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长三角 | 加强联结互通,促进区域合作

文摘   2024-11-25 17:14   上海  



一周长三角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汲取力量,踩准节拍共赴新征程。


研究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本周发展动态整理如下。


2024年11月18日——2024年11月24日





上海




长三角文博会

构建新动能,

长三角文化产业韧性强活力足

11月22日,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长三角文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会上发布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达23955家,营业收入达44384亿元,占全国总量34.27%。长三角不仅是全国文化产业实力最雄厚、创新活力最旺盛、国际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并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辐射亚太、联动内陆、流通世界的强大引擎。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展览面积8.1万平方米,汇集来自全国13个省70个市、区、县的1300余家参展商。作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有力举措,本届长三角文博会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核心主题,集中展示文化产业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新面貌,敏锐关注文化消费升级的新动向,旨在构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

在本届文博会的开幕式上,三省一市总结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硕果,谋划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发布《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2024年度长三角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在连续发布十六届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历届长三角地区文化企业上榜总数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文化产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无论是在整体规模、领军企业、创新成果、新型业态,还是文化贸易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本届文博会的展览格局中获得了充分体现。

长三角文化产业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品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焕发出强大动能。2022年,长三角地区规上文化企业研发费用为1161.2亿元,占全国规上文化企业的33.09%;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2963件,同比大幅增长130%。2023年,长三角地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017.99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营收的42.85%,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电竞游戏、沉浸式演艺、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型业态实现快速增长,超过整个文化产业的增长幅度。

长三角文化产业还发挥江海交汇、亚太门户的优势,显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作用。2022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471.23亿美元,占全国的26.1%。在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公布的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名单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10家企业、26个项目入选,分别占全国的30%、22.6%。

为促进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精心筛选了40个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较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额1251.51亿元;投资额100亿元及以上项目4个,10亿元及以上项目20个。其中,文旅融合项目25个,占比62.5%;优质内容创作生产项目9个,占比22.5%;数字化文化新业态项目4个,占比10%;媒体融合项目2个,占比5%。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更寄托着长三角三省一市对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期待。


来源:文汇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论宣讲联盟成立仪式

暨“青吴嘉”理论宣讲展演活动在青浦举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示范区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优势,构建青吴嘉三地立体化理论传播大矩阵,11月19日,由中共青浦区委宣传部、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共华新镇委员会承办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论宣讲联盟成立仪式暨‘青吴嘉’理论宣讲展演活动”在青浦举行。


  活动现场,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宣传部共同为宣讲联盟按下启动键,示范区宣讲联盟正式扬帆起航。来自“上善青浦”理论宣讲团、吴江“鲈乡燕语”理论宣讲团、“理响嘉善”理论宣讲团的代表分别上台发言,分享了工作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宣讲联盟成立后,三地宣讲队伍相互赋能、共同推动示范区理论宣讲工作发展的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华新镇为中通快递“华新镇‘理论速递365’宣讲实践基地”授牌。


  在宣讲展演环节,来自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宣讲员共同上演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宣讲课。群口快板《红色青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青浦的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吴江公安民警的赞歌《铸红盾牌不负企望》则以深情厚谊的旋律,讲述了吴江公安在护航企业发展中的英勇与担当;苏州评话《红土地》回望了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情景式宣讲《我回家乡卖雪菜》、诗歌朗诵《青浦颂》和《逐梦长三角》等节目则展现了青浦的变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激励青年心系家乡,用知识和智慧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近年来,示范区三地宣传部持续加强合作,开展宣讲“一嘉青”“学习强国”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走心。此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论宣讲联盟的成立,正是三地共同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未来,宣讲联盟将致力成为示范区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建设成就的展示者、社会力量的凝聚者,通过加强三地宣讲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索宣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示范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青浦区人民政府




江苏




我省再添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11月22日结束公示,最终全国共有3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榜,江苏牵头和参与的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至此,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由苏州市独立申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核心区内集聚高端科技仪器相关企业700余家,培育上市企业8家,产业总规模近400亿元;苏南特钢材料集群涵盖苏南五市,南京市侧重打造高性能特种钢板产业链,无锡市侧重打造高端特钢棒材产业链,苏州市侧重打造优特钢线材产业链,常州市侧重打造高品质不锈钢产业链,镇江市侧重打造高端合金产业链;盐常宿淮光伏集群以盐城、常州、宿迁和淮安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市全域为实施范围,2023年集群总产值达3705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5;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以长三角一市三省及江西省全域为实施范围,上海临港新片区、江苏无锡、浙江杭州、安徽六安、江西南昌为集群核心承载区。


来源:新华日报


沪苏湖高铁昨起试运行

预计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11月23日9时27分,首趟试运行列车G55505次从上海虹桥站开出,沿着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速铁路,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这标志着沪苏湖高铁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运输部高级工程师韦强介绍,试运行主要是按试验大纲要求,原则上利用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故障模拟、应急救援演练、按图行车试验等项目测试,模拟线路正式运营状态,对高铁运输组织、列车接发、开行密度、设备状态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实战”检测,为正式开通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沪苏湖高铁于今年6月全线铺轨贯通,8月开始静态验收,9月开始联调联试。自联调联试以来,共开行各类试验列车775列,检测总里程达52463公里,综合检测列车试验最高时速达385公里。试运行将持续1个月左右,预计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沪苏湖高铁是上海、苏州、湖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也是长三角高铁联网、补网、强链的重点项目。沪苏湖高铁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苏州市,终至湖州市湖州站,线路全长约16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上海虹桥、上海松江、练塘、苏州南、盛泽、湖州南浔、湖州东、湖州站等8座车站。

“开通后,上海虹桥至苏州南站最快只需20分钟。”苏州市铁路与航空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睿说。苏州南站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低空飞行、公交、水上交通等多种交通制式于一体,实现各类交通方式进出站换乘距离控制在200米以内。总体结构分4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南站段、下沉广场、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眼下,外立面工程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收尾、附属设施安装及路面铺装等工作。

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丰成林表示,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后,在湖州站连接宁杭高铁可以直达南京,连接合杭高铁可以直达杭州、合肥,将有效疏解沪宁、沪杭铁路通道运输压力,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习近平向开幕视频致贺 

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弗洛伦蒂诺、纳卢曼戈、黎成龙致辞 李书磊出席 

王浩致辞 庄荣文主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0日上午在浙江乌镇出席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丁薛祥表示,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致贺,充分体现了对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高度重视。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运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坚持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同引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前进方向,为世界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丁薛祥强调,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正在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但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携起手来,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建设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他提出4点建议:一是完善全球治理,实现网络空间命运与共。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尊重各国网络主权,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二是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联合攻关,让世界各国数字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三是强化公平普惠,促进互联网发展成果全球共享。帮助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信息化,深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合作,加强关键民生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让数字化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四是坚持依法依规,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深化网络空间安全合作,强化技术向善,妥善应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洪都拉斯副总统弗洛伦蒂诺、赞比亚副总统纳卢曼戈、越南副总理黎成龙等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

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在开幕式上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志军,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莫高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陈建文,新华社总编辑吕岩松出席,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理事长庄荣文主持。

王浩向出席大会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说,这些年来,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数字浙江”战略部署,认真践行“四项原则”“五点主张”,抢抓数字化机遇,勇当数字技术创新突破、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探索实践、数字文明交流合作的弄潮儿。我们一定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重要视频致贺精神,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用好乌镇峰会平台、共赢数字未来。

开幕式上,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获奖个人和企业代表颁奖仪式。

开幕式后,丁薛祥巡视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与参展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

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作视频致辞或致辞。

中外政府官员、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全球互联网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1800余人参加开幕式。

来源:浙江在线


2024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

在乌镇举行


“新十年”有新精彩,新起点展新气象。昨天,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文明共建共享——2024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在桐乡乌镇举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崧、浙江省副省长胡伟致辞,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致辞并作城市推介,嘉兴市领导李军、颜海荣、林万乐出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单位负责人,国内外数字领域科研机构、高端智库、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负责人等8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未来。

作为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地”特色活动之一,本次大会由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共建数字长三角 共育新质生产力”,旨在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城市合作、产业合作,完善数字长三角协同共建格局,打造数字中国建设长三角样板,推动共创全民共享、引领时代、彰显制度优势的数字文明。

胡伟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也是首届乌镇峰会召开10周年。1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对照“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光荣使命,全力推进数字浙江、网络强省建设,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浙江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更好赋能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牵头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乌镇对话”合作机制等长三角区域合作品牌持续擦亮。在乌镇峰会正式开启“下一个十年”新篇章之际,浙江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携手兄弟省市持续沿着数字化助力一体化、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数字化促成现代化之路前进,共破壁垒、共铸优势、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连通、数字科技产业加快融通、数字治理要素加快流通,共同开创数字长三角合作新格局。

陈伟向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说,嘉兴是一本厚重的书,有着“红船起航、越韵吴风”的文化之美;是一座通达的桥,有着“链接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之美;是一首奋进的歌,有着“日新月异、活力无限”的发展之美;是一幅和谐的画,有着“幸福安康、共同富裕”的生活之美。近年来,嘉兴持续放大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红利,乘“数字东风”、拥“数字蓝海”,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区域算力高地、智慧服务之城,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嘉兴实践展现数字赋能新气象。面向“新十年”新征程,嘉兴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的视频致贺重要精神,与兄弟城市密切合作、同心同向,携手打造一体协同的数字枢纽、推动一体协同的数字科创、发展一体协同的数字产业、建设一体协同的数字生活,共同谱写数字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会现场,《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长三角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榜单、长三角AI+场景创新成果先后发布;上海市黄浦区、安徽省芜湖市宣介了数字长三角建设成果;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分享;在青年数领先锋论坛上,知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与数字经济领域青年人才开展对话,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长三角20个城市代表在会上共同发起了长三角城市共建网络文明合作倡议,标志着参与长三角共建数字文明“乌镇对话”合作机制的城市从16个拓展到了20个。未来,这20个城市将合力构建具有辐射性、示范性、带动性的网络文明共建平台、协作平台和服务平台。

会上还启动了长三角数字产业调研采风活动。此外,本次大会还同步开展了长三角数字科技成果展和数字产品交互展示、“嘉兴之家”系列乌镇咖荟等配套活动,全方位展现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合作潜力。

来源:嘉兴日报




安徽




新材料释放“新质力”——

第四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观察


第四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11月21日至24日在安徽蚌埠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聚焦“新材料、新科技、新未来”,交流发展新思路、谋求合作共赢新机遇。

“新材料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每年我都会如约参会。”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已连续举办四届,提及会展中的各种前沿材料技术、论坛中的跨界思想碰撞,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张联盟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作为一家以太空运输和轨道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公司,星捷太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第一次参会。公司创始人钟时告诉记者,他们借助此次参会的机会,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产业合作伙伴。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将出现更多的跨界新材料,进一步推动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拓展出更多的下游产业新赛道。”钟时说,安徽省在空天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上都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明年公司在蚌埠的生产基地将正式投产。

展会现场,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很多飞行器零部件。

“这些飞行器零部件都穿上了一层‘隔热层材料’的‘衣服’,正是它们保障了飞行器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正常运转。”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刘杰说,公司近年来大力招引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携手,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按下开关、接通电源,一块玻璃由一片漆黑慢慢变得透明。大会现场,浙江景昇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变色玻璃”吸引了很多观众。

“这其实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玻璃,但附着其上的薄膜材料及相关组件,让它能通电变色,发挥透光隔热、色彩变化及隐私保护等多种作用,可用于建筑幕墙、新能源汽车天幕等多种场景。”公司工程师朱立响介绍。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我国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安徽,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大会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678亿元,同比增长14.9%。

作为生物基材料行业的“链主”企业,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聚焦非粮生物基材料的关键技术,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和下游场景的拓展应用。
“随着绿色技术的迭代和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创新,生物基材料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副总经理陈礼平说,利用自主研发的秸秆乙醇技术,丰原集团与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可持续生物航空煤油项目,积极助推航空运输业低碳转型。

“材料产业的创新支撑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飞机、汽车、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引领材料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光辉认为,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创新至关重要。“根据下游应用端的实际需求,持续不断推动材料的创新迭代,才能实现材料和应用场景的完美融合。”

记者关注到,在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的当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韧性和活力,成为本届大会的高频热词。

“我们在德国、美国等全球多个国家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速前沿材料的科技创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看来,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谋求更加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精准布局攻克重点领域材料难题,构建上下游协同共赢的新材料产业生态,才能在发展中赢得先机。

来源:新华社



团结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沪苏浙皖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


11月21日至22日,长三角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发布暨同心护水行动启动仪式在歙县举行。在活动现场,三省一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方在人才、资源、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团结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根据协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桥梁纽带和平台载体作用,共同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搭建长三角地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创业平台,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强交流交往、互鉴合作,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交流、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形成合力。

活动期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还发起“同心长三角·护水促共富”同心护水行动,倡议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护水行动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工作。启动仪式后,来自长三角地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与当地群众一道在新安江进行了增殖放流。

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近120人参加活动,并参观了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徽州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等。


来源:安徽日报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智库文摘 |《解放日报》张学良: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