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评说”,和优秀者一起成长 ⬆️
卖点,其实就是产品的亮点,可以营造出一种“这东西多牛掰,怎么能不买”的氛围。
比如手机续航持久、家电可以智能控制、这款护肤品用的是纯天然成分。
但问题是,客户对这些“卖点”,真的会心动吗?
在客户眼中,你的产品有多牛不重要,你的产品能让他有多牛才重要。
雷军在年度演讲时,分享过一段站台卖货的经历。
1995年,金山开发了一套盘古办公系统。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套产品,一定会大卖,甚至连庆功会都准备好了。
但谁也没想到,上市以后,销量极为惨淡,不到预期的十分之一。
他为了搞清楚,盘古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卖不动,亲自跑去中关村最大的一家软件店去站店卖货。
刚开始他信心十足,虽然没有销售经验,但产品都是自己做的,一定可以搞定。
每个客户进店,他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接待,细心讲解。
一个客户,他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个小时。一遍又一遍,一整天讲了八个小时,讲得口干舌燥,也累得晕头转向。
这么卖力,业绩最后是不是很好?结果他一套都没有卖出去,连续三天颗粒无收,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第四天,他干脆就不卖货了,就跟着店里最好的销售,看他是怎么卖货的。一天观察下来,就明白自己为什么卖不出一单。
他一见到客户,就会滔滔不绝。他觉得自己懂技术,总是想把技术给人讲清楚,对方有不同意见,还会跟人家抬杠。
而那个销售,是怎么做的?他会先听客户的想法,再顺着客户说客户想听的内容,有的时候,还会拿电脑演示。
后来他就明白了,做销售的目的,不是把产品的技术和道理,跟客户讲明白,关键要让客户很舒服地接受这款产品。
客户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你想强调的东西,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怎么解决。
客户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
买点,就是你的产品能让客户有多牛
前段时间,我们请来《超级转化率》的作者陈勇老师,为我们公司做了一场“如何提高转化率”的内训。
他有个观点,我认同,无论是做产品营销,还是做销售,都不要沉迷于卖点,要去想什么是“买点”。
商家、品牌方会为卖点欢呼,但消费者只会为买点付钱。
什么是买点?他的解释,就是要对你自豪的卖点多问一句:很牛吗?牛在哪里?对消费者有什么价值?
买手机,如果手机的产品介绍上,写的是6400万像素,不是摄影爱好者,很难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什么。
但如果写的是“单反级”,“新手变大师、轻松出大片”,你就会产生购买欲望。
因为我们一说“单反”,就知道它是好相机的代名词。
6400万,对于消费者而言,到底牛在哪里?他是不知道的。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好相机的目的,是“拍照更好看”。
做销售也一样,如果你总跟客户讲“卖点”,客户多数时候,听完就忘记了,没有影响到他的购买决策。
从客户的角度,“买点”,就是他真正关心的内容。
你需要在他关心的点上多下功夫,找到他的心里痒点,轻轻一挠,让他产生买单的欲望。
那怎么才能找到客户的“买点”?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客户的视角去思考。
1. 见面先问“症状”。把症状问对了,问得越准,客户越有体感。
那该怎么问?问三个方向:现象,担心,需求。
① 问现象。问现象,就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
比如,xx总,你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员工,越来越不好管了?
② 问担心。问担心,简单来说,就是对客户选产品时,普遍存在的担心进行询问。
每个人做选择,都会权衡利弊,过程中一定有担心。
你把客户的担心说出来,他会觉得自己的担心,被你考虑到了,这样就有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③ 问需求。问需求,就是把客户购买产品时,内心的需求点,以提问的方式说出来。
比如,你是不是也想提高团队的执行力?是不是也想拉近每个月的业绩差距?
如果你能准确问出客户的需求,在心理活动上,客户就会认为你能给予他想要的。
2. 多用场景化语言。场景化语言,就是你说的话是站在客户立场的。
举个例子,你去买空调,你一定会关心这个空调,能让家里的空气,比室外更清新,可以放心呼吸,不会去听什么“负离子净化功能”这样的专业术语。
客户,永远关注的是最终结果——“买它能带来什么”。
顶尖销售,卖的是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