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镇”兴】第131期:阿尔卑斯山下的小提琴之乡——德国米滕瓦尔德(Mittenwald)

文摘   2024-12-26 19:58   上海  

╱导语╱

“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小镇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应树立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意识,充分发挥品牌赋能作用,落实乡村品牌化经营,积极推动城乡共富共美。”

——《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联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共同推出【乡村“镇”兴】专栏,持续关注国内外典型乡镇的发展,旨在为国内乡镇的建设提供案例研究。

歌德是这样描述米滕瓦尔德的:“宛如一幅活了的画卷”。这里满是镶嵌色彩斑斓的窗框的中世纪风格的建筑,远处是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这些独特美丽的景色构成了风景如画的米滕瓦尔德。

本期【乡村“镇”兴】将介绍德国的建筑、乐器特色小镇——米滕瓦尔德,在介绍该镇基本情况的同时,进一步对其旅游业和手工制造业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以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等经验助力国内类似小镇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01

╱地理位置╱

米滕瓦尔德(Mittenwald)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小镇,总面积132.85平方公里。米滕瓦尔德的纬度为47°44′13″N,经度为11°26′40″30°E,海拔高度为915米。它位于奥地利边境的卡文德尔山脚下的伊萨尔河沿岸,坐落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下,位于加米施-帕滕基兴东南20公里处,毗邻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是德国与奥地利边境上的重要城市。

图 米滕瓦尔德地理位置

02

╱气候情况╱

受西风带影响,米滕瓦尔德所处的巴伐利亚州气候呈现复杂易变的特点,降水量南北差距较大,南部最高年降水量达1800毫米,北部仅700毫米;南部霜冻期为108天,北部为101天。由于临近阿尔卑斯山脉,米滕瓦尔德海拔比较高,而且降水量较大、天气多变,不太稳定。

米滕瓦尔德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19.1摄氏度),平均温度最低的月份是一月和二月(-1.3摄氏度)。

图 米滕瓦尔德平均气候

03

╱人口情况╱

2007年米滕瓦尔德人口7735人,2008年达到7570人,2010年总人口为7428人,其中男性3738人,女性3690人,人口密度56人/平方公里。人口数维持稳定,从2007年至今人口数上涨300人左右,2022年人口数据显示男女比例接近1:1,各年龄阶段人口数均匀分布。

图 米滕瓦尔德人口结构

04

╱发展历史╱

米滕瓦尔德小镇历史长达900多年,自古以来便是商业重镇,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城镇,作为前往威尼斯的货物的停靠点。它是15世纪和16世纪的重要贸易中心。在中世纪,米滕瓦尔德是通过布伦纳山口和因斯布鲁克从富裕的威尼斯城邦运来的货物的中转站。货物从米滕瓦尔德转移到木筏上,木筏将它们沿着伊萨尔河运到慕尼黑。到17世纪中叶,国际贸易路线转移到另一个山口,米滕瓦尔德的命运就此改变。自17世纪以来,该村以其小提琴而闻名,并拥有博物馆和小提琴制作学校,古筝和吉他也在那里制作。

图 提琴博物馆

05

╱交通运输╱

米滕瓦尔德距离慕尼黑乘火车大约两小时的车程,以往是奥格斯堡(Augsburg)和意大利弗柔那(Verona)商贸之路的中途站,米滕瓦尔德今日也是穿越阿尔卑斯山的交通枢纽。米滕瓦尔德也是慕尼黑和因斯布鲁克之间许多旅行的完美起点,例如路德维希二世的童话城堡、埃塔尔等美丽的村庄及其修道院、以木雕闻名的奥伯拉姆高、德国最高峰祖格斯皮茨山脚下的加米什·帕滕基兴。

米滕瓦尔德镇铁路线可让游客领略从高山到河流斜坡的风景变换,木质的农场建筑和戴着不同铃铛的奶牛更让人大饱眼福。最激动人心的是火车将驶过Martinswand的边缘,感觉像在空中腾飞一般。

图 米滕瓦尔德交通情况


二、特色产业发展


(一)小提琴手工业

在每个国家,手工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从而决定其经济和政治意义。在德国,手工业是继工业之后的第二位的经济分支,是中产阶级的顶梁柱,是公平竞争的保障,对经济和劳工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巴州的手工业技校有意识地设立在历史上形成的手工业中心,例如在米滕瓦尔德的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制作学校。

莫扎特生前用过两把提琴,其中一把就是18世纪后半叶由德国制琴师克茨在米滕瓦尔德制造的,莫扎特早年曾用该琴在一次室内音乐会上演奏。

在米滕瓦尔德,小提琴被称作是“米滕瓦尔德的女人”。当然,漂亮女人走到哪里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莫扎特就曾使用来自米腾瓦尔德的小提琴演奏过,著名的爵士乐大师莱茵哈特也在使用米滕瓦尔德小提琴后爱上了“米滕瓦尔德的漂亮女人”。到底米滕瓦尔德提琴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呢?这里的小提琴直到今天仍然是手工制作,共有10家小提琴作坊,不管是从外观上还是从音质上,每家都独具特色和魅力。




01

小提琴之乡发展历史


小提琴制作是为什么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到了巴伐利亚的米滕瓦尔德至今仍不得而知,在这个传统诞生之初,马蒂亚斯·克洛茨(Matthias Klotz,1653-1743)是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米滕瓦尔德是德国的小提琴之乡,有超过4个世纪的手工小提琴制作传统,曾举办过数次世界小提琴制作大赛,现在这里的新作手工琴也是价格高昂,一琴难求。在17世纪的时候,米滕瓦尔特和萨克斯州的马克纽克尔西并列为德国最重要的弦乐乐器制作基地。小提琴制作大师雷内莱伊哈特总结了这里制作小提琴的历史,“2004年庆祝了350年冥诞的马蒂亚斯•克罗兹当时将小提琴制作的技艺从意大利带到了这里。制作小提琴成为了一个深受欢迎的职业。当时米滕瓦尔特还没有发展旅游业,巴伐利亚以及巴伐利亚附近的宫廷对新的乐器,比如小提琴、大提琴、古大提琴以及巴洛克乐器有很大的需求。”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米滕瓦尔德的克茨家庭制作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17世纪中叶就很闻名了,素有“德国小提琴制造之乡”的美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滕瓦尔德的提琴制作中断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有了新的开始,出现了很多小型大师作坊,传承高品质的传统手工技艺来制作提琴。如今,游客可以在米滕瓦尔德的制琴博物馆看到高品质的乐器收藏、一个历史地位很高的小提琴作坊以及有关制琴大师和提琴制作历史的信息。


02

小提琴之乡发展历史


米滕瓦尔德,这个巴伐利亚森林中的商业定居点,为何能够崛起成为继萨克森(Markneukirchen)之后德国的第二个提琴制作中心,经济史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线索。Vogtland地区有很多来自波西米亚的移民,他们的知识为当地制琴业这个新的经济分支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米滕瓦尔德情况却完全不同,并且各种条件都对提琴制作极为有利:在卡文德尔(Karwendel)山脉的高山上可以获得优质的制琴木料,并且米滕瓦尔德还处于从奥格斯堡到博尔扎诺(Bozen)和威尼斯的贸易路线上,这为米滕瓦尔德制琴师提供了良好的国际销售机会,而且还有向蒂罗尔州(Tirol)重要的大师雅各布·史坦纳(Jacob Stainer)和意大利北部的尼科洛·阿马蒂(Nicolo Amati)学习的机会,因此直到19世纪在米滕瓦尔德提琴制作传统中一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Klotz家族的琴型,就结合了这两位重要大师的传统优势。


03

提琴制作工业化与提琴制作学校


除提琴制作外,米滕瓦尔德在18世纪就开始了贸易的专业化分工。早在1707年,J.Baader——大概是当地第一个“外包商”——就雇用了一位制琴师(冠以“J. A. Baader&Co.小提琴”的品牌)。J. A. Baader&Co.与Neuner&Hornsteiner(品牌名“Neuner&Hornsteiner小提琴”)一起发展成为了米滕瓦尔德最重要的制琴企业。如同Vogtland地区一样,米滕瓦尔德的提琴制作在19世纪也开始了工业化,以满足对更简单、更便宜的乐器的大量需求。鉴于提琴制作日趋专业化与劳动分工,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试图保存并传承经过几代制琴大师才获得的传统手工制琴工艺,并创办了米滕瓦尔德提琴制作学校,直到今天,这所学校向少数甄选出来的学生传授米滕瓦尔德制琴工艺。

目前,米滕瓦尔德有大约10家小提琴生产企业,1858年这里还成立了小提琴制作学校,学制为7个学期。学生们必须在每个学期自行制作完成一把小提琴。制琴大师莱伊哈特说:“一把小提琴大约有80个部件,其中有的部件很小。主要的部分是琴身底部和上部。琴把、琴马、琴颈这些部分都是用湿木制作的,而琴身上部用的是本地或者来自奥地利或瑞典的枫木。”自1858年以来,米特瓦尔德小提琴制作学校一直在向学生传授乐器制作艺术,在此期间培养了众多大师级人物。在制琴车间可以近距离观看学徒们的制作过程。一把由学徒制作的小提琴售价在1500到2000欧元之间,而大师的作品则会卖到6000至1万欧元。莱伊哈特表示小提琴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毫无疑问,这样高品质的小提琴在全世界都大受欢迎。米滕瓦尔德的小提琴每年都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04

小提琴之乡发展历史


自1989年6月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国际知名的米滕瓦尔德小提琴制作比赛。与Cremona小提琴制作比赛不同,这里由12名成员组成的评审团不仅评审最好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还评判制作过程,而且作品都必须在前两年内完成。不符合传统工匠标准的提琴作品不得参加米滕瓦尔德小提琴制作比赛。每个参与者最多可以完成三件不同类别的作品。

(二)旅游业



巴伐利亚州米滕瓦尔德是德国充满魅力的旅游圣地小镇,旅游业是该州重要的经济来源。这里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有旖旎的湖光山色。其所在的巴伐利亚成已经为了旅游者最喜爱的德国头号度假圣地,雄伟壮观的阿尔卑斯山和美丽如画的山前丘陵中的湖泊为古老的巴伐利亚米滕瓦尔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该地区以其原始的乡村、清新的空气、丰富的文化和悠闲的生活方式巴伐利亚态度而闻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收入稳居德国第一的巴州每年吸引两千四百万游客,是德国最受人喜爱的旅游胜地。巴州的旅馆每年接待七千万人次住客,占了全德国的四分之一。旅游业给巴州带来每年240亿欧元的收人,提供30万就业岗位。

由下表可知米滕瓦尔德所在旅游区的国内外游客数,国内游客数是国外游客数55935人次的四倍左右,达到了227921人次,平均游玩时间都在2-3天。

表 Oberbayerns Städte旅游数据统计

米滕瓦尔德在旅游方面的高度吸引力归功于它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及其令人难忘的自然美。随着汽车在20世纪初开始流行,热门道路沿线的安静小镇突然成为了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米滕瓦尔德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巴伐利亚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在通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路线上,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受欢迎的站点。为了满足游客对具有挑战性的徒步旅行的需要,许多地区的滑雪道在夏季成为了远足路径。


01

自然风光


米滕瓦尔德,这个巴伐利亚森林中的商业定居点,为何能够崛起成为继萨克森(Markneukirchen)之后德国的第二个提琴制作中心,经济史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线索。Vogtland地区有很多来自波西米亚的移民,他们的知识为当地制琴业这个新的经济分支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米滕瓦尔德情况却完全不同,并且各种条件都对提琴制作极为有利:在卡文德尔(Karwendel)山脉的高山上可以获得优质的制琴木料,并且米滕瓦尔德还处于从奥格斯堡到博尔扎诺(Bozen)和威尼斯的贸易路线上,这为米滕瓦尔德制琴师提供了良好的国际销售机会,而且还有向蒂罗尔州(Tirol)重要的大师雅各布·史坦纳(Jacob Stainer)和意大利北部的尼科洛·阿马蒂(Nicolo Amati)学习的机会,因此直到19世纪在米滕瓦尔德提琴制作传统中一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Klotz家族的琴型,就结合了这两位重要大师的传统优势。


(1)飞燕湖

德国巴伐利亚州米滕瓦尔德以西3公里处,有一个隐世的绝美湖泊,名为飞燕湖(Ferchensee)。湖边绿林密布、湖水清澈透明、像一片飘浮着的柔软的丝巾,湖区清幽宁静,这里的湖水主要是来自阿尔卑斯山融化的雪水,所以纯净清澈、冰清玉洁,是巴伐利亚最洁净的湖泊之一。有细小的山溪注入湖中,水质十分清澈。湖区生态环境极佳,有不少水鸟和野鸭在此生活,水里还生长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鱼类。


(2)施马伦湖

施马伦湖位于米滕瓦尔德镇北,近些年来由于干涸水位在不断下降。周边的景色开阔壮丽,阿尔卑斯山掩映在湖中的情景令人难忘,像一幅浪漫的田园风光图。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是散步、闲坐、欣赏美景的好去处。


(3)劳特湖

劳特湖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上巴伐利亚州的一个湖泊,湖水清澈,像一块无暇透亮的翡翠,海拔1013米,面积0.146平方公里。它位于米滕瓦尔德上方的Hoher Kranzberg的南坡,位于米滕瓦尔德西郊,背靠阿尔卑斯山,周围被森林和草甸环绕,是个散步的好去处,冬季则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另一番美景。

图 劳特湖


(4)费琴湖

费琴湖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上巴伐利亚州的一个湖泊,海拔1060米,属于高山湖泊,是大绿山俯瞰下的一颗宝石,有着水晶般清澈的湖水。湖面很平静,水清可见底,湖水由浅到深,从银白到淡蓝再到墨绿,界限非常清楚。天山的白云和两侧的山峰,清晰地映在水里,把天、山、湖融为和谐的一体。一边是巨大的山脉,一边是舒适的绿色山丘,湖泊的周围是无际柔软的草地,适合游泳和骑行,下雨天的湖泊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5)卡文德尔山

石灰岩构成的卡文德尔山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连续自然保护区。米滕瓦尔德的西部边缘有Karwendel缆车可以载着游客上下。1954年,来自慕尼黑的Hans Hofmann投入250万德国马克,开始建造缆车,复杂的地形让工程费用超出了预算。最后政府、银行、建筑公司、市民分摊了520万美元的成本,在1967年6月7日开通了缆车。2008年,德国最高的自然信息中心在山顶建成开放,这个长得像巨型望远镜的建筑,让游客能够了解到更多有关山地世界的信息,也丰富了山上的景观,如同伸向深渊的“望远镜”,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运气好的话,在信息中心附近,还能观察到在那里安家的稀有雪松鸡。

图 卡文德尔山上的缆车


02

建筑特色


米滕瓦尔德中世纪的繁荣反映在其主要街道Obermarkt上,该街道拥有华丽的房屋、雕刻华丽的山墙和精美的彩绘外墙。歌德称它为“一本活生生的图画书”,现在依然如此。该镇甚至重新创造了曾经流经集市广场的溪流。村子多数房子都是百年老宅,中世纪之风犹存,以齿轮形房子与外墙上的壁画著称,房顶的雨搭屋檐向外伸出,为保护壁画而遮挡风雨阳光,这个风格源于昔日蒂沃利公爵和威尼斯公爵的纷争。

米滕瓦尔德内有德国阿尔卑斯山区最著名的“吕夫特尔(Lüftlmalerei)”壁画,它是湿壁画的一种,采用在湿泥灰墙上使用惰性颜料深入作画的技术,构图时要求图案和着色一次到位,很难做出修改,因此十分考验画师的技术。绘画干燥后犹如纹身与房子融为一体,可保存两三百年。其名字来源据传有二:一是按德文字面的意思译为“室外壁画”;二是据说一位著名的画家曾住在“吕夫特尔(Lüftl)”家里,故以此名流传。内容包括宗教、历史、道德、诙谐等各种题材,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绘制不同的故事,既美化了居住环境,使人们身处于一个巨大的露天画廊,又使小镇增添了文明艺术之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让壁画成为米滕瓦尔德等巴伐利亚市镇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图 米滕瓦尔德小镇上的壁画


(1)圣彼得和保罗教堂

圣彼得和保罗教堂是小镇的头号地标,它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教会和许多建筑的周围以及私人住宅都绘有外墙装饰画,五颜六色的房屋上精致的壁画讲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这是该地区的特色。最初的哥特式教堂建于15世纪左右,在1740年时由巴洛克时期艺术家施穆泽(Joseph Schmuzer,1683-1752)装饰过,于1749年完工,是维索布伦建筑大师约瑟夫·施穆策的作品,色彩缤纷的壁画由奥格斯堡艺术家马特乌斯·冈瑟(Matthäus Günther)设计。墙上的壁画(Lüftlmalerei)非常精美,在小镇中的许多建筑上都有类似风格的画。

图 圣彼得和保罗教堂


(2)小提琴博物馆

小提琴博物馆开业于1930年,坐落在米滕瓦尔德一座美丽的老房子内。馆内展出了许多和提琴有关的展品,展示了这座小镇长达300多年的制琴历史,其中以巴洛克式的提琴居多。这里有时会举办研讨会和其他展览等活动,并播放一部小提琴历史的影片。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小提琴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白色的是还没有上漆的琴胎,琴头上的蜗牛是小提琴的标志,而青蛙则代表着琴身,尤其不能错过的是这里展出有300多件不同的乐器。


(3)马蒂亚斯·克洛茨纪念碑

小镇的圣保罗和保罗教堂是地标,号称是巴伐利亚最美的教堂之一。教堂外竖立着纪念马蒂亚斯·克洛茨的纪念碑,他在意大利师从小提琴制造大师斯特拉迪瓦里之后,于1684年将弦乐器制造引入当地。如今这里仍延续着这一传统,拥有十几名制造弦乐器的工匠、一所技术学校和一座弦乐器博物馆。


03

节庆活动


到米滕瓦尔德的游客络绎不绝,除了其天然不可比拟的自然环境,众多历史悠久、形式丰富的节庆活动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原因之一。从2016年起,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古典音乐盛会,卡温德尔音乐节越来越牵动着当地人和游客的心。卡温德尔音乐节最终落户米滕瓦尔德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这里对艺术和文化的热衷和米腾瓦尔德市政府的支持。安道夫霍斯特纳先生2008年被选取为米滕瓦尔德市的市长,作为土生土长的米市人,他对家乡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安道夫霍斯纳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巴伐利亚民族音乐家,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他认为通过音乐节,可以把米滕瓦尔德的民族音乐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推动米滕瓦尔德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民族音乐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传承。

米滕瓦尔德的节庆活动有很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每五年举行一次,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节。人们身穿巴伐利亚民族传统服饰,聚集在市中心,用各种方式颂赞美好,享受生活。

图 卡温德尔音乐节


三、发展启示


01

保留特色建筑群,打造小镇独特魅力

米滕瓦尔德的建筑群有德国阿尔卑斯山区最著名的“吕夫特尔”壁画,各家各户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给游客沉浸式的独特体验。米滕瓦尔德对于建筑群的保护既保留了其原有的特色,也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在我国,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了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所以米滕瓦尔德的建筑群有德国阿尔卑斯山区最著名的“吕夫特尔”壁画,各家各户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给游客沉浸式的独特体验。在我国文化小镇建设中,也应有意保留特色古建筑群,因为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我国也需注重保护文化小镇的古建筑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统筹规划,保护遗存实物,减少人为干预,让小镇文化从古建筑中活起来。同时亦要注重自然环境,不干预当地居民的习惯,保留其自然特色。


02

融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

米滕瓦尔德是德国的小提琴之乡,米腾瓦尔德的小提琴每年都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小提琴博物馆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向游客们介绍米滕瓦尔德的小提琴手工业发展史和小提琴制作工艺的重要渠道之一。米滕瓦尔德充分将其特色产业融入旅游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旅游业产业链的延伸。

在我国,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一条特色产业链,使特色产业具有规模性、不可复制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休闲观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紧跟市场需求,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米滕瓦尔德是德国的小提琴之乡,米腾瓦尔特的小提琴每年都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小提琴博物馆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向游客们介绍米滕瓦尔德的小提琴手工业发展史和小提琴制作工艺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政府应该注重小镇的文化和人文气息,我国许多小镇拥有独特精妙的传统手工技艺,例如苏绣、陶艺、木雕等,可以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博物馆,供游客进行参观,并且能够向游客们普及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能够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融合文化和旅游业。



03

重视交通作用,便利游客居民出行

米滕瓦尔德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众多阿尔卑斯山脉周边城市的交通枢纽,这使得米滕瓦尔德的客流量源源不断,许多途径此地的游客也会选择短暂地在此游玩。我国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时也要重视交通在其中的作用,便利的交通不仅能够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也能够为当地旅游业添彩,增加客流量,也能够促进小镇可持续发展。


04


注重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和谐

小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也是众多游客选择旅游地点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米滕瓦尔德位于阿尔卑斯山脉附近,自然景色优美,生态和谐,吸引了众多游客。我国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环境保护,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只有当小镇真正重视生态保护,关注可持续性发展,小镇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而忽视生态保护,过度商业化的小镇,不仅会丧失游客,并且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


05

综合旅游资源,打造高质量旅游服务

大自然以神奇的造化之力创造了自然旅游资源,给人以各种自然美的享受。人文旅游资源则以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人以各种物质和精神享受。由于人类活动往往以自然景物、自然环境作为改造和利用对象,因而形成了许多自然景物与人文遗存并存、经人类活动改造或利用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旅游资源。

米滕瓦尔德运用美丽的建筑群、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手工产业和便捷的交通使得游客流连忘返。我国在建筑、乐器小镇建设中也要同时从游客和居民的角度出发,调动居民积极性,政府监督以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打造经济实惠又干净整洁的民宿,用长远的眼光促进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综合现有旅游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自然风光、享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而且可以游览人文胜迹、感受文化魅力。

例如“中国提琴之乡”传统工艺乐器制造地黄桥镇,将红色旅游特色、明清建筑特色与手工艺产业相结合,提出了“山水乐器之乡・慢城市”的规划构思,即“以乐器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底,以慢为形”,并通过建设浙江乐器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这两条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及设计,以便打造复合化的特色音乐小镇,实现小镇对城市的消费引力。


四、总结

本文从地理位置、人口情况,交通运输等介绍了位于德奥边境的著名世界建筑、乐器小镇米滕瓦尔德,其气候多变、人口稳定、交通发达、历史厚重、景色优美,有着历史悠久的特色小提琴手工业。米滕瓦尔德利用当地优美的景色、适宜的气候、美丽的建筑群等条件,将旅游业与小提琴手工业有机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了小镇知名度。

以此为鉴,我国可以根据小镇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浓厚的地域文化与悠久的发展历史提高小镇吸引力,保留当地特色建筑群,融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交通,加强环境建设,使得各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优越的特色小镇。

供稿|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

上海财经大学2021级投资学专业本科生 陈茜

校对|印跃如  审核|韩慧敏   编辑|李晨

如若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相关推荐

【乡村“镇”兴】第130期:离自然最近的地方——尼泊尔博卡拉(Pokhara)
【乡村“镇”兴】第129期:怡居的温柔乡——法国亚眠(Amiens)
【乡村“镇”兴】第128期:西非热土的花生小镇——塞内加尔考拉克(Kaolack)
【乡村“镇”兴】第127期:沐浴佛光的千年古都——老挝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
【乡村“镇”兴】第126期:国际知名港口小镇——马尔萨什洛克小镇(Marsaxlokk)
【乡村“镇”兴】第125期:艺术与历史之城——法国博凯尔小镇(Beaucaire)
【乡村“镇”兴】第124期:咖啡之都——老挝巴松镇(Paksong)
【乡村“镇”兴】第123期:中泰葡混血彩色小镇——泰国普吉镇(PhuketTown)
【乡村“镇”兴】第122期:特色海湾旅游小镇——菲律宾爱妮岛(EINido)
【乡村“镇”兴】第121期:刻印着历史痕迹的旅游胜地——马来西亚太平镇(Taiping)
【乡村“镇”兴】第120期:湖区文旅特色小镇—英国莱克赛德小镇(Lakeside)
【乡村“镇”兴】第119期: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法国比亚里茨小镇(Biarritz)
【乡村“镇”兴】第118期:小而强的渔旅天堂——英国布里克瑟姆镇(Brixham)
【乡村“镇”兴】第117期:挪威文化的心脏地带——挪威特隆赫姆市(Trondheim)
【乡村“镇”兴】第116期:世界文化遗产“石头城”诞生地——津巴布韦马斯温戈小镇(Masvingo)
【乡村“镇”兴】第115期:瀑布之都——布雷斯布里奇小镇(Bracebridge)
【乡村“镇”兴】第114期:从农业村庄到旅游胜地——塞内加尔津贝伦小镇(Diembéring)
【乡村“镇”兴】第113期: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天作之合——英国霍克斯黑德小镇(Hawkshead)
【乡村“镇”兴】第112期:龙舌兰酒特色小镇—墨西哥特基拉小镇(Tequila)
【乡村“镇”兴】第111期:卡萨芒斯皇冠上的宝石——塞内加尔章灵角(Cap Skirring)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贷办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我院执行院长受聘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专家顾问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教授师生一行走进东虹桥,实地探索“跨境电商与企业出海”新路径

智库党建 | 在行走中感知城市律动,聆听发展和声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通江达海 向新提质”南通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对接会暨第六届上证最佳分析师评选颁奖仪式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2024年度上海国内合作交流研讨活动上发布“2024上海与全国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 我院张学良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谈“黄河金三角”

第四届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招募开始啦!

专家观点 | 刘乃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持续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

专家观点 | 张学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智库文摘 |《解放日报》张学良: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