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 | 破浪而行:2025宏观大势洞察

职场   2024-12-21 09:23   山东  


【按】如何看2025宏观大势?我们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本文根据智纲智库执行总裁、智纲智库京沪中心总经理路虎在2024年12月12日的“2025新趋势研讨会暨战略同路人年会”上的演讲《破浪而行:2025宏观大势洞察》整理。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路虎博士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居安思危,“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人性天生喜欢确定性和安稳,然而,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惊涛骇浪还是来了。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直面问题,洞察大势,主动应变,破浪而行。


迎接惊涛骇浪


人们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美国经济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仅用五年就复苏,日本经济在1991年泡沫破裂后陷入长达二十多年的漫长冬天。


日本还不是最惨的。日本是在成为高收入国家之后陷入停滞的,1991年日本人均GDP已达2.87万美元,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他们的冬天比日本还要漫长。


中国经济自2021年进入下行周期,至今已有三年多,何时能迎来复苏?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冬天:


第一个冬天,1989-1990年东欧剧变和价格闯关引发动荡,增长率跌到3.8%。

第二个冬天,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增长率跌到7.1%。

第三个冬天,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增长率跌到7%。

第四个冬天,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2021年以来房地产泡沫破裂叠加疫情疤痕效应,增长率跌破5%。


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下行周期,而是经济高歌猛进几十年之后必然面临的重大结构性调整。


我们面临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内部压力与外部冲击都是空前的。


内部压力


从内部来说,影响经济走势的关键变量有二:一是长期性的人口趋势,二是长期性的房地产趋势。


  • 长期性的人口趋势


首先是人口负增长。随着少子化和不婚化加剧,我国生育率降到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


我国出生人口由2016年的1786万降到2023年的902万。人口总数量在2021年达到14.126亿的峰值,2022年和2023年分别降到14.118亿和14.097亿。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的中性预测,我国人口2030年13.74亿,2050年12.30亿,2070年9.76亿,2100年6.25亿。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加速。2021年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断崖式下降,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我国正在迎来规模空前的“退休潮”。1962-1971年的第二波婴儿潮期间平均每年出生2656万人,正在步入退休。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的中性预测,到2033年,60岁及以上人口约4亿人,占全国人口约30%,65岁及以上人口约2.9亿人,占全国人口约20%。


人口老龄化固然蕴藏着银发市场的机遇,然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进程快,而且未富先老。2021年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的人均GDP为1.25万美元,日本1994年进入深度老龄化时的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



长期性的房地产趋势


我国长期性的房地产趋势与长期性的人口趋势惊人重合。二者同频共振,势大力沉,再叠加疫情的疤痕效应与外部冲击,经济步入前所未有的下行周期。



蒙眼狂奔的房地产在2021年终结了最后的疯狂,开始了断崖式大收缩:


从2021年到2024年,商品房销售额从18.2万亿降到约9.2万亿,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4.7万亿降到约10.1万亿,土地出让收入从8.7万亿下降到约4.4万亿。2021以来,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下跌15%、部分大城市局部出现30%甚至更大跌幅。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价格与各自最高点相比,北京、上海和广州下跌29%,深圳下跌39%。



房地产过快过猛的下行,带动整个经济陷入向下的通缩螺旋。

通缩螺旋的传导机制是:房地产泡沫破裂、资产价格大跌——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收入缩水、消费疲软——产能过剩加剧、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银行信贷萎缩、大量资金囤积在银行空转、不良资产增加——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锐减、税收减少、拖欠企业账款及趋利性执法——民营企业信心受挫、投资意愿降低——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房地产是经济下行的主导变量,只要房地产不能止跌回稳,经济很难企稳,通缩很难抑制。


当前我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通缩。通缩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2024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3.5%,远低于去年全年的7.2%以及疫情前的8%,北京和上海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3%和-2%。餐饮收入同比增速由年初的两位数水平降至10月的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税收收入同比下降4.5%。

所幸在房地产剧烈收缩的时候,出口的景气弥补了巨大空缺,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国有企业在经济衰退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因而,我国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整体上没有硬着陆,没有滑入3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那样的大萧条。


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23.8%,外需对GDP增长的支撑很大。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而制造业投资增长9.3%。

 


日本为何“失去三十年”?是天灾,更是人祸。


天灾,是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1991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导致大量企业亏损和倒闭,经济低迷。1997年亚洲金融危和2008年次贷危机又给日本沉重打击,引爆了掩盖的银行不良资产危机。


人祸,是日本政府政策失误。由于缺乏应对通缩危机的经验,大规模刺激政策迟疑不决、“挤牙膏”、忽冷忽热没有连续性,加之1998年日本央行独立,导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同。持续多年的政策失误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直到2013年之后的安倍时期才略有改观。


摸着日本的石头过河,我们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我们不会“失去三十年”,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由于人口趋势与房地产趋势这两大关键变量都是不可逆的,决定了我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要面对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我们要为未来长期性的低增长做好思想准备。


IMF、世界银行、高盛、瑞银和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机构发布了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分别为4.5%、4.4%、4.5%、4.0%和4.0%。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在未来两年的政策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下行的拖累和外部的额外冲击,预计2025年和2026年将是打破通缩的持久战。

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作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就要接受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比GDP增速的数字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是否有动力、有活力、有后劲,就业率与居民收入是否有明显改善。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外部冲击


从外部来说,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变量有二:一是美国的打压,二是逆全球化。


  • 美国的打压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战略性竞争对手”以来,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到地缘战,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试图与中国脱钩,其实就是单方面发起“新冷战”。美国两党达成了对华强硬的共识,与谁当选美国总统无关。


2016年,政治素人特朗普单枪匹马入主白宫,受到建制派和“深层政府”掣肘。如今,特朗普成了美利坚“凯撒”,美国进入强人政治时代。



特朗普不仅瓦解了共和党建制派,把共和党变成了“MAGA党”(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他还将清算民主党和“深层政府”。特朗普内阁成员以鹰派为主,将对华更强硬,加剧中美关系紧张。


“特朗普2.0”对华科技战可能从“小院高墙”走向“大院高墙”。不仅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封锁,还有可能将制裁范围扩大至生物医疗技术等多个领域。


“特朗普2.0”的关税政策将更为激进。参考第一轮中美贸易摩擦,2017年特朗普宣布对华征收45%关税,实际上到2023年美国对华平均关税为19.3%。综合分析,在新一轮贸易战中,预计美国对华平均关税可能提高到40%左右,其中部分商品的税率为60%以上。


“特朗普2.0”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将导致中国出口下滑,拖累GDP增长,导致更多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和破产,迫使中国企业供应链加速向海外转移,加大国内就业压力,还可能导致人民币过度贬值和资本外流,加速中国资产的贬值,包括带来房价下行的压力。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大贬值达15%。


与上一轮贸易战不同的是,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降反升。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2017年的4.7%上升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23.8%。这意味着新一轮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压力更大。


好在我们有上一轮贸易战的经验,加上6年来的主动调整,应对美国打压的底气和能力大大提升,反制美国的工具箱更加丰富,反制的决心更加果断。来自美国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但不会伤及中国的元气。


逆全球化


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将转向自闭,退变为逆全球化的引领者。


从大历史的眼光看,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是主流中的逆流。从短期看,有时全球化占上风,有时逆全球化占上风,二者就像钟摆的两极。



2018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全球化发生大逆转。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美国推动的逆全球化,加之疫情和地缘冲突的影响,导致国际供应链重组,世界经济日益碎片化。为了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美西方推动“脱钩”、“去风险”、“友岸”和“近岸”外包。


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在意维护自身利益。根据IMF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0,没有增量。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贸易冲突必然加剧。


逆全球化潮流的背后,是全球极右翼势力从暗流涌动到波涛汹涌。


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西方国家右翼势力登堂入室进入主流政治。其后,欧美国家的政治光谱整体向右转。


美国的特朗普、阿根廷的米莱和意大利的梅洛尼等都是极右翼代表人物。在匈牙利、法国、意大利、波兰、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极右翼势力迅猛抬头,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右翼化,是重要风向标。



极右翼的特点是极端保守和排外,其内核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带有很强的民粹主义特征,他们主张本国利益至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反全球化、反移民,指责全球主义精英出卖国家利益。


极右翼的产生,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其带来的利益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社会撕裂,失意的中产和社会底层积怨太深,给极右翼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近年来欧洲经济低迷,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移民问题、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使欧洲陷入难以逆转的长期性衰退,加剧了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攀升、社会福利缩水和犯罪率提高等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极右翼的崛起有其必然性。如果俄乌冲突长期化,欧盟还会有更多成员国的极右翼上台。


如今,特朗普卷土重来,全球极右翼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特朗普为核心的贸易保护主义联盟,逆全球化将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部压力与外部冲击都是空前的。我们要正视挑战,沉着应对。


积极的信号


形势正在起变化。积极的力量正在聚集。


政策发生重大转向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极不寻常的重大转向,发生在2024年9月下旬。


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


这表明,决策层开始“正视困难”,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此后,很快打出近年力度空前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组合拳,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市场信心为之一振。


“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降息、降准、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央行直接干预股市,提振资本市场;放松限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扩张财政赤字、增加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大规模进行地方政府化债,大幅度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11月8日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财政部的10万亿化债议案:三年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10万亿化债将大幅降低政府的还债压力,使地方政府轻装上阵,有更大的财政支出用于促消费、惠民生,城投公司等政府平台公司的资金链也将得到改善。



10万亿化债对民营企业也是好消息。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偿还对企业的拖欠款,尤其是清欠对民营房企、建筑公司、政府服务提供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账款,缓解民营企业生存压力,还将有效减少地方政府乱收费、乱罚款、“远洋捕捞”等趋利性执法,有助于修复民营企业的信心。


10万亿化债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央财政还将持续加杠杆。


在经济衰退期,家庭和企业两大部门加杠杆的能力弱,必须由中央财政加杠杆来对冲。我国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


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中央国债占GDP比重25.8%,低于全球90%的经济体。2024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231%,远高于美国的130%、欧元区的93%,而日本并未因债务风险产生危机。

复盘疫情期间各国的财政刺激政策的经验教训,也一定有参考价值。


根据IMF的数据,疫情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美国和中国是两个极端:美国的财政刺激高达5.2万亿美元,为GDP的25.5%,导致高通胀;中国的财政刺激仅为0.7万亿美元,占GDP的4.8%,陷入通缩。横向比较主要发达国家疫情期间财政刺激占GDP的比重,英国为19.3%,澳洲为18.4%,日本为16.7%,加拿大为15.9%,德国为15.3%。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刺激力度较弱,导致疫情的疤痕效应的消退时间较长。

总而言之,对抗经济衰退和通缩,逆周期调节政策必须“快、准、狠”。


终于,12月9日政治局会议一锤定音。


会议确定2025年的政策基调是“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更加积极”、“适度宽松”和“超常规”等罕见的提法,意味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将放大招。


会议还特别提到“稳住楼市股市”,表明决策层聚焦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抓住了牛鼻子。


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远超预期。决策层因时而变,面对“惊涛骇浪”祭出重拳,让人看到了迈向复苏的希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特朗普来势汹汹,短期内会对中国造成一定冲击,长期看,反而会倒逼中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倒逼中国加大力度改革开放,其结果将是“让中国再次伟大”,我们不妨称之为“特朗普倒逼效应”


全球化并没有终结,而是在以新的方式打开。全球化由“世界是平的”,向板块化、集团化的方向演变。


美国退群,中国建群。


特朗普奉行孤立主义和美国优先,退出美国多年来精心构建的国际秩序,给中国更大的国际交往空间。


特朗普对盟友苛刻,不愿意为盟友承担责任和义务,加之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可能会使美国和盟友之间的关系恶化。中欧合作、中日合作、中韩合作等或将迎来新的转机。


特朗普力挺以色列横扫中东,有可能使中东进一步倒向东方。俄罗斯被战争和制裁持续消耗,卢布暴跌、商品短缺、物价飞涨,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中国。


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提高了对中国出口的贸易限制,我们必须主动改变对世界工厂模式的路径依赖。中国为世界提供了30%的产能,仅贡献了14%的消费。


为此,中国出海全面提速,进入波澜壮阔的大出海时代。新时期的出海呈现以下特征:


  • 一是产品出海高端化


原来中国制造是低端和廉价代名词,现在中国产品出海靠的是创新力、品牌力和质价比。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


目前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的比重近6成。2024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6.7%,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1.4%,船舶增长74.9%、汽车增长20%。我国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便捷式储能产品、扫地机器人、无人机、全景相机等智能化产品,以及云计算、数字能源等数字化基建等方面的全球竞争力也在提高。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中国硬核的高科技产品令人惊艳,五天交易额突破2856亿元。


  • 二是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和产业链出海


扩大绿地投资,本土化经营,培育与当地共赢的产业生态,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4.0”。


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通用设备、通信设备、光伏设备、电池、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制造等多个行业的产能出海提速。正如特斯拉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一样,吉利、比亚迪、长安汽车、奇瑞、长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TCL中环等中国企业正在海外投资建设超级工厂。


  • 三是出海地区多点开花


近年来,中国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产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南美洲、中东、非洲乃至美国都将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选项。新加坡、越南、墨西哥、匈牙利、印尼、泰国、巴西、摩洛哥、沙特等国家尤其值得重视,这些枢纽节点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和“连接器”。


房地产迈向止跌回稳


房地产自2021年大收缩以来,较为滞后和零散的“挤牙膏式”的政策效果欠佳,错过了稳定市场的最佳窗口期。直到2024年9月下旬,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终于出台。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其后,中央五部门联合打出政策组合拳: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首付降利率、通过货币化安置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将“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专项债支持土地和库存的储备、取消普宅与非普宅标准,加大增值税和契税优惠,降低购房成本等。


10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降幅收窄,迈向止跌回稳。但购房者的信心与预期仍未修复,房企现金流仍然堪忧。接下来仍需政策持续发力



何时才能止跌回稳?从根本上来说要看经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在房地产深度调整的下行周期,经济回暖领先于房价回暖。


预计未来两年房价仍将继续筑底。


1970年以来,全球有18个国家发生过26次较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其中,较大经济体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平均跌幅为42.4%,平均下跌时长为6.3年。我国的房价从2021年10月开始下跌,至今3年多,仍在筑底。


参考美国次贷危机后的房价走势,房价连续下跌4年触底,触底后又用5年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从2007年4月开始下跌,到2011年5月触底,跌幅达27%。在2016年3月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解决库存“堰塞湖”是止跌回稳的关键。


由于销售疲软,广义库存去化周期从2021年的21个月拉长到2024年的27个月。据摩根士丹利测算,目前全国的新房库存加上二手房库存共4300万套,相当于三年的销售量。


当前去库存进展缓慢,收储政策推进吃力。较难去化的是人口净流出的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库存。


去库存需要政策进一步加码,包括放宽收储条件、增加资金以及货币化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危房改造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需要中央财政加杠杆,动用数万亿的收储资金,才能使现房去化周期回归到正常水平。


房地产的大时代已经过去,再也回不到从前,但也不必过度看空房地产。需知房地产的规模即便是相比于巅峰时期腰斩,但仍是一个9-10万亿的大行业,而我国汽车类零售额还不到5万亿。


未来房地产将归于新常态:


  • 一是双轨制


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各归其位,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居住属性是商品房的基本属性,但不等于完全没有投资属性,不然就不是商品房了。在那些人口净流入的大都市圈,绝版区位的住宅、低密度住宅以及新一代绿色智能住宅等,仍有很大想象空间。


  • 二是进入存量运营时代


房地产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革,具有良好租金回报率和现金流的运营型不动产,将日益成为房企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 三是“剩者为王”


经过大面积的房企暴雷和市场深度调整之后,主流国资房企和幸存的优质民营房企将加速并购与扩张。“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策略建议


给企业的建议


  • 关键词:【现金为王,赛道聚焦】


在经济下行周期,“活下去”是企业战略的第一要务。比营收规模更重要的是利润率,比利润率更重要的是现金流。


越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就越要聚焦。对于业务战线拉得过长的业务板块、产品线、区域市场以及管理冗余,要勇于做减法,强干弱枝。


如果企业经营的主业是夕阳产业,那就要勇于挑战自我,破浪而行,提前布局第二曲线,选择新赛道。



未来哪些赛道值得重点关注?


大消费和新质生产力是最值得关注的两大黄金主赛道,其中包括多个子赛道。


  • 【黄金大赛道一:大消费】


进入2025年,“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


促消费主要取决于宏观的货币宽松,此外还包括以下微观的政策工具箱:升级以旧换新政策、发放消费券、发放生育补贴、增加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投入、为居住在城市里的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公租房、地方政府化债资金优先偿还民营企业的欠款和补充公务员工资、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存比率等。

预计2025年我国消费增速将明显超过GDP增速,部分消费领域可望强劲复苏或快速增长。


以下是本文建议重点关注的大消费的子赛道:


第一,餐饮赛道。高端餐饮难以复苏,大众平价餐饮与高质价比的中高端餐饮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如:刚需早餐和快餐、小吃、烘焙、预制菜、便捷餐饮、团餐等。


第二,平价生活赛道。因消费降级而追求极致性价比,如:便捷零售、即时零售、便利店、零食折扣店与集合店;“精致平替”的3C数码配件、美妆,以及化妆品、香水、服装和包包等平价奢侈品。


第三,娱乐赛道。追求情绪价值的“悦己”消费,如:游戏、演出、电影、IP潮玩等;含咖啡因饮料、低度酒;彩妆、香氛等;虚拟情绪消费、心灵疗愈等;中老年人群的乐器、新中式服装、舞蹈鞋、饰品等;宠物主粮与零食、宠物智能设备、宠物保健与美容等。


第四,大健康赛道。除了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主流赛道,医美、修脚按摩艾灸、药食同源中式养生、膳食营养补充食品、代餐食品、个人护理保健器材、智能穿戴设备、AI陪伴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将兴起。


第五,旅游赛道。随着旅游消费的分化,一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如短途度假、户外运动与露营、个性新老人旅居、出境游等将持续增长,特色小城反向旅游、City Walk、博物馆游等新玩法不断涌现。



  •  【黄金大赛道二:新质生产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窗口期,全球发达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展开新一轮竞争。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到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提升我国的全球竞争力。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2024年1-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比整个制造业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6.3%,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24.8%,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3.3%。

按照国家的战略规划,新质生产力将重点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大未来产业。


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保产业;6大未来产业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参考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文件,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子赛道进行了梳理(见下图)。



以下是本文建议重点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的子赛道:


  • 近期:

• 半导体产业链国产替代

• 机器人产业链(L2+高阶辅助驾驶、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 AI软件和AI终端(AI手机/电脑/眼镜等)

 AI算力产业链(数据中心、云计算等)

• 电子商务、网络安全

• 流媒体视频、数字广告

• 低空经济(eVTOL)


  • 中长期:

• 机器人产业链(L4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 新能源(绿氢、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

• 商业航天(低轨卫星制造与发射)

• 生物制造

• 空间技术

• 生命科学

• 量子信息


随着大国博弈的升级,国家将不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扶持,吸引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进入。对于企业二次创业和新一代创业者来说,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星辰大海、无尽的前沿。


给个人的建议


  • 关键词:【蜕变】


在经济下行周期,个人最重要的是聚焦于学习和成长,蓄积能量,以待天时。


2025年,企业要破浪而行,个人亦然。时代的浪潮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我们要勇于从内部打破自己,刷新认知,进化能力,实现自我更新,而不是吃老本和躺平。


套用古人的说法,2025的关键词是“革”——社会变革,个人蜕变。



《周易·革卦》说的好:“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大人之变是很显著的巨变,君子之变是非常漂亮的蜕变,小人之变是面具人的表面变化。


古人把君子的成长形容为“豹变”。豹子小时候看上去很普通,长大之后令人惊艳,豹纹变得清晰,皮毛靓丽,身姿矫健。君子的成长也是如此,虽生而平凡,经过不断精进,蜕变为一只美丽的花豹。


结语:发现微光


人性的光辉,在于身处逆境而能发现微光,勇毅前行。


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


“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的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对西欧国家发动了全面进攻,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被德军包围,身陷绝境。英国首相丘吉尔发现一线微光,毅然做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关键决策。



英国征用了大量民用船只和人力,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无惧死亡,破浪而行,用五个全天时间,在付出了2.8万人阵亡和4万人被俘、损失106架飞机和243艘船只、丢弃全部重装备和军需物资的代价之后,奇迹般地将34万主力撤回英国,保住了珍贵的有生力量。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好好珍惜和经营我们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还活着,没下牌桌,就总有机会。


2025,让我们发现微光,破浪而行。(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梁建章等,《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2023.02.17
2. 招商银行研究院:谭卓、王欣恬,《人口老龄化:中国趋势与特征》,2024.03.14
3. 存量规划前沿:赵燕菁,《怎样才能真正“扩大内需”》,2024.12.17
4. 中泰证券研究所:李迅雷,《短期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促消费》,2024.11.28
5. 平安证券研究所:钟正生等,《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破浪有时》,2024.12.11
6. 中金公司研究部:彭文生,《从规模经济看宏观政策之变》,2024.11.04
7. 华源智道:梅竹,《破局:2025中国经济展望》,2024.12.01
8. 高盛(亚洲):闪辉等,《中国2025年展望:逆风前行》,2024.11.15
9. 野村证券:陆挺,《刺激、出清和结构调整需并重》,2024.10.23
10. 信和集团:廖群,《为何房地产止跌回稳是稳增长关键》,2024.10.27
11. 禾略研究小院:小禾,《地方隐性债务与日本经济衰退的启示》,2024.11.23
12. 高金智库:王红林,《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迎战“特朗普上台”冲击》,2024.11.27
13.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未来的主要“竞技场”》,2024.10
14. 智纲智库:路虎,《万字长文|一文讲透新质生产力大时代》,2024.07.04



·了解更多内容,请访问智纲智库新版网站:www.zgzkchina.com
·战略咨询 | 城市营销 | 智纲战略书院班报名:010-85560270
·媒体及传播相关事宜请联系:18722171289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智纲战略书院班”

评说
和优秀者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