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11.30)

文摘   2024-12-17 17:31   上海  

导  语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研究院联合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现整理推出长江经济带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届(江西·九江)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暨城市旅游大会启幕

11月28日,第三届(江西·九江)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暨城市旅游大会在风景如画的江西九江八里湖畔启幕。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晓平,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融合处副处长蒋珂菲,九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金淼等出席。

开幕仪式上,九江与重要文旅企业进行了合作签约;还与沿江城市和江西省内设区市签订了互游合作签约。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旅游消费提振的前景展望》《持续赋能旅游+X新场景 打造新质生产力》等课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在高端对话环节,围绕《推动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点亮城市新“夜”态的机遇与挑战》《唱响新时代入境旅游的长江之歌》《破解入境复苏推动消费增长》进行了圆桌分享、对话。

共话长江情、同绘新画卷。参加大会的省内外嘉宾和旅游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暨城市旅游大会是九江首倡、首创的全民旅游消费盛事,通过参加活动,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文旅高质量发展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视野,大家在一起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共同谋划长江经济带城市文旅发展的新路径、新赛道,可以说收获满满,为高质量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凝聚了共识、积蓄了力量。相信以此次活动为起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携手合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成果,共同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奉献更多文旅力量。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课题发布。来自江苏苏州、湖北宜昌等16个长江经济带省外城市和10个省内兄弟地市政府及文旅部门的领导;国内重要旅行商、重点院校、重要航空公司、长江游轮企业及文旅企业等相关代表;九江市各县(市、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以及行业协会、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来源:央广网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

奋勇争先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于11月27日至2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份的社会科学院、高校、媒体的专家、学者和记者,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知名企业家代表共同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坐拥长江最长岸线的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湖北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区域协同合作;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以“链”赋能产业兴

“我们希望提升企业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能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上发布了需求,很快就对接上湖北工业大学团队,目前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小试和中试。”谈及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使用体验,武汉启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培感到很满意。

2023年6月,湖北省在中国光谷开展试点,按照“以需定研、供需对接、用户主体、政企共投、风险共担”的思路,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是湖北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

围绕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产业,2022年以来,湖北先后组建一批省级及专业领域的供应链平台,通过整合市场资源、优化组织流程,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产业韧性。

11月14日,从大连商品交易所传来消息,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和审查后,湖北联投旗下福汉木业获得该所首批原木期货指定交割仓库资质,成为湖北首家取得该资质的企业。福汉木业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入选原木期货指定交割仓库,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将为我国原木期货市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供应链“网”正加速牵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截至目前,湖北省级供应链平台已服务链上企业3万多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抓手。

湖北省省长王忠林提出,将坚持创新驱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用”为导向搭建供应链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区域协调一体化

初冬子夜,寒风刺骨,在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工作人员正忙得热火朝天。

致力于成为国内货物运输的核心枢纽,国内、国际货物沟通的重要窗口,自2022年7月投运以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货运航线81条,包括51条国内货运航线和30条国际货运航线,通达34个国际及地区航点,1.5小时左右的飞行圈可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自今年3月获批对外开放以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又相继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6类物品进境口岸资质,“空中出海口”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功能定位。在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内,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形成了联动的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格局,有力推动“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

走进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自动化的织“布”机将纱线飞速交织成经纬纵横的“布匹”。这种织物不是普通布匹,而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广泛应用于手机板、汽车板等领域。

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占勇说,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企业,宏和电子与黄石市域范围内的印刷电路板企业资源互补,形成内部小循环。企业还直接为中国光谷提供产品支撑,实现武汉都市圈内大循环。

放眼全省,武汉都市圈主引擎作用越发强劲,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襄阳都市圈和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区域的宜荆荆都市圈,同样加快提质量、增能级,奋力托起湖北腾飞的“南北两翼”。

“今年以来,湖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竞进势头十分明显。”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福生说,一季度、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国。特别是9月份,投资、消费增速明显回升,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各领域回升向好、竞进提质的态势进一步巩固。

这个秋天,位于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罗田县“又火了”。“赏红叶、吃吊锅、泡温泉”成为许多年轻人不约而同奔赴罗田的选择。民宿酒店、旅游客栈“一房难求”。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到县里旅游观光,追求“人少景美、松弛感、特色体验”。

近年来,湖北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抓住“这波流量”,通过乡村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发展,激活消费市场;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风尚,开发田园牧歌、郊野休闲、古城新韵、四季农家等各式精品旅游路线。

同时,清新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实惠的消费,加上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县城,甚至留下来就业、创业,一些曾经走出去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或附近县城打拼。

湖北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省部分县市试行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针对性地研究措施,系统性地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作为

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表示,顺应外地返乡人员回到县城生活、本地农村居民向县城集中的趋势性变化,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开展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创造条件让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先“安居”、再“乐业”。

作为全省“双集中”的试点县之一,阳新县近些年“人口回流、产业回迁”的趋势愈发明显。围绕“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目标,为“四类”人群量身定制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养老、产业等政策。阳新县委书记、县长杨波表示,阳新将进一步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增强,力争早日迈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类似的“小城故事”越来越多,统筹“人产城”,促进“双集中”。2023年,全省64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增幅为近3年新高;县域省级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县域工业总产值近七成,规模过百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增至40个。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报告》发布

11月24日上午,“绿色能源·赋能未来”博士后学术交流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交流活动开幕式举行,会上,《中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外正式发布。

据了解,《报告》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通过构建绿色发展人才经济指数、绿色发展城市生态指数、绿色发展人才效能指数、绿色发展人才幸福指数的评估维度及评估数据,刻画各省市“长江人才带”绿色发展的优劣势,并同步收录了长江经济带人才绿色发展和人才共享方面的先行先试案例。

《报告》显示,长江下游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引领世界科创中心建设;长江中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破题人口高质量发展瓶颈;长江上游人才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吸引优秀人才在渝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发展平台提能升级、人才活力不断迸发、人才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袁羽钧认为,“重庆人才幸福指数优势明显,建议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规模,提高地区市场活跃水平,提升人才效能。该《报告》是‘长江经济带人才发展蓝皮书’系列报告的关键成果。《长江经济带人才发展蓝皮书》第三卷的出版正在筹备中,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出版上市。”


来源:央广网


打造“数字长三角”,安徽机遇在哪里?

11月的乌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665家中外企业与机构参展,全球互联网领域近60家国际高端智库交流碰撞,共同擘画世界互联网下一个十年。

古镇风云会,“数字长三角”。站在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回溯“网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风光无限。如何在“新十年”借助人工智能的东风,拥抱数字未来,共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长三角数字经济腾飞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崭新课题。

乘“数”直上,12万亿元的背后

11月21日,在浙江嘉兴乌镇举办的2024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上,《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和《长三角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榜单》正式发布,世界从中窥见数字经济的巨大威力和无限潜能。

《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23年年底,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经突破12万亿元,占三省一市GDP总量的40%以上。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也在扩容提速。据了解,参与长三角共建数字文明“乌镇对话”合作机制的城市已从此前的16个拓展到20个。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大局和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崧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6年来,三省一市在数字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23年入选国家级数实融合相关平台数量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长三角的研发创新投入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正加快建设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启动建设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3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6.8%。

当前,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全国的1/3,建成5G基站超72万个,建成千兆城市32个,IPv6活跃用户数达2.7亿,41个城市、140多项政府服务事项和场景实现一网通办,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生活圈,三小时高铁圈,24小时包游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为生动的写照。

据王崧透露,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数字经济建设迈向新高度,一批全球领先的AI企业和技术平台持续壮大,合肥市、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等城市被纳入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平台总体布局之中。

《报告》分析认为,下一步,长三角应以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区域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前瞻识别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蕴含的创新机遇,围绕创建AIGC中国创新网络、加快培育数字未来产业、打造“数字丝路”创新枢纽、强化数字社会普惠服务、激发数实融合应用赋能、夯实创新生态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实施高站位、强牵引、可落地的创新举措,协同建设数字时代世界级长三角创新城市群。

融数聚智,安徽奏响奋进强音

独角兽企业是指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的初创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是指从创业团队、产业方向、技术创新能力及发展趋势看,具有成为独角兽企业潜质的创新企业。

据《2024长三角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影响力研究报告》,长三角地区已经汇聚294家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占长三角地区独角兽(潜在)企业总数的50.1%,其中,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约2260亿美元。

从地域看,长三角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分布于24座城市,超过5家的有8个城市,其中:合肥19家,芜湖、常州、湖州各3家,绍兴、安庆各2家,丽水、淮南、六安等各1家。

合肥聚集长三角地区六成量子科技赛道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其中独角兽企业5家,总估值近250亿美元;潜在独角兽企业14家,分布于芯片、量子科技、数字医疗、区块链等7个赛道。合肥在量子科技赛道优势显著,长三角地区5家量子科技赛道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中,合肥独占3家。

前有合肥,后有芜湖。据芜湖市市长徐志介绍,作为安徽省和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布局的数据中心集群,该市不断加强长三角算力合作,搭建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服务平台,实现与中国算力网及上海、苏州、杭州等区域算力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出1000余款算力、算法产品,累计上架智算超1.4万P,入选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荣获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

今年6月,芜湖市成功举办“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全球开服。加快建设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打造全国最大智算规模的高性能算力园区。探索建立数据基础制度,推进数据流通交易,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设安徽省算力交易中心,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数据要素×交通物流”“数据要素×医疗健康”等行动。先后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等,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安徽省第1位。

“我们将抢抓数字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推进算力与数据、算法一体化应用,为数字长三角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徐志说。

善治善技,迈向更美好的“数字未来”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茅盾笔下的故乡乌镇,曾经有“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感叹。

2014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从这里发出。转眼十年,今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十年”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人工智能成为峰会最热词。

“人工智能赋能长三角发展的作用正越来越明显。”11月21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表示,千行百业都在呈现出AI转型趋势,这和去年有很大不同。峰会期间,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当前,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但也暗礁遍布。“未来十年,是从‘互联网+’走向‘人工智能+’的时代。”兰建平告诉记者,技术进步重新定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长三角地区努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

过去30年,互联网的主要价值是连接;未来30年,AI将全面提升整个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创造远超互联网链接所创造的价值。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峰会主论坛上表示,随着AI从数字世界走进物理世界,未来大部分事物都会具备AI能力,实现“数”“实”天然融合。

芜湖市大数据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蓉介绍,作为“东数西算”十大集群之一,该市拥有15个大型和超型的数据中心,华为、抖音也已落户。该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建成了数据基础设施可信流通空间,并基于算力平台开发了三个应用场景,包括AI for science(科学大脑)、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

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仍是互联网的核心话题。“改头换面”“语音克隆”……AI带来的风险隐患,正在成为互联网的新变量之一。如何让技术向善,是乌镇峰会新十年的开篇议题,也是行业下一个方向。

“人工智能正在给关键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已经来到临界点。”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表示,未来强化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需要重点采用三大技术策略。第一个策略是结合大模型基础运行环境、训练环境、API接口以及数据安全进行多维度、体系化防护。第二个策略是用“鉴伪”“防伪”技术有效遏制深度伪造。第三个策略是用安全大模型反哺安全能力大提升。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坚持智能向实、智能向善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社会进步的核心要义,满足人们对美好科技生活的向往是创新的重点。

在今年6月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4家行业协会、3家龙头应用企业、5家AI服务企业共同签署了长三角AI+场景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展“AI+”行动计划,共同推进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着力打造“AI+应用”全国高地,为“数字长三角”建设贡献力量。

峰会期间,20个城市共同发起“长三角城市共建网络文明合作倡议”,将聚焦“网络文明合作共商、正面宣传话题共推、网络生态协同共治、网络安全防线共筑、网络执法机制共建、网络平台行业共律”,合力构建具有辐射性、示范性、带动性的网络文明共建平台、协作平台和服务平台。


来源:安徽新闻网


第三届长三角人口发展论坛发布《合肥倡议》

11月16日,“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第三届长三角人口发展论坛”在安徽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人口学会、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安徽省人口学会、上海市人口学会、江苏省人口学会、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共同主办,安徽省计划生育协会、安徽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协办,安徽大学承办。

会上,安徽省人口学会、上海市人口学会、江苏省人口学会、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共同发布《长三角人口高质量发展合肥倡议》。倡议提出要建立跨区域人口研究智慧平台,整合资源,为人口均衡发展提供治理支持;要设立长三角人口研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论坛,分享各地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要加强长三角人口前瞻研究,关注老龄化、区域人口变化趋势,为长期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常态沟通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落地。

此次倡议的发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人口发展研究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未来,沪苏浙皖各方将携手并进,为区域经济繁荣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安徽日报


区域协同 长江经济带的共赢之道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两句朗朗上口的名句,是长江流域天然一体、相亲相近的生动描写,是长江沿线地区互联互通、经济参考网协同发展的真实写照。

“同饮一江水,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11月29日,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论坛上,武汉市市长盛阅春表示,希望与沿线兄弟城市,共同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共同探索生态共治共享新路径,共同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新动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共同贡献。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武汉大学、新华社湖北分社为主要支持单位。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推进沿江省市在省际共商上提站位,在生态共治上出新招,在全域共建上聚合力,在发展共享上见实效,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开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产业协同 构建上下游协作体系
如何推动区域要素、政策等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全域共建是一个主要着力点。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水资源、航运物流等自然条件不可分割,长江流域一体性的要求比一般区域更高。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性和联动性更高,东中西“龙头、龙腰、龙尾”的互补性更为突出。他建议,根据沿江各省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体系。
陈耀举例说,长三角地区发挥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优势,为中游地区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中游地区为上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提供装备和零部件;上游地区为中下游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为主体,覆盖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常住人口为1.3亿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湖南、江西三省GDP总和达10.3万亿元,增速分别5.7%、4.5%和4.7%。
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为此,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赵锋提议,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机制,成立产业链协同合作的工作组或联盟,定期进行交流和协商,强化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协同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共同推进产业补链、升链、建链、延链。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依据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布局。”
成长春建议,在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上游地区,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在中游地区依托制造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与绿色园区。下游地区则聚焦高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业态。
科创合作 打造世界级创新带
协作不仅要在产业链上,更要在创新链上。
从产业基础来看,安徽芜湖、江西九江等地迅速发展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湖北武汉、重庆等地的相关产业形成紧密联系,湖南崛起的“中国V谷”与湖北“中国光谷”遥相呼应,长江沿线共同发力的汽车产业,又形成诸多上下游产业链条,产业合作基础广泛。
“统筹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合作,打造世界级流域创新带。”赵锋建议,一是构建长江流域创新组织,上游和中游发挥在重大装备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下游发挥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二是构建全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助力企业研发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合作与产业化。三是探索全流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度,构建开放、包容、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探索,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口。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长江经济带‘龙腰’挺起。”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的关键路径。
成长春也认为,进一步联动长江经济带资源,助力国家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他建议,长三角地区可凭借其科研资源优势,与中游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到生产制造环节,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引导产业在经济带之间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破除壁垒 培育统一大市场
2023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北京共同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此前的2019年1月,这四省市还在上海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
11月23日,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市场监管协同发展会在长沙举行,三省在市场监管的七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在此前的7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也在长沙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达成63项重点合作事项。
类似的区域间聚会不断出现。在深化专项领域合作的同时,积极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打破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成长春建议,制定区域间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端人才在长江经济带内自由流动,如设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让专家可以跨区域兼职指导新兴产业项目;建立区域联合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流向有潜力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技术成果在不同区域间的转让与共享。
赵锋则认为,应通过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使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各类要素能够在长江经济带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他建议,推进跨区域互认通用,全面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助力企业打破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全域身份认证,以统一市场建设,撑起长江经济带要素自由流动的平台。
与会专家表示,对于“九省通衢”的武汉而言,破除跨区域市场壁垒,培育统一大市场,打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堵点,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依托。
盛阅春表示,将围绕提升武汉城市发展能级,全力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光谷、车谷、网谷、星谷、药谷“五谷丰登”,持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做强武汉新城主引擎。通过产业链联合招商搭建供应链平台,共建产业园区,围绕五大优势产业形成连接紧密、分工有序、各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带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同时,积极谋划海、陆、空三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加强中欧班列与阳逻港国际铁水联运,加快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双通道建设,共同打造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来源:经济参考网



供稿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24级硕士研究生俞之颖

审核| 李晨     编辑 | 玄泽源


相关推荐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11.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11.30)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11.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通江达海 向新提质”南通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对接会暨第六届上证最佳分析师评选颁奖仪式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2024年度上海国内合作交流研讨活动上发布“2024上海与全国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 我院张学良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谈“黄河金三角”

第四届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招募开始啦!

专家观点 | 刘乃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持续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

专家观点 | 张学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智库文摘 |《解放日报》张学良: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