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这么说有点标题党,这里其实借用了一位美国作家的话“写作是出于对现实的报复,出于想象和参与他人生活的渴望。”这句话被另一个美国作家彼得·皮尔森在《旅行写作》一书中引用。
我一直在想“报复”二字何解?我写公众号,最根本的动机就是记录生活,不为报复,也不为变现。但当我把从前写的文章翻出来看看时,似乎又有点理解“报复”两个字的含义。
我有一篇公众号记录的是我菜根园非常普通的一个清晨:
“菜根园的清晨,是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刻。今天的湿度有点大,云雾缭绕在西天边三件套(上海大厦、金茂大厦、环球金融大厦)的纤细腰肢。东边的天空则泛起一片红,南边的天空露出极小的一片宝石蓝。
植物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婷婷玉立。无花果开始膨大,终于走上成熟之路;西红柿越发通红,马上可以采摘;茄子在连续不断供应了一茬又一茶之后,显露出了疲态、暂且休息。二天雨水过后,修剪过的蓝雪花枝条恣意生长,在一片嫩绿中绽放出一簇簇蓝色的花,蓝得那么周正。我总是会被植物蓬勃的生命力和泥土的慷慨所感动。”
现实生活大多平淡而乏味、用真诚的文字把这平凡一刻记录下之时,平凡就变得美好而不平常。这算不算美国作家说的“报复现实生活”?
我还写过几篇文章,记录的是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其间,我们度过的那三个月荒诞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字帮助我度过了那艰难的一段日子。
我曾经记录过一件荒诞的小事,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件小事:
“早上起来,蓦然发现楼下路口,有工人在竖绿色的隔离围栏。网上所见囚笼般的铁丝网,终于拦到了我的脚下,心头居然没有任何的波澜。漠然,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可是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再转头,发现工人们把刚搭好的围栏又给拆了。据说很多人投诉到街道,还有到国务院网站去投诉的。投诉起作用了?刚想窃喜,一看,往里推进二十米的地方,新的围栏又搭起来,我们依然是笼中的二脚动物。业主群里在说,静默期还是要进行,硬隔离逃不掉。
我就在我的窗前,静静看着这些绿色的本该围在田野、路侧的铁丝网,在我楼下,在我每天都会走过的平整坚实的马路中央,竖了拆,拆了竖,竖了再拆,留下一些打桩时的坑,就像这条美丽马路上醒目的伤疤。
昨晚拆掉的铁丝网今朝又竖了起来,不过这回封了一半的马路,车仍然可以通过。但铁丝网边上多了几个穿白色防护服的人,拦下车检查什么。立夏以后的上海,中午的气温已达三十度,我真替那几个大太阳底下穿防护服的人担心。”
这个半吊子围栏其实也只持续了三天,因为三天后,上面的政策开始松动了。
我当时看到竖围栏时,内心感到愤怒、屈辱和荒诞,但等我写完那篇公众号后,我变得十分平静,荒诞被文字消解。这算不算美国作家说的“报复现实生活”?
无论我写的公众号是记录生活还是报复生活,一写写了七年,有感而发时才写,所以产量不是太高,但我会一直写下去。现在的大环境不好,网络上更是乌烟瘴气。这里是我为自己创建的一个小小的精神家园,主打平静、祥和、豁达。
也感谢一路相随的很多新老粉丝。忙完手头的一些事,我即将开启新的旅行,会比较勤快一点更新我的游记和分享我喜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