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长三角 | 加强联结互通,促进区域合作

文摘   2025-01-20 12:08   上海  



一周长三角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汲取力量,踩准节拍共赴新征程。


研究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本周发展动态整理如下。


2025年1月13日——2025年1月19日





上海




上海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发布暨智能机器人

赋能百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静安举行


近日,上海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发布暨智能机器人赋能百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静安举行,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区委常委、副区长梅广清出席活动并致辞。


  汤文侃强调,上海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注重顶层设计;通过打造十大应用典型场景,加快落实应用推广;围绕智能工厂建设,持续创新产业生态。面向未来,上海将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协同集聚,加大示范应用拓展,加快创新生态培育,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梅广清指出,静安区充分发挥云、数、智、链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数据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下一步,静安将紧紧抓住国家和上海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契机,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融合、产业链塑造,构建产业生态,强化政策赋能,通过资源共享和产业对接,促进数据智能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领导共同发布《2024年度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面向制造业、商业社区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物流运输、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能源、建筑、教育等九大行业,共有34家标杆企业和应用场景入选。


  汤文侃和梅广清共同启动智能机器人赋能百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联盟发起单位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鼎捷数智分别代表供方和需方接受“帅旗”。


  本次大会集聚产业链各方主体,共同提升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赋能深度与场景落地广度。来自鼎捷数智、库帕思以及联想研究院的代表,围绕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进行了分享。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作为上海核心城区,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当前正以人工智能为重点产业发展导向,挖掘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市北高新功能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区,已构建了载体多元、设施完善、配套丰富的产业发展空间;大宁功能区“大宁数字源”“大宁创芯谷”两大产业集聚圈汇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业;南京西路功能区、苏河湾功能区集聚了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创等产业,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静安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市经济信息化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各相关市级部门、静安各功能区、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参加。


来源:静安区人民政府


沪苏浙三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签订

《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域项目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 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

联合办理备忘录》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近日,上海、江苏、浙江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签订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域项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联合办理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


  《备忘录》是推动跨域涉河审批工作的大胆探索创新,也是上海市水务局落实沪苏浙《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相关规定的重要举措。《备忘录》通过明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成员单位、工作机制、审批要求、工作保障等6个方面,建立一门受理、联合审查、联合签发、共同监管的创新模式,为长三角示范区涉河建设项目“跨域联合办”奠定制度基础,旨在固化创新制度,通过畅通联络渠道、汇集各方资源,提升审批效能,不断提高申请单位对涉河审批的满意度、感受度和获得感。


  近年来,上海市水务局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与执委会凝心聚力,和邻省各审批部门协同配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模式推广,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海市水务局



江苏




江苏开建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虚拟电厂


1月14日,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开建,利用物联网、大模型和智能AI互动等先进技术,将省内海量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为云端虚拟能量池,配合新能源的发电特性开展灵活调配,助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稳步推进,2024年10月底,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成为江苏第一大电源。此外,空调负荷也已经成为用电高峰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夏季,江苏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47亿千瓦,其中居民空调负荷最高达2796万千瓦,相当于同时有近2800万台空调在线,负荷占比接近20%。

“如果在负荷高峰或者新能源不足时,能够利用经济杠杆,发动居民主动减少家中智能电器设备的用电。部分节约出来的电能,就相当于建设了一个虚拟的电厂,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的使用效率。”国网江苏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能源计量部主任段梅梅表示。

国网江苏电力此次开建的百万千瓦级虚拟电厂,依托江苏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以及与美的、格力、海尔等多家主流家电品牌的深度合作,把空调、热水器等分散的家用电器集合在一个拥有百万千瓦级能力,具备“云边协同、主动聚合、动态优化”等核心能力的虚拟能量池中。在新能源满发或不足期间,特别是夏(冬)季用电高峰期,居民可通过能量池的邀约,实现家用电器与电网的智慧互动,主动参与错峰、避峰用电。

“2024年夏季至今,我们通过空调设备的智能联动,陆续邀请省内超过280万户居民参与节约用电活动,高峰时期居民主动响应负荷超过了50万千瓦,充分验证了我们百万千瓦级虚拟电厂的可能性与实用性。”段梅梅表示。

为了鼓励全民参与虚拟电厂的运营,国网江苏电力正在探索固化远程邀约、实时反馈等机制流程,通过多元化激励模式,引导居民家中智能用电设备主动参与能量池的活动,居民可实时查看贡献与收益,形成透明、高效的互动模式。

“今年冬天,我家参加了一次活动,在接到供电公司的邀请后,我在相关时段调整了空调、热水器的温度,配合电网迎峰度冬,拿到了电费奖励。这事我觉得挺好。”徐州万科翡翠湖山小区居民谭学彩说。

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虚拟电厂是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据初步统计,江苏范围内仅在线居民智能电器设备就超700万台,潜在可调节负荷资源达900万千瓦。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江苏7万座通信铁塔 

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出更多应用场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新设司局——低空经济发展司,是低空经济愈发火热的又一注脚。除了无人机等飞行器,低空经济也离不开信息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支撑。

手机上网、打电话,不只需要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也离不开通信铁塔。江苏铁塔拥有站址10万多座,7万座室外落地塔遍布城乡各地。今后,天上自动飞行的无人机也将借“塔”飞出更大空间。

既是“千里眼”,也是“顺风耳”

在南京市秦淮新河闸管理所内,长江入江口附近一座45米高、2008年建成的通信铁塔上,日前被加装上了面积约4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停机坪。

打开笔记本电脑,轻点鼠标,中国铁塔公司南京市分公司行业拓展部客户经理王泽瑜熟练地启动无人机飞行系统。约1分钟后,6.6米高处的停机坪上,机舱缓缓打开,螺旋桨快速转动,一辆小型无人机腾空垂直向上飞去,十几秒内就升高到113.9米的高处,沿着事先设定好的航线开始自动巡飞任务。记者观察电脑上的远程操作系统看到,无人机在时速12公里左右的情况下,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放大7倍后,南京地铁天保街站扶梯上的乘客清晰可见。

“天保片区有3个地铁站,分别是南京地铁2号线天保街站、地铁7号线螺塘路站、城轨S3天保站,最近的2号线天保街站距离该铁塔直线距离不到500米。无人机巡飞,不但能补上南京地保办人工日常巡检的‘空白期’,还能盯紧挖掘机等地上作业违规进入地铁轨行区施工、影响隧道安全等行为,还更容易发现危害地铁行车安全的防尘绿网乱飞等情况。”王泽瑜介绍,该片区的无人机常态化试点覆盖地铁线约30公里,飞一次可覆盖地铁线约12公里,等于每天帮助南京地铁节省人工约5人次。

“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近年来,铁塔“个子高”的资源禀赋,体现得淋漓尽致:由过去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各自建、各自用”,转变为“集中建、共同用”“能共享不新建”后——中国铁塔公司目前已拥有通信铁塔近220万座。其中,江苏铁塔拥有站址10万多座,7万座左右的室外落地塔遍布城乡各地;平均身高42米的铁塔,挂载着监控、通信等设备,搭配相应算法,站得高、看得远,广泛服务于环保、林草、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应急等数十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为全省40个重点防火区县约350万亩林区提供准确、快速的森林防火监控监测预警;再如,解决长江大保护中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发现难、取证固证难、执法处置慢、人工成本高等难题;又如,为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提供实时、精准的“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服务,堪称既是“千里眼”,又是“顺风耳”。

“我们正在研究‘蛙跳’技术,利用已有铁塔资源,建设中转机场,延长无人机的航程。10公里以外的有效航程可以实现翻倍。”中国铁塔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行业拓展部交通行业总监相经纬介绍,由于充电续航等限制,现在加装在铁塔上的无人机有效航程飞到一半,就得往回飞。有了铁塔上的中转机场,等于在无人机空中网络布设一处处“加油站”。江苏7万多座落地铁塔全部具备开关电源及后备电池,塔房塔柜站点比例97.3%,可以快速部署加装中转机场,实现无人机全自动执飞、充电。

“空中帮手”巡路,助力乡村治理

新应用落地,低空经济才能真正“飞”起来。为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江苏各个行业、各地也在探索找到契合低空经济的腾飞点。

在镇江丹徒区谷阳绿美苗木基站,一座巍然耸立的通信铁塔机房顶上,增设了精巧的“停机坪”,仿佛一双有力的手臂,稳稳接住归航的巡飞无人机。用于巡查的大疆二代小型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专为道路巡检等任务而设计。目前,普通国省道无人机自动巡查项目已在全省落地实施。

省道240镇江段起于官塘桥路长江爆破公司,止于沪宁高速镇江收费站出口,全程长约9公里。以前,国省道巡查主要靠人工开车巡查,耗时费力、实效性低,还会发生伤亡意外事故。现在,无人机“同事”全面上岗,实现省道240镇江段无人机自动巡查全覆盖。

“我们利用无人机对路况进行实时采集、实时上传,将无人机视频数据和铁塔高点视频数据汇聚应用,实现对省道240镇江段路面保洁、交通流量、交通事故等公路运行信息的实时掌控。推送道路病害、拥堵预警等信息,协助公路维养人员、交警等闭环处置。”中国铁塔公司镇江市分公司行业拓展部行业总监陈静介绍。

通过无人机搭载的云台相机获取到的实时视频画面和全景照片,会自动上传至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工作人员对数据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该路段全程路网运行状况的自动巡查。有了这个“空中帮手”,公路运行日常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巡查效率和覆盖面,在重大节假日路网保通保畅和突发路网事件中,也能大大提高应急处理效率。

地处紫金山麓东南的佘村,屋舍错落有致、群山环绕,山谷、湖泊、田园、村落融为一体。近年来,该村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农旅文融合产业,引来人流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新挑战。“有的村民会在屋顶私搭乱建,村子周边又都是山林,人工巡检难度比较大。万一有游客在巡检‘盲点’放烟花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节假日人流量众多,还存在小孩走丢的情况。”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朱蓉介绍,有了无人机和铁塔这两个“空中帮手”,这些困扰有望减轻不少。该村安全员袁文科补充说,去年10月,村委会二楼露台上架设了无人机机舱,并设定了两条航线,已经试飞了两个多月,预计年后正式投用,助力乡村治理。

“铁塔功能‘加倍’,但对基础设施的改造不需要花费‘大手笔’。”中国铁塔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行业拓展部总经理蒋小勇介绍,南京市江宁区在全省率先与江苏铁塔合作,通过挂载高点高清摄像头、应急广播、雷达、云台等感知设备,通信铁塔变成了“民生塔”,“铁塔+大数据+AI”,为实现更好的乡村治理插上腾飞的翅膀。

系统规划,推动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随着天空日益“忙碌”,我省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谢华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主任、江苏省智慧低空管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承担了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低空服务管理平台等建设工作。在他眼中,借力铁塔,江苏低空经济大有可为。

“无人机真正要在空中无冲突‘畅’飞,就得依托大量的基础设施。”谢华说,作为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国家队”,中国铁塔已累计建设220万个铁塔基站,在无人机飞行的通信保障、监测设备挂载等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加装起降中转机场也责无旁贷。有了这些“中转站”“充电站”,规划好无人机飞行的航路航线网,能保障高精度位置需求的服务,还能给整个低空经济维护体系提供满格的无线电信号。

低空经济赋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推动哪些应用场景的创新和升级?谢华说,其在海防安防、风力发电巡检、石油管道巡视、文旅观光服务保障等领域均大有可为。如,对海域周边一带船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控、预警、监管等服务,实现打私缉私自动监测和预警。将来,甚至有可能把原来国民经济分类中的一些地面应用延伸到空中。

在浙江金华等地,通信铁塔已试点变身低空物流线上的“中转站”。凭借与航线沿途挂载在通信塔上的中继器通信互联,一架运载着20公斤物品的无人机飞抵直线距离8公里外的目的地仅需15分钟,配送效率提升80%以上。与之相比,江苏“步子”迈得稍微小一点。

对此,谢华认为,和通用航空无人机一样,无人机物流货运也需要完善的系统性规划。国家明确了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和“要致富,先修路”一样,要先把这种距离在300公里范围内的物流、载人运输路线规划好、“拉通”。“往哪边能飞,哪个线路中途能补给?要把空中路网体系规划好,铁塔的作用毋庸置疑。”谢华笑言。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一片新“蓝海”,普通人该如何入局呢?谢华说,人人都可以练起来,做操控无人机的飞手。“有志于投身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还可以学习编程自动操控、远程操控。另外,充电站也是需要有人维护的,类似的辅助性岗位也会有很多的人才需求。”

谢华还提议“敢于牵头,善于配合”。工信部牵头的低空产业联盟有一个长三角分盟,应协调好三省一市相关资源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低空经济发展产业研究院和诸多的社会民间低空经济联盟也需要进一步通力合作,包括攻克芯片、续航电池等技术难题。“单靠政府或者是几家大企业,只能是‘打乱仗’。”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浙江



 

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掘进长度过半

 

日前,在示范区的嘉善县陶庄镇,“红船号”盾构机在汾湖湖底稳稳转动,驱动大型刀盘正向汾湖北岸的吴江方向掘进。

汾湖隧道位于嘉兴市嘉善县和苏州市吴江区交界处,是通苏嘉甬高铁在示范区内的一个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3732米,为单洞双线隧道,设计速度350千米每小时。新开年以来,项目加紧施工,目前浙江段掘进长度已过半,预计到明年4月,汾湖隧道将全线贯通,届时嘉善将实现至宁波、苏州半小时高铁圈。

通苏嘉甬高铁线路北起南通市南通西站,与盐通铁路正线贯通,经过苏州市、嘉兴市后跨过杭州湾进入宁波市,全线新建正线长300.952公里,设11座车站,其中,示范区段全长约43.5公里,途经吴江区汾湖高新区、同里镇和嘉善县罗星街道、魏塘街道、天凝镇、西塘镇、陶庄镇,设有苏州南站、嘉善北站等2个车站。建成通车后,将大幅拉近长三角核心区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来源:长三角示范声


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销服务联盟在湖州成立


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销服务联盟近日在长兴县成立。长三角地区15家区县供销社、28家农产品供应商、42家农产品采购商集体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长三角优质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启地区供销合作新篇章。

活动选品对接分会场,来自三省一市的参展供应商进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展示推介,类别涵盖茶叶、水果、大米等300余种。通过深入的合作洽谈,现场达成销售合作意向18个,其中电商销售合作意向11个,金额超800万元。

市供销社介绍,湖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果篮子,将以此次联盟为契机,开启长三角地区供销服务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相互推广先进种植养殖与加工技术,深度挖掘农产品特色与潜力,加快形成深度融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当天,长兴县还举行了“长兴鲜”农产品供销对接活动,为长兴县第一批授权使用“长兴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主体进行授牌,长兴味道令长三角地区采购商现场频频下单。

来源:潮新闻



安徽




苏浙皖甬农担服务长三角农业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日前,苏浙皖甬农担相聚江淮粮仓核心区阜阳,共同举办长三角农业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接会暨合作项目签约授信仪式,这是农担体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实践,也是区域联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深化。国家农担联盟、安徽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以及苏浙皖甬农担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出席会议。

2020年,在国家农担、安徽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的见证下,苏浙皖甬农担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农担体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签署以来,苏浙皖甬农担积极行动,共同服务区域农业产业链跨区域发展。此次对接将进一步推动方案走深走实,扩大合作成果,着力打通农产品基地与消费市场的有机链接,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安徽农担着力推动农业产业链跨区协作,提高产业链的协同配套效率,2023年,安徽农担利用“牛票”解决了农业原材料买的问题,用“徽牛担”“生猪担”“蔬菜担”等产品,解决了供应端、生产端的问题,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此次四家联动,邀请了长三角供应链企业进行产销对接签约,正是解决市场端的问题,以农担体系成员的“双方”协作联动驱动产业链生产端与市场端“两端”对接的“四轮驱动”方式,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大中小主体协同、上下游链节衔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打造竞合共生的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发展生态圈。会上,长三角供应链企业进行产销对接签约,现场签订5万头猪、36万只番鸭和8000头肉牛订单交易。同时,苏浙皖甬农担现场为8户畜牧业主体担保授信1410万元,推动供方和需方有效对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深化农业产业链跨区协作。下一步,安徽农担还将继续加强区域联动,打通农产品基地与消费市场的有机链接,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供应链韧性,共同将长三角农担体系一体化打造成全国农担体系区域发展的样板,开创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来源:合肥在线


“比邻而居 康养宣城”文旅推介会在上海举办


1月14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四季安徽”文旅推广系列活动——“比邻而居 康养宣城”文旅推介会在上海举办。此次活动是2025“四季安徽”推广行动赴上海开展的首场活动,标志着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活动现场首发《四季安徽》概念宣传片,面向上海市民发布安徽省2025年春节文化和旅游主题活动。宣城市紧抓沪苏湖高铁开通契机,全方位推介本地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康养产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与潜在合作伙伴。

本次推介会在上海核心地段举办,同时在“外滩之窗”网红大屏和人民广场地铁站宣传长廊集中宣传,大力提升安徽文旅和宣城文旅在上海市场的影响力和热度,为“四季安徽”亮相上海搭建了展示平台。

据了解,2025“四季安徽”推广行动将以上海市为主要目标市场,辐射带动长三角及周边城市,以四季文旅产品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文旅消费为根本目标,创新推广方式,优化传播内容,多维度开展推广工作,形成省市县企协同、线上线下联动、长流水不断线的推广声势。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一行走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调研金泽镇龚都村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区域科学团队与叶超教授治理科学团队举办学术交流座谈会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

江浙沪四个支部党建联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驻沪办、浙江省驻沪办与我院四个支部党建联建活动顺利举办

《202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选题启动会(线上)成功召开

2024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第三届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评审会暨第四届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宣讲会成功举办
智库育人 | 《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分享”课程开讲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参加沪苏湖高铁开通全媒体直播特别报道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贷办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我院执行院长受聘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专家顾问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教授师生一行走进东虹桥,实地探索“跨境电商与企业出海”新路径
智库党建 | 在行走中感知城市律动,聆听发展和声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通江达海 向新提质”南通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对接会暨第六届上证最佳分析师评选颁奖仪式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2024年度上海国内合作交流研讨活动上发布“2024上海与全国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 我院张学良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谈“黄河金三角”
第四届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招募开始啦!
专家观点 | 刘乃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持续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
专家观点 | 张学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智库文摘 |《解放日报》张学良: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4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