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小便事件”被曝光10多天后,公众终于等来了调查结果和公开道歉。那名恶意小便的外包公司员工被行拘,涉事啤酒制作原料也将在相关部门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平心而论,处置结果和道歉态度都无可挑剔。
只是,许多消费者深感忧心,声称现在越看啤酒越像尿,不敢再买来喝了……
当天的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货车司机蔡某某运送33.96吨麦芽到青岛啤酒三厂,第三方外包业务公司职工崔某某助其卸货。两人因挪车问题发生口角,崔某某气急之下对着车厢内小便,这一过程被蔡某某拍下并发到网上。
官方通报称,调查组第一时间将涉及的麦芽全部封存,监督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不进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崔某某因故意损毁财物,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拘。
针对此事,青岛啤酒11月1日晚间发文告示整改措施并致歉。
其表示,将把原料运输车辆改为全封闭自卸车,升级监控系统,强化外包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这或许还不是最终结局。虽然青岛啤酒向消费者承认了管理不善,但直接责任人毫无疑问是第三方外包公司及其员工崔某某。青岛啤酒有可能会将后两者告上法庭,诉求赔偿。
因小事起争执,不爽就撒尿报复,崔某某恐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恶劣行径会招来这么大的祸端。
作为国内啤酒生产企业中的翘楚,青岛啤酒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小便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阴影实在不可估量。
有人说,以后绝对不再买青岛啤酒,你们谁爱买谁买去。
也有人说,连青岛啤酒都发生这么恶心的事,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啤酒生产企业都在偷偷这么干?
还有人说,现在看到啤酒就想起尿,喝一口更是难以下咽,只感到生理性排斥。
从这些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啤酒生产端的卫生安全情况已经信心大失。
当初插旗菜业因泡脚酸菜丢失大量方便面客户,被舆论骂得一蹶不振。如今青岛啤酒面临的形势说不定比插旗还要糟糕,毕竟越是红火的明星,塌起房来越难以收场。
至少在短期内,青岛啤酒乃至整个啤酒行业都有面临销售压力的风险。
它冤吗?热点菌并不这么认为。
说到底,“小便事件”能发生,关键还是青岛啤酒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上疏忽大意,没有拿出最大的诚意回报消费者的信赖。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的“通病”。
“只要没有市场部门的人来检查,我就可以放松警惕,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差不多心理”和“侥幸心理”是很多企业的运营策略。
正因如此,每每遇到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时,网友才会要求“罚到它倾家荡产”。
虽然原料供应出现问题的青岛啤酒很可能不会被罚,但负面舆论已够它为自己的“疏忽”和“侥幸”喝一壶了。
我想,有这么多的案例在前,食品企业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卫生和安全真正落实到每一处生产细节中,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END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