬藏曲略目》增補結束的時間大概在1926年的春夏之間。

《王孝慈藏曲目》則可能是王孝慈贈送給他人的一個藏書精品目録,此目與原無標題,與吳瞿安、許守白等三人的藏曲目録合訂。從內容來看,此目在現存王氏諸書目中較早問世。

王孝慈逝世之後,鳴晦廬藏曲中的精華大多歸北平圖書館收藏,《古本戲曲叢刊》前四集所用底本,有鳴晦廬藏本二十二種,大多是《鳴晦廬藏曲略目》中甲類藏品。

今以《鳴晦廬藏曲略目》爲綱,附以其他幾種目錄相關條目,以箋注的形式梳理其藏品源流。一則以明王氏收藏的戲曲文獻情況;二則可供讀者了解民國年間戲曲研究初興之際,收羅曲學文獻之艱辛;三則可見王孝慈、吳梅、馬廉、許之衡、鄭振鐸等學者交流曲學文獻之情形,借以覘窺曲籍流徙之一斑,爲了解民國戲曲研究史提供線索。

鳴晦廬藏曲略目

甲類

淩初成校刻《西廂記》

朱墨本。精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閔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淩氏即空觀朱墨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題《閔西廂》,注“明朱墨本”。《明板略目》著録,注云:“淩初成批定本,黄一彬鐫圖。”

又初成校刻《琵琶記》

朱墨本。精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淩氏即空觀朱墨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題《閔琵琶》,注“明朱墨本”。

又淩云觀刻《紅拂記》

朱墨本。精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閔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淩氏朱墨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題《閔紅拂》,注“明朱墨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6。鈐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立承”(朱方)、“甲”(朱圓)。[11]

茅遠士校刊《牡丹亭記》

朱墨本。精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閔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茅氏朱墨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朱墨本”。《明板略目》著録《牡丹亭傳奇》四卷,注“明萬曆庚申閔刻精本”。《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著錄。[12]《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0。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精至/此乎”(白方)、“鳴晦/秘寶”(朱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13]

李卓如評《西廂記》[14]

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本”。

著壇《還魂記》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著壇本”。

金印記

山水鄰刊本。有圖。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玉夏堂本”。[15]

玉玦記

富春堂本。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釋義王商忠節癸靈廟玉玦記”。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SB/812.6/8741。原爲王孝慈藏,1929年12月轉歸馬廉。有藏書印“鄞馬氏/廉隅卿/所珍愛書”(朱方)、“鄞馬廉字隅/卿所藏圖書”(朱長方)、“不登/大雅/之堂”(白方)。[16]

雙魚記

沈寧庵撰。繼志齋重校刻。極罕見。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沈寧庵撰。繼志堂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17]《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著錄。[18]《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8。卷下封面有王孝慈大字題“沈寧庵雙魚記”,小字題“屬玉堂傳奇廿一種之一。明刻繪圖本。鳴晦廬藏書。”卷末有鈔配一葉。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甲”(朱圓)、“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立承”(白方),“李海/邨藏”(朱方)、“漢瓦/軒”( 白方)、“李煒/印”(白方)、“赤/坪”(朱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公佈此本影像,原有書名葉,而影印本則未見。書名葉分三欄,左右两欄大字題“鐫出像點板/古本雙魚記”,中間欄小字題“繼志齋原板”。原書卷首有王孝慈題跋一則,影印本置於卷末。[19]其文云:“雙魚記二卷,明吳江沈璟撰。璟字寧菴,號詞隱。萬曆進士,官光祿丞。邃於音律,釐定南曲全譜,抉奧探微,條分目晰,卓然爲曲家不祧之宗。所著《屬玉堂傳奇》廿一種(見《曲品》《新傳奇品》),一時詞壇奉爲榘矱,呂氏《曲品》以‘上上’屬之。公與玉茗,以爲臨川近狂,吳江近狷。王伯良歎爲知言,故《曲律》尤推崇之,稱公‘斤斤反古,力障狂瀾。中興之功,良不可沒’,皆定評也。此曲世所罕見,天生謂其寫書生坎坷之狀,令人慘動。蔫福碑中,北調尤佳。伯良則謂,公作當以《紅蕖》稱首,《雙魚》而後,專尚本色。今觀是曲,于本色之中竝饒詞致,所填【端正好】【滾綉球】諸北曲,聲調激楚,不减金元,足與王、呂之說相證,明其爲詞隱原本無疑。屬玉堂曲傳世者,僅《義俠》一記,刻于汲古六十種中。餘如《紅蕖》《十孝》《鑿井》諸曲,不過散見于《九宮譜定》《欽定曲譜》各書,亦僅零章片句而已。求一全帙,了不可得。是本雖出重刻,以爲人間鴻寶矣。(頃得諸廠肆,喜而識之)。”跋後鈐印“立承”(白方),“孝慈”(朱方)。《明清間繪入本圖録》著録此書卷端書影,僅鈐“王/立承”、“李煒/印”、“赤/坪”三印。[20]《隅卿日記選鈔》著録此書行款,並附圖目録。[21]

三祝記

汪廷訥昌朝撰。環翠堂原刻。極罕見。精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板略目》亦著録,注云:“環翠堂刻。萬曆戊申,汪耕繪圖。”《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122。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封面有姚華手書“三祝記”“明汪昌朝撰”“壬戌五月傳録一過,因題。茫父”。[22]並鈐“姚華/私印”(白方)、“芒父”(朱方)。鈐藏書印“鳴晦/廬”(白方)、“立承”(朱方)。另鈐“潮州城/南謝氏/小草堂藏”(朱方)。書末吳梅跋云:“孝慈得自日本,詫爲奇寶。屬余加墨,因述之如此。庚申(1920)季秋,長洲吳梅。”《隅卿日記選鈔》云:“按此書孝慈購自日本,詫爲奇寶。末有瞿安民九跋,一跋首有‘潮州城南謝氏小草堂藏’朱文方印,蓋與王李合評《琵琶記》同爲小草物。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記。”[23]

想當然

盧枏次楩撰。極難得。繭廬刻本。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明刻圖畫書籍藏目》《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著錄,注“明繭廬精刻本”。 [24]《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著錄。[25]《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譚友夏批點想當然傳奇”。明繭室刻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46。有藏書印“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公佈此本影像,書前有王孝慈手書“想當然傳奇/明繭室校刻繪圖本/珠還室秘玩”,影印本未見。[26]

鸚鵡洲

陳廣墅玉陽撰。陳眉公批校。師儉堂刻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陳玉陽撰。陳眉公批本。”

易鞋記

文林十種本。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文林堂本”。[27]《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金陵唐氏文林閣本”。

李卓如評《焚香記》

坊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李卓吾批本”。

東郭記

逵羽亭刻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

畫中人

吳炳石渠撰。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吳石渠撰。有两部。”

西園記

仝上。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刻本,吳石渠撰。”

燕子箋

雪韻堂刻本。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明刻圖畫書籍藏目》《明板略目》並著録。此書今藏山東蓬萊慕湘藏書樓,索書號:3668。有王孝慈識語“己未重陽前十日,潞河王立承孝慈甫補摹”,鈐“孝慈點翰”隸體朱文方印。曾經黄裳收藏並題跋。[28]

花筵賺

范香令撰。山水鄰刻本。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玉夏堂本”。《王孝慈藏曲目》《明板略目》著録。

占花魁

李玄玉撰。一笠庵原刻本。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列《一笠庵四種》條下,注“原刻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一笠庵初刻本”。

六合同春

陳眉公評。師儉堂本。有圖。

西廂記

琵琶記

幽閨記

繡襦記

紅拂記

玉簪記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陳眉公批本,明刻,印工不佳。”

臧晉叔刪校玉茗四種

有圖。

還魂記

紫釵記

邯鄲夢

南柯夢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邯鄲”條下注“此種有两部”。《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板略目》著録,注云:“紫釵,還魂,南柯,邯鄲。臧晉尗刪改本。”

白雪齋新樂府五種

少見。西湖居士撰。精圖。舊藏董授經處,後歸余。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十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刻本,罕見。”《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白雪齋本,罕見。”《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收入傳奇五種。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72。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書前有內封,題“白雪齋新樂府五種”大字,並小字劇名。鈐“本衙藏板”印。馬廉《隅卿日記選鈔》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日記,著録此書。[29]

明月環

鬱輪袍

詩賦盟

金鈿盒

靈犀錦

案:據國圖網站電子影像,書前有內封,大字題“新鐫□□□傳奇”,[30]小字題“白雪齋新編”。各本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另鈐“省/菴”(朱方)、“曹印/埈義”(白方)。

四聲猿

《徐文長全集》本。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亦著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两本,其又一部注云:“明刻白紙精圖初印本。白文無圈點批評。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前四圖極精細生動,惟卷內多蟲蝕之處,宜付裝治。余得此書有三部矣。”

又一部

澂道人評校本。精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此書,注“明刻”。《隅卿日記選鈔》云:“澂道人評本《四聲猿》刊印均佳,孝慈有一本。”[31]

汲古閣六十種曲

零種。

【補闕】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三十八冊。明刊本。汲古閣原刊初印。”此本當爲殘本。此目又著録“汲古閣殘六十種曲七十八冊”。《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汲古閣本,細目不備録。”

琵琶記

荊釵記

香囊記

浣紗記

尋親記

千金記

精忠記

鳴鳳記

八義記

三元記

南西厢記

幽閨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與《焚香記》合,注云:“四冊。汲古閣原刊。”

明珠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汲古閣刊。”

玉簪記

紅拂記

還魂記

紫釵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汲古閣二種”,注“紫釵等八冊”。

邯鄲記

南柯記

北西厢記

春蕪記

琴心記

玉鏡臺記

懷香記

彩毫記

運甓記

鸞鎞記

玉合記

金蓮記

四喜記

綉襦記

青衫記

紅梨記

焚香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與《幽閨記》同條,注云:“四冊。汲古閣原刊”。

霞箋記

西樓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汲古閣西樓等三種”,注“八冊”。

投梭記

玉環記

金雀記

贈書記

錦箋記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汲古閣錦箋二種”,注“八冊”。

蕉帕記

紫簫記

水滸記

玉玦記

灌園記

種玉記

雙烈記

獅吼記

義俠記

白兔記

殺狗記

曇花記

龍膏記

飛丸記

東郭記

節俠記

雙珠記

四賢記

牡丹亭

《元曲選》百種

精圖。八十本,两函。會文書。佳。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八十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臧氏本,細目不備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臧氏雕蟲館本。《明板略目》著録,萬曆丙辰臧晉叔輯刻,黄端甫等鐫。《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两種,一種注云:“明臧晉叔原刻本,原書祗存圖二十六,另裝一冊。(凡二十六圖,共計十三頁)。”另一種注云:“明臧晉叔原刻,凡六十二圖,共三十一頁,鐫繪明細當爲初、二次印行者,勝於前書。”

酹江集

孟稱舜輯。極罕見。精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酹江集》《柳枝集》合訂,注云:“十四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萬曆孟稱舜編。三十卷,所藏者是殘本。”并録劇目:《漢宮秋》《任風子》《薦福碑》《魔合羅》《風雲會》《范張雞黍》《漁陽三弄》《替父從軍》《真傀儡》《鞭歌妓》《殘唐再創》。《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孟氏刻本,有圖。”王孝慈《明板略目》著録,注云:“《酹江集圖》一冊,書軼。”《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此書現藏書中國國家圖書館,題名《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索書號:A01836,七冊,存十一種十一卷,間有缺葉。與《王孝慈藏曲目》著録劇目同。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孝慈”(朱方)。此外,首都圖書館藏《酹江集》零冊,明崇禎刻本,一函二册,存五種,索書號:(丁)/13742。有馬彥祥藏印。其第二册封面有王孝慈題字“酹江集,燕青搏魚/珠還室藏”,實則收《狂鼓史漁陽三弄》《雌木蘭替父從軍》《真傀儡》《鞭歌妓》等四種。此冊或係王孝慈舊藏。

柳枝集

撰人同上。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同前人。三十卷。亦殘本。”并録劇目,《青衫淚》《柳毅傳書》《两世姻緣》《度柳翠》《揚州夢》《城南柳》《玉鏡臺》《墻頭馬上》《翰林風月》《金線池》《對玉梳》《金錢記》《倩女離魂》《瀟湘雨》《慶朔堂》《牡丹仙》《小桃紅》(王孝慈注:以上三種皆誠齋作,至難得。)《蕭淑蘭》。《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孟氏刻本,缺圖。”此書現藏書中國國家圖書館[32],題名《新鐫古今名劇柳枝集》,索書號:A01835,八冊,存十八種十八卷。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

《誠齋樂府》二卷

小令。套數。宣德本。難得珍祕。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殘”。王氏後以此書與吳梅易得《秦樓月》。《誠齋樂府》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04899,書封及后有吳梅題跋。此書無王孝慈印鑒。吳梅另録副本,卷末有吳梅輯佚曲,亦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04377。两本國圖網站皆有電子影像。

曲律

王伯良撰。毛允遂校刻。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王伯良著,天啓本。”毛允遂,一名毛以燧。

《歌林拾翠》初集

金陵奎壁堂刻。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八冊,清初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金陵文德堂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文林閣本”。《明板略目》亦著録。

綴白裘合選

明本。原書名不可考。康熙時增脩,改爲今名。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刻清脩本。板式似出秣陵陳氏所刻,原書名佚,此是清初人脩補,改爲今名。”《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題《綴白裘》,注“明秣陵陳氏刻本”。

吳騷合編

精圖。

案:王孝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八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天啓白雪齋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崇禎本,白雪齋原本。印工極佳。”《明板略目》著録,注云:“四卷,白雪齋刻,項南洲等鐫繪。”

吳歈萃雅

有圖。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萬曆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本,已讓人。”

《月露音》卷三一冊

有圖。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本。僅第三卷。殘。”此書今藏慕湘藏書樓,索書號:4270。今存第四十九葉至第九十九葉(此葉存一半),鈐“珠還室”藏章,此後歸馬廉。慕湘得自馬彥祥。有慕湘跋。[33]

《盛明雜劇》全集

明刻。精圖。初集三十卷。頃在文友所見,紙墨均極新潔,且是初印,勝于姚茫父所藏之本。展卷快覩,喜甚喜甚,冀必得之。當與姚公同展對也。〇此書爲海甯王靜盦所藏,因託傅沅叔丈輾轉詢商。臘八日,仍由文友得回。去冬是日,亦得《女笵編》,吉曜雙臨,同爲一日,真佳話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六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註云:“明天啓西湖居士本。曲名不備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沈氏刻本”。鄭振鐸《古今女范》跋云:“在北平王孝慈先生處亦見此書一部,印本相同。他處則絕未一見。屢訪各肆,皆無之。……丁丑冬,乃乾忽持此書來,欲以易米。余大喜過望,竭力籌款以應之,殆盡半月之糧,然不遑顧也。”[34]此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37。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封面有王孝慈題字“盛明雜劇三十卷”“明沈林宗選訂繪圖精鐫本”。卷前鈐“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甲”(朱圓)“王國/維印”(白方)、“鳴晦/秘寶”(朱方)、“立承”(白方)、“孝慈”(朱方)。

太霞新奏

明香月居主人評選。共十四卷。首卷附出像八景,原刻精圖。舊藏董授經處,今歸於余。似爲內府所藏。授經以爲孤本,較之《吳騷》《萃雅》諸書,自爲罕見。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十二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亦著録。《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香月居本,罕見,佳。”《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著錄。[35]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76。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甲”(朱圓)、“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孝慈”(朱方)、“王/立承”(白方)。封面有王孝慈題識,其文云:“既得不願復失,未得不遑强求。此姚芒父語也。此書幾爲人攫去已二次矣。摩挲展翫,痛定滋深,敢不寶諸。珠還室主人王孝翁識。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牟尼合

明遙集堂原本。阮圓海撰。前有湋川吏行者題詞,漁山子序,文震孟序。誦芬室董氏即依此本景刻,缺前二序,只啟美一序,是所得之書,已非完帙。原本“伶詷”一齣“相公裴寂內使牛承恩、邢朝用”,董刻本做“相公尉遲恭及程咬金、秦瓊”,與此不同。或所據又是一本歟。卷中亦略有異同(如牌子行款等)。白綿紙本。明刻曲多竹紙,向有脫字之處,今得此本,更是珍矣。此極罕見,瞿庵有一書,亦竹紙本,極自珍惜。

案:《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遙集堂新編馬郎俠牟尼合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0782。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孝慈”(朱方)、“王/立承”(白方)、“甲”(朱圓)。卷末有王孝慈跋。其文云:此阮大鋮笔,爲在南都時作。近董授經先生有復刻,鐫校絕精,爲一時善本。惟佚湋川吏行者康、曹履两序,僅存文啓美一叙而已。卷下“伶詷”一齣,頗有异同。按劇中內官牛承恩、邢翰用,慶賀舊內使裴寂生日,召搬猴戲。芮來承應,對牛、邢云,好笑的儘有,只怕有拘。牛云,不妨。因將麻叔謀吃娃娃事,直陳不諱。三人大憤,密奏致麻于法。是時,南都久忘國耻,每躭戲劇。阮製諸曲,固以之自娛,亦兼以媚諸貂璫。初填此曲,實以程咬金、秦叔寶二人慶尉遲敬德生辰,嗣以延諸閹玩賞,又改爲牛、邢、裴三宦,微示歌頌功德之意。當時,即刊有两種曲本,故此本獨爲白皮紙精印,所以媚宦官者至矣。其程、秦本,則以之宴請清流及諸土人,顯有不同。董祗見伶詷之程、秦本,遂照刊焉。授經刻書,至爲精審,自非擅有改易也。其實,牛、邢、裴何异于程、秦、敬德。同是科介,毫無關系。因思其故,蓋由此也。大鋮聞魏閹敗,即急上疏劾之,若未聞也者。同時,并賫請開東林禁錮二疏,又密偵魏果敗否,更具稱頌魏疏,及重劾東林疏,蓋惟恐魏誅之不實,爲此首鼠两端。其作僞心勞日拙,概可想見。然初不料六百年後,有余以發其覆也。民國二十二年九月七日,病後漫識。珠還。“王/立承”(白方)

梁按:吳梅所藏《牟尼合》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題名《石巢傳奇》,索書號:04139。今“中華再造善本·明代編·集部”則據吳梅藏本影印。

三報恩

明崇禎滑稽館原刻本。前有龍子猶序。姑蘇弟二狂撰。子猶竄定。姑蘇第二狂,畢萬侯晉卿也。圖十二幅,共六葉,極精美。曲本色流麗,開笠翁一派。譜鮮于同老年登第報恩事。事出《今古奇觀》。龍序稱“余作‘老門生’小說”云云,《今古奇觀》或即子猶所作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66。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封面有王孝慈手書“三報恩傳奇”“明滑稽館刻本”“畢萬侯撰,龍子猶改定”。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

天書記

明環翠堂原刻本。汪昌朝撰。譜孫、龐事。圖極工細繁縟,曲亦守律,《玉玦》《玉合》之支流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9。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封面有王孝慈手書“天書記”、“明環翠堂重訂精槧本/汪昌朝撰,珠還室珍藏”。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梁按:馬廉所見《天書記》,即王氏藏本。[36]

紅梨記

四卷。明閔刻朱墨本。前有玉蟾道人序。素秋圖象附題識,圖八幅,王文衡繪,劉杲卿刻,極精。陽初子撰。後附張壽卿北劇。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閔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閔氏朱墨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題《閔紅梨》,注“明朱墨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61。有藏書印“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又有“多歲/堂書/畫印”(朱方),未知印主是誰。[37]

紅梅記

二卷。周夷玉撰,袁中郎刪訂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袁中郎本”。

牡丹亭記

二卷。玉茗堂原刻白綿紙本。精圖。幅中鐫刻工名氏,有吉甫、伯符、元吉、應階諸字。傅沅尗丈藏書。昨請商讓,允覓出即歸于余,欣識以候。八月廿八日記。九月十五日,得回。今歲九月初八日,又得一書,亦白綿紙本,尺寸寬大,紙張白絜完好,由隅卿轉購于修綆者,極精。歲序一週,恰逢九月佳話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還魂記”,注云:“四冊。明刊白綿紙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白綿紙。又得一書,精潔寬大,極可珍喜。”

療妒羹

明两衡堂本。吳石渠撰。

尊生館巾箱本《琵琶記》三卷[38]

新都黄正位校刊。有圖三十八頁。白綿紙本。與毛《六十種》本、陳眉公諸本相同,乃坊刻通行之本,非古本也。與即空觀本、董影元本互勘,均不符。邃雅書詫爲奇寶,居奇特甚,不值一咲。

案:鄭振鐸《重刊河間長君校本琵琶記》云:“北平圖書館得尊生館本,最精,余欣羨不已”。[39]此本當即朱希祖藏本,後歸北平圖書館,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録。[40]《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986冊據以影印。

紅梨記

繪圖本。

鳴鳳記

繪圖本。

南北宮詞紀

初印本。

三書已向博古郵購。三月二十日發信。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五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陳藎卿輯刻本,附圖。”《隅卿日記選鈔》引王孝慈語云:“陳所聞有《南北宮詞紀》。陳,秣陵人,廣慶、繼志齋所刻諸曲,皆出陳氏,惜無由知其曲目共若干種,不知有此八種否。如只刻當時諸家曲本,爲以自著各曲附入,且所印諸本甚多,似非無力者,周氏之論,恐不盡然。按汪氏雖是徽商,頗耽風雅,所著有《人鏡陽秋》《環翠坐隱》二集、《四詞宗合刻》《坐隱棋譜》《文壇刊俎》諸書,豈能盡攘他人之作爲己有也?廷訥系太函族子,所著曲,故多規模太函。《三祝記》,有秣陵陳氏序。蓋陳氏嘗爲環翠堂客。汪自撰諸曲,未必深諳韵律,有時陳氏爲之訂正樂句,故周輝遂有此說耳。”[41]此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題名《新鐫古今大雅北宮詞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陳氏繼志齋刻本,索書號:A01874,七冊。題名《新鐫古今大雅南宮詞紀》,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陳氏繼志齋刻本,索書號:A01875,4冊,存四卷(二至三、五至六)。《北宮詞紀》書前有王孝慈題詩,其文云:

病起喜得北宮詞紀圖刻口占

六秊重見畫圖難,千里郵筒慰病顏。人道汪陳疑案在,祗今索隱鄙新安。鳴晦。

又王孝慈跋一則,其文云:“新由來青閣得回,多圖五幅。《北宮詞紀》一卷內春夏秋冬四葉,南宮內五卷內雙美一幅,因將前得《南宮紀》六卷內一圖補入,共六葉。以半頁計祘十二幅,已配全。此書坊間頗有向無全圖者,今由申友項兄家弟代購寄來,又與張鳳舉君舊藏爲雙璧。十七年夏,見張君獲此,詫爲罕見。今得此,誠奇寶矣。鳴晦廬主人喜識。”

乙類

情郵記

吳石渠撰。極難得。粲花齋原刻。吳瞿安藏書,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一厚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粲花齋本。景抄,罕見珍本。吳石渠撰。”《隅卿日記選鈔》云:“孝慈尚有《粲花》另一種《情郵記》,乃假自瞿安藏本抄録,有圖,極精。十一月十九日記。”[42]此目所録爲景抄本。王氏又藏原刻本,見《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此刻本見北京匡時拍賣公司2016年6月拍賣圖録,[43]書後有王孝慈跋,其文云:余知明刻圖畫之精,自儀征陳孝起霞章;知傳奇附圖之精,自長洲吳瞿厂。一日偶游宣內小市,邂逅瞿厂,一見如故,即邀余過其東斜街庽廬。出《情郵記》圖見示,展讀之下,歎爲精絕,即以假歸摹圖爲請,吳慨允焉。持歸細閱,愛不能釋。月餘橅成,並迻録全書,以示瞿安。吳詡爲鬼工,且題識於卷尾,由是時相過從。又聞其弟子程君穆倩亦藏一書,惜只存下卷,心頗羨之,以爲雖然非全書,亦慰情勝無矣。嗣後廣購明人諸曲,物歸所好,頗有佳槧,迄未得此曲,殊引爲憾。十九年春,由津來北平,閒遊隆福寺書棚,晤寶書堂主人,云有《驛情記》,初聞之不辭所謂,比一涉想,已知當是此書,喜極,急令覓出。但存上卷,全圖八幅,宛然在眼,乃以銀五幣購歸。且較瞿厂所藏多一封面題字,即卷首“東岸驛情郵傳奇”也。惜印刷較後,不及吳藏爲初拓耳。昨晤長樂鄭西諦,語以得此始末,西諦歡然,謂余有奇福,且謂世間珍物,苟誠求之,會有自來之日也。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潞河鳴晦廬主人王立承識。“立承”(白方)、“孝慈”(朱方)。[44]吳梅藏明刻原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04138,《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據以影印。

投桃記

汪昌朝撰。環翠堂原刻。瞿安藏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汪昌朝撰。環翠堂本,景抄。”《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著錄。[45]此本今藏哈佛燕京圖書館。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立承/寫定”(朱方),及齊如山藏印“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白方)等。沈津《从王孝慈手抄的两种戏曲书说起》一文,曾予以介紹。[46]吳梅藏《投桃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04128。有藏書印“瞿安”(朱方)、“吳某/之印”(白方)、“瞿安/眼福”(白方)。《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吳藏本影印。

靈寶刀

陳玉陽撰。任誕軒精刻,有圖。姚茫父藏書。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陳玉陽撰。萬曆任誕軒本。景抄,極精。”《隅卿日記選鈔》云:“《靈寶刀》,貴築姚茫父藏有任誕軒原刻本,極精,王孝慈曾借鈔一本。”[47]姚華所藏《靈寶刀》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120。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原書扉頁有書名題簽,後題“壬戌嘉平月茫父署”,書後有題記“鉤深堂曲海藏珎……乙卯四月以十鐶得之。茫父記。”《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書影印,但上述題簽及題記均未收入。

幽閨記

淩三珠校刊朱墨本。茫父藏書。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淩氏朱墨本。景抄。”陶湘影印《幽閨記》書後有王孝慈跋一則,其文云:《拜月亭記》四卷,明吳興淩延喜校刊,朱墨本。延喜,字三珠,又號椒雨齋主人。濛初從子。濛初,字初成,又號即空觀主人。曾校刊《西厢》《琵琶》二記。其自度曲有《北紅拂》《顛倒因緣》《喬合衫襟記》,均見著録。(《喬合衫襟記》,見延喜《琵琶記序》,疑即《顛倒因緣》,抑另是一曲,無可考)。《衡曲塵譚》稱其“清言楚楚,詞林之彥”。焦里堂《劇說》引西堂題《紅拂記》云:“初成更爲北劇,筆墨排奡,睥睨前人。”其爲世所推重如此。按是書雖延喜所編刻,然評語實多出于初成之手。原跋謂:家仲父得之詞隱抄本,而末折尾曲“中郎兔穎端溪硯,闕處完成斷處連,從此人家儘可搬。”《琵琶記·凡例》謂“非君美之舊。此本雖未删削,但仍存初成語于其上”,是其證也。卷中每録詞隱論評,曲名襯字,多所厘正,允推善本。如首卷第二折【月上海棠】一曲,引詞隱之說,并加按語曰:此折【月上海棠】一曲,皆生獨唱。至十一折【緱山月】引子,則生唱一闋,旦唱一闋,繼以【玉芙蓉】【刷子序】各二曲。及聞遷都報後,乃以【薄媚袞】終焉。今坊本并【緱山月】半曲,【玉芙蓉】【刷子序】于此,而廢【月上海棠】一曲,謬矣。據所云【月上海棠】有二曲,此止存其一,惜爲優人省去,無從獲覩。其說足證羅懋登、陳眉公諸本之誤。然近日海寧王氏跋暖紅室刻本(即景刻羅氏本),獨謂汲古閣本將第二折【緱山月】以下五闋,移入第十一折,關目亦異,且以其本較毛刻爲古,并謂《嘯餘譜》所載【喜遷鶯】【杏花天】【小桃紅】三闋,無可考見。不知子晋正自有據,而【喜遷鶯】至【江頭送別】共十曲,已爲淩氏收刻于附録之中。惜未見此書,共相參證也。癸亥五月,潞河王立承題記。“立承(朱方)”

繡襦記

朱墨本。茫父藏書。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刻朱墨本。景抄。”

以上均明本影寫精鈔。

一種情

沈寧庵原撰,伶人抄録本。芒父藏。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沈寧庵撰。康熙內府抄本,景抄。”《隅卿日記選鈔》云:“《一種情》,王孝慈藏有內府鈔本,中記興娘慶妃墜釵事,而《曲録》沈璟所作曲并列二目,疑是一書異名。”[48]據《王孝慈藏曲目》,王氏所藏當爲景抄本,其底本爲內府鈔本,馬廉說疑誤。芒父即姚華。姚華所藏《一種情》爲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鈔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3444。有藏書印“姚華”(白方)、“曲海/藏珍”(朱方)。《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姚本影印。

杜子美游春記

碧山樂府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王渼陂撰。碧山樂府本。”

中山狼

同上。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

以上均抄本。

羅衫記

舊抄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清初內府抄本。”

《秦樓月》附《二分明月詩集》

朱素臣撰。一笠庵原刊本。瞿安藏書。影抄精本。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朱素臣。一笠庵原刻本。景抄。”王孝慈另藏刻本一部,《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清初刊本。”此書得自吳梅。《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據清刊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4177。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有藏書印“甲”(朱圓)、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另有吳梅藏印“瞿安/眼福”(白方)、“窮年/弄筆衫/褎烏”(朱方)、“瞿安/製讚”(白方)。有吳梅、王孝慈跋。王跋云:此爲瞿安所藏,予以函寄《誠齋樂府》散套小令两冊(宣德錦窠老人自刻本),易此以歸。久假均未返趙,互攘之契,二人實默契于心矣。戊辰春,陶君蘭泉景印罕見各曲,選及此種。予獨靳《二分明月集》未與,[49]此曲遂流傳于世。瞿安並未責予之冒昧,不先白之而亦未辨是其所藏者否也。或以以宣德本易清初本,爲予實自損,抑者但予於書中綉畫獨有特嗜,方以爲受瞿安之惠,只逾量焉。病起整理舊藏,兼收新籍,粗計所有已藏明清(獨收康乾時刻,以後未收)曲本,多至四百餘種,樂此不疲,云未有艾。喜誌此本得藏始末于此,只以解友人之惑。(隅卿曾有疑猜,非所以對磊落如予者,可以休矣。)二十二年九月卅日,潞河孝慈王立承識。“王/立承”白方

一捧雪

李玄玉撰。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景抄本”。今藏首都圖書館(己/98)。《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影印,收入第九冊。封面王孝慈題“一捧雪/一笠庵原本/墨憨齋改定,珠還室藏”。書後有吳曉鈴跋云:“曉鈴據松筠閣藏舊鈔本校録一過,可正此本之誤甚多。惟惜其書亦只存下卷耳。通縣王氏以藏曲名,孝慈逝後,藏書散佚。予嘗購得鈔本數種,此其一也。惟訛奪既多,校甚亦復不……”(以下闕)。[50]

人獸關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景抄本”。今藏首都圖書館(己/98)。《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影印,收入第九冊。封面王孝慈題“人獸關/鳴晦廬藏”。書後有吳曉鈴跋云:“此曲李玄玉作,通縣王孝慈先生假許守白先生所藏墨憨齋改本録副。王君逝後,其書散佚,予從廠肆蜚英閣購得此書及《一捧雪》《永團圓》共三種。惟王君所據之本,板刻斷爛,缺文甚多,似亦無從校補。予嘗得舊鈔本劇曲一本,實即此書,以之相較,頗多補正之處。惜鈔本亦是殘帙,所存不足下卷全文,故闕文尚不在少數,則須俟他日覓得善本,以爲依據矣。綠雲山館小主人吳嘿齋識。時在民國廿七年八月。”[51]

永團圓

撰人同上。茫父藏。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景抄本”。此本今藏首都圖書館(己/98)。[52]封面王孝慈題“永團圓/珠還室秘笈/子孫永寶。廿二年十月署。”[53]

邯鄲記

閔光瑜朱墨本。精圖。陶蘭泉藏。借抄景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明刊本,注云:“四冊。明閔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前有清遠原序、劉玄達序、關光瑜自序、袁中郎諸公評語。《枕中記》圖十幅,王文衡繪,極精。甲子夏武進陶蘭泉得一書,羨慕深切。曾借采首卷一本,並橅原圖。蘭泉以方擬景印閔刻各曲,遂未以中下两卷見借。時復耽著,不能去懷。今日竟得此書于肄文堂,如願以償,古緣之厚,欣快曷已。陶書內圖原缺第七葉,而此本皆全,惟紙色少舊耳。蘭泉以將景印此曲,並屬爲補全此圖,亦佳話也。丙寅五月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明天啟元年(1621)閔光瑜刻朱墨套印本影印。卷端題名“邯鄲”。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1。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54]另有無名氏“水/南書/畫船”(白方)。

綰春園

明螄麟齋刻本。沈孚中撰。譚友夏評。影抄朱逖先藏書。

案:此本今藏哈佛燕京圖書館。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立承/寫定”(朱方),及齊如山藏印“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白方)等。沈津《从王孝慈手抄的两种戏曲书说起》一文,曾予以介紹,言此書有夾條,上書“螄麟齋鈔本綰春園傳奇/一函/五百元/文友堂”。[55]朱希祖所藏《譚友夏鍾伯敬先生批評綰春園傳奇》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128。有藏書印“朱/希祖”(朱白合文方印)。《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朱藏本影印。

望湖亭

明山水鄰本。鞠通生撰,鞠通生,寧庵猶子也,沈自晉也。影抄朱逖先書。有圖。

案:王孝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玉夏堂本”。王孝慈先藏有影鈔本,後又得刻本。

旗亭記

明繼志齋刻本。鄭之文撰。前有玉茗序。有圖。影抄朱氏書。

案:王孝慈先得影鈔本,後得刻本。《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明刻本,注云:“一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6]著錄明繼志齋刻本。此刻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7。《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書底本影印。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孝慈”(朱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另有朱文小印,模糊不清。此書以朱希祖藏本影鈔,而《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所收乃刻本,見《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 蓋朱希祖贈予王氏者。

雲臺記

明金陵唐氏刻本。有圖。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金陵唐氏文林閣本。”此書后歸齊如山,現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題名《新刻全像漢劉秀雲臺記》,索書號:T5687/4427,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著録[57]。有王氏藏書印“珠還室藏曲”(朱長方)。齊氏藏書印“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白方)、“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朱方)、“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朱長方)、“如山/過目”(朱方)。《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說戲曲文獻彙刊》(第四十三冊)據此書影印。《隅卿日記選鈔》所録《雲臺記》的版本描述實即王氏藏本。[58]

赤松記

同上。有圖。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金陵唐氏文林閣本。”此書后歸齊如山,現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題名《新刻全像點板張子房赤松記》,索書號:T5687/4427,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著録。[59]有王氏藏書印“珠還室藏曲”(朱長方)。齊氏藏書印“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白方)、“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朱方)、“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朱長方)、“如山/過目”(朱方)。《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說戲曲文獻彙刊》(第四十三冊)據此書影印。《隅卿日記選鈔》所録《赤松記》版本描述實即王氏藏本。[60]

以上均粗樸古曲,逖先書留借案形,可抄可不抄。

議大禮

康熙刻本。嘯夢軒。劉翬。翬,南徐人,字藹堂,號夢華居士。壽陽方廷熹霽庵評。方號西塘主人。前有方序,並劉自序。原書四折雜劇也,譜明楊升庵議大禮謫滇南事。少見。未見箸録。

案:此劇全稱《嘯夢軒新演楊狀元進諫謫滇南雜劇》,一卷,清劉翬撰,清方廷熹評。有清乾隆嘯夢軒刻本。傅惜華《碧蕖館藏鈔本雜劇傳奇目録》著録王孝慈手抄本。

連環計

明王雨舟撰。康熙內府舊抄本。此古曲,《六十種》本未收,世罕刻本。

案: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録,疑與《曲海總目》之《連環計》爲同一劇本。然《曲海總目》言明初舊刻,與明王濟(即王雨舟)不合。[61]《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986冊影印此本。

重重喜

內府抄本。譜長孫貴事。貴,無忌之孫也。見《傳奇彙考》、黄文暘《曲海目》。

北西廂記

徐文長批本。明刻,有圖精雅。批字極超雋可愛。傅沅丈允讓,余欣識以俟。丙寅正月二十日。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會真記”,注云:“五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刊,徐文長批本《畫意西廂》。傅沅丈書,有圖,精雅。三月十五日得回。”《隅卿日記選鈔》著録此書行款,云:“孝慈得自傅沅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記。”[62]陳旭耀《現存明刊西廂記版本綜録》著録。[63]此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題名《重刻訂正元本批點畫意北西廂》,索書號:A01843。《國家圖書館藏西廂記善本叢刊》影印。[64]封面題“畫意西廂/珠還室藏”,“北西廂記/明徐文長批評虛受齋繪圖/精鐫本/珠還室珍藏(舊藏雙鑒廔)”。有藏書印“珠還室/藏曲記”(白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鳴晦/秘寶”(朱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卷四首葉抄配。有跋云:“此處可用《千秋絕艷》影印畫補頁。或照影印本摹補,可用凌本或張本(因張本是根據徐本)補文。將金文補頁換去,補時倣徐本原用字體。”卷五末葉後半葉闕,有抄配。且有楚圍跋云:“西廂刻本至多,其至佳者惟即空觀西廂五劇,不失古意,不增損元本一字。詩辨坻云,北西廂陳實庵點定者爲佳,疑即即空觀本也。此本白馬解圍折已加入周憲王賞花時二折,標題元本,亦可恥矣。假自沅叔三兄同年,教過歸之。楚圍并記。”另有簽條跋云:“最好將此荒謬無知胡說八道的題跋去掉,或加以批註,另作附頁。”

丙類

《盛明雜劇》初集三十種

案:《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

雜劇十段錦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65]注云:“原裝四冊。玻瓈版影印嘉靖戊午紹陶室本。半葉九行,行十九字。通縣王氏舊藏,鳴晦廬主人題字。”[66]

石巢傳奇

燕子箋

案:《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注云:“誦芬室董氏初刻精本。鳴晦橅舊刻本補圖二張。”

雙金榜

春燈謎

牟尼合

梅村三種

秣陵春

通天台

臨春閣

讀曲叢刊

以上均誦芬董氏精刻覆明本。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元本。元和陶氏景刻精本。

董解元西廂記

拜月亭記

已售。

天馬媒

以上均貴陽劉氏暖紅室刻本。

元曲選

涵芬樓石印。

中原音韻

石印本。

元刻《琵琶記》

董授經影印本。珂羅板精裝。斯干軒原刊。取淩刻本圖冠之卷首,未免蛇足。後有蕘翁跋。陶齋相國舊藏,後歸常熟。

丁類

冰絲館《還魂記》

王氏原刻。又一部。南陽山房書,價廉書好。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六冊,冰絲館本。”《王孝慈藏曲目》《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

揚州夢

紅蘭主人撰。原刊精本。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清初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玉池生撰。原刻本。”《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注云:“長白玉池生著。吳興顧琦繪圖。旌邑鮑承勳子摹刻。康熙啓賢堂原刻精本。”此書收入《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封面題“揚州夢/紅蘭主人撰/珠還室藏”。有藏書印“王立承印”(朱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4181,二冊。國圖官網有電子影像。

揚州夢

嵇留山撰。康熙精刻本。已讓人。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嵇永仁撰。康熙嵇氏家刻本。此種有两部。”

瓶笙館修《簫譜》

舒鐵云撰。振綺堂原刻。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清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王孝慈《鳴晦廬圖繪書籍總目》“舊鐫之部”著録,注云:“舒位鐵雲著。費曉樓繪。道光癸巳年汪氏原刻。振綺堂本。”

祭皋陶

宋荔裳撰。極少見。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二鄉亭本。罕見。”

笳騷

已讓人。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蝸廬本”。

夏惺齋六種

梁按:此書現存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X/812.087/1028。《不登大雅文庫書目》著録此書,眉批“孝慈二十元”。[67]

李笠翁十種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十冊,清初本。”

蔣心餘九種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蔣氏九種曲”,注云:“十二冊。”

又《笠翁新刊三種》

補天記

雙瑞記

四元記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笠翁三種”,注云:“十二冊。明刊本。”《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原刻本”。《不登大雅文庫書目》著録此書,眉批“孝慈三十元”。[68]此書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SB/812.087/4037。

抱犢山房三種曲

全集本。精刻。嵇留山永仁。

續離騷

雙報應

揚州夢

此種重見上目。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抱犢山房全集》,注云:“五冊。原刊本。”

曲波園二種曲

若耶野老撰。

香草吟

譜桑寄生事。借藥名融琢成詞,工巧渾成,頗可喜。李笠翁評定。

載花舲

譜苗詠事。均有圖。王贊繪,略如李曲。

玉獅堂十種

陳烺撰。陽湖人,字潛庵。已讓人。

仙緣記

孫禮、孫恪事。

蜀錦記

秦良玉事。

燕子樓

關盼盼事。

海虬記

有外山王事。

梅喜緣

張介受事。

同亭會

武夷君事。

迴流記

婁妃事。

錯姻緣

聊齋姊妹易嫁事。

海雪吟

鄺湛若事。

負薪記

聊齋張誠事。

雙仙記

研霞樓主人撰。譜王仙客、劉無雙事。

表忠記

丁野鶴撰。楊忠愍事。吳薗次亦有《忠愍記》,極少見。

介山記

宋廷魁撰。前有方望溪序。譜介之推事。

廣寒香

蒼山子撰。前有寒山子序。圖八幅,十六葉。譜朱遠思事。

雨花臺

容居堂三種曲

周冰持撰。

珊瑚玦

元寶媒

雙忠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容居堂三種曲”,注云:“八冊。明刊本。”《隅卿日記選鈔》云:“寶華堂曾得是書,以三十元售與王孝慈。”[69](第二冊,民國十五年三月一日)《不登大雅文庫書目》著録此書,眉批“孝慈三十元”。[70]此書現存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SB/812.087/7720。《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16—19冊據以影印。

欽定曲譜

十四卷。康熙殿版開化紙朱墨本。初印精潔。舊得一竹紙本,以之易得此書。鏡古書價尚公道。舊竹紙本抵價尚合算。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

勸善金科

十本,二十卷。開化紙五色套板殿本。翰文書。價較大。

雨花臺

已讓人。

楊恩壽三種

桂枝香

姽嫿封

雙清影

均已讓人。

儒酸福

光緒玉玲瓏山館刻本。魏熙元撰。杭州人。

桃花扇

光緒蘭雪堂本。

點金丹

西泠詞客撰。辛十四娘事。未購。

魚水緣

周書澹廬撰。乾隆庚辰刻原本。又一種,巾箱本。

尤西堂五種

桃花源

吊琵琶

讀離騷

黑白衛

清平樂

均全集原刻本。有一種朱逖先贈劣本。

鈞天樂

朱贈本。劣。

石榴記

未購。

芝龕記

未購。

議大禮

逍遙巾

石榴記

重見上目。

補天石

未購。

荷花蕩

春草堂四種

謝堃佩禾。

黄河遠

王渙之事。加入隱娘紅線,極爲荒謬。

繡帕記

文波陳姨孃陳婉揚事。

血梅記

馬任一枝梅事。

十二金錢

顧況事。賀蘭洛珠奚眉仙事。

粲花別墅三種

風流棒

待購。

念八翻

空青石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粲花菴二種曲”,注“四冊”。當即《念八翻》《空青石》两種。

附一:甲

義俠記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金陵唐氏刻本”。

孤兒記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趙氏孤兒”,注云:“一冊。明刊本,世德堂。”《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秣陵陳氏。明刻本。”此書經鄭騫、齊如山遞藏。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元佚名撰。原裝一冊。明世德堂本。題《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註音釋趙氏孤兒記》。姑孰陳氏尺蠖齋訂,繡谷唐氏世德堂校梓。圓體字。刻工古雅。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曲單行,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注釋,印於欄內。精啚十五頁,甚簡古。通縣王氏舊藏,有珠還室藏曲記、鳴晦秘寶諸印”。[71]現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索書號:T5676.9/4717,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著録。[72]扉頁有王氏題籖:“趙氏孤兒記,明世德堂本,珠還室藏”,有王氏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立承”(朱方)、“甲”(朱圓)、“鳴晦/秘寶”(朱方)。鄭氏藏書印“望録/陰齋”(朱方)、“鄭氏”(朱方)、“曙雯樓藏”(白方)、“春雨樓/頭所讀”(朱長方)。齊氏藏書印“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白方)、“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朱方)、“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朱長方)。《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說戲曲文獻彙刊》第四十三冊據以影印。

錦箋記

明金陵唐氏刻本。圖尚細。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

祝髮記

明富春堂本。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一冊。明富春堂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點板徐孝克孝義祝髮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52。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立承”(朱方)、“甲”(朱圓)、“鳴晦/秘寶”(朱方)。據國圖官網公佈此本影像,卷首有王孝慈手書“徐孝克孝義祝髮記/明金陵唐氏富春堂本/鳴晦廬珍藏”“圖二十二頁”,影印本未見。[73]

分金記

同上。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管鮑分金記”。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爲:MSB/812.6/4435。原爲王孝慈所藏,1929年12月轉歸馬廉。有藏書印“鄞馬氏/廉隅卿/所珍愛書”(朱方)、“鄞馬廉字隅/卿所藏圖書”(朱長方)、“不登/大雅/之堂”(白方)。[74]

草廬記

同上。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劉玄德三顧草廬記”。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SB/812.5/4400。此書爲王孝慈舊藏,1929年12月轉歸馬廉。有藏書印“鄞馬氏/廉隅卿/所珍愛書”(朱方)、“平妖/堂”(朱方)。原書缺最後两葉,影印本用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的《繡刻演劇》中同一版本的膠卷葉面補配。又,《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3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據原書影印,無補葉。[75]

灌園記

同上。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此書亦歸馬廉所有,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MSB/812.6/1171,《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五冊據以影印。

白蛇記

同上。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劉漢卿白蛇記”。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爲:MSB/812.6/8765。原爲王孝慈所藏,1929年12月轉歸馬廉。有藏書印“鄞馬氏/廉隅卿/所珍愛書”(朱方)、“鄞馬廉字隅/卿所藏圖書”(朱長方)、“不登/大雅/之堂”(白方)。《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三、四冊亦據以影印。[76]

昇仙記

同上。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劇名全稱“新刻出像音註韓湘子九度文公昇仙記”。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索書號爲:MSB/812.5/6020。原爲王孝慈所藏,1929年12月轉歸馬廉。有藏書印“鄞馬氏/廉隅卿/所珍愛書”(朱方)、“鄞馬廉字隅/卿所藏圖書”(朱長方)、“不登/大雅/之堂”(白方)。[77]《孔德借綴玉軒藏曲目》之後有王孝慈長跋,又見《隅卿日記選鈔》[78],其文云:“近得金陵富春堂曲多種,皆唐氏所刻。又曰世德堂,蓋唐氏以刻書世其業,歷元明以至清初,所謂書林子弟也。曲本卷首或曰對溪富春堂書坊,或金陵三山富春書坊,又曰唐富春堂。曾見《投筆記》題曰世德堂,《斷髮記》題唐氏世德堂,板本尤古樸堅質。似世德在先,富春繼之。所刻諸本,圖仿元人,亦有較精細者。其極古拙者在先,較精工者在後,均是萬曆、崇禎時本。世德似在隆萬之前,富春則至清初尚有。如第六套內十本圖畫頗佳,以《雙忠》爲最,《昇仙》《東牕》《琴心》均佳,《金貂》則紙張印工差遜矣。餘如《草廬》《祝髮》,亦尚精緻,皆先後同時所刻。予初得《玉玦》一種,因其圖較佳,故留之,是文友堂書。尚有《鸚鵡記》,以卷末有缺,遂未收購。其《灌園》一種圖尤獷劣,卷首亦題唐富春堂,而板心則無富春字樣。蓋已爲清初所刻者矣。其《白蛇記》,圖則樸拙特甚,題字尤有古氣,實爲最初所刻,有非翻刻所能及者。以會刻本數考之,或爲十套,或十二套,以至二十套,均不可考。姑就予與隅卿所得及瞿安告我之本備録于下。

“投筆、斷髮(世德)、玉玦、鸚鵡、祝髮、金貂、雙忠、東牕、白袍、昇仙、草廬、白蛇、灌園、琴心、躍鯉、尋親、分金、和戎、香山、青袍、綈袍、西廂。

“見者:紅拂、葛衣、牧羊、綵樓、玉合、江流(以上瞿安)。古城(陶蘭泉)。殺狗(文德堂)。目連。

“知者:琵琶、荊釵、幽閨、連環、還帶。

“諸古本以意度之,必在內無疑,即以上各本計之,已得三十一種。如以百種計算,已有四分之一而强矣。”

附二:甲類

山水鄰傳奇

繡刻傳奇十種。圖頗佳,有項南洲鐫款。玉夏堂。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十六冊。明刊本。”此傳奇十種王氏似分數次所湊齊,各種之間版本并不一致,記録時間也不同。

喜逢春

《喜逢春》記明季魏璫事,以毛士龍爲主,中有“奴酋犯寧遠”等句,遂列禁書中。清嘯生作。

四大癡

案:《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云:“明山水鄰本。景抄。”傅惜華編《明代版畫書籍展覽會目錄》著錄(九十四號),注云:“明李九標撰。江蘇金陵派。崇禎間刻本。竹紙。此本卷首有‘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文方章,乃通縣王氏(孝慈)舊藏善本書籍。北京傅氏碧蕖館藏。”[79]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録》著録此書,[80]有王氏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康生藏印“康生/看過”(朱方)、“歸公”(朱長方)。今藏地不詳。

花筵賺

玉鏡台。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玉夏堂本。此條即“略目”甲類中的《花筵賺》。

長命縷

勝樂道人作。記單符郎、邢春娘事,與沈寧庵《雙魚記》同,惟名字各異。

鴛鴦棒

范香令作。記薛伯衡、錢娟娘事。出《今古奇觀》。

墨蓮盟

荷花蕩。

望湖亭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明玉夏堂本”。

十錯認

春燈謎。

鳳求凰

記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事。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四冊。明刊本。”

金印記

黑貂裘。瞿安有此書,今又在馬隅卿處見一部,有不全者。予祇有《花筵賺》《望湖亭》《金印記》三種。此十種惟《四大癡》《長命縷》《望湖亭》《鴛鴦棒》《鳳求皇》爲佳。《花筵賺》有下冊,《喜逢春》爲上冊。(非完帙也。)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金印合縱記”,注云:“一冊。明刊。”《王孝慈藏曲目》著録,注“明山水鄰本”。《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明玉夏堂本。今藏東京都立圖書館,索書號:救·特·8513。黄仕忠《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録》著録,有書影一頁,藏書印有“屈氏藏書”(朱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山田文庫”(朱長方)藏章。末有王氏識語:“庚申(1920)嘉平浙江屈伯剛持贈。孝慈王立承識。”[81]此條即是“略目”甲類中的《金印記》,應該是較早收得的一種。按所謂“玉夏堂本”實際所得只有三種,即《花筵賺》《望湖亭》《金印記》,按王氏所述,此玉夏堂本圖精,且有刻工姓名項南洲。《金印記》《花筵賺》在“略目”甲類中即有著録,《望湖亭》先有鈔本(在“略目”乙類中)后來得有刻本。

詞林逸響

風花雪月四集,群玉齋書,索值甚奢。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明天啓許宇精刻初印本。風花雪月四集,每集圖二頁,頗佳,共八頁。”

警世通言

圖四十幅。頗精。有素明鐫,作小行楷款,在首葉。日本書。隅卿借印出示,極佳,許贈印本一全分。又《三國通俗演義》有武林劉素明鐫欵,小行楷欵。

祝髮記

明張伯起撰。富春堂本。番禺許守白書,借觀。

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注云:“此下各曲均許守白代覓之書,共十九種,予與孔德學校馬隅卿先生分得之,隅得《雙忠》《東窗》《躍鯉》《白袍》《琴心》《尋親》,皆富春本。《胭脂》《荊釵》《琵琶》則金陵唐、陳两家刻本。《雙忠》卷首一頁,題《繡刻演劇》十本,曰《雙忠》《白袍》《東窗》《琴心》《躍鯉》《昇仙》《青袍》《和戎》《全貂》《香山》爲第六套,惟《雙忠》首頁一圖,題曰“敷演張許家門”,繪一人作指畫狀,餘種不皆有,而此十數種內《分金》《白蛇》《尋親》三本,均有“敷演家門”一圖,知此三本皆每套之首種,方有此圖。《分金》護頁猶印有《綈袍》《西廂》背面字影,而題頁已不見矣。嘗聞瞿安云,曾生南中見富春堂曲合售者,不下百餘冊,蓋當時金陵富春堂所刻小說、曲子最多,此種彙刻之曲,或是十套、十二套,已有壹百餘種矣。卷首題頁與汲古《六十種曲》相同,皆曰“繡刻演劇幾本”,第毛氏所刻頗有去取,此則多多益善耳。毛氏彙刻,近尚多有,此則極難得,藉以考見古曲,大足珎也。但刻圖極粗拙可咲,實本之元人刻本,尚存古意焉。”先思案,王孝慈《明刻圖畫書籍藏目》著録九種,馬廉得九種,計十八種,不足十九種之數。《隅卿日記選鈔》云:出京前與王孝慈合購明刻十九種(許守白代覓),大都富春堂刊本。孝慈得九種:“祝發”、“分金”、“升仙”、“草廬”、“白蛇”、“孤兒”、“灌園”、“錦箋”、“義俠”。余得九種:“白袍”、“東窗”、“雙忠”、“躍鯉”、“胭脂”、“琴心”、“荊釵”、“琵琶”、“尋親”。另一種“金貂”擬捐贈孔德。(六月十七日補記)[82]梁按:馬氏擬捐贈孔德之“金貂”,后并未捐,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故馬氏實得十種。

金貂記

明富春堂本。薛仁貴事。首附《敬德不伏老》北劇四齣。許書,借觀。

增補目録

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題“秘本西廂記”,注云:“二冊。明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此本影印。明崇禎十二年(1639)刻本。影印本稱所據底本爲南京圖書館藏本,有誤,因影印本上可見鈐有“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印。原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44。此書爲王孝慈舊藏,有藏書印“太原/王氏”(白方)、“鳴晦/秘寶”(朱方)、“精至/此乎”(白方)、“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83]

鴛鴦縧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著錄。[84]《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此本影印。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870。國圖網站有電子影像。有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精至/此乎”(白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另鈐“生/紅氏”(白方)、“非昔/老人”(朱方)、“囂=/子”(朱方)、“素賞”(朱方)。末有王孝慈跋两則。其文云:

右《鴛鴦縧》傳奇上下两卷,明崇禎原刻本。有像本見《焚毀書目》。涉園陶氏得見於滬上。傅沅叔丈告余,盛稱其圖畫精工,橅刻靈巧。余心誌之。厥後陶氏付之景印,以一本贈余。在津特詣涉園,始見原本,摩挲愛翫,迄難忘懷。涉園素喜閔刻,尤愛有圖,以余藏有《還魂》《紅梨》二記,曾欲以此交換。余以精刻殊難再覯,遂未允許。然此書往來心中,終未去懷。會得閔刻《豔異編》前首摹刻仇十洲圖六頁,蓋萌互易之心。今夏大病初起,老友尹石公屢來慰視,尹與陶亦諗,因乞爲介,始將書來。急以《豔異編》歸之涉園,結想八年,竟得插架,何幸如之。茲誌其前後于此。民國廿二年鳴晦廬主人識。九月十八日。“鳴晦/秘寶”(朱長方)

《喜逢春》與《廣爰書》,同被亡秦付燼餘。(《喜逢春》《廣爰書》皆明季人所擬傳奇,與此曲同見《禁燬書目》。此曲亦見《禁燬書目》。)獨愛惠期詞雋爽,玉籤插架壯吾廬。鳴晦又題。

顧曲齋四種曲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85]《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著錄。[86]梁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顧曲齋刻本《古雜劇》两部,索書號為A01834者爲殘本,共四冊,存六種六卷,分別爲:白敏中梅香一卷、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一卷(以上第一冊)、臨江驛瀟湘夜雨一卷、荆楚臣重對玉梳一卷(以上第二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卷(第三冊)、秦修然竹塢聽琴一卷(第四冊)。首冊爲張元濟舊藏,有藏書印“涵芬樓”(朱長方)、“海鹽/張元濟/經收”(朱方)、“涵芬/樓藏”(白方)。后三冊共四種爲秦更年(1885—1956,字曼青)、王孝慈遞藏。有秦氏藏書印“城南草/堂鑒藏/圖書記”(朱方)、“曼青客湘所得書”(朱長方)。王氏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甲”(朱圓)、“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鳴晦/秘寶”(朱方)、“精至/此乎”(白方)。又卷末有“蟫隱/廬秘/籍印”(朱方)。索書號為07874者爲二十卷全本,共十冊,當中第八冊中《漢元帝孤雁漢宮秋》首葉有王孝慈藏書印“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甲”(朱圓)。此種或為王氏後來所得,故未見於目錄。

琵琶記

四冊。

案:此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A01848)。

幽閨記

二冊。

案:此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A01845)。此本書前鈐王立承印章有“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鳴晦/祕寶”(朱長方)、“精至/此乎”(白方)、“甲”(朱圓)、“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另有“金吉/石宜/長壽”(白方)。國圖網站公佈此書影像。

紅拂記

二冊。

案:此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A01855)。此本書前鈐王立承印章有“珠還室/藏曲記”(朱長方)、王/立承”(白方)、“孝慈”(朱方)、“鳴晦/祕寶”(朱長方)、“精至/此乎”(白方)、“甲”(朱圓)、 “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朱長方),另有“梅花/艸堂”(白方)。國圖網站公佈此書影像。

以上三種《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著錄,[87]注云:“以上三種,明虎林容與堂刊本。”

雙玉記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明刊本。”

玉鏡臺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明刊,二冊。”

尤悔菴樂府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云:“二冊。清刊本。”

後四聲猿

案:《鳴晦廬藏書目録》著録,注“一冊”。

金童玉女嬌紅記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明劉兑撰。上下二卷。重裝二冊。九皐學會影印明宣德刻本。半頁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每頁均半頁文字半頁啚像。通縣王氏鳴晦廬舊藏,有主人王孝慈跋語並題簽。原本末十數頁有蟲吃缺字。《世界文庫》排印本多誤。”[88]

誠齋雜劇三種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明周憲王有燉撰。原題名周憲王樂府三種。二冊。牡丹仙、牡丹品、牡丹園。蟫隱廬影印明宣德刻本。半頁十一行,每行曲大字二十字,白小字低两格十八字。科介字更小。通縣王氏鳴晦廬舊藏,主人題簽。”[89]

埋劍記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明沈璟撰。二冊。影印明繼志齋刻本。題‘重校埋劍記’,天頭雙欄音釋印於欄內。精圖十二頁。馬隅卿藏,民國十九年北平圖書館借付影印。此爲隅卿贈王孝慈者。書皮有孝慈題記。是書不難得,重其爲前輩手澤耳。封面題‘鐫重校出像點板埋劍記’,繼志齋原板。圓體字。”[90]

貞文記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明孟稱舜撰。二冊。番禺許氏守白環翠樓鈔本。王孝慈舊藏。書皮孝慈題簽。紙心印‘環翠樓’三字。草書鈔。不知所據何本。”[91]

龍膏記二卷

案:鄭騫《止酒停雲室曲録》著録,注云:“不全。一冊。飛影閣小字石印周權繪圖本。開化紙。存卷上全卷,卷下至第十九出止。後附空白開化紙甚多,似爲未經印竣之本。每折有圖,殊匠氣。通縣王氏舊藏,有孝慈題簽,署云珠還室珍祕,不知珍在何處。又孝慈題字一行,云每半頁十六行,行四十字,小字低一格三十九字。”[92]此本今藏首都圖書館(己/590),有吳曉鈴題簽“龍膏記傳奇”,鈐王孝慈、吳曉鈴等人印章。[93]



[1]見張豂子《歌舞春秋》“譚鑫培蓋棺論定”條,上海:廣益書局,1951年07月,第03頁。

[2] 王立承家史淵源,詳參勵雙傑《鳴晦廬主人王孝慈家世考》,《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3年第1期,第66—69頁。

[3] 此書初名《聞譚述憶》,發表於《梨花》雜誌,1937年北平松筠閣鉛印行世,收入張次溪編校《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續編》一書中。另有198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整理本。

[4] 勵雙傑《鳴晦廬主人王孝慈家世考》一文懷疑王孝慈曾編集《太原王氏支譜》。

[5]《明版畫插圖目録》有四葉,與《孔德借綴玉軒藏曲目》連鈔。

[6]此卷之後爲《孔德借綴玉軒藏曲目》,孔德爲北平孔德學校,收藏戲曲小說甚富。綴玉軒爲梅蘭芳藏書齋名,傅惜華曾爲其編目。此目於每劇之下注出王國維《曲録》、《曲海目》、《曲品》等目著録情況,梅氏藏品中頗有這三種目録未著録者。此目與王孝慈藏品無關,可能是他考訂曲目存佚的筆記。

[7]鄭偉章《北京文獻家新考》,《藏書家》第20輯,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01月,第33—38頁。

[8]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02頁。

[9] 參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第十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06月,第225頁。

[10]當然王立承的部分藏品生前曾轉讓,藏品數目並非變動不居。

[11]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12]《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第52頁。

[13]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14] “如”,當爲“吾”之誤。

[15] 玉夏堂,即玉夏齋,下同。

[16]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17]《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18]《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第52頁。

[19]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20] 長澤規矩也編《明清間繪入本圖録》,東京:汲古書院,1980年06月。

[21]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14頁。

[22] 此條杜鵬飛《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失收。

[23]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26頁。

[24]《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25]《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第52頁。

[26]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27] 堂,當作“閣”。

[28] 杜澤遜《蓬萊慕湘藏書樓觀書記》,《藏書家》第八輯,第70—71頁。

[29]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98頁。

[30]□□□,爲劇名,各本不同。其他小字題名及鈐印皆同。

[31]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58頁。

[32] 國圖藏本無王立承印鑒,然所存劇目與王氏著録一致。

[33] 參畢曉樂《慕湘藏書題跋六則考釋》,《文獻》2013年第6期,第124頁。

[34]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212頁。

[35]《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第53頁。

[36]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26頁。

[37]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38] 《尊生館巾箱本琵琶記》以下四種,原附丙類之末,標爲“甲”類,今移于甲類之末。

[39]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01月,第262頁。

[40]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08月,第690頁。

[41]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70頁。

[42]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97頁。

[43] 又見1999年北京瀚海春拍古籍善本圖録。

[44]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45]《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46] 沈津《書叢老蠹魚》,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01月,第197—204頁。

[47]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80頁。

[48]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80頁。

[49] 《秦樓月》爲清初蘇州劇作家朱素臣作品,以姜實節(劇中改名呂貫)與陳素素愛情故事爲藍本創作。陳素素,號竹西女子,別號二分明月,揚州人。《二分明月集》即陳氏詩集,附刻與《秦樓月》一劇之後,題《二分明月女子集》。

[50]《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9冊收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292頁。

[51]《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9冊收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471頁。

[52]《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吳氏贈書目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05月,第132—133頁。

[53]《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吳氏贈書目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05月,書前插圖。

[54]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55] 沈津《書叢老蠹魚》,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01月,第197—204頁。

[56]《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57] 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第五冊集部(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244頁。

[58]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25頁。

[59] 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第五冊集部(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2246頁。

[60]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25頁。

[61]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08月,第691頁。

[62]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27頁。

[63] 陳旭耀《現存明刊西廂記版本綜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年09月,第118頁。

[64] 《國家圖書館藏西廂記善本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11月。

[65]《止酒停雲室曲録》系吳曉鈴舊藏,今歸首都圖書館。卷端題“止酒停雲室曲録”“蜀莊手録”。卷末有蜀莊題記“民國二十八年七月蜀莊手録,敬貽嚜齋吾兄,藉爲撰輯《曲目新編》之一助。是月三十一日録訖。”案録中有《趙氏孤兒記》明刊本,系王立承舊藏,後經鄭騫、齊如山遞藏,最後歸哈佛燕京圖書館。故蜀莊當爲鄭騫,止酒停雲室爲鄭氏齋號。(承俞國林先生、李軍博士見告,謹致謝忱。)

[66]《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收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4頁。

[67]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69頁。

[68]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69頁。

[69]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19頁。

[70]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369頁。

[71]《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17—18頁。

[72] 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第五冊集部(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238頁。

[73]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74]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75]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76]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77]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78]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90—291頁。

[79]傅惜華編《明代版畫書籍展覽會目錄》,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194407月,第90頁。

[80] 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録》第五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年,第1440頁。

[81] 黄仕忠《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録》著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41頁。

[82] 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第286頁。

[83]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叙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2017年。

[84]《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85]《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86]《國立北平圖書館輿圖版畫展覽會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第52頁。

[87]《國立北平圖書館戲曲音樂展覽會目錄》(58頁),王强主編《民國展覽史料彙編》第十六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528頁。

[88]《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5頁。

[89]《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5—6頁。

[90]《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21頁。

[91]《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23頁。

[92]《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4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25頁。

[93]《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吳氏贈書目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05月,第128頁。


附記:本文承黄仕忠教授審閱訂正,中華書局俞國林先生、天津圖書館胡艷傑女史、浙江圖書館陳誼先生、國家圖書館劉鵬先生、蘇州博物館李軍先生、暨南大學彭秋溪先生、臺灣政治大學吳佩熏女史等以不同方式予以幫助,謹此致謝。


注:本文发表于《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五辑(2018年6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冯先思博士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目录、校雠、版本等文献学相关文章,古籍类新书介绍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如已在其他公众号发布,请加标注。因无经费来源,暂不支付稿费。感谢您的支持!

汲古求新
学术纪念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