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大妈的异想天开——徒步京杭大运河(2)

文化   旅游   2023-11-20 00:02   上海  


继续我的大运河之旅!上回从杭州钱塘江走到了余杭的博陆镇。二周后我们再次出发,开启第二趟大运河徒步之旅。


一、从博陆镇到崇福镇

第一天,坐了高铁和公交,来到上次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

博陆镇没什么好看的,运河边的小码头,停了一些驳船,一块石碑上写着“京杭大运河余杭段”。一条主街被挖得坑坑洼洼,灰尘连天。下午一点钟不到,饭店几乎全关门,只有一家卖包子的小铺开着。

我们要了几个咸菜包子,一碗鸡蛋汤。包子铺是来自安徽的一对小夫妻所开,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一旁入迷地看手机里的视频。同伴和年轻的老板娘聊天,老板娘说自己小时候是个留守儿童,所以等她做了母亲,便发誓要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她很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儿子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她。这对小夫妻一看就是那种勤劳、和善、明理的人,让人心生好感。他们家的咸菜包子非常好吃。
我们每人吃了三个,又买了几个带在路上。

包子铺老板娘和她的孩子

从博陆镇出来,我们就一直贴着运河走,没有路的时候,需要穿过田埂,田埂上野荠菜、油菜花开得正旺,收割过的稻田只留下一些黄色的寸长的根。农民载着丰收的莲藕回家。所有这些让我回到童年,童年时屋前屋后就是这样的景致,春天我们在田埂上挑荠菜、挑马兰头。



莲藕大丰收


一排落水管子沿着运河延伸,不知道里面流经的是什么水,管子下的田有些干结的淤泥,非常肥沃。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水烂泥”高地。地面上还留着搓衣板似的水流波浪的痕迹。踩在微湿的泥地上,我想到了一个词:接地气!我们这样的行走是如此接地气。


从大麻镇到崇福镇的一段运河,笔直笔直的,河道里船只来往穿梭、十分繁忙,运送着黄沙水泥之类的建材。驳船“突突”噪声很大,可我并不觉得烦躁,也许是宽阔水流带来的视觉愉悦中和了听觉的不适。

运河两岸垂柳含烟,旧绿衬着新绿。我们在一个河岔子边上坐了几分钟,看夕阳、看垂柳、看一艘艘开过的船。驾驶台的船老大甚至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本以为他会看一眼岸边,因为我们两个异乡人在没有路的岸边坐着,实在是有点奇怪。但船老大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根本无视我们的存在。


这一带的农民非常富裕,家家户户都是三四层的别墅,村前屋后种着一片片桑园。路过一个村子,家家户户门口放着一排大缸,弥陀芥菜摊在场地上晒,一对老夫妻带着一个小孩子正在腌咸菜,这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
 
桑园
腌咸菜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会热衷徒步这样的事,而且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人到一定的年纪,会向往回归到童年时的生活。我以为我属于城市,但在我心底深处,依然有个村姑,顽强地活着。
今天一下午走了15km,夜宿崇福镇,一个非常有钱的小镇。178元住了个挺豪华的宾馆,崭新的,设施都不错。只是走廊里的灯暗得吓人,电梯里贴着钟点房80元的广告,与一、二个有些面目可疑的时髦女郎擦肩而过。
明天向石门镇方向进发。

二、千年古刹福严寺
清早,离开崇福镇。小镇很发达,像所有略成规模的城镇一样,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广场,昨晚广场舞很热闹,现在却是静谧。走过桐乡银行,荷枪实弹的运钞车押送员站在门口。这个地方是重要的皮毛加工基地,据说老太太坐在家里接点扯毛球的活,然后把自家的房子租几间给外来的商客,日子就富得足够流油。
沿着大运河走,穿过一片片桑园,偶尔遇到一两个忙碌的农人。有一对夫妇在桑园里割草,农用车上挂了个小型收录机,里面放着邓丽君的歌《甜蜜蜜》。问他们草割来是做绿肥吗?答是给羊吃的。桑园里还套种着绿色的大头菜,晒焉了就可用来做榨菜。
我心想大运河边上拥有这样一片桑园让人好生羡慕。桑树可养蚕,套种的各种蔬菜可吃可卖。野草用来喂羊,羊粪又可用来肥田。绿色环保,朴门永续等等概念农民不一定懂,但这样的生产方式,不就是最朴素的体现?
不过那位大叔叹息着告诉我,现在的桑园已经越来越少,这里正在大量征地。果然往前走,我们看到大片大片正在消失的农田和村庄,公路露出了雏形,估计是在修高架路高速公路之类的。我不知道是应该替这里的农民高兴还是惋惜?

正在播种的农人

正在变成大马路的农田


在步行了十多公里后,远远看到了高耸的飞檐,快到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千年古刹福严寺。福严寺最初修建于南朝,据说曾与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出过各种高僧大德。古诗中所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福严寺就是其中一寺呀。不过在我徒步之前,从未听说过桐乡的福严寺,孤陋寡闻的缘故。 在步行了十多公里后,远远看到了高耸的飞檐,快到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千年古刹福严寺。福严寺最初修建于南朝,据说曾与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出过各种高僧大德。古诗中所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福严寺就是其中一寺呀。不过在我徒步之前,从未听说过桐乡的福严寺,孤陋寡闻的缘故。

寺庙的周围有河水环绕,河上有一座小桥劝农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像所有的庙宇一样扫兴,这里也要收门票,25元。我们不愿花这个钱,进不进庙,对我来说无所谓(现在才知道,这个福严寺还是值得进去一看的,错过了)。徒步,80%的乐趣在路上,剩下的20%也不全为了目的地。

我们在石桥上坐下,脱下鞋子,把走出水泡的脚搁在青石板上,无比地惬意。看门的阿姨很友善,接受我进入门口拍几张照片。卖香的阿姨看时间有点晚,提醒我们赶紧去吃饭,因为这个地方过了下午一点,饭店几乎全关门。




福严寺

在有千年历史的青石板桥上脱下鞋子休息
       

在公路旁的一个饭店要了一块肉一盘炒青菜,一碗榨菜肉丝汤汤。开始我说一人一块红烧肉,老板娘主动说肉很大的,你们两个人一块就够了。端上来才知比我们上海的红烧肉不知大多少倍。要用剪刀剪碎了吃。那块红烧肉好吃到爆,我们不知吃了多少碗饭。一共才50块。

晚上吃了很美味的清蒸野生小黄鱼,也是好吃得不得了,才15元一盘(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价格)。也许我们一路经过的都不是旅游热门地,所以民风淳朴,没人宰客。自从徒步大运河以来,遇到的所有人都非常友善,不管是饭店的老板娘还是宾馆的老板娘,不管问路时碰到的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人。

或许因为我们是心存善念的人,所以招感到的也都是友善。


让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红烧肉

三、邂逅丰子恺故居

离开福严寺,继续往石门镇方向前进。查地图时,发现石门镇上有丰子恺故居缘缘堂,那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呀。

为了避开车辆繁忙的大路,我们大部分时候在崎岖的田埂行走,穿过一个个村庄。每次进村,全村的狗都会冲着我们两个不速之客狂吠,害得我们一路上都要拎根打狗棍。在田里劳作的基本都是老人,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我们。

 在猛走了一下午后,在小伙伴脚底走出两个大血泡后,我们终于赶在4点半之前,穿过石门大桥,来到缘缘堂跟前,就在两条河流的转角处。


河边垂柳拂水,和他画中的柳树一模一样。故居其实毁于抗战的烽火,现在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丰子恺长女的回忆,在原址上重建的,里面有丰子恺生平的介绍,他当年用过的一些物品。还有一个小小的书店。出售和丰子恺有关的书和画册。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父亲的一个笔记本,上面就有丰子恺的漫画做装饰。后来人家还送过我一本《护生画集》,再后来,我见证过《阿咪》、《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两本书的诞生过程。所以说,对丰子恺我还是有一点熟悉的。尤其是他写猫写小孩子的文章,写得好极了。这真是个又善良又有趣又开明的人。他的画、他的文字,让我对他的故乡充满了想像。


石门没有像崇福镇那么繁华,依旧保留着安静和朴素。有水有石桥,很多的狗狗趴在石桥边打瞌睡。不知是不是有丰子恺先生的缘故,我很喜欢这里。想像着丰子恺先生当年开门面河的景致,和那只串来串去的白猫。只可惜这样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正在急剧减少。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蚕食着一个又一个的家园。

今天走了22km,脚上都有点起泡了。晚上就住在丰子恺故居隔壁的小旅馆。


四、回程

一早,在薄薄的雾霾(可惜不是雾)中离开丰子恺、阿咪和阿宝的故乡石门镇,沿大运河继续往东,朝桐乡方向出发。这一段有水泥路贴着河岸,小镇尽头是一家几乎废弃的钢铁厂,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门前的石狮子寂寞地趴着。再往前,进入田野,田野总是让人心情舒畅。尤其是一丛丛杨树柳树的新绿,远远望去,有些水墨画的味道。如果这朦朦胧胧的不是雾霾而是雾,那么江南大运河边上初春的田野,真的很有诗意。可惜,现实总是有点残酷,诗意只能在照片和想像里找找。



这一带不再是桑园而是苗圃,种着各种树苗,偶尔可见一些农人在忙碌。经常有好心人告诉我们前面没有路,大路在那头。我们说我们不要走大路,就是想贴着运河走,只要有田埂就行。他们会很不理解地看着我们说,为什么要在河边走,那里没有路,不好走啊。

确实不太好走,有时颇有点披荆斩棘的味道,而一路上常会遇到一个个坟堆,上面插着塑料花。我们为打搅了地下的人而有些抱歉。

遇到的河岔子,有时需要绕行,有时遇一座废弃的破石桥。我们掂量了下眼下的桥,以我们的体重大概还不至立即压塌。再说即使掉河里,我们会游泳。战战兢兢爬上只有20厘米宽的残垣,站在桥上望一眼浩浩汤汤的江水,颇满足。走着走着,不幸又误入到一大片被围起来的废墟。我们不想走回头路,凭着多次徒步探险的经验,感觉这么大的废墟,一定会有个小门破洞之类的可以钻出去,所以继续向前。果然,底部的围墙上有个半人多高的洞。

穿过废桥
穿过废墟


今天一口气走了11.9km,中午走到红杉屯景区门口,搭车到桐乡高铁站,高铁回家。4点多就到家了。高铁真是太方便了。

此次出行全程行走了48km,全部花费每人391元。

高铁65 55.5,住宿一晚178/2,一晚130/2,吃饭全部192/2,其他交通42/2
期待下一次的出行。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法语文学译者,上海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深度自由行爱好者,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这里可以找到我在世界各地深度游系列游记、攻略, 找到我读过的书和我翻译的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