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研究院联合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现整理推出成渝地区最新发展动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川渝携手绘就巴蜀新时代文化新篇章
11月13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了川渝两地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等重大成果。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第5年。5年来,川渝两地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如今,随着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的开启,两地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巴蜀新时代文化新篇章正在绘就。
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
“一曲乡音穿古今”。会上,川渝两地川剧艺术家联袂演出川剧戏歌《川流不息》,唱出川渝两地自古以来的血脉相亲,也唱出了新时代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气象万千。
2022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正式印发。按照规划任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推动建设,两省市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构建“1+3+N”落实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川渝联合编制《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颁布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共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川渝通办”文旅证照审批实现扩容提速,创新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
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果。巴蜀文脉赓续工程、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联合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蜀道申遗工作。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取得新突破。
文化交流形成新局面。川渝共同创建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保护利用不断提质扩面。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剧节、巴蜀合唱节、川渝阅读之星、红色故事讲解员风采展示赛等系列活动推进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
“资足常乐”“点石成金”“七星揽月”……川渝两地携手推动品牌培塑,截至目前已联合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65个,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更加彰显。
实施11项行动计划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川渝两地将共同探索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次会议,发布了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涵盖宣传思想文化多个领域,明确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鲜明、时代气象浓郁、巴蜀风格凸显、引领作用突出的新时代文化高地。
该行动计划包括11个方面,具体包括社科理论研究联合攻关行动,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高地;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行动,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闻宣传共建共享共推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篇章的良好氛围;川渝红色资源联合保护行动,擦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巴蜀印记;川渝蜀道考古及综合研究行动,展现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行动,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探索中小石窟保护利用新路径;川渝博物馆协同发展行动,联合推出巴蜀文化系列精品展览,共同提升川渝博物馆传播力影响力;川渝影视“携手登峰”行动,共建全国影视精品创作生产高地;振兴川剧行动,打造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新标杆;川渝民间文艺版权合作行动,形成版权助力文化传承新格局;共建川渝国际传播矩阵行动,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巴蜀声音;川渝文旅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与会嘉宾表示,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彰显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担当。
把任务落实、把行动细化。会议现场,川渝两地多家宣传和文化部门、文化和旅游企业等坚持“一盘棋”思想,围绕“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及产业发展深化合作”签署了18个合作协议,以高起点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心铸魂。
来源:四川日报
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获批建设
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近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这是全国批复的首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方案提出,到2026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初具规模,形成多层次、有特色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创新要素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国际技术转移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显著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实现目标,方案明确按照“一个中心、两地共建、众点协同”布局建设,将围绕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构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服务增效、人才交流、活动开展等实施重点任务,深化成渝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融通。
来源:人民网
第二届链博会在京开幕
川渝携火锅产业供应链亮相
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四川省组织73家企业参展,联合重庆专题举办川渝火锅产业供应链促进活动,现场签订合作协议2.8亿元。
本届链博会设置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六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来自6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700家展商参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注册观展。
四川聚焦六大优势产业,组织73家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参展,不仅实现“链链有川企”的突破,四川展商数量更是达到首届的7倍,为本届链博会增添了浓浓“川味”。
川渝两地携手设置本届链博会唯一一个专题展区,组织两地火锅产业链相关企业参展,从上游的调料、食材到中游的底料、品牌和配套产品,再到下游的餐厨废油回收转化处理等服务,全面展示火锅产业链条、生态场景和市场机遇,推动两地企业对接世界大市场,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其间,还配套举办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国际推广大会和中国(川渝)火锅国际品鉴大会,通过搭建“会+展”双通道,加强绿色农业链国际合作。现场共促成11个产业项目合作,合作金额超2.8亿元。
副省长左永祥率四川代表团参展参会,出席第二届链博会开幕式,并在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国际推广大会上致辞。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国家驻华大使和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代表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来源:四川日报
成渝中线高铁又有新进展
蜀安隧道大盾构“成渝号”顺利始发
11月27日10时许,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迎来关键施工节点,中铁十一局大盾构“成渝号”在位于成都市的蜀安隧道2号盾构井38米深洞室内徐徐转动刀盘,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盾构施工步入新阶段。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自重庆枢纽重庆北站起,向西经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璧山区、铜梁区、大足区,四川省资阳市、成都市,引入成都枢纽成都站,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蜀安隧道全长10380米,采用“盾构法+明挖法”施工,其中盾构段全长9824米,是目前国内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工程兼具“长、大、险、难”四大特点。
“‘成渝号’从蜀安隧道2号井始发,期间要先后下穿西成高铁北湖特大桥、成绵乐联络线下涧槽中桥、昭青隧道、致力路隧道、蜀龙路隧道等多处重要建构筑物,最终到达3号盾构井接收。”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高铁项目部项目负责人王明华介绍,该盾构机装机开挖直径达14米,总功率达10000千瓦,配备带压复合型刀盘、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先进装备,搭载地层界面识别、气体环境监测、刀具磨损检测等智慧工装,盾构机总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始发筹备阶段,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多次组织研究大盾构“成渝号”的组装方案,指导施工单位攻克了受限空间超大直径盾构分体始发难题,创造了41天完成大盾构组装调试全国新纪录。为确保后续盾构机在高风险环境下的稳定掘进,“成渝号”大盾构还采用了盾构推拼同步系统、盾构智能掘进管理、多层次注浆体系等多项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敏感环境下盾构下穿各类风险源潜在风险。
据了解,蜀安隧道由“蜀安号”“成渝号”两个盾构机分段进行施工。“蜀安号”已于先期进行掘进施工,“成渝号”于11月27日开始掘进施工。“成渝号”由中铁十一局承建,肩负蜀安隧道4.56公里的盾构施工任务。
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建成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西安至成都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西宁至成都高铁、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铁、西安至重庆高铁、重庆至昆明高铁、重庆至万州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推动成渝地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成渝两地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将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重庆日报
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球投资推介会在京举行
发布成渝地区“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清单
11月28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推介会现场发布《成渝地区“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清单》,四川、重庆联合包装推出200个优选投资项目,集中签约8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副省长左永祥、重庆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并致辞,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川渝两地招商引资部门通过协同联动健全合作机制,高水平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介会以“同心致远·向‘新’而行”为主题,四川、重庆共同推介了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科技创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方面投资机遇,川渝高竹新区作投资合作推介。
当天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清单》,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材料、文化旅游、园区开发等领域,向全球投资者提供精准的投资指引。
13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商(协)会、外国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川渝两地有关部门及驻京办事处,四川15个市、重庆27个区(县),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5个国家级新区,川渝10个毗邻地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参会。
来源:四川日报
成渝专家研讨构建绿色低碳转型与
绿色法律服务体系
11月30日,由四川省律师协会、四川大学、重庆市律师协会主办,四川省律师协会环境资源能源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及重庆市律师协会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承办,天府永兴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四川省环境政策法制研究会、四川省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会、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等协办的“2024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转型与绿色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会上,四川省律师协会、重庆市律师协会、天府永兴实验室三方签订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与绿色法律服务体系共建框架协议》,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绿色发展和法律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
随后,四川省律师协会环境资源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雷蕾、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胡颖铭、四川省环境政策法制研究会秘书长王恒、四川省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会秘书长江霞、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副秘书长马海福、重庆市律师协会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依龙、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黄均7位代表联合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绿色发展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绿色低碳转型。
在主题分享环节,四位主讲嘉宾分别就各自专业领域的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洞见。相关分享内容不仅丰富了研讨会的学术内容,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法律服务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与会嘉宾围绕绿色法律服务新业务、环境资源能源法律问题、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由四川省律师协会环资能委副主任张凯翔主持的“绿色法律服务新业务交流”环节,邀请了全国律协环资能委副主任云志就《债事困境下环资律师业务的拓展》,北京市律师协会能源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匡双礼就《“双碳”法律服务实务》,重庆市律协环资能委副主任唐绍均就《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期限》,四川省律协环资能委副秘书长冉琳玲就《企业环境合规法律服务产品打造和推广》议题进行了分享。
当日,还通过“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购买1.394吨“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核证碳减排量,用于抵消“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转型与绿色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研讨会”的有关碳排放量,该GS-VER碳减排量由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集中注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及“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联合授予四川省律师协会“碳中和荣誉证书”,以表彰四川省律师协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
与会者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来源:四川经济网
供稿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雅琦
审核| 李晨 编辑 | 玄泽源
相关推荐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1.1-11.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10.1-10.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4.9.1-9.30)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8.1-8.31)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4.7.1-7.31)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专家观点 | 我院张学良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谈“黄河金三角”
专家观点 | 刘乃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持续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
专家观点 | 张学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千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