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泉州已是第三天,前面游览没来得及写公众号,只是简单发了朋友圈。今天在海外交通博物馆快关门的时候才去,意外蹭到了精彩的讲解,必须赶紧记录下来。
我看到第二个展厅石刻馆时,已经没什么游客,只有一个中年男人在对着几个男子讲解些什么。
在一旁听了一会后,发现这个人不简单,讲解起来如数家珍。听着听着,听出来他就是馆里研究人员。听讲的人不时提出一些很专业的问题,听下来那个人应该是研究宗教的学者,我猜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我大气不敢喘,跟在后面亦步亦趋,这样的蹭听机会,可遇不可求。
他们时常会在某块石碑钱停下,讨论是毗湿奴、梵天还是摩罗。教授解释了一些,可惜我记不住
图四就是那个教授,前面的石柱就是曾经印度教寺庙里的石柱,后来被放在了开元寺的大殿里,这个是复制品。博物馆的老师说这个仿得还可以。我问了一嘴:这个复制品的石匠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吗还是机器加工出来的?他说是人工刻的,是在原件旁边,照着样子刻。还说刚才那两根是机器刻的。图五的那根柱子柱身是复制品,顶部的构建是原件。
图六是基督教徒的墓碑,用的是八思巴语。查了一下,好像是蒙古语的前身。七八九三张图片,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十字架,我看着这知识点还挺有用的,就拍了下来。
图10 11 是汉文和八思巴文的墓碑,要不是馆里的老师在讲,我差点就没看见那几个中文字。
图14是天使,看得出和佛教里的飞天长得很像,艺术的融合
图15教授说是好像是西班牙文,所以应该是天主教徒的墓碑。博物馆的老师说泉州现在有三个基督教堂,一个天主教堂。
下面几张图是印度神庙被毁后其中一尊湿婆之妻的雕像被村民误以为观音像,放在庙里供起来。后被馆里的老师发现。原件依然还在那个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老师说复制品腰做得不够细
最后因为过了闭关时间,老师匆匆结束了讲解,说对面还有一个馆,里面还有不少东西。教授说他还得再来一次。馆里老师说让教授等一下,他去拿几份图录,然后匆匆上楼。我很想说也给我一份,但时间太晚了,不好意思打搅他们,又怕小咪爸在外面等得着急,想想还是算了。
明天有时间我要再去这个博物馆,把剩下没看完的馆看完。
匆匆记录今天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