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长三角 | 加强联结互通,促进区域合作

文摘   2024-12-10 17:02   上海  



一周长三角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汲取力量,踩准节拍共赴新征程。


研究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本周发展动态整理如下。


2024年12月2日——2024年12月8日





上海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召开一年来,三省一市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展有关情况

(12月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三省一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展有关情况。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鸣,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三省一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战略思维、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紧围绕“四个统筹”和“五项任务”,制定实施第三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合力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加快实施10项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专项行动,奋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从总量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从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首次跻身前十。这些成效体现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


  一是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加强。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组建了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441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在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二是聚焦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有序推进。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今年还创新推出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全长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年底具备通车运营条件,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连接起虹桥国际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机场联络线今年也将投入运营,线路全长68.6公里,“两场”联通最快只用40分钟,极大缩短了长三角节点城市时空距离。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加快构建,年度新建公共充电桩超12万个,车桩比达1.55,提前完成年度1.9以内的目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今年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立法法》修订以来国内首个综合性、跨省域、创制性立法项目。华为研发中心建成投用,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沪苏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


  三是聚焦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启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实施,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800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成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联合发布实施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推出30多项具体举措;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已累计联合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27项。


  四是聚焦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区域绿道贯通标准》,协同推进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预计2025年初步实现长三角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今年1-10月,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同期的42微克/立方米大幅降低。探索开展区域臭氧污染联合应对,共同开展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实现联合河湖长全覆盖,实施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制度。着力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安徽广德四地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全国碳交易市场平稳运行,截至10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4.9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297亿元。


  五是聚焦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一体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能源互济互助能力。沪苏天然气联络线、沪浙天然气联络线二期建成投产,提升省间天然气输配能力30亿方/年以上。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启动。


  下一步,将继续项目化、清单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是推动落实长三角地区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统分结合、压茬推进,切实把165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二是扎实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尤其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五五”思路谋划,争取谋划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制度,加快区域一体化新探索。


  三省一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抓任务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开拓进取,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来源:上海市政府新闻办


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

2024科创大会开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科创大会昨天上午开幕。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开幕式上致辞,与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以及相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共同启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作大会发言。


  陈吉宁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作出战略部署。上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着眼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聚焦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使命,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努力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全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技创新布局,支持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准确把握创新底层逻辑,定期评估、比选寻优,更好掌握战略主动。全力推动要素创新性配置,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规模化培训,激发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活力,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持续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慎海雄表示,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0年来,新时代的上海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重镇和国家广播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见证、记录并助力上海科技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总台自身也实现了裂变。通过锻造科技“攻坚力”,持续提升创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打破了一批“卡脖子”的国外技术垄断,彰显新时代中国媒体科技的“硬实力”。激活科技“创新力”,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推动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强化科技“引领力”,推动人工智能等在媒体融合赋能中向上向善。作为负责任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总台已经连续发布中国首部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化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人工智能治理媒体行动倡议》等,为推动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健康发展探路,让科技红利更好惠及广大受众。


  李晓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此次科创大会紧握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应有之义。中国工程院始终高度重视与上海市的合作,以院地共建平台为依托,为上海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取得良好成效。中国工程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总台首批“院士科学顾问团”,为科技节目集群赋智赋能。中国工程院将一如既往与上海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工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工程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勇任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构建国际工程科技交流的桥头堡,携手总台在科技文化交流中传播更多上海科技创新故事和科技创新中国方案。


  开幕式上发布了《科创板白皮书2024》、“科创绣带”系列项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创新成果,启动深化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战略合作。


  上海市领导赵嘉鸣、李政、刘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国家相关部委负责同志,两院院士,上海有关委办局、区负责同志,头部科创企业、投资机构代表等出席大会。


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围绕十大特色主题长三角联手发布138条旅游线路


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部门近日围绕十大特色主题,联手推出100种四季文旅主题产品、138条旅游线路、700多个文旅景点和400多家酒店及精品民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2021年至2023年,江苏省文旅厅联合上海、浙江、安徽文旅部门共同发起三批次遴选推广活动,选出100个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今年,三省一市文旅部门共同启动“百家高铁旅游小城”宣传推广活动。

十大主题囊括了近年来长三角各地涌现的旅游新产品,呈现出长三角旅游市场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个性化的“微度假”特点,包括“水光山色”“古镇新韵”“和美乡村”“自在休闲”“欢乐康养”“红色记忆”“博古通今”“非遗繁花”“知行合一”“City潮玩”。围绕十大主题推出的138条旅游线路中,上海12条、江苏42条、浙江42条、安徽42条,这些旅游线路涵盖山、海、湖、林资源特色及温泉、美食、人文、红色、康养、工业、乡村等主题,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来源:新华日报


南京出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申请低空航线?飞行计划怎样快速办下来?答案来了——12月3日,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新编制的《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办法从体系建设、飞行主体管理、飞行活动服务保障、安全监管等方面设37个条款,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在全国率先将构建全方位综合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纳入地方规范性文件推进实施、创新性提出了7大保障措施。其中重点对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的功能做了说明,平台将具备飞行计划管理、运行动态监视、航行情报发布、数据管理和气象服务等功能,后续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还将发布平台服务指南,为在从事低空飞行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飞行活动计划申请、飞行活动报告、识别服务、飞行中监视和告警提示等一站式服务。《办法》还明确将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低空飞行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低空飞行活动安全监控和管理,依法处置低空飞行违法违规行为。

“过去我们申请飞行计划需要很长时间沟通,这个月我们为江心洲半马执行的无人机编队表演,3天就拿到了批复。”江苏天幕CEO朱仁派十分欣喜:“这次出台的办法,对我们低空经济企业来说是份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南京已获批空域42个片区,总面积1685.69平方公里;拥有低空起降场(点)131个,其中有人机起降场5个,无人机起降点126个。

来源:扬子晚报




浙江




长三角共筑特种设备安全屏障

   

近日,长三角地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及数字化监管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安吉召开。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市场监管局签署《2025年长三角地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合作备忘录》,旨在深化区域协作,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效能。

《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三省一市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领域的深度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各地将在六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发挥长三角地区重大活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机制作用,联动强化重大活动特种设备安全的协同保障工作;加强鉴定评审工作管理经验交流,合力提升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工作质量;推行长三角电梯自行检测承诺公示制度,共同规范电梯自行检测机构检测行为;及时更新检验信息,建立流动作业起重机械信息互通机制;开展特种设备从业人员技能比武活动,推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深化业务协同合作,加强检验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来源:浙江日报


低空经济、数字交通……

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开幕


12月5日,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开幕。

开幕式现场,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共同发布《综合交通产业创新工作方案》。杭州市钱塘区、宁波市江北区等9个县(市、区)被授予“浙江省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

本届博览会重点聚焦低空经济、数字交通、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专门设立馆区面积最大、内容最多、展品最丰富的航空产业(低空经济)馆,涵盖低空经济、航空制造等5大领域,汇集80家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集中展示167件展品。

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浙江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交通新基建、车路云一体化,集中展示103项技术和方案。

同时,开幕式发布“跟着交通去旅行”交旅融合宣传品牌并启动“环浙骑游”新赛季长兴站活动、开通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成立启用浙江省智慧高速数据运营联合会、浙江省通用直升机运营平台、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举行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浙江赛区颁奖、综合交通产业项目和“两新”项目签约仪式,同期举办无人机物流、eVTOL等飞行展示。

本届博览会以“未来交通 新质领航”为主题,聚焦“5+4+X”总体布局,突出“影响力、新热点、订单化、浙品牌、参与度”,全方位展示综合交通产业成果,通过举办专项供需对接会、开展产业特色活动、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推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项目落地,努力变“展品”为“商品”、变“意向”为“订单”、变“项目”为“产值”。

此前,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集中展示1500余件交通领域新产品,累计吸引2300多家国内外重点企业参与,共签约重点项目153个,总投资超2500亿元,成为全国综合交通领域“覆盖最广、门类最全、聚合度最高”的展会之一。以此为牵引,全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23年总产出达3.3万亿元,年均增长7.3%,实现产业增加值8500亿元,占GDP比重超10%,为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浙江在线




安徽




第四届长三角政府参事

专题研讨会在肥召开


12月3日,第四届长三角政府参事专题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高雨、副省长张曙光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层次区域协同开放,着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从创新引领、产业支撑、开放带动、区域联动、生态共治、民生保障等方面深化合作、协同发力,加快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政府参事专题研讨会由沪苏浙皖政府参事室轮值承办,本届研讨会以“共建共享 携手打造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为主题,国务院及三省一市政府参事、特约研究员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加快形成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等专题开展研讨。

来源:安徽日报


2024安徽省智能机器人

产业发展大会在芜湖开幕


12月6日,2024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暨(芜湖)产需对接会在芜湖市开幕,众多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机器人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集成应用企业与汽车、船舶、钢构、物流等行业供需方齐聚一堂,携手翻开“人机共融”的精彩篇章。

大会由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芜湖市人民政府指导,芜湖市工信局、产业创新中心、芜湖市鸠江区政府及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活动现场发布了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覆盖智能机器人六大应用场景的18项需求。安徽省智能机器人15个重点项目,以及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感知技术项目、机器人超级工厂项目等2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70亿元,还有安徽省中金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进行揭牌。

本次大会不仅是安徽省的首届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也是芜湖市连续11年举办的机器人产需对接大会,旨在为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深挖多元应用场景,拓宽供需合作路径,赋能新型工业化迈向更高水平。

大会还设置了智能机器人展区及人形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船舶钢构、智慧物流四大产需对接专场,人形机器人“启江二号”“Z1”,以及高性能一体化关节模组等新产品、新技术精彩亮相,呈现出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潜力。


来源:安徽日报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8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6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4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通江达海 向新提质”南通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对接会暨第六届上证最佳分析师评选颁奖仪式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2024年度上海国内合作交流研讨活动上发布“2024上海与全国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 我院张学良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谈“黄河金三角”

第四届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招募开始啦!

专家观点 | 刘乃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持续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

专家观点 | 张学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智库文摘 |《解放日报》张学良: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就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央视上海金融之夜发布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