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月薪仅7000元,花百万留学就是“巨亏”?

民生   社会   2024-05-26 10:18   四川  


海外留学,曾经让多少人羡慕,如今却逐渐沦为笑谈。近日,“百万留学回国后月薪7000”话题登上搜热榜前列,似乎在嘲笑那些不惜重金留学的“海归”们打错了算盘。更有人戏称,过去留学是“镀金”,如今只剩“贴膜”。

这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不但告诉了我们目前的就业竞争有多激烈,也在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7000元月薪,花百万留学是否值得?如果单从金钱收益来看,它确实是一个笑话,但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此。

一个女海归的故事


根据南风窗的报道,一位英文名为Alex的女留学生,远赴美国读书,从高中读到大学,再读到研究生,前后用了10年时间,一共投入了500万元左右。

这位女生在美国并没有虚度光影,而是孜孜不倦学习:本科学的是建筑专业,硕士阶段考入了世界顶尖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

可以说,她在美国的学业是圆满的。但是当她回国后,却发现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2020年,她参加了一家国企的招聘,经过三轮闯关,终于拿到了offer,成为这家国企的工程师。

就算如此竞争激烈的岗位,薪酬却很低,税后的月薪只有六七千元。只有算上年终奖,才能达到上海的平均薪资水平。根据上海市人社局公布的数据,20202年度上海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338元/月。

按照这个薪酬水平,这位海归女生的年收入12万,要想收回500万元的留学成本,她需要工作40年以上,基本就到了退休年龄。

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启了嘲讽模式,认为现在留学就是赔本的买卖。更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留学是“镀金”,如今只剩“贴膜”。

“镀金”变“贴膜”


20年前,海外留学被视为一种昂贵但值得的选择。选择留学的家庭非富即贵,一些普通家庭遇到机会,也愿意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

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海归”是受人追捧的,他们要么终身留居海外,拿着美元、英镑工资;要么载誉归来,犹如镀了一层金,能轻松得到一份高薪工作,起点就超出了同龄人。

随着时迁事移,海归身上镀的“金”,变得越来越稀薄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海外留学的含金量在降低。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并没有好好学,只是为了混个经历和洋文凭;一些海外高校也没有好好教,只作为一种敛财手段。

其次是海外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富裕起来,海外留学不再是极少数家庭的选择。当留学生变多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金贵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现在国内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选择面多,也不再只看资历了,更注重实操水平,把留学生和国内学生放在同一个起点。这样一来,留学反而成为了一种劣势。

因此,现在出国留学虽然可能性更大,但很多家长反而犹豫了,他们已经看到了留学的“性价比”在不断降低,归国后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百万留学值不值?


面对低廉的薪酬,不光是旁观者在嘲讽,很多家长也在算账。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只盯着金钱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因为留学并不是一门“生意”。

留学的价值,比“生意”更大的意义在于,增加学生的见识,让他们对海外世界有亲身体验,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简单说,就是见世面,扩大看问题的格局,了解世界的最新变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留学生在国外,既是读书,也是行路。只要是用心学,一定可以收获不同于国内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对于西方国家,有人说它很好,有人说它很差,时好时坏,亲自走一趟,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换个角度来看,很多西方国家,在宣传中对我国大肆污蔑,描绘得非常不堪。但只有他们的学生来中国留学,才发现如今的中国其实很美好,这里的高铁技术、手机支付技术等,早已超过了他们本国。

退一步讲,即便只把留学看做一本“生意”,那么和留学生一起“贬值”的,还有国内985、211高校毕业生。这都是就业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的必然结果,而不独属于留学生。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上985、211,从幼儿园开始已重金投入,成本同样不低。


/END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点下方
关注我


今日热点聚焦
更劲爆、更新鲜、更搞笑、更奇葩的热点新闻,每天都在这里等着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