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文笔,让半吊子文人以后还怎么混饭吃?

旅行   2025-01-31 15:10   上海  

最近这几天,DeepSeek横空出世,火得一塌糊涂。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我也在第一时间下载了APP。
早就听说它的文笔很惊艳,于是我就问了它这么一个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作为渺小的个体,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笃定和平静?请用沈从文式的文笔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DeepSeek经过15秒的思考,先是分析说:“用户可能不仅需要方法论指导,还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文学性的表达获得安慰。因此文章不能只是罗列建议,而要通过故事、比喻和意向来传达主题。”
它的第一版题目是《渡口》,非常沈从文。节选开头第一段和结尾最后一段。 
渡船依旧系在柳荫下,青石板上苔痕又厚了三分。对岸新起的玻璃楼宇把云影切成碎片,倒映在河面,倒像是银河坠在了人间。老艄公解缆时,总要把手机往蓝布衫里掖一掖,仿佛藏起只不安分的萤火虫。
......
今晨雾浓,见卖花翁担着早荷过桥。花苞上的露珠映出整座城池,轻轨如龙穿梭,光纤似藤蔓攀楼。老人哼着不知哪朝代的采莲曲,白雾漫过他草鞋,漫过桥头的充电桩,漫向更远处正在苏醒的钢铁丛林。忽有晨钟破雾而来,惊起芦苇丛中白鹭,翅尖掠过天际线时,抖落一串晶亮的字节。

我觉得文章略显词藻堆砌和画面罗列,少了些内在主线。于是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删去了“沈从文体”字样。
DeepSeek照例先呈现它的思考经过,与上一次大同小异,不过它进一步指出道“用户没有说出来的深层需求,可能是想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出一种不变的东西,或者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宿。也可能他们想要确认自己的感受是普遍的,并希望得到共鸣和解决方案。
总之,我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结合文学和哲学元素,给出既有深度又具操作性的回答,帮助用户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找到内心的笃定和平静。”
下面是它的第二版《苔痕》
苔痕

青砖墙根下,苔藓仍按着百年旧历生长。梅雨时节,它们把水汽酿成翡翠色的呼吸,在扫码支付声里舒展叶脉。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经过,镜头扫过苔衣时泛起一圈涟漪,倒像是古砚里未磨开的墨。

科技大厦的玻璃幕墙投下菱形光斑,恰好笼住巷口修表匠的老榆木桌。他嵌齿轮的手艺传了四代,如今专修智能腕表的机械情怀。"这秒针走得再准,快不过卫星授时。"老人用鹿皮擦拭陀飞轮,黄铜零件在放大镜下绽成一片星空,"可人心里总得养块机械表,听那滴答声像心跳。"

茶肆老板娘新购了智能煮水器,能吟唐诗报水温。她却总在清晨用锡壶接檐头水,松枝燃起的青烟爬上梁柱,与无线网络信号缠绕成太极。茶客们扫码点单时,她偏要掀开后厨布帘,教人看紫砂壶嘴如何吐出白鹤形的蒸汽。

我常在子夜去江边观星。无人机的光链掠过天穹,倒成了当代的二十八宿。穿荧光跑鞋的少年们举着星图APP辨认星座,老渔夫却指着被光污染染成藕荷色的夜空:"瞧见那团晕影么?是牛郎的扁担压弯了银河。"他船舱里的收音机沙沙响着,播报明日潮汐的AI女声与波浪的节律竟生出奇异的和谐。

博物馆引进全息投影那天,青铜鼎的纹饰在激光里游动如蛟龙。穿AR眼镜的孩童追逐虚拟的夔纹,守馆人却掏出老花镜,指点鼎腹绿锈中凝固的炊烟:"这饕餮嘴里含着三千年前的谷粒香呢。"他的影子投在数字屏风上,与跳动的数据流叠成水墨卷轴。

冬至那日,智能恒温系统把写字楼调成春分。穿西装的青年们端着咖啡讨论区块链,落地窗上呵出的白雾却悄悄画起九九消寒图。保洁阿婶扫走电子烟残骸,在防火通道里插了枝蜡梅,幽香攀着消防管道的钢铁骨骼蜿蜒,竟比新风系统更早报告春信。

我渐渐明白,所谓笃定不过是做条漏网之鱼。当5G信号如蛛网覆城,仍去邮局寄封手写信,让墨迹在光纤洪流里自成孤岛。电子支付遍地的时代,偏要攒一罐硬币,听它们在陶瓮里碰撞出泉水的清响。直播带货的声浪中,守住临街小窗,看夕照如何把快递车染成旧时货郎担。

老城墙拆剩的断垣边,野蔷薇今年又开。它们的根系抓着明代砖缝,花瓣却沾满纳米级的悬浮颗粒。穿防护服的园丁来喷基因改良剂,蝴蝶仍按《本草纲目》记载的轨迹,在钢铁丛林间续写鳞翅目的族谱。

昨夜暴雨,充电桩故障的蓝光里,蟋蟀把《豳风·七月》唱成了电子音。今晨见蜗牛在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上写篆书,露水打湿的轨迹,正是仓颉造字时遗落的密码。这人间从来都是新旧魂魄的共生道场,我们的焦虑,不过是云朵经过高压电塔时短暂的晕眩。

我觉得这一版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文笔那叫一个没得说!各位,你们觉得它写得怎么样?
AI照此趋势发展,除了一些有独立思想和对人类社会有深刻洞见的大文人和大哲学家,那些半吊子文人的无病呻吟和人云亦云,恐怕再也没人看。他们以后混饭吃会越来越难。你们觉得呢?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法语文学译者,上海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深度自由行爱好者,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这里可以找到我在世界各地深度游系列游记、攻略, 找到我读过的书和我翻译的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